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室内培养法考察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和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STAB)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的生长状况、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脂质过氧化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岐化酶(SOD)活性的影响,进而分析了CTAC和STAB对小球藻的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CTAC和STAB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抑制效应受浓度和时间的影响显著,STAB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大于CTAC,且CTAC和STAB作用4 d内,藻细胞蛋白质、叶绿素含量以及SOD活性均先上升后下降,MDA含量逐渐下降。根据5种指标变化与CTAC(或STAB)之间呈现的浓度-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推测,表面活性剂对藻细胞的最初攻击点是通过改变其细胞膜膜脂分子的水溶性破坏小球藻的细胞膜,表面活性剂通过刺激细胞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引起脂质及其他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可能是其对小球藻产生毒害效应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蛋白核小球藻 (Chlorella pyrenoidosa) 蛋白含量高,富含各种必需氨基酸和多种营养保健因子,2012年被我国增列为新资源食品。本文以蛋白核小球藻 (Chlorella pyrenoidosa) 为材料,研究低氮胁迫对自养和兼养来源的藻细胞生化组分和絮凝性能的影响,为开发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分别以BG11基本培养基和BG11添加10 g/L葡萄糖接种培养蛋白核小球藻,获得自养和兼养来源的种子藻细胞。以BG11基本培养基中18 mmol/L硝酸钠为正常供氮对照,设置硝酸钠水平为3、6、9 mmol/L的低氮胁迫培养基。种子藻细胞培养14天后,分别采用干重法、脂染色法测定藻细胞干重生物量和总脂含量;蛋白和淀粉含量的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用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藻细胞胞外聚合物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 组分和含量。【结果】1) 自养与兼养来源的蛋白核小球藻在低氮胁迫处理下均能生长,自养来源藻细胞更能迅速感应低氮胁迫的条件变化,转接后第1天即开始快速生长。四个胁迫处理中,以硝酸钠6 mmol/L组藻细胞干重和油脂含量最高。该低氮胁迫培养4天后,所有藻细胞样品生长到达稳定期,此时自养与兼养来源的藻细胞干重分别为2.56 g/L和4.62 g/L,藻细胞油脂含量分别为15.5%和39.3%,与正常对照组 (硝酸钠 18 mmol/L) 相比均显著增加。2) 低氮胁迫处理能提高蛋白核小球藻的油脂产率。其中6 mmol/L胁迫处理4天后,兼养藻细胞油脂产率最高,达到129.56 mg/(L·d),同比是自养来源藻细胞的7.95倍。3) 兼养组藻细胞胞内外蛋白、淀粉 (多糖) 初始含量显著高于自养组。藻细胞油脂、蛋白、淀粉含量在低氮胁迫处理培养2天或3天内均显著下降,之后低氮胁迫组藻细胞胞内外蛋白含量持续下降,细胞油脂与胞内淀粉含量开始回升,在第4天出现明显的拐点。4) 6 mmol/L低氮胁迫处理4天后,自养来源藻细胞中,对藻细胞絮凝有促进作用的蛋白类色氨酸物质含量比对照组增加40.3%,兼养来源藻细胞蛋白类色氨酸物质和对藻细胞絮凝有抑制作用的胡敏酸和富里酸类腐殖酸物质的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83.6%、74.8%和54.8%。兼养和自养组藻细胞自絮凝率分别为78.5%和80.3%,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结论】自养与兼养来源的蛋白核小球藻对低氮胁迫处理的响应存在差异,藻细胞生化组分含量变化受培养基供氮水平和培养时间的影响。低氮胁迫通过影响藻细胞促进和抑制藻细胞自絮凝的生化组分的比例,显著提高其收获期的自絮凝率。针对供试藻种,以硝酸钠6 mmol/L低氮胁迫处理4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油脂产率和絮凝性能的提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微藻是一类生长速度快、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单细胞自养生物,利用其生产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等已在食品、水产养殖、医疗保健等领域广泛应用,然而,高养殖成本始终是限制其产业化发展的难点之一。光源是微藻培养的重要环境因子,现有研究多报道波段及光照周期对微藻生长代谢的影响,其所用光源几乎均采用单侧排布,光在藻液中分布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易受藻液光径、藻密度等影响。该研究以商业化较成熟的微藻——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对象,将环绕式LED人工光源应用于微藻培养中,采用光强为100 μmol/(m2·s)的白、红、黄、绿、蓝、紫6种光质分别培养蛋白核小球藻21 d,每日监测藻液中生物量和光合色素含量变化,测定培养末期(D21)藻体中的蛋白质、油脂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和丰度,分析不同波段光质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白光),绿光和蓝光分别培养蛋白核小球藻7 d和9 d后其生物量显著提高(P<0.05),培养末期(D21)绿光组和蓝光组的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4.4%和8.0%(P<0.05);藻液中叶绿素a的变化趋势与生物量变化类似,但绿光组藻体中总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却显著低于紫光组(P<0.05),可能与微藻对紫光的吸收利用率低有关(需要合成更多光合色素来获取光能);红光组中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增加11.5%而油脂质量分数显著下降23.8%(P<0.05);蓝光最利于油脂累积,显著提升26.2%(P<0.05);紫光使蛋白核小球藻的碳分配从碳水化合物向蛋白质合成方向分流;脂肪酸分析表明,绿光和紫光最利于总脂肪酸累积,较对照组(39.5‰)分别提升20.1%和18.2%(P<0.05);绿光和蓝光更有利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研究结果可为蛋白核小球藻胞内碳分配的优化调控提供有效的光源配置方案,为蛋白核小球藻的高效优质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田丹  赵文  魏杰  王媛  张鹏 《农业环境保护》2011,(12):2548-2553
通过吸附时间、藻细胞密度和重金属浓度等参数条件的变化,研究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对海水中Pb2+、Cd2+和Hg2+的吸附。结果表明,蛋白核小球藻对Pb2+、Cd2+和Hg2+的吸附率分别在2~4d内快速升高后趋于平衡,而吸附量在第1d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变小。藻细胞密度为1×106cell·mL-1时,吸附量最大,当藻细胞密度达到4×106cell·mL-1时,吸附率增幅减小并趋于平衡。随着Pb2+、Cd2+和Hg2+浓度升高,吸附率呈逐渐变小趋势,吸附量却增加。蛋白核小球藻吸附Pb2+符合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而吸附Cd2+和Hg2+符合Dubimim-Radushkevich等温线方程。蛋白核小球藻对Pb2+、Cd2+和Hg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84、37.7mg·L-1和5.61μg·L-1,吸附能力顺序为Cd2+〉Pb2+〉Hg2+。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不同pH(5.0、7.0和9.0)和F-浓度(0.1、1、10、50、100、200mmol·L-1)对莱茵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胞外碳酸酐酶活性、PSⅡ实际光合效率ΦPSⅡ和叶绿素a合成量的共同影响。结果表明:在低于1mmol·L-1的F-作用下,两种微藻的生理和生长指标主要受pH影响;酸性条件下,两种微藻胞外碳酸酐酶活性显著低于中性和碱性条件时,ΦPSⅡ随pH升高而增大,叶绿素a合成量随pH升高而增加。在高于1mmol·L-1的F-作用下,两种微藻的生理及生长指标受F-和pH共同影响,且F-的作用大于pH的作用,胞外碳酸酐酶活性随着F-浓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同时随着pH下降而降低;ΦPSⅡ和叶绿素a合成量则随着F-浓度升高和pH下降而迅速下降。胞外碳酸酐酶活性、ΦPSⅡ和叶绿素a合成量都能够作为指示微藻受氟胁迫的指标,以微藻为材料除去自然界氟超标水体中的超标F-,理论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总氮(TN)和总磷(TP)难以直接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的难题,该研究研制出一种新型脱氮除磷滤料,并对其表征。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该滤料亲水性较好,表面粗糙,大量的空隙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利于微生物挂膜;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生物膜生长状况良好,活性较高,无需反冲洗就能长期稳定运行。将该新型滤料用于两级生物滤池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研究,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气水比、回流比及温度对系统TN和TP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污染物质的去除率与水力停留时间和温度成正相关,随着气水比和回流比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温度对TN去除的影响较为显著。试验得出系统运行的最适工况:HRT 5 h,气水比10:1,回流比50%,最利于系统脱氮温度为27℃。系统在最佳试验条件下稳定运行后,出水COD(化学需氧量)、NH_3-N、TN和TP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8.53、0.66、9.78、0.30 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9.82%、99.80%、59.05%、88.31%,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排放标准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工程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沸石对污水中BOD5和CODCr净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天然沸石和活化沸石对污水中BOD5和CODCr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沸石对BOD5的净化效果较好,而对CODCr的效果较差,沸石适宜的用量和粒径为2.5g/L和80目。活化沸石对污水中的净化效果显著优于天然沸石,而且在处理24h后就能达到较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8.
邓娜  李怀恩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8):155-161
为了方便快速地评估单次径流条件下植被过滤带对污染物氮、磷的净化效果,该文设计了地表径流的模拟放水试验,分析了泥沙与颗粒态污染物的相关性,依据土壤混合层概念简化了土壤污染物的输移,建立了植被过滤带对污染物作用效果的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径流中颗粒态氮、磷含量与泥沙含量有显著相关性(P0.05),据此建立线性相关方程,估算出植被过滤带对颗粒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其86%以上样本的颗粒态氮、磷质量浓度模拟偏差均在±20%之内;溶解态氮、磷的迁移分两部分,即发生于坡面地表径流中和土壤混合层中,分别根据质量平衡原理建立方程对溶解态污染物的迁移进行了模拟,验证得到83%以上样本的溶解态氮质量浓度模拟偏差在±20%之内,67%以上样本的溶解态磷质量浓度模拟偏差也在±20%之内,研究表明,可以基于土壤混合层概念和水文及土壤侵蚀模型对植被过滤带净化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9.
6种水生植物及其组合对模拟污水中磷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河流湖泊水体污染严重现状,选择6种水生植物进行水质净化试验,为污染水体的水生植物治理提供选择依据。[方法]选择6种具观赏效果的水生植物菖蒲、美人蕉、大薸、凤眼莲、金鱼藻、穗花狐尾藻,采用静态水培的方法,研究6种水生植物及其组合对不同浓度模拟污水中总磷净化效果。[结果]单一水生植物试验中,凤眼莲在高(2 mg/L)、中浓度(0.5 mg/L)磷水体中总磷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95.9%,93.4%。金鱼藻在低浓度磷(0.1 mg/L)水体中总磷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91.1%。组合水生植物试验中,高浓度磷水体中金鱼藻+菖蒲+凤眼莲的水生植物组合对水体中总磷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96%。中浓度磷水体中穗花狐尾藻+菖蒲+凤眼莲水生植物组合总磷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98.8%。低浓度磷水体中穗花狐尾藻+菖蒲+大薸水生植物组合总磷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94.3%。[结论]选择的6种水生植物对总磷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对水生植物的种植数量、面积、时间以及组合方式进行优化配置,可用于污染水体水质净化。  相似文献   

10.
分离高效絮凝剂产生菌以有效絮凝猪场污水中的悬浮物。通过稀释平板法和筛选培养基及以发酵液对猪场污水的絮凝率为指标复筛,从猪场污水沉淀池污泥中筛选获得一株产絮凝剂的细菌FD-14,并进行16S r DNA鉴定,然后以絮凝效果为标准,采用La(34)正交设计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其碳氮源进行优化。以最优培养条件下菌株的发酵液实际絮凝猪场污水,与化学絮凝剂的絮凝效果进行比较。分离得到一株高效絮凝剂产生菌FD-14,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其产絮凝剂最适条件为温度33℃,p H值6.6,转速150 r/min,培养时间42 h。菌株FD-14利用淀粉作为其廉价碳源替代发酵培养基的絮凝率为80.80%,与原标准培养基差异不显著(P0.05);对猪场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和化学絮凝剂对猪场污水絮凝率分别为79.0%和62.7%,微生物絮凝剂比化学絮凝剂对猪场污水絮凝率高16.3%。解淀粉芽孢杆菌FD-14是生物絮凝剂高效产生菌,其产生的絮凝剂可用于猪场污水悬浮物絮凝。  相似文献   

11.
刺葡萄皮中花色苷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刺葡萄花色苷的结构及其纯化分离的柱层析法,将刺葡萄色素粗提液依次经大孔树脂HP-20、聚酰胺树脂、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吸附纯化,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对分离所得花色苷进行结构鉴定,并运用荧光光度法探索荧光图谱与花色苷结构的关系。研究发现,聚酰胺树脂对部分花色苷产生了吸附作用,而Sephadex LH-20凝胶能起到较好的分离作用,最终得到3种色素,经鉴定,确定色素I为锦葵素-3,5-O-双葡萄糖苷,通过质谱信息初步确定色素III可能为锦葵素-3,5-O-双葡萄糖苷-香豆酰,色素IV可能为飞燕草素-3-O-芸香糖苷和锦葵素-3-O-芸香糖苷的混合物,经高效液相色谱以归一法计算峰面积,色素I和色素III的纯度分别达到了98.64%、98.33%,得率分别为0.114%和0.076%。研究结果为花色苷的分离及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长宽比、水深和水力负荷对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力性能和净化效果的影响及其定量关系,采用EFDC (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模型建立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基于构建的模型设置3因素6水平的全因子模拟试验,通过分析216组试验结果研究湿地长宽比、水深和水力负荷及其交互作用对湿地水力性能和净化效果的影响,进而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将多因子影响与7个评价指标之间建立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长宽比、水深和水力负荷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水力性能和净化效果均有显著影响。构建的参数与评价指标的回归模型说明水力效率、有效容积率和莫里尔离散指数与长宽比呈指数相关,总氮浓度去除率与水深呈指数相关,回归方程的建模决定系数均大于0.9,经试验数据验证的相对误差在20%以下,说明模型是可靠的。研究为表面流人工湿地设计和运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几种植物去除污染水体中养分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城市尾水和人工模拟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了静态培养试验.通过比较不同植物对城市尾水中氮、磷去除效果,以及它们在不同磷浓度条件下对不同形态氮素去除效果研究,目的在于筛选出适合治理富养分污染水体的植物品种.研究结果表明,空心菜(Ipomiea aquatica)、酸模(Rumex acetosa)、莎草(Cyperus glomeratus)3种植物都能很好地吸收尾水中的营养物质,且生长状况良好.经3种植物处理的城市尾水,其氮、磷浓度随水培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莎草、酸模对污水中TN的去除率达90%以上,其中莎草最高,达93.4%;空心菜对全磷的去除率最高达76.9%.NH_4~+-N在处理前期变化显著,且莎草的净化效果最好达94.4%;污水中NO_3~--N含量随着水培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但在试验后期NO_3~--N又有所增加.酸模去除NO_3~--N效果最好,达65.4%.另外3种植物对NH4+-N和NO_3~--N都具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并且优先吸收NH_4~+-N.且从对于NH_4~+-N和NO_3~--N净化效果看,莎草>酸模>空心菜.  相似文献   

14.
树脂法精制沙棘籽原花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纯化沙棘原花色素,本文对16种不同类型树脂进行沙棘原花色素静态吸附试验、动态吸附和解吸性能的比较,筛选出对沙棘原花色素有较好分离纯化效果的4种树脂,比较不同洗脱级分中原花色素的含量,最后筛选出D3520大孔树脂为符合提纯要求的最适合的树脂;采用该树脂,用30%乙醇洗脱,原花色素产品纯度达96.5%,得率为30.4%。  相似文献   

15.
曝气对垂直流湿地处理水产养殖废水脱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有效的污水处理技术,现已被逐渐拓展到水产养殖业中。鉴于其与养殖竞争有限土地资源的弊端,如何构建节地高效型湿地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曝气增氧是强化潜流湿地净化效能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关于曝气强度以及净化效率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此,该文设计构建了7组不同要素组合的垂直流湿地小试系统,同步或分阶段探讨了曝气强化对垂直流湿地脱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曝气与否,构建的7组湿地系统于试验运行工况下都存在明显的硝化过程,且空气复氧和植物根系泌氧足以弥补硝化作用耗氧量。曝气增氧进一步强化了湿地内部的矿化和硝化过程;鉴于养殖废水不缺乏碳源(该研究各组湿地进水碳氮比在28.4~30.6之间),湿地内部的反硝化几率增大,导致曝气后总氮的去除效率提高。但是曝气条件下过高的溶解氧又会进一步抑制反硝化过程,从而也会导致系统总氮去除速率的下降。因此,对垂直流湿地而言,曝气强度不是愈高愈好。为了获得更高的脱氮效率,建议可以通过延长水力停留时间或者在垂直流湿地尾部增设水平潜流湿地来补充反硝化过程,进而提高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6.
广西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西部分地区采集到自然罹病死亡的疑似具有病毒症状的斜纹夜蛾幼虫,对其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用研磨病虫尸体得到的浆液,经分离纯化后感染连续人工饲养至第三代的健康斜纹夜蛾三龄幼虫,部分样品能诱发病毒病症状。经差速离心的提纯物,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到外形不规则的颗粒,进一步在电镜下观察到菱形、五边型、六边形、近似圆形等形状的多角体。用依据SpltNFV DNA的egt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的引物,对多角体中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了与预期一致的380bp片段。经测序分析,该PCR片段与Splt NPV egt基因在核苷酸水平上的同源性为99.4%,演绎的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为100%。进一步对采自广西16个地域的疑似具有病毒症状的200份斜纹夜蛾幼虫样本进行PCR扩增,其中6个地域的62份样本呈PCR阳性,这表明,广西斜纹夜蛾自然种群中存在着SpltNPV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引起枸杞霉变的菌种类型,该文以采后鲜枸杞果实为材料,分离导致其霉变的菌种,经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确定类型,并对与其霉变速率相关的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霉变的鲜枸杞中共分离出6株致霉菌,分别鉴定为:菌种1为镰刀菌、菌种2为交链孢霉、菌种6为尖孢镰刀菌、菌种7为青霉菌、菌种11为串珠状赤霉菌及菌种21为草酸青霉。经过回接试验发现6种霉菌均能使健康枸杞鲜果霉变,从这些病斑中再次分离得到相同霉菌。6种菌的致死温度不同,最高致死温度为54℃。菌种1的最适生长温度为40℃,菌种6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5℃,其余4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6种菌在相对湿度为30%~9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相对湿度为75%~85%。最适p H值范围为4~8,p H值为6时霉菌孢子萌发率最高。通过对6种霉菌与温度、相对湿度、p H值3个与干燥参数相关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为今后鲜枸杞干燥过程条件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养殖池塘三维植被网护坡技术及其水质净化调控效果,试验用三维植被网、布水管和水生植物等构建池塘生态坡净化调控系统。研究发现,池塘三维植被网生态坡净化调控系统具有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双重特点,空隙率为4%~9%,构建坡度应低于1:2.5,水流速度应高于0.13m/s。在池塘水体日循环量10%情况下,三维植被网生态坡可使池塘水体中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总氮和总磷的浓度下降46%、65%、49.2%、64.4%和39%,使养殖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下降8.8%;生态坡对水体中总氮、总磷、COD的净化效率分别为0.27、0.015和0.94g/h.m2。与对照池相比,试验期间,三维植被网生态护坡池塘水体中的绿藻种类比对照池塘增加了10.7%,蓝藻种类减少了2.5%,藻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增加了38%。同时,试验池塘水体中的藻类密度下降了23%,其中蓝藻密度下降48.4%,隐藻、裸藻密度分别增加了24%和34%,藻类优势种群结构组成更有利于养殖需要。研究表明池塘三维植被网生态坡系统具有保护池埂和净化调控水质效果,是一种"经济、生态、减排"的护坡技术。  相似文献   

19.
2006年5月~2007年3月间,对百色市所辖12个县(区)的86个养鸭场(户)多个品种的鸭群进行鸭疫里默氏杆菌(R iem erella ana tip estif er,RA)病发生和流行情况的调查。结果从186羽具有浆膜炎病变的死鸭及其同群病鸭的肝和脑中分离到62株RA可疑菌株,通过生化试验证明它们基本符合RA的特征;应用建立的PCR技术均可从这些菌株扩增到RA的特异性基因片断;通过与阳性血清所做的玻片凝集试验证明,分离出的RA菌株全部属于血清1型;在鸭疫里默氏杆菌阳性病料中,RA单一感染的占25.81%(16/62)、RA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率56.45%(35/62)、RA与沙门氏杆菌混合感染率17.74%(11/62);病例中大肠杆菌单独感染占6.99%(13/186);2~5周龄雏鸭最易感染,北京鸭最易感染;药敏试验表明,大多数RA分离株对头孢类药物表现高敏,但总体上耐药性比较严重;分离株的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RA的致病力比较强,与大肠杆菌的混合感染的致病力更强。本研究证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已成为百色肉鸭养殖业最常见的、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