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不同群体结构研究分析水稻苗峰,穗数与穗粒数,结实率,粒重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群体结构的生产力与光合效率,对进一步发挥水稻产量优势,获取高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近几年杂交早稻单产超500kg的群全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3.
4.
采用6个杂交稻三系不育系和10个杂交早稻父本品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60个杂交早稻组合。分析了在相同栽培环境条件下三系杂交早稻亲本及其所配置的杂交早稻组合的12个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12个农艺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各性状的狭义遗传力大小顺序依次为千粒重>株高>穗长>穗实粒数>结实率>穗总粒数>生育期>理论产量>实际产量>有效穗>成穗率>最高苗;除穗长外,其余性状受父本的影响较大;理论产量与结实率、穗实粒数、株高、成穗率及有效穗呈正相关,可通过这几个性状对产量进行间接选择;穗实粒数是杂交早稻选择指数中最重要的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5.
选用4个汕型不育系7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28个组合,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配合力分析法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单株粒重直接作用大的性状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播始历期对单株粒重的直接作用和其它性状,通过该性状的间接作用很小,说明在早稻生育期范围内,实现高产是可能的;珍汕97A,ET2180,ET3042的单株粒重和每穗实粒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最高,易获得产量和实数高  相似文献   

6.
杂交早稻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为选育高产、优质且熟期适宜的杂交早稻组合,采用6个三系杂交稻不育系和10个父本品种,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60个杂交早稻组合,分析了在相同栽培环境条件下三系杂交早稻亲本及其所配组合12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1)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最高苗数、成穗率、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生育期、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等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2)亲本一般配合力与表型值关系不密切,且与所配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也无明显的对应关系,但与所配组合的竞争优势显著正相关,3)在组合选配时,要选择配合力好,且农艺性状优良或较多性状互补的亲本。  相似文献   

7.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旋转设计,对杂交中稻旱育稀植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配置出农艺措施效应的数学模型,并寻配出优化的农艺方案。  相似文献   

8.
抛栽早稻生理指标及其群体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化抛栽早稻栽培技术、合理用肥提供科学依据,先后两年对抛栽早稻的群体结构及若干生理指标进行了较全面、系统地研究,并对其增产机理及产量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迟熟杂交早籼稻荆楚优42生长势强,穗重粒多,产量潜力大,稳产性好.根据其农艺特性,应以培育壮秧、宽行插植、合理促控为重要措施培植规模适当的优良群体,以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惠农1A/N26、惠农1A/H302、惠农1A/H330、惠农1A/H342、惠农1A/H347杂交早稻新组合及对照品种金早47进行比较试验,考察其相关农艺性状和产量。结果表明,惠农1A/H347在所有参试组合中产量最高,比对照金早47增产24.03%,综合性状优良,可在浙江省大面积试种。  相似文献   

12.
杂交大豆高产种植方式及合理群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杂交大豆品种1号和2号为试材,分别在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植方式下,设置3~5个密度进行试验,通过对其产量、叶面积变化及干物质积累的研究,探讨杂交大豆高产种植方式和合理的群体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吉林省中部平原区,杂交大豆比较理想的高产种植方式是小垄双行种植。在中部中晚熟生态区的小垄双行种植方式下,杂交豆1号最适宜的群体结构为20.0~22.4株/m2,并且结荚期最大叶面积系数为6.0左右,光合生产率达到5.0g/m2·d以上,鼓粒期叶面积仍维持在5.8以上,平均光合生产率3.5g/m2·d以上,此群体结构下的产量达到3015.4kg/hm2。在东部中熟生态区等距点播单行扎眼种植方式下,杂交豆2号最适宜的群体结构为10~15株/m2,并且结荚期叶面积系数达到8.0左右,鼓粒期仍然维持在6.0左右,平均光合生产率为3.5g/m2·d左右,此群体结构下的产量达到3900.0~4120.0kg/hm2。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福建杂交早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杂交早稻的组合、施氮量、基本苗和秧龄对产量效应的研究表明:威优64具有最高的产量,杂交早稻每公顷以插基本苗90万、施纯氮量187.5公斤以下为宜;在稀播条件下,35天以内的秧龄均适宜。通径分析表明:杂交早稻要获得高产,必须抓住每公顷有效穗与每穗饱粒数这两个因素,使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之问达到最大的协调。为此,本文提出了要使杂交早稻每公顷产7500公斤的群体动态、库源关系等指标。  相似文献   

19.
概述了长江中游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杂交早稻生产及新品种研究与开发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制约长江中游杂交早稻生产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提出了发展杂交早稻生产与研发应采取价格市场引导化、育种目标多样化、品种审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轻简化和种植区域化、板块化、规模化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