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在甘肃临夏农牧交错区开展了牦牛、犏牛舍饲育肥试验,研究不同精粗比(0∶10、2∶8、3∶7、4∶6)的日粮(Ⅰ组和Ⅱ组日粮)饲喂家畜的效果。结果表明,在临夏地区2011年10月底至次年3月进行牦牛、犏牛易地育肥,家畜适应性强,育肥效果明显。饲喂Ⅰ组日粮的牦牛日增重比对照(传统精料配制方式饲喂)提高了32.43%,增重率提高了5.04%,增重效果显著(P0.05);饲喂Ⅱ组日粮的牦牛日增重比对照提高了26.98%,增重率提高了3.81%,增重效果显著(P0.05);饲喂Ⅰ组日粮的犏牛日增重比对照提高了29.26%,增重率提高了6.94%,增重效果显著(P0.05);饲喂Ⅱ组日粮的犏牛日增重比对照提高了28.82%,增重率提高了6.21%,增重效果显著(P0.05)。因此,在临夏地区推行农牧系统耦合、易地育肥牦牛和犏牛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农耕区居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可以减轻草原牧区的载畜压力,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耦合。 相似文献
2.
3.
四川省是牦牛、犏牛生产大省,存栏量常年保持在高位,给草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但牦牛、犏牛养殖量的提升并未给牧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增加,这与藏区冬春季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的营养缺乏密切相关。为解决这个问题,本试验将2.5~3.5岁的牦牛、犏牛运往四川省的农区(广汉)开展冬春季育肥研究,分析其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120d的短期育肥,牦牛、犏牛分别增重64.00kg和85.80kg,增收645元/头和1299元/头。试验结果表明,牦牛、犏牛可以通过在农区进行冬春季育肥达到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试验对用娟姗牛冻精杂交甘南牦牛所产的杂交一代娟犏牛公牛进行了育肥,分析其育肥效果和经济效益,为娟犏牛的生产提供基础性资料。将甘肃省夏河县牧区阿纳扎西等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自然放牧的6月龄、18月龄和30月龄的38头娟犏牛,出售到本县的半农半牧区暖棚舍饲育肥90 d。结果表明:6月龄组娟犏牛净增重58.63 kg,平均日增重651.44 g,盈利521.12元/头,投入产出比1∶1.59;18月龄组净增重69.45 kg,平均日增重771.67 g,盈利603.80元/头,投入产出比1∶1.57;30月龄组净增重73.70 kg,平均日增重818.89 g,盈利705.80元/头,投入产出比1∶1.66。经显著性检验,娟犏公牛各年龄组之间育肥末期平均净增重和日增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采用异地暖棚舍饲育肥,反季节出栏,可取得明显的效果,且6月龄、18月龄、30月龄的育肥效果基本相同。因此,建议将当年产的6月龄娟犏牛公牛经过冬季舍饲暖棚育肥后当年反季节出栏,以减轻草场压力和增加牧民收入。 相似文献
5.
1犏牛的生物学特性犏牛是普通牛与牦牛杂交后产生的后代。普通公牛与母牦牛杂交,其后代称“真犏牛”;公牦牛与普通母牛杂交,其后代称“假犏牛”。无论真”“、假”犏牛雄性均不育。犏牛无论公母牛其体尺、体重以及生产性能均比亲代有较大的提高,但犏牛与牦牛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等基本相似。在我国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制约着家畜的正常生长与发育,采用塑膜暖棚综合养殖技术从事牛、羊繁殖与舍饲育肥,可有效地提高家畜的生产能力,是推动畜牧业高产、稳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冬春扣棚120 ̄150天左右,成年牛死亡率降低8.0%,犊牛成活率提高4.7%,…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推广犏牛异地育肥以及育肥过程中精料配方的合理筛选。[方法]选择体重,体况一致,年龄在2-3岁的实验犏牛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分别为实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对应的1,2,3号饲料。通过试验数据的记录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样的环境和饲喂条件下,试验Ⅱ、Ⅲ组增重高于试验Ⅰ组,分别为237g(P〈0.01)、295g(P〈0.01),试验Ⅱ和Ⅲ组之间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从测定数据综合分析出在犏牛异地育肥精料配方筛选试验中增重、投入产出、经济效益Ⅲ组最高,因此大力发展犏牛异地育肥是提高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精饲料配方技术简单易学,也是推动犏牛异地育肥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在青藏高原农牧过渡区进行牦犏牛异地育肥效果,我们在临夏地区用牦犏牛和秦川牛各50头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强度育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头均效益牦犏牛显著高于秦川牛,差异显著,从投入产出比来看,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明显优势。为今后在本地区调整育肥牛的品种结构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牧交错区,是指以农业经营为主和以牧业经营为主的生产单位交错分布的地区。农牧交错区特点为农业和畜牧业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直接影响,易产生农牧业之间的矛盾。饲养小尾寒羊既是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佳项目之一,又是政府扶贫工作的最稳妥工程。基于此,作者从种公羊、繁殖母羊及肥羔生产三个方面对小尾寒羊的饲养和育肥技术给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北方农牧交错带内蒙古段草原畜牧区和农耕区家畜分布密度空间相悖是生态、经济系统良性耦合的最大障碍。本区草原畜牧区现实载畜量是适宜载畜量的1.15~2.60倍;农耕区大部分旗县现实载畜量只能达到适宜载畜量的35%以下。易地育肥农牧耦合模式能有效减少草原畜牧区草食家畜分布密度,使草原区草地封育和家畜舍饲成为可能;也是提高农耕区农民收入的最有效途径,羊易地育肥年净收入是自繁自育的20倍;牛易地育肥年净收入是自繁自育的6.5倍。同时易地育肥农牧耦合使农耕区人工牧草种植比例达到20%~36%,促进农田系统恢复为草地系统。 相似文献
11.
12.
为确立放牧藏羊有效补饲时间,对两组营养水平相近,牧养方式相同的藏羊,在不同时段2022年10月2日至2022年12月30日(试验一),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试验二)补饲相同量饲料,开展不同时段补饲试验。从增重效果分析,试验一全期平均总增重4.50 kg,较试验二全期平均总增重3.9 kg多增重0.6 kg,补饲效果较好。从补饲效益分析,试验一只均增加收益57.15元,试验二只均增加收益58.65元,试验一补饲效益稍低于试验二,但无显著差异。从生态效益分析,通过暖季草原适度放牧与冷季半舍饲补饲育肥相结合,实现藏羊12月龄出栏,可减轻冷季草场压力,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改变,使甘南牧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综合经济生态效益得出:放牧藏羊适时补饲是高寒牧区草原畜牧业从“靠天养畜”向“科学牧养”转型发展,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试验一(补饲时段10月至12月)为12月龄藏羊补饲育肥效益最大化时段。 相似文献
13.
14.
从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阐述了现代农牧业与传统农牧业的区别,草业在现代化大农业中的突出功能和主要问题;提出整合资源、团结协作、振兴草业是市场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激励青年草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实际,着力创新,处理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SCI论文与成果转化、基本功与创新、个人追求与三农三牧的关系,在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中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15.
文章指出,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种植业的发生和发展,两者是农业的全部内容;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更符合甘肃农业发展的实际;在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的过程中草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后作者建议,要实现甘肃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坚持种植业和畜牧业“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家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转变思想观念,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将种草养畜与利用天然草场相结合,是发展节粮型草食家畜的必由之路。通过对常德市畜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加强生态农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是我区畜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内蒙古生态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与GPS的农牧业资源调查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GIS与GPS技术进行农牧业资源调查已成为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根据GIS的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功能与GPS的精确空间定位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GIS与GPS集成的农牧业资源调查方法。它集调查点的空间位置信息与属性信息于一体,较好地服务于不同资源的定量、定性分析。以甘肃省庆阳市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调查为例,利用GPS对庆阳市2004年冬小麦播种面积进行实测,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Arc/info和Arcview进行图形编辑和数据处理,准确获得该地区2004年冬小麦种植面积与庆阳市上报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数据接近。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济源市农村养殖小区动物防疫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对当前河南省济源市农村养殖小区在动物防疫条件、饲养人员专业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该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