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省长阳县于1981年开始引进蘑菇栽培技术,两年试验面积2558米~2,平均单产13斤/米~2,还出现了五个23.15斤/米~2的高产菇房,其中沿头溪公社两河口社员覃素涛,栽培40米~2,单产达26.5斤/米~2。现将五个高产菇房的主要技术经验小结如下。一、提高培养料的质量培养料配方的好坏,发酵腐熟的优劣,菇床铺料的厚薄,直接影响蘑菇的产量和质量。高产菇房培养料的配方(干重):每平方  相似文献   

2.
我们县于1973开始种蘑菇,虽不断改进栽培管理技术,但单产仍提不高.始终徘徊在1.4~1.5斤/尺~2。以1983年为例,全县143.5万尺~2面积,其中有13.54万尺~2(188间菇房)平均单产不到0.8斤,还有2730尺~2(3间菇房)平均单产只有0.1。由于经济效益低,影响了菇农积极性。就在这一年,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给我们送来了优良菌株“101”,经过6400尺~2面积的试种,平均单产达3.348斤/尺~2,其中产量最高的是何林妹专业户,2150尺~2面积,平均单产3.98斤/尺~2,单价4.03元/尺~2,比全县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嘉善县蘑菇栽培面积已稳定在22.2万米~2以上,但产量不能达到稳产、高产,尽管不断采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年产量的起伏仍较大。如1984年全县秋菇平均单产达5.4公斤/米~2,总产值277.7万元;而85年秋菇则明显减产,单产3.38公斤/米~2,比84年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松江县泗联公社长浜生产队,自1980年以来每年种植蘑菇3500尺~2,连续三年获得了较高的产量。1982年,春秋菇单产2.894斤/尺~2,产值3.225元(其中春菇单产0.91斤/尺~2、产值0.992元;秋菇单产1.984斤/尺~2、产值2.23 3  相似文献   

5.
在欧美各国的蘑菇栽培业中,广泛使用泥炭土作菇床覆盖物。我国的许多地区泥炭土资源丰富。笔者在广东省蘑菇主要产区的丰顺县工作期间,于1978年用泥炭土作蘑菇菇床的覆盖物进行了小区试验,获得初步结果。1979年,在该县后安大队试验推广面积8000多米~2,平均单产19.6斤/米~2。1980年推广面积10万米~2以上,平均单产13.8斤/米~2。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上海于1935年开始种蘑菇,1957年大面积推广,最早出现单产达2.5斤/尺~2以上的菇房是上海县虹桥公社星联大队七队和宝山县罗南公社圹湾生产队,而创上海蘑菇单产历史最高记录的是1974年嘉定县望新公社稍基生产队(3.19斤/尺~2)。本文分析了9个高产菇房的高产情况(见表),现将他们的共同经验总  相似文献   

7.
我县蘑菇生产始于七十年代初,1979年栽培面积达700万尺~2,曾获得平均1斤/尺~2的产量。但近年来,由于牛粪、稻草等原料供不应求,普遍薄料种菇,C/N失调以及盲目引种,菌种质量差,菇房消毒不严,病虫害孳生等原因,导致单产连年下降,1982年全县平均单产仅0.77斤/尺~2。为了提高蘑菇产质量,我们在实行菌种“两化”的同时,狠抓了提高培养料质量问题,积极推广了培养料的后发酵技术。今年全县有236户的菇农进行了堆肥后发酵,面积19万尺~2。其中室内  相似文献   

8.
冯健雄 《食用菌》1999,(2):27-27
大田中棚栽培蘑菇是我镇近几年的支柱产业,这种新型设施栽培方法,其主要优点:第一,单位面积投入培养料少,生物效率高,大田中棚栽培与常规菇房栽培相比,同样面积投料成本减少一半,生物效率增加两倍多;第二,省工省料,大田中棚栽培只需常规菇房用工的1/3,且操作方便,还能节省后发酵的燃料消耗;第三,室外大棚栽培生产环境好,菇形和菇质均明显优于常规菇房的产品,亩纯收入为2000~3500元,是周期作物的5~10倍,经济效益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9.
浣纱—176系5—176多孢分离选育而成。母种试管于1980年底从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引入,由本县浣纱菌种场分管,制备原种,进行小面积栽培试验。1981年种植秋菇54350尺~2,平均单产1.355斤/尺~2,最高达2.50斤,比同期气生型品种单产(0.95斤/尺~2)高41.58%。81年秋,选择5—176优良种菇,进行多孢分离,选育出优良菌株浣纱—176。经  相似文献   

10.
1977年8月,我县建小型的四季出菇试验房, 9月以6m~3菇木作冬、春出菇试验,共收干菇33斤,平均单产5.5斤/米~3。1978年先后作了三次夏季出菇试验,效果良好。当年12月在5℃低温下,设计了尼龙蒸气育香菇,把菇木浸水达到85%以上湿度后,放入蒸气温室培养,18小时后香菇出得  相似文献   

11.
我县于1971年秋开始种植蘑菇,面积546000平方尺,第一年获得每平方尺鲜菇1.051斤、产值1.227元的好收成。1981年发展到4358000平方尺,单产1.224斤,产值1.35元。现根据十二年来的蘑菇生产情况谈点体会。 (一) 加强菇房消毒。我县大部分是老菇房,杂菌、病虫危害比较严重。因此,严格菇房消毒十分必要。多年来,我们对老菇房是采取挑、冲、刮、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食用菌栽培业的迅速发展,在我省中部和南部人民创造了多种类型的半地下式和地下式的菇房,其中以地下式简易菇房,在寒冬堆袋栽培能发菌和出菇,效果良好,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现把这种简易菇房介绍如下: 一、菇房优点 1.造价低廉、占地面积小建造地下式简易菇房,以投料量为2500公斤的菇房计算,除投工外,仅需花费40-65元,用地面积约为60-100平方米(包括两幢菇房之间间隔占地),比阳畦栽培菇占地面积少3/4左右。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面积栽培蘑菇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一直是一年种植一次,从秋季播种至第二年初夏结束,生产周期达9个月之久,年平均单产1斤/尺~2左右,其中春菇产量始终徘徊在0.2斤/尺~2左右。春菇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越冬春菇菌丝趋于衰老,培养料养分大量消耗,病虫杂菌危害加剧,以及培养料内菌丝体代谢物累积等不利影响。为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菇房设备的利用率,增加蘑菇年产量,我们根据上海春季气候和  相似文献   

14.
地沟菇房     
随着食用菌栽培业的发展,在我省中部和南部新建了许多半地式和地下式的菇房,菇农称之为地沟菇房。我们于1984~1987年,先后调查了临猗、霍县、运城、稷山等七个市的地沟菇房,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一、地沟菇房的优点1.造价低廉。以投料2500公斤地沟菇房为例,除投工外,仅需40~65元的材料费;而建造一座同样投料量的地面菇房,需投资4000~5000元。且地沟菇房可就地取材,一些非规格的竹片,竹竿、树条等也可用。2.冬暖夏凉。地沟菇房是以土做墙壁,  相似文献   

15.
我所于1985年从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引进蘑菇176母种,经扩大繁殖和大面积栽培,当年秋菇平均单产达7.8公斤/米~2,通过一个冬天的精心管理,86年春菇又收7.6公斤/米~2,两季合计平均15.4公斤/米~2。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牌头公社桑园二队,79年开始种菇3000尺~2,其中1000尺~2用沼气肥渣作培养料,平均单产产量为1.68斤/尺~2(秋菇1.20斤),比粪草培养料的低0.09斤;80年又用沼气渣料种菇1000尺~2,秋菇产量平均每尺~21.38斤,比上年同期增加0.18斤,比粪草对照每尺~2增加0.16斤。两年生产实践证明:利用沼气渣种菇,只要辅料配比合理,精心管理,同样可以获得好收成。  相似文献   

17.
莆田县蘑菇栽培面积达111万米~2,菇房栽培一季蘑菇后几乎没有利用。为了提高菇房利用率,1986年春在九华农场,用蘑菇房挂袋栽培黑木耳试验,获得了良好效果。一、材料与方法一)制栽培袋:供试黑木耳菌种为D-5  相似文献   

18.
人防工事的温度一般为15℃左右,用来栽培食用菌,养菌阶段的温度偏低。近年来,我们试验地上养菌地下出菇结合式的栽培工艺,效果较好。菇房布局:地面菇房选在地下菇房的进口处,栽培面积200米~2。地下菇房是利用人防通道式工事,在通道两边制菌板,竖井上建五米高抽风筒一座。  相似文献   

19.
海门县四甲乡同一大队菇农,从1980年开始利用十边隙地框架塑料大棚栽蘑菇,亩年产值达5000元左右。平山乡菇农袁世农,1983年室内栽菇1800尺~2,秋收鲜菇3316斤,平均产值1.99元/尺~2;室外框架塑料大棚栽培700尺~2,秋收鲜菇1374斤,平均产值2.10  相似文献   

20.
地道栽香菇     
利用地道栽培香菇,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能充分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香菇产量,增加收入。【做法和结果】1981年春季,我站压块1000多平方尺,在自然温度适应的菇房里,已顺利出了两批菇,平均单产鲜菇1.3斤/尺~2。此时由于菇房内日平均温度已达25℃以上,不能继续出菇。为此,我们于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