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是我国主要的用材树种之一。该种广泛分布于东北的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具有木材细密坚韧、纹理通直、耐腐朽、耐水湿及抗压力强等特点,广泛用于建筑、造船、土木工程、细木工等工程工业及加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不合理地大规模开发利用,天然落叶松资源已显著减少,一些开发较早的林业局已出现资源枯竭现象;同时,由于落叶松分布区人口密度的增加,人为火源增多,每年由于森林火灾而损失的落叶松资源也是十分惊人的。比如,1987年春季大兴安岭发生的特大森林火灾,正处兴安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落叶松鞘蛾种名的订正并对有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过去均以欧洲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laricella(Hübner)学名命名东北三省及山西省落叶松上的鞘蛾。笔者经约5年的调查、整理结果,发现在我国北方落叶松分布区系里有3种鞘蛾:(1)兴安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dahurica Flkv. (新记录)、(2)新疆落叶松鞘蛾C. sibiricella Flkv.(新记录)和(3)华北落叶松鞘蛾C. sinensis Yang。截至今日,从未发现我国东北三省及山西省有C. laricella(Hüb.)的分布区。因此,对过去的误用应予以订正。文中还以检索表形式表示出我国3种鞘蛾同欧洲种的区别。并对日本落叶松鞘蛾C. longisignella (Moriuti)进行了粗浅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红松(Pinus koraiensis)、落叶松(Larix gmelini)、椴树(Tilia amurenisis)、黄波萝(Phellodanron Rupr)、胡桃楸((?)uglans mandshurica Maxium)、水曲柳(Fraxinus mandchurica Rupr)是我国东北主要造林树种。目前,我国正在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是一个高纬度、高海拔的树种,据报导,全世界共有25种,在我国分布的天然落叶松有10种5个变种,它们主要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华北、华中、东北和西南山地与高山地区。兴安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用材树种之一。它分布广泛,生长迅速,易于栽培。各地区都营  相似文献   

5.
我国50~60年代初期,林业部综合队曾编制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云杉(Picea spp.)、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Rupr.)Rupr.)、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等树种材种出材量表,70~80年代各省(区)市、规划院、科研等单位对杉(Cunninghamia lanceolata Hook.)、落叶松、山杨(Populus davidiana  相似文献   

6.
以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为研究对象,对兴安落叶松播种方法及苗期管理全过程进行了阐述,旨在提高我国落叶松育苗水平,满足社会对落叶松种苗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2010年在草河口地区进行了不同混交类型造林试验,通过对9年生试验林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红柞(Xylosma racemosum)、红松(Pinus koraiensis)、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混交林中的红松树高、胸径生长都明显高于红松纯林,红松、落叶松[Larix gmelinii(Rupr.) Kuzen]混交林红松生长于红松纯林相比无显著差异。红柞、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土壤与红松纯林相比,土壤蓄水能力增强,养分含量增加,红松、落叶松混交林与红松纯林相比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差异。红柞、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中国兴安落叶松分布区外种源试验研究(Ⅰ)——地理变异规律与最佳种源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帽儿山参试点9年生兴安落叶松种源子代,综合性状的主分量分析结果,将兴安落叶松全分布的自然区域划分成4个种源区。它们是:内蒙古大兴安岭种源区(编号Ⅰ);黑龙江大兴安岭种源区(编号Ⅱ);小兴安岭西北部种源区(编号Ⅲ)和小兴安岭东南部种源区(编号Ⅳ)。文章还对各种源区的遗传特点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种子调拨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林农复合经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黑龙江省拜泉县三道镇革新村选取林—粮(落叶松Larixgmellini(Rupr.)Rupr.+美国红芸豆)、林—药(杨树+水飞蓟Silybum marianum(L.)Gaertn.)、林—药(杨树+板蓝根Isatis indigotica Fort.),以及纯农(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和纯林(云杉Picea koraiensis)5块具有代表性的样地,对林农复合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树—板蓝根的复合类型土壤的容重为1.38 g.cm-3、总孔隙度39.2%、田间持水量为69.2%、质量含水量为202.2 g.kg-1、最大持水量为18.1 mm,均是几种样地最好的;而杨树—水飞蓟和纯农类型土壤的上述几个物理指标均较差。  相似文献   

10.
日本落叶松引种育苗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落叶松 ( Larix kaempferi)原产地日本 ,落叶乔木 ,高达 35m,胸径 1 m,适应范围广 ,前期生长较快 ,抗病性较强 ,在我国引种栽培已有 88年历史。日本落叶松的天然分布区为北纬 35°2 0′~ 38°1 0′。东经约为1 36°4 5′~ 1 40°30′的范围内 ,垂直分布于海拔高 90 0~ 31 0 0 m之间。日本落叶松是喜光树种 ,根系较浅 ,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 ,在年平均气候 2 .5~ 1 2℃ ,年降水量 50 0~1 40 0 mm的气候下都能生长。日本落叶松较华北落叶松有萌动迟、封顶及落叶晚、生长期的顶端优势强等特性 ,是良好的建筑材料。根据日本落叶松的生物…  相似文献   

11.
为了丰富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树种资源,改造树种结构、增强森林水源涵养效益、实现速生、丰产、优质。从1969年开始引进的华北落叶松(Larx Princip—rupprechfii),长白落叶松(L. dgensis)、新疆落叶松(L. sibirica)、兴安落叶松(L. gmelinii)、日本落叶松(L. Leptolepis)和红杉(L. potaninii)等六种落叶松中,筛选出华北落叶松这一优良树种。经过十六年引种驯化试验,初步证明:华北落叶松适应性较强,生长发育正常,幼年阶段生长比青海云杉快1—2倍,已开花结实,有的已郁闭成林。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卧龙自然保护区人工林病虫害的调查,主要病害15种,虫害11种,蜱螨1种。本文分析了病虫害发生原因,并结合保护区特点,提出防治建议。 卧龙自然保护区现有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Lamb.)Carr]、马氏落叶松(L.Mastersiana Rehd.et Wils.)、波氏落叶松(L.potaninii Batalin)、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华山松(Pinus armandi Franch.)、油松(P.tabulaeformis Carr.)、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ex Otto et Dietr.)、响叶杨(Populus adenopoda Maxim.)等人工幼林70000余亩。近年来,先后发生病虫危  相似文献   

13.
落叶松在黑龙江省除变种外,目前主要的有四种:兴安落叶松(以G代表),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长白落叶松(以O代表),本省南部有少量分布,这两种是本省乡土树种;日本落叶松(以L代表)和华北落叶松是引进的。这四个种各有不同的特点:G和O具有良好的品质和耐寒性,但易感染早期落叶病;L生长迅速对某些病害的抗性强,但在苗木和幼  相似文献   

14.
南非羊蹄甲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非羊蹄甲(Bauhinia galpinii)为豆科(Leguminosae)羊蹄甲属(Bauhinia L.)植物.该属植物世界分布约600余种,遍布于热带地区,我国有40种,生长于南部和西南部[1],为灌木、藤本及小乔木,是深根性树种,易栽培难移栽,抗炎热耐干旱贫瘠土壤,绝大多数种类不耐寒.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Lamb.)Carr.等四个落叶松在造林成活率、物候期和生长期长度、针叶和根系特点、生长节律、种间10年生树高差异等因子在乐村林场10年的对照试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是最适合乐村林场、南川区、重庆市及贵州省山区发展的优良品种,它具有适生性强、早期生长快、高生长明显、病虫害少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6.
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及华北落叶松是我国重要的木材树种,然而由于采用不同的性状进行分类,它们种间关系问题一直在争论着.国外研究人员如Ostenfeld and Larsen(1930)等认为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为兴安落叶松的2个变种,而我国科学家则把它们视为两个单独的种,并且还认为长白落叶松有3个变种存在,而华北落叶松有1个变种存在.因此用分子遗传学方法研究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及华北落叶松3个种间遗传进化关系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例如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潜势预测.至今植物分类研究所采用的性状已包括有表型形态、生殖、生化、蛋白质(同功酶)到RNA和DNA的分子标记等,进行综合性状分类比较。由于这些变量所经受的环境影响和所包含的各种历史事件(如突变、选择、连锁等)不同,因此应用不同性状分类时,有可能导致不一致的结果。本文分别从形态性状,包括球果和木材解剖特征等、染色体核型分析、同功酶变异、RAPD分析、叶绿体DNA的RFLP分析,以及叶绿体DNA3个非编码碱基序列(1452bp)对这3个落叶松种的遗传进化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评述。从表型和生态适应性状变异看,这3个落叶松种可以较容易的区别出来,它们有着不同的生态特性和若干形态学差异,然而这可能只反映了适应性性状(受自然选择影响)的变异。近年来应用同功酶标记(选择性中性标记)研究结果表明:这3个种的遗传关系非常密切,种间Nei氏遗传距离平均约为0.01,种内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约为0.002。3个落叶松的种间遗传距离要比其它落叶松种间距离要小,如用同功酶分析所得的欧洲落叶松(L.decidua)和西伯利亚落叶松(L.sibirica)Nei氏距离为0.057。应用叶绿体DNA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3个落叶松种间无差异。这意味着它们的遗传分化可能发生很晚、或种群间的基因流动发生十分频繁。根据所用的同功酶变异特点,即选择性中性和检测后证明为连锁平衡(Hu,1998),若分化时间尺度很短的话,那么突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时遗传漂变和基因流动对群体的遗传变异起主导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平均单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和多态性水平均由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到华北落叶松依次减少,由此可推测长白落叶松与华北落叶松可能的形成过程。然而这一推测的前提是突变影响很小,而这一前提可以从叶绿体DNA的变异以及LePage和Basinger根据古化古资料对其它落叶松种的分化推测间接加以判断。根据分子钟(Molecular Clock)假设和Juke与Cantor-参数模型,可以粗略地估算出这3落叶松的分化时间发生很晚,可能发生在第三纪后期(Late Tertiary),这要比叶绿体DNA发生突变频率的倒数要小,这样也就间接地推断突变的影响很小。虽然对于生物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基于分子标记而建立的系统进化种与传统的生物学种可能不一致,然而我们根据生物学上种的概念以及一些性状变异特点,认为将长白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划为兴安落叶松的2个变种而非2个单独的种可能要更合理些。这与Shiraishi et al.(1996)建议将发生在Mt.Manokami山上的落叶松划为日本落叶松(L.kaempferi)的一个变种而非一新种的情况类似。根据这种非常近的遗传关系,我们认为3个落叶松种间的杂种优势利用是非常有限的。为了进一步研究3个落叶松种的形成与遗传关系,我们建议应用线粒体DNA标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虽然线粒体DNA的点突变率要比叶绿体DNA要低,但由于线粒体DNA分子内存在高频率的重排(Rearrangement),进而产生遗传变异。同时也需要了解到这种变异不适合于分析种间的进化关系(Phylogeny Re-construction),及线粒体DNA的母本遗传方式特点,但可以用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稀有标记的空间分布有助于进一步判断落叶松群体的形成路径和历史。  相似文献   

17.
落叶松有树干通直圆满、生长快、工艺成熟期短、材质坚硬、用途广、适应性强等优良特点,深受群众的欢迎。目前,在我省东部山区次生林改造及荒山造林树种,多以落叶松、红松为主,尤以落叶松的发展速度最快。为了探讨不同种落叶松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其在东部山区的适应能力,寻求更好的良种。我们于1967年开始,进行了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ari Carr),长白落叶松(L.olgensis A·Henry),华北落叶松(L.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的对比栽培试验。现将十五年来的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日本落叶松(L arix kaempf eri(L amb.)Carr)原产地是日本本州岛中部山区,属温带喜冷湿树种。该树种在欧州和北美一些国家均有引种,我国也是最早引种日本落叶松的国家之一。目前,在全国北起黑龙江省、南至四川省,共计14个省(区)均有引种栽培。20世纪70年代末期,该树种引种至黑龙江省西部的克东、龙江、讷河等县,经过20多年的生长观测,生长量等各项指标均大于乡土落叶松。  相似文献   

19.
从落叶松[Larix gmelini (Rupr.)Rupr.]树皮中分离、鉴定了三种黄烷-3-醇,即(-)表阿夫儿茶素,( )儿茶素和(-)表儿茶素。以乙酰衍生物形式分离出四种二聚黄烷-3-醇(二聚原花青定)B1—B4,并通过与标样薄层共层析及其核磁共振氢谱进行了鉴定。对可溶于甲醇的多聚黄烷-3-醇(多聚原花青定)用甲苯-α-硫醚和醋酸进行了化学分解。根据分解产物确定, 落叶松树皮含有分别以( )儿茶素和(-)表儿茶素为终端单元之多聚黄烷-3-醇,其延伸单元亦由2,3反式和2,3-顺式3,5,7,3′,4′黄烷五醇所组成。用高效液相色谱定量测定了上述化学分解产物,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该多聚黄烷-3-醇之平均聚合度为6-7,相应数均分子量为1700—2000。  相似文献   

20.
原种日本落叶松Larix leptolepis(sieb.et Zucc.)Gordon。是日本人民赠送给我国人民的友谊种子,一九七三年由我国赴日林业考察团带回,经我们精心培育,现已茁壮地生长在辽宁东部山区。原种日本落叶松为原产日本的一种优良速生针叶用材树种。在日本的天然分布区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