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紫色深浅不一的5个特定紫芽品种茶树春梢芽叶中的花青素、茶多酚、黄酮类、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总量、简单儿茶素总量等生化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紫芽品种茶树芽叶深浅与花青素含量关系密切,与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  相似文献   

2.
茶树紫色芽叶的呈味特征及降低苦涩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群体品种常见的紫色芽叶所制成的绿茶苦涩味明显。分离测定了茶树紫色芽叶主要苦涩味特征成分,用苦涩味阈值和苦涩味指数定量评价了各成分的呈味特征。结果表明,茶树紫色芽叶花青素含量高达1.14%,紫色芽叶中花青素和儿茶素的含量分别是绿色芽叶的57倍和1.13倍,花青素和儿茶素含量较高是其苦涩味较强的主要原因。茶叶苦涩味成分阈值的大小顺序为:咖啡碱(0.30)<花青素(0.40)<儿茶素(0.80);以苦涩味指数评价成分对紫色芽叶苦涩味实际影响大小顺序为:儿茶素(3.32)>咖啡碱(2.13)>花青素(0.57)。研究还表明,在紫色芽叶加工绿茶的过程中,添加约0.2%的酪蛋白具有降低苦涩味的作用,可使品质得到改善,使茶汤中多酚类浓度降低19.5%,苦涩味指数由3.70降至2.98,由此提供了一种降低紫色芽叶苦涩味的技术途径。采用多酚-蛋白复合反应模型,提出了用相对沉淀率(RA)作为酪蛋白对多酚类物质的苦涩味抑制能力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花青素作为一种天然色素与抗氧化剂,在食品、医疗、保健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茶树紫芽作为一种高花青素含量的特异性茶树资源,其创新利用研究逐渐深入,特色紫芽茶树品种的选育和高花青素茶叶产品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茶树紫芽花青素的结构性质、代谢途径、提取工艺和功能作用等,以期为茶叶紫芽花青素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云南稀有茶树品种"紫娟"的植物学特性和品质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稀有茶树品种"紫娟"新梢芽叶呈紫芽、紫叶、紫茎,加工制品,茶汤水色亦为紫色,香气郁香独特,叶底呈靛青色.适宜云南主产茶区种植.黄酮类、锌、 花青素和EGC含量比云南大叶种茶高.花青素含量约为一般红芽茶的3倍.经动物试验表明其降压效果优于云南大叶种茶.  相似文献   

5.
以紫色茶树品种‘紫嫣’和‘紫娟’为材料,以绿色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探究不同季节紫色茶树新梢花青素及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春、夏、秋季‘紫嫣’和‘紫娟’花青素总量变化均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且夏季含量最高,分别为129.83 mg/100 g和109.73 mg/100 g,花青素各组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与花青素总量基本一致。‘紫嫣’和‘紫娟’水浸出物、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在春季最高,茶多酚含量在夏季最高,且不同季节间差异显著。与‘福鼎大白茶’相比,‘紫嫣’和‘紫娟’中茶多酚、儿茶素和花青素含量较高。‘紫嫣’和‘紫娟’氨基酸组分中,茶氨酸占总量比例最高,分别为52.13%和59.13%;儿茶素组分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最高,且酯型儿茶素含量显著高于简单儿茶素。综合结果显示,‘紫嫣’和‘紫娟’春梢具有适制绿茶、夏梢适制红茶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紫娟为代表的紫色芽叶品种,由于其高花青素含量所具有的抗氧化、消炎、预防心血管疾病、抗癌等独特的保健功效,使其具有更加独特的开发特色以及健康茶产品的发展前景.文章分别从花青素合成途径与调控因素、特异性紫色芽叶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紫色芽叶茶树品种的生理特性、紫色芽叶茶加工工艺等4个方面就当前紫色芽叶茶树品种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7.
对18个紫芽新品系春梢芽叶特性进行调查,并对其花青素、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等生化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8个种质均为灌木型,树姿半开张,叶形椭圆形,芽叶紫红色;花青素含量变幅为3.35~19.65 mg·g-1,高花青素(≥10 mg·g-1)种质有1份;水浸出物含量变幅为42.4%~48.0%,水浸出物较高(≥45.0%)的种质有12份;茶多酚含量变幅为17.5%~21.4%,其中YY-3、YY-4、YY-6、YY-8、YY-10、YY-11、YY-12、YY-18等种质含量较高(≥20.0%);游离氨基酸变幅为3.4%~5.2%,高氨基酸≥5.0%)的种质有3份;咖啡碱变幅为3.17%~4.04%;酚氨比变幅为3.52~5.94,YY-5、YY-7、YY-14、YY-15四个种质酚氨比低于对照.紫芽新品系芽叶中的花青素含量与芽叶紫色色泽深浅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与各生化成分之间没有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杨兴荣  包云秀  黄玫 《茶叶》2009,35(1):17-18
稀有茶树品种“紫娟”新梢芽叶呈紫芽、紫叶、紫茎,加工制品,茶汤水色亦为紫色,香气郁香独特,叶底呈靛青色。适宜云南主产茶区种植。黄酮类、锌、花青素和EGC含量比云南大叶种茶高。花青素含量约为一般红芽茶的3倍。经动物试验表明其降压效果优于云南大叶种茶。  相似文献   

9.
“红紫芽”茶树新品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全年芽叶都呈红紫色的10个新选育的茶树品系进行系统的生物学性状调查和生化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新品系属乔木或小乔木型,生长势强;芽叶红紫色的深浅与花青素的含量呈正相关;除丹凤和红叶4号芽叶色泽分别在春季和秋季最深外,其他红紫芽品系芽叶的红紫色都在夏季最深,说明"红紫芽"茶树芽叶的色泽及其花青素含量同时受外界环境和遗传因子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65份叶色紫化茶树种质资源生化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5份叶色紫化茶树资源春梢内含生化成分与芽叶色差进行检测。结果表明:65份种质资源中茶多酚含量30%~40%的资源占80%,咖啡碱含量3%~4.5%的资源占86%,氨基酸含量5%~7%的资源占22%,酚氨比低于8的资源有20份,酚氨比高于15的有7份;ZY-4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可溶性糖含量≥6%的紫芽资源有11个,其中含量最高的是ZY-8;春季花青素含量变幅为1.65~15.56 mg/g,夏季的花青素含量变幅为3.21~35.57 mg/g;紫芽新品系中明亮度L值和测色值b与花青素含量有密切关系,而花青素含量与叶绿素含量有密切关系,与各生化成分之间没有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1.
紫芽茶树不同季节主要生化成分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芽茶树武夷奇种C18-1的一芽二叶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优化茶树花青素总量的提取方法,并分析其不同季节主要生化成分差异。结果表明:溶剂浓度、浸提时间、浸提温度等因素对茶树花青素总量提取均有影响,本研究获得花青素最佳提取方法为:采用3%的盐酸乙醇溶液,在80℃条件下回流浸提1 h。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花青素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随季节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且季节性差异显著;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均在春季中含量最高,茶多酚和花青素均在夏季中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采摘乌牛早、南山白毛及紫娟等3个茶树品种的紫色芽叶为原料,分别直接烘干及加工成绿茶、红茶和白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检测分析茶叶中的多酚类与咖啡碱含量差异.结果显示,不同茶树品种的紫色芽叶及其加工的茶类产品中多酚类与咖啡碱含量不同.南山白毛绿茶(NL)儿茶素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  相似文献   

13.
云南具有丰富的茶树资源,紫芽茶树是其中重要的一种。红芽直立茶具有典型的紫色芽叶,富含花青素,是重要的特异茶树种质资源。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技术对红芽直立茶的不同叶色进行研究,筛选到8779个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富集结果显示,差异基因涉及到多个色素形成及积累的功能。构建茶叶中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两个途径,紫色叶中大量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关键基因上调,与茶叶紫色的形成密切相关。同时,紫色叶中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受到抑制,紫色叶具有更好的抗衰老能力。本研究将有助于对茶树紫色叶形成机制的认识,为特色茶育种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花青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色素,作为一种强自由基清除剂,它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压,降血糖等多种保健功能。紫芽茶树作为一种高花青素含量的特异性茶树资源,其研究与利用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为了解茶树紫芽中花青素形成的分子机理,本研究通过对湖南农业大学自选紫芽品种9803与绿芽品种9806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得到42条与花青素代谢相关的unigene,其中比对到参考基因组中的有34条,未在参考基因组中登录的有8条。KEGG富集分析表明这42个基因被富集到5个代谢通路中,包括类黄酮合成途径,木质素合成途径,黄酮和黄酮醇合成途径,油菜素甾醇合成途径,以及参与转录因子的编码。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荧光定量PCR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转录组测序数据可靠。本次试验在转录组水平上筛选出了茶叶紫芽花青素代谢相关的差异基因,为进一步揭示茶叶紫芽产生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造成茶树红紫芽现象的主要组分花青素的医疗保健功能被逐渐证明,选育稳定遗传的红紫芽茶树品种以及红紫芽茶的加工成为当前茶树新品种开发利用的热点。紫娟为可稳定遗传紫色芽叶性状的新品种茶树资源,有关其主要生化成分、保健功能的研究已有不少,它的育成有力推动了紫化茶树品种的选育以及紫芽茶相关领域的研究。本文综述了紫芽茶在生理生化、适制性、特色产品开发,以及保健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特色茶树种质资源的进一步创新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基因芯片筛选茶树芽叶紫化相关基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龙井群体中紫芽资源和绿芽资源进行分析,探索茶树紫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检测到差异表达基因43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7个,下调表达基因26个。以基因芯片中紫芽资源上调基因TC0002e03和下调基因TL016D09、TL011D06,及不变基因TL022H08、TL024B05为材料,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验证基因芯片的结果,二者完全相符。根据基因芯片的实验结果,采用数据库查询方式对43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能量代谢、次生代谢和转录调控等分子功能有关,特别是在差异表达基因中还包含两个与花青素代谢途径直接相关的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花青素还原酶基因,同绿芽资源相比,它们在紫色资源中分别下调3.44倍和上调2.09倍;同时还筛选到两个可能调控花青素合成的转录因子MYB蛋白和WD40蛋白,分别上调2.25倍和2.54倍。这些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理解茶树芽叶的紫化机理,克隆相关基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6个高氨基酸茶树品种(系)白叶1号、中黄1号、黄金茶1号、苏茶早、E1和20-2-1的主要生化成分,以湖北茶区主栽品种鄂茶1号为对照,分析了6个品种(系)春季新梢(一芽二叶)中主要生化成分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高氨基酸茶树品种(系)中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茶氨酸及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水浸出物、茶多酚、酚氨比、EGCG、GCG及儿茶素总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其它组分变化规律不明显.基于主要生化成分含量聚类分析显示,白叶l号、苏茶早、黄金茶1号、中黄1号、E1等5个品种(系)聚为一类,该类具有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低的特性;此外,高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的品系20-2-1则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8.
摊放环境对名优绿茶鲜叶茶多酚及儿茶素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芽或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设置连续(78%~61%)摊放水分处理和不同环境条件摊放试验处理,分别进行液氮固样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和儿茶素组分含量,研究摊放过程和摊放环境对茶多酚和儿茶素组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摊放过程中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现前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的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逐渐下降,EGC、EGCG,EC及GCG等儿茶素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ECG等组分呈逐渐上升趋势,鲜叶和摊放叶中检测不到没食子酸儿茶素(GC)。在摊放叶含水量控制在70%左右的前提下,环境温度与湿度对摊放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有明显的影响,低湿环境下(60%)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下降趋势,高湿环境下(90%)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上升趋势,而中湿(75%)对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的影响与环境温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以广东的红叶1号、红叶2号、丹妃和云南紫娟4种红紫芽品种(系)为供试材料,以英红九号绿芽品种为对照,通过分析酶活性研究了红紫芽茶花青素合成关键酶活性变化规律,并揭示了其与花青素、茶多酚、儿茶素组分等重要酚类物质含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红紫芽茶花青素合成过程中,同一季节不同品种(系)类黄酮-3-O-糖基转移酶(UFGT)活性与茶多酚总量和花青素含量均显著正相关,为花青素合成的关键酶;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成酶(CHS)、类黄酮-3-羟化酶(F3H)、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黄酮醇合成酶(FLS)、花青素合成酶(ANS)和花青素还原酶(ANR)等活性能力与花青素含量变化趋势不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春季各样品儿茶素(C)含量与PAL酶活性显著正相关,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与DFR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同一季节不同品种(系)CHS、F3H、ANS以及ANR酶活性与酚类物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云南紫娟特种茶特征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娟茶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组植物(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茶种(Camelliasinensis)中的普洱茶变种(C.sinensis var.assamica),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85年在云南大叶群体品种中发现的一株茶树具有紫芽、紫叶、紫茎,并且所制干茶和茶汤皆紫色的茶树品种,故取名为"紫娟"。紫娟茶是云南大叶群体种中的一种稀有茶树品种,该品种于2005年11月28日被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授权保护,品种权号为200500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