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甘肃临夏农牧交错区开展了牦牛、犏牛舍饲育肥试验,研究不同精粗比(0∶10、2∶8、3∶7、4∶6)的日粮(Ⅰ组和Ⅱ组日粮)饲喂家畜的效果。结果表明,在临夏地区2011年10月底至次年3月进行牦牛、犏牛易地育肥,家畜适应性强,育肥效果明显。饲喂Ⅰ组日粮的牦牛日增重比对照(传统精料配制方式饲喂)提高了32.43%,增重率提高了5.04%,增重效果显著(P0.05);饲喂Ⅱ组日粮的牦牛日增重比对照提高了26.98%,增重率提高了3.81%,增重效果显著(P0.05);饲喂Ⅰ组日粮的犏牛日增重比对照提高了29.26%,增重率提高了6.94%,增重效果显著(P0.05);饲喂Ⅱ组日粮的犏牛日增重比对照提高了28.82%,增重率提高了6.21%,增重效果显著(P0.05)。因此,在临夏地区推行农牧系统耦合、易地育肥牦牛和犏牛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农耕区居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可以减轻草原牧区的载畜压力,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耦合。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测定了21头犏牛在异地农区的育肥效果,结果表明:犏牛的增重、屠宰率和养殖效益有明显提高,犏牛在冬春季节完全能适应农区的气候和饲养条件,可推广“牧区繁殖犏牛、农区育肥犏牛”的生产模式,从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是牦牛、犏牛生产大省,存栏量常年保持在高位,给草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但牦牛、犏牛养殖量的提升并未给牧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增加,这与藏区冬春季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的营养缺乏密切相关。为解决这个问题,本试验将2.5~3.5岁的牦牛、犏牛运往四川省的农区(广汉)开展冬春季育肥研究,分析其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120d的短期育肥,牦牛、犏牛分别增重64.00kg和85.80kg,增收645元/头和1299元/头。试验结果表明,牦牛、犏牛可以通过在农区进行冬春季育肥达到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1犏牛的生物学特性犏牛是普通牛与牦牛杂交后产生的后代。普通公牛与母牦牛杂交,其后代称“真犏牛”;公牦牛与普通母牛杂交,其后代称“假犏牛”。无论真”“、假”犏牛雄性均不育。犏牛无论公母牛其体尺、体重以及生产性能均比亲代有较大的提高,但犏牛与牦牛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等基本相似。在我国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制约着家畜的正常生长与发育,采用塑膜暖棚综合养殖技术从事牛、羊繁殖与舍饲育肥,可有效地提高家畜的生产能力,是推动畜牧业高产、稳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冬春扣棚120 ̄150天左右,成年牛死亡率降低8.0%,犊牛成活率提高4.7%,…  相似文献   

5.
试验对用娟姗牛冻精杂交甘南牦牛所产的杂交一代娟犏牛公牛进行了育肥,分析其育肥效果和经济效益,为娟犏牛的生产提供基础性资料。将甘肃省夏河县牧区阿纳扎西等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自然放牧的6月龄、18月龄和30月龄的38头娟犏牛,出售到本县的半农半牧区暖棚舍饲育肥90 d。结果表明:6月龄组娟犏牛净增重58.63 kg,平均日增重651.44 g,盈利521.12元/头,投入产出比1∶1.59;18月龄组净增重69.45 kg,平均日增重771.67 g,盈利603.80元/头,投入产出比1∶1.57;30月龄组净增重73.70 kg,平均日增重818.89 g,盈利705.80元/头,投入产出比1∶1.66。经显著性检验,娟犏公牛各年龄组之间育肥末期平均净增重和日增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采用异地暖棚舍饲育肥,反季节出栏,可取得明显的效果,且6月龄、18月龄、30月龄的育肥效果基本相同。因此,建议将当年产的6月龄娟犏牛公牛经过冬季舍饲暖棚育肥后当年反季节出栏,以减轻草场压力和增加牧民收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推广犏牛异地育肥以及育肥过程中精料配方的合理筛选。[方法]选择体重,体况一致,年龄在2-3岁的实验犏牛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分别为实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对应的1,2,3号饲料。通过试验数据的记录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样的环境和饲喂条件下,试验Ⅱ、Ⅲ组增重高于试验Ⅰ组,分别为237g(P〈0.01)、295g(P〈0.01),试验Ⅱ和Ⅲ组之间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从测定数据综合分析出在犏牛异地育肥精料配方筛选试验中增重、投入产出、经济效益Ⅲ组最高,因此大力发展犏牛异地育肥是提高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精饲料配方技术简单易学,也是推动犏牛异地育肥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在青藏高原农牧过渡区进行牦犏牛异地育肥效果,我们在临夏地区用牦犏牛和秦川牛各50头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强度育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头均效益牦犏牛显著高于秦川牛,差异显著,从投入产出比来看,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明显优势。为今后在本地区调整育肥牛的品种结构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农牧交错区,是指以农业经营为主和以牧业经营为主的生产单位交错分布的地区。农牧交错区特点为农业和畜牧业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直接影响,易产生农牧业之间的矛盾。饲养小尾寒羊既是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佳项目之一,又是政府扶贫工作的最稳妥工程。基于此,作者从种公羊、繁殖母羊及肥羔生产三个方面对小尾寒羊的饲养和育肥技术给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10.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牧系统耦合及相悖的机理及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吕玉华  郑大玮 《草业学报》2009,18(4):217-223
北方农牧交错带内蒙古段草原畜牧区和农耕区家畜分布密度空间相悖是生态、经济系统良性耦合的最大障碍。本区草原畜牧区现实载畜量是适宜载畜量的1.15~2.60倍;农耕区大部分旗县现实载畜量只能达到适宜载畜量的35%以下。易地育肥农牧耦合模式能有效减少草原畜牧区草食家畜分布密度,使草原区草地封育和家畜舍饲成为可能;也是提高农耕区农民收入的最有效途径,羊易地育肥年净收入是自繁自育的20倍;牛易地育肥年净收入是自繁自育的6.5倍。同时易地育肥农牧耦合使农耕区人工牧草种植比例达到20%~36%,促进农田系统恢复为草地系统。  相似文献   

11.
根据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和知识,分析了黑龙江省发展循环畜牧业中存在不足,总结了当前黑龙江省畜牧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确定了各种模式的适用范围和推广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发展循环畜牧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当前山区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述评,提出山区县畜牧业目前正处转型期,只有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破解山区县面临的难题,才能实现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阐述了现代农牧业与传统农牧业的区别,草业在现代化大农业中的突出功能和主要问题;提出整合资源、团结协作、振兴草业是市场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激励青年草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实际,着力创新,处理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SCI论文与成果转化、基本功与创新、个人追求与三农三牧的关系,在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中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14.
论有机畜牧业之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有机畜牧业产生的背景,并明确了有机畜牧业的内涵。通过分析国外有机畜牧业发展历程、认证标准,着重探讨我国发展有机畜牧业的优势和必要性,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加强生态农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是我区畜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内蒙古生态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的相悖与互依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立峰 《草地学报》2004,12(1):70-74
针对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的相悖运行,本文以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为例,阐述了二者间所存在的本质性互依关系,指出生态与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彼此对立的相悖与相成关系同样也统一于互依关系之中。相悖关系是促进系统稳定化的机制;相成关系则是系统失衡、导致进化或退化的途径。在进一步分析华北农牧交错带生态恢复与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之后,提出了实现二者协调互依演进的三条途径,即通过促进经济与生态高效型子系统间的生产耦合,实现系统内生态—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的内涵式途径;通过发挥具有资源、市场等优势的系统间耦合生产,促进生态—经济互补性发展的外延式途径;强化政府职能,形成土地经济利用的适度开发与生态建设的经济补偿制度所制约下的生态—经济有序发展的社会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17.
青海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主要表现在:可利用草场面积、年末大牲畜头数、头只数、肉用牛羊出栏数及产肉量、活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对青海畜禽资源的优势现状及其畜牧业发展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它将为促进我国、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畜牧养殖是山东省无棣县车王镇的重点产业,近年发展速度较快,显著促进了地区居民的增收致富。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防控是关键管理环节。为提升动物疾病防控成效,需深入分析动物疾病的出现原因,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最大程度控制动物疾病的发生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我市六年来发展草食畜牧业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并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走出了一条适合全市发展草食畜牧业的路子,使得草食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优异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当前青藏牧区发展草原畜牧业过程中的几种典型的认识误区和存在的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澄清了模糊认识。特别对草原畜牧业的地位和作用、青藏牧区产业结构变化、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选择、建立草畜平衡机制等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并提出了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