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会同县马尾松与萌芽杉木混交林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同县近年来在杉木采伐迹地营造马尾松工业原料林,形成马尾松幼林与萌芽杉木的混交林分。从马尾松幼林和萌芽杉木近5年生长及管抚情况,存在的问题及经济效益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杉木林抚育间伐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时进行杉木幼林抚育间伐能显著促进胸径生长。间伐强度为45%的7年生杉木幼林,间伐时可收回全部造林投资。间伐后6年,林分平均胸径16.7cm,比对照增加3.7cm,从而明显提高了经济效益。13年生时主伐,每亩出材11.1m3,收入7748元,比对照增加1858元,增幅31.5%,每m3木材销售价698元,比对照增加137元。搞好杉木幼、中龄抚育间伐是一项促进林木生长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杉木人工幼林施肥效应初报刘宝财(江西省遂川县五指峰林场343909关键词:人工林施肥效应杉木马尾松马尾松、杉木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用材树种。五指峰林场从80~90年代中期营造了大量人工杉木、马尾松林,两个树种造林保存面积占林场人工林面积的70%以...  相似文献   

4.
间伐对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及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秦淮河流域溧水林场间伐10年的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间伐对林分生长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促进了杉木和马尾松林分胸径、树高和冠幅的生长,间伐后杉木胸径、树高、冠幅比未间伐的增长率分别为11%、23.4%和26.7%;马尾松分别为23.5%、6.4%和39.2%.间伐10年的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单株材积均明显增大,增长量分别为0.009 6 m3和0.031 1 m3,两个林分总蓄积量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杉木林的蓄积量减少了0.5 m3,而马尾松林分则增加了8.3 m3.杉木和马尾松间伐样地的枯损蓄积和株数枯损率明显降低.杉木和马尾松间伐后枯损蓄积分别降低了0.331 m2和0.098 m2;株数枯损率分别降低了21.8%和4.1%. 两种林分间伐后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多样性都明显增加,杉木林下植物种类由16种增加至23种,马尾松林下植物种类由20种增加至23种.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和杉木生长过程经营密度研究范小红,徐东(忠县林业局)马尾松和杉木是忠县人工营造的主要树种,其林木资源比重大、分布区域范围广,现已大面积进入中、近熟龄生长抚育阶段。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展抚育间伐工作,把握好抚育间伐的各项技术标准,使抚育间伐真正起到促...  相似文献   

6.
杉木林间伐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林不同间伐强度试验的定位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达到显著差异,对树高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不同间伐强度能提高林分单株材积和经济出材率;但不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经济效益分析表明,不同间伐强度的经济效益以中度间伐为最高,净现值比对照提高27%,内部收益率提高2.2%,每公顷增加收益1356元;其次是强度间伐,净现值比对照提高25%,内部收益率提高1.2%¥,每公顷增加收益12  相似文献   

7.
杉木林不同间伐强度试验的定位观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对胸径生长的影响达到显著差异,对树高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不同间伐强度能提高林分单株材积和经济出材率;但不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经济效益分析表明,不同间伐强度的经济效益以中度间伐为最高,净现值比对照提高27%,内部收益率提高2.2%,每公顷增加收益1356元;其次是强度间伐,净现值比对照提高25%,内部收益率提高1.2%,每公顷增加收益1248元。  相似文献   

8.
闽南地区杉木“小老头林”改造中,采用杉木分别与建柏、马尾松、相思树混交。试验表明:混交林与未改造单纯林相比,材积分别增加59.3%、66.7%、65.5%。混交4年后高生长加快,年生长在1m以上。  相似文献   

9.
杉木团状造林抚育间伐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两次抚育间伐试验,显示16年生杉木团状造林林分(1穴2~4株、每公顷3400~6800株)在生长上与1穴单株式造林(每公顷2500~3000株)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单位面积总蓄积量比后者大27.72%~70.14%,又具有间伐作业设计和施工简单易行,有利于提高林分质量和稳定性,增加间伐材和经济效益的优越性。其中1穴2株式表现最为突出,其单位面积总蓄积量比单株式大57.27%~70.14%,每公顷多获纯利13004~14249元,且在间伐材品质和促进保留木生长、提高主伐材品质和效益上均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0.
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的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个以马尾松为主的天然次生林区。全县马尾松林占用材林面积的61.6%,蓄积量占用材林蓄积量的63.8%。现将这一古老树种在本地区的生长、利用等情况综合介绍如下: 分布范围和生长特点马尾松在通道县,水平分布遍及全境,垂重分布在海拔350—900米之间。总面积65407公顷中,幼林43673公顷,中林4487公顷,成林17247公顷;总蓄积量502.48万立方米中,幼林127.68万立方米,中林47.18万立方米,成林283.65万立方米。全县马尾松中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105.15立方米,为全国马尾松中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49.35立方米的2.13倍。成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164.4立方米,为全国马尾松成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111立方米的1.48倍,少数优良林分每公顷可达1500立方米以上。胸径26厘米以上的大径级马尾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探讨福建省营造杉木、马尾松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地域选择、规划布局等,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最适宜区处于闽西北建瓯、建阳等21个县内,马尾松最适宜区基本上也处于闽西北区域内,但闽东南沿海也可适量发展。全省杉木、马尾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规模以103.90一141.36万hm2为宜,其中杉木59.46一79.90万hm2,马尾松44.44一61.46万hm2。  相似文献   

12.
以杉木第三代种子园为调查研究对象,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了性质测定,并依据种子园砧木定植当年的树高,通过方差显著性分析及LSD多重比较分析,探讨了不同采伐迹地间杉木第三代种子园砧木定植当年生长与土壤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土壤pH在4.2~4.8之间、速效磷含量在6.3~6.7 mg/kg之间、有机质在39~43 g/kg之间、全氮含量在1.5~1.7 g/kg之间的林地较适宜杉木砧木的生长;除速效钾外,油茶套种马尾松幼林改造迹地的各土壤养分含量比其它类型高;各采伐迹地土壤表土层厚度差异不显著;马尾松采伐迹地的砧木高生长最好。综合分析,马尾松采伐迹地与油茶套种马尾松采伐迹地较适宜杉木第三代种子园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杉、松人工林混生天然檫树生长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以往人工营造檫树纯林存在的问题 ,而营造混交林又难以调控密度和混交比例。通过调查南平市巨口乡 8年生的半天然杉檫、松檫混交林生长情况 ,结果表明 :在同样的立地条件和管理措施下 ,松檫、杉檫混交林生长优于杉木、马尾松纯林 ;在适宜的混交比例和合理的密度条件下 ,混交林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收到较好混交效果 ,应充分利用这种人工与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混交林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14.
杉木人工复层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杉木人工复层林营造技术。通过对40年生杉木林不同程度的疏伐,采用1年生杉木实生苗在其林冠下营造复层林,3a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疏伐区内的下层木平均树高为对照区的42.4%~51.1%,平均地径为对照区的39.6%~49.6%,成活率为对照区的64.7%~98.1%;不同处理区间的栽植木生长具有极显著差异,在复层林中以B区的下层木成活与生长为最佳,初步认为维持杉木人工复层林的下层木正常生长,林内相对照度必须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作为中国南方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的建群树种,在生态公益林营造及石漠化治理中广泛应用.林火作为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的主要扰动因子,逐渐成为其结构、功能和演替的重要驱动力.以火烧5年后的马尾松杉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森林火灾对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的林分结构、林木死亡率、林木质量(健康状况)以及林分更新的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了林木胸径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林火对小径级林木和幼苗幼树可直接致死,胸径< 20cm的林木受火灾的影响较其他径级更明显,而活立木的平均胸径得到显著增长(P<0.01).马尾松和杉木的死亡率与它们的胸径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分别为R2 =0.7743和R2=0.7473,林木胸径越小,则死亡率更高.林木胸径10~20、20~30、30~40、40 ~ 50、50~ 60 cm受火灾影响以及死亡林木的百分比分别为37.3%、18.9%、12.8%、4.8%、1.6%.  相似文献   

16.
杉木人工林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 1 3年生不同地位级杉木林间伐强度试验结果表明 ,间伐强度对不同地位级杉木林的单株生物量生长影响达到显著差异 ,单株生物量则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增大 ,单位面积生物量则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减小。树干生物量随年龄加大比例上升 ,枝、叶生物量随年龄增加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17.
14年生不同立地级杉木林间伐强度试验结果表明 ,间伐强度对不同立地级的杉木树高生长影响不显著 ,而杉木胸径、单株材积和经济出材率均随间伐强度提高而增加 ,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总出材量均随间伐强度加大而减小。不同立地指数级 (1 6、1 8)以中度间伐经济效益最高 ,其次是强度间伐 ,对照最低。  相似文献   

18.
在福建宁化国有林场开展了混交(马尾松:闽楠混交比例分别为1:1和2:1)和马尾松间伐后林下套种(25%和40%间伐强度)2种培育模式下闽楠生长、材积及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后第1年,马尾松林下套种的闽楠成活率高于马尾松+闽楠混交林;造林后1-4年,闽楠树高、胸径和材积在马尾松林下套种和马尾松+闽楠混交林中没有显著差异;造林后7-9年,马尾松+闽楠1:1混交林中闽楠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单株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马尾松+闽楠2:1混交林;40%间伐处理后林下套种的闽楠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单株生物量大于25%间伐处理。总体上,造林7年后混交林中闽楠生长量和生物量显著高于林下套种。因此,闽楠与马尾松营造混交林比在马尾松林下套种更有利于其生长,但确定适宜的混交比例和加强后期的抚育管理(如间伐)对于闽楠人工林培育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中山市7种林分类型土壤涵养水源效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尾松、湿地松、大叶相思、竹林、杉木、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等7种林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山市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贮水能力和土壤渗透性能。结果如下:7种林分类型0~100 cm土壤最大持水量平均值为562.7 mm,以大叶相思和阔叶林这两种阔叶林分为最大、在600 mm以上,而杉木、湿地松和马尾松等针叶林较小、在510~536 mm之间;针阔混交林和竹林居中。土壤的初渗速度15.78~39.50 mm/min,稳渗速度2.08~4.40 mm/min;土壤入渗过程的回归方程表现为幂函数形式,回归系数R值均大于0.95,方程拟合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