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白细胞粘附缺陷病(bovine 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 ,BLAD)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疾病。目前虽已确定BLAD病因与人的白细胞粘附缺陷病(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 LAD),为白细胞表面的一种称为整合素CD18亚单位表达缺陷所致,但至今关于CD18基因突变情况研究较少。为了深入研究和探讨BLAD发病机制,本研究将在我国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调查发现的6头BLAD携带牛CD18部分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牛白细胞粘连缺陷(牛白细胞粘着索缺乏症,bovine 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BLAD)是新近确定的一种牛的遗传性疾病,可降低机体抗感染能力,主要导致2~7月龄犊牛死亡,具有隐性遗传特点。  相似文献   

3.
BLAD(bovine leukocyte adhesion defteiency),即牛白细胞粘连缺陷,是影响牛免疫系统的遗传疾病。自1989年在美国由Mark Kehrli首次发现以来,已引起了奶牛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4.
牛·白·细·胞·粘·附·缺·陷·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白细胞粘附缺陷病(bovine 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BLAD)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疾病,病因为白细胞表面整合素β(CD18)亚单位的编码383位碱基由A突变为G所致。自1983年报道本病发生以来,BLAD已给奶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04年10月我们在进行本病调查时,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某奶牛繁殖育种中心发现1头编号为1054的奶牛患有BLAD,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简称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一粘膜病病毒(BVD—MDV)感染牛引起的一种复杂、呈多临床类型的疾病。该病是以发热、粘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免疫耐受与持续感染、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咳嗽、怀孕母牛流产、产死胎或畸形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6.
中国荷斯坦种公牛BLAD遗传缺陷的分子检测及系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RFLP-PCR)方法,检测我国荷斯坦种公牛白细胞粘附缺陷(bovine 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BLAD)基因的携带频率。共检测了来自全国14个公牛站的587头种公牛,发现BLAD携带者8头,携带率为1.36%。对现有公牛系谱信息分析显示,携带者公牛来自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其中6头携带者公牛可以追溯到共同祖先Osborndale Ivanhoe。此外,本研究还对我国荷斯坦牛遗传缺陷的控制和携带者公牛的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简称牛病毒性腹泻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MDV)感染牛引起的一种复杂、呈多临床类型的疾病.该病是以发热、粘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免疫耐受与持续感染、免疫抑制、先天性缺陷、咳嗽、怀孕母牛流产、产死胎或畸形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8.
牛病毒性腹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 ( 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 ,简称牛病毒性腹泻( BVD)或牛粘膜病 ( BMD) ,是由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病毒 ( BVD/MDV)感染牛引起的以发热、粘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咳嗽及怀孕母牛流产或产出畸形胎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 1 946年Olafson等首次报道病毒性腹泻病。1 95 3年 Ramsey和 Chiver发现粘膜病。 1 961年 Gillespie等研究证明 ,这两种病毒是有共同抗原性的同种病毒 [1] ,1 971年由美国兽医协会将其统一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 /粘膜病”。BVD/MD呈世界性分布 ,在许…  相似文献   

9.
奶牛在其生产、生活过程中,经常暴露于外界大量的病原物下,因此,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从而保护自己,家畜必须通过很多不同的方式防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如生理屏障(皮肤,呼吸道粘膜)、血管屏障、胎盘屏障等。但当病原菌一旦突破屏障结构进入机体内部时,奶牛就必须具备一套活的、能迅速有效地捕获、杀死入侵病原菌,使感染局部化的防御体系。该生理过程应是一类能迁移、粘附、吞噬和破坏病原菌的细胞完成。在畜禽体内,这一功能主要由具吞噬功能的2类细胞组成,一类是巨噬细胞,另一类则是嗜中性粒白细胞。而嗜中性粒白细胞是第1个离开血液,…  相似文献   

10.
牛病毒性腹泻病(BVD)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以持续性感染为主的疾病,其临床以发热、黏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怀孕母牛流产或产畸型胎儿为特征,主要导致牛的不孕、流产、死胎、腹泻、免疫抑制、犊牛体质减弱和发育  相似文献   

11.
牛病毒性腹泻病(BVD)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以持续性感染为主的疾病,其临床以发热、黏膜糜烂、溃疡、白细胞减少、腹泻、怀孕母牛流产或产畸型胎儿为特征,主要导致牛的不孕、流产、死胎、腹泻、免疫抑制、犊牛体质减弱和发育  相似文献   

12.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主要侵害牛、羊、鹿、牦牛等反刍动物及猪的一种重要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腹泻、黏膜糜烂、肺炎、蹄叶炎、流产或产畸型胎儿为主要特征。病毒引起的急性疾病称为牛病毒性腹泻,引起的慢性持续性感染称为黏膜病。该病于1946年由Olafson[1]等在纽约首次发  相似文献   

13.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是由IBR病毒(IBRV)又称牛疱疹病毒Ⅰ型(Bovine herpesvirus type 1,BoHV-1)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红鼻病”或“坏死性鼻炎”,是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BRDC)和“运输热”(Shipping fever)的重要病原之一。IBR最早见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罗拉多州,由Madin等人从患病牛中分离得到[1]。我国最早于1980年从新西兰进口的一批牛中分离到该病毒[2],随后发现此病的流行呈上升趋势,不同品种的牛均有感染,血清阳性率可高达70%以上[3]。  相似文献   

14.
牦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牛的一种病情较为复杂的疾病,引起的急性疾病称为牛病毒性腹泻,引起的慢性持续性感染称为黏膜病。本病于1946年在纽约首次发现,目前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牦牛群中陆续发现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阳性率在30.0%~42.4%,病死率30%左右[1]。本病主要感染牛,尤其是犊牛,严重危害养牛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将牛病毒性腹泻定为三类疫病。  相似文献   

15.
<正>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并且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疾病[1-2],其病原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一员,可分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BVDV-1)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BVDV-2)。研究证明:BVDV会引起牛的急性感染、持续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PI)和黏膜病(Mucosal disease,  相似文献   

16.
<正>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BVDV感染牛的典型症状是牛病毒性腹泻、急慢性黏膜病、发热以及随后的产奶量下降。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从而可导致怀孕母牛的流产和死产,产下存活的小牛可出现免疫耐受,并会终生排[1]  相似文献   

17.
刘晶  张西臣  朱兴全  刘群 《中国兽医杂志》2019,(3):112-114,I0008
新孢子虫病(Neosporosis)是由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感染多种动物的原虫病,在全世界广泛分布[1]。我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流行,不同地区血清阳性率差异显著[2]。新孢子虫隶属于顶复亚门,孢子虫纲,真球虫目,肉孢子虫科,新孢子虫属,是1988年才被确认的一种动物寄生原虫。新孢子虫感染会引起孕畜流产、死胎及新生儿运动神经功能障碍,主要危害牛和犬,也会引起山羊、绵羊和鹿的临床感染[3]。  相似文献   

18.
以啤酒糖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为吞噬材料,用吖啶橙染色指示牛血液多形核白细胞的吞噬活性。该方法直观、简便、可靠,一项试验可同时获得吞噬百分率、杀伤百分率、吞噬指数和杀伤指数4项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此外,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牛血液多形核白细胞吞噬经牛血清调理的啤酒糖酵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正>奶牛弓形虫病(Toxoplasmasis)是由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寄生性原虫病。龚地弓形虫是一种以猫科动物为终末宿主、多种温血动物为中间宿主,主要寄生于有核细胞内的原虫[1]。弓形虫对易感动物的危害十分严重。孕妇感染弓形虫可对婴儿造成严重影响,弓形虫的速殖子可通过胎盘屏障传染胎儿,造成胎儿的畸形、发育不良,甚至死亡[2]。弓形虫也是一种机会性致病原虫[3],当弓形虫感染患有结核、艾滋病等致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时可造成严重影响[4]。对于奶牛弓形虫病,主要可引起奶牛的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牛支原体肺炎是严重危害国内外肉牛养殖业的一种重要疾病,病原混合感染将加剧病情,增加临床治疗难度。本研究通过阐明我国牛支原体肺炎混合感染情况,为探讨更加有效的防控手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近4年来采用门诊和出诊的方式,收集了全国范围内35个临床初诊为牛支原体肺炎的牛场病牛样本,进行牛支原体及混合感染细菌的分离和分型鉴定。[结果]确定了这类疾病的细菌学感染特征,表现为牛支原体感染占绝对优势,混合感染模式主要以牛支原体合并多杀性巴氏杆菌A型感染、牛支原体合并和化脓隐秘杆菌感染为主。[结论]经实验室检测证实临床初诊病例绝大部分为牛支原体肺炎,但混合感染很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