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益宫康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应用治疗奶牛子宫炎新药-益宫康对10头患有子宫内膜炎的中国黑白花奶牛进行治疗.结果治愈率达80%(8/10),受胎率达80%(8/10),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应用中草药 EH 治疗12例患排卵迟滞、卵巢静止和持久黄体的卵巢机能失调的奶牛,有效率达83.33%(10/12),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治疗奶牛卵巢机能失调又提供了一种高效、安全的中兽医新药。  相似文献   

3.
4.
为了评价自制的金英黄归注射液的质量标准及临床疗效,本文将金银花等8味中药常规制备成奶牛乳区注射用药,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及热源检测评价其安全性,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该注射液中多糖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绿原酸、大黄酸、大黄素的含量,并将其应用于兽医临床治疗奶牛乳房炎。结果显示,该注射液不引起家兔体温升高,LD50>5 g/kg,多糖浓度为0.48×10-1mg/mL,绿原酸、大黄酸、大黄素的含量分别是0.59 mg/mL、0.26×10-2mg/mL、0.17×10-1mg/mL,隐性乳房炎的奶牛通过3 d中药乳区注射用药治疗后治愈率达53.8%,有效率达92.3%;患隐性乳房炎奶牛乳区自愈率为0;健康奶牛乳区发病率为13.9%;治愈率、有效率经X2检验中药透皮剂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P<0.01),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通过3 d中药乳区注射用药治疗后临床诊断其治愈率达88.9%,有效率达88.9%;CMT诊断治愈率达33.3%,有效率达88.9%。表明该注射剂无热源,几乎无毒性,有效成分检测指标可能是绿原酸,对奶牛乳房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的注射剂。  相似文献   

5.
分别对乳炎消肿灵和抗生素药物治疗奶牛临床乳腺炎和隐性乳腺炎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抗生素治疗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用药方便,见效快,但复发率高(达27.8%),治愈率低(59.1%);中草药乳炎消肿灵的疗程较长,但由于复发率低(为5.0%),因此总治愈率相对较高(86.4%),而以乳炎消肿灵为主的中西结合治疗方法对奶牛隐性乳腺炎有显著疗效,治愈率达到83.1%。  相似文献   

6.
为了验证宫净液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疗效,用宫净液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155例,治愈率为85.16%(132/155),有效率为92.26%;治疗后3个情期受胎率为83.23%(129/155);治愈奶牛3个情期受胎率为97.72%(129/132)。用宫净液预防奶牛产后子宫内膜炎80例,与对照组比较,发病率降低了11.88%,产后3个情期受胎率提高了9.45%。药理学试验表明,宫净液具有抗菌消炎、缩宫排脓、免疫调节、促进子宫组织修复、促进生殖机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宫炎消排灌注液对奶牛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疗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行研制的宫炎消排灌注液是以环丙沙星为主 ,并添加辅助成分 ,具有抗菌消炎、增强子宫收缩、促进子宫分泌物排出和子宫内膜新生等作用。应用该制剂治疗奶牛慢性子宫内膜炎 ,有效率为 94.3% ,治愈奶牛第 1情期受胎率为 5 1 .6 % (6 6 /1 2 8) ,3个情期总受胎率为 80 .5 % (93/1 2 8)。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为模型,研究不同浓度脂多糖刺激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时IL-6、IL-8及TNF-α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显示,LPS浓度为10μg/mL时刺激效果最好;10μg/mL LPS刺激后24h,IL-6和IL-8的表达量最高(P0.05),TNF-α的mRNA表达在刺激后的4h达最高(P0.05)。以上结果说明,本实验室体外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具有表达与免疫有关的细胞因子功能,可以作为一种模型来研究奶牛乳腺炎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新疆地区奶牛轮状病毒(BRV)、牛冠状病毒(BCo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纽布病毒(NeV)、牛诺如病毒(BNoV)、牛库布病毒(BKV)的感染情况,用RT-PCR方法对采集自新疆昌吉和石河子等地区的10个奶牛场共计86份腹泻犊奶牛粪便样本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86份样品中,BRV检出率为60.5%(52/86),NeV检出率为51.2%(44/86),BKV检出率为39.5%(34/86),BCoV检出率为26.7%(23/86),BNoV检出率为12.8%(11/86),BVDV检出率为9.3%(8/86)。另外,腹泻粪便样本中BRV、BCoV、NeV、BNoV、BKV和BVDV混合感染严重。研究结果为新疆地区奶牛腹泻的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奶牛初乳对170只中国美利奴军垦型细毛羊(断奶80d)在非繁殖季节进行诱导发情处理。结果表明,发情率为92.35%,受精率86.64%,双羔率3.3%;对照组发情率33.33%(10/30),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第一次试用鱼腥草注射液治疗8头泌乳奶牛,10个临床型乳房炎区,采用乳管内注入药物和乳管内灌注的同时肌肉内注射的两种用药途径。结果显示,一个疗程乳炎区治愈率达30%,好转率70%,总有效率达100%。同样的药物,进行第二期治疗试验10头11个乳区,总体治愈率33.3%,好转率100%,而乳房灌注结合肌肉内注射组乳炎区治愈率80%。将第一期好转病例改用抗生素治疗1~2次后,很快治愈。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日粮中添加富含鞣酸的柿子皮对泌乳期奶牛饲料利用、产奶和抗氧化状态的影响。试验将平均体重为(348.85±8.98)kg、泌乳量为(7.20±0.56)kg/d的8头奶牛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奶牛。对照组饲喂玉米-米糠-菜粕型日粮,处理组在日粮中添加10%柿子皮(鞣酸含量为1.2mg/kg),试验为期10周。结果:对照组与处理组对奶牛体重、代谢体重、采食量、养分摄入量及养分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处理组奶牛的泌乳量、4%脂肪校正乳较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24.90%和32.29%(P<0.05),但料比显著降低15%(P<0.05),同时处理组奶牛乳中脂肪和总固形物含量较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9.44%和5.36%(P<0.05)。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26.96%(P<0.05),但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还原性谷胱甘肽和总硫醇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8.27%、27.27%、26.47%和11.95%(P<0.05)。结论:在泌乳期奶牛日粮中添加10%柿子皮(鞣酸含量1.2mg/kg)对奶牛泌乳量和抗氧化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南地区奶牛聚集量最大的洪雅区域奶牛前后盘吸虫病感染率高达85.81%,EPG均值达655,感染非常严重[1],严重降低了奶牛的饲料转化、产奶量及奶质等。一般治疗牛羊的前后盘吸虫病的特效药物为硫双二氯酚(别丁)[2,3],剂量为60~80 m g/kg体重,但是该剂量对奶牛的疗效及副作用仍不明  相似文献   

14.
利用奶牛初乳对170只中国美利奴军垦型细毛羊(断奶80d)在非繁殖季节进行诱导发情处理,结果表明,试验组羊发情率为92.35%,受精率86.64%,双羔率3.3%;对照组羊发情率33.33%(10/30),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5.
使用B超对75头妊娠44~108d的奶牛进行胎儿性别诊断,主要以形态学上脐带根部区域是否存在生殖结节为判定标准。除1头妊娠44日龄母牛因胎儿小和1头妊娠81日龄母牛子宫下垂没有取得诊断结果外,其余73头均取得了诊断和产犊结果。结果表明:总的1次诊断准确率为87.7%(64/73),诊断结果为雄性的准确率(97.0%)显著高于诊断结果为雌性的准确率(80.0%)(P≤0.05)。在首次性别诊断后10d,随机挑选10头进行2次诊断,其准确率为100%(10/10)。台式(6/8MHz线阵探头)和便携式(5MHz凸阵探头)B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无差异(P>0.05),每头牛诊断平均需3min左右,但便携式B超使用更为简便。对诊断为雄性胎儿的6头奶牛进行了人工流产,均在流产10d后恢复到正常泌乳曲线,首次观察到发情的时间平均为流产后36.2d,平均配妊时间为流产后46.3d。研究表明,奶牛胎儿性别诊断的最佳时间窗口为妊娠61~80d,其诊断准确率较高(2次检查准确率为100%),人工流产后对奶牛的生产性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江门市规模奶牛场口蹄疫免疫情况,有针对性开展防控。[方法]在2个规模奶牛场中随机监督采集奶牛血清进行检测,根据国标用ELISA法检测O型口蹄疫抗体,用液相阻断ELISA法检测A型和亚洲Ⅰ型口蹄疫抗体。[结果]240份样品中O型、A型和亚洲Ⅰ型口蹄疫抗体合格率依次为99.6%(239/240),92.9%(223/240),81.7%(196/240),差异显著(P<0.01);但A场2019年亚洲Ⅰ型合格率仅65.0%(39/60),未达农业农村部规定的70%标准,以及B场2018年亚洲Ⅰ型合格率仅71.7%(43/60);其他项目合格率均在80%以上。[结论]江门市规模奶牛场口蹄疫总体免疫效果较好,奶牛群能得到有效保护,但亚洲Ⅰ型合格率相对偏低,相应场应加强免疫和检测。  相似文献   

17.
通过LMT法、乳汁pH检验法和体细胞直接计数等方法相结合,对冀东地区3个大型奶牛场、8个奶牛养殖户选取的1 021头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流行病学调查与病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60.63%(619/1021),乳房炎阳性乳样品中细菌分离率达88.21%(546/619)。从543头隐性乳房炎患牛的阳性乳区乳样中分得细菌共4类14种菌82株,其中葡萄球菌36株,占43.90%;链球菌33株,占40.24%;肠杆菌类8株,占9.76%;棒状杆菌5株,占6.10%。冀东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  相似文献   

18.
受胎率是奶牛繁殖性能的重要指标,提高奶牛人工授精受胎率、缩短产犊间隔是奶牛生产过程中的重点工作.笔者在实施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中采用精氨酸在配种前分别注入5%和8%的精氨酸1、2 mL后间隔15、30 min给母牛输精.其中8%精氨酸处理后经30 min输精母牛的产雌率达69.70%,比对照组提高11.21%,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该方法在奶牛饲养过程中具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奶牛分娩后,经过8—12小时仍不排出胎衣,即为胎衣不下,发生率为10%~40%。近些年来,笔者在门诊工作中应用参芪归芎15味中药配方治疗奶牛胎衣不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简介如下:1处方黄芪50g,党参50g,当归80g,川芎80g,核仁50g,红花80g,益母草50g,三棱80g,莪术80g,瞿麦80g,肉桂50g,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奶牛产后发情检出率和繁殖效率,用散户自繁的8~12月龄小公牛作为试情小公牛与母牛同圈饲养,并于比邻的单产水平接近的人工观察发情的散户奶牛繁殖效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试情小公牛组和人工观察发情组奶牛85 d以内配妊率分别为81.13%(43/53)和70.27%(26/37),差异不显著(P0.05);120 d内配妊率分别为93.06%(67/72)和79.59(39/49),差异显著(P0.05);年度总受胎率分别为97.22%(70/72)和82.14%(46/56),差异显著(P0.05)。说明应用8~12月龄尚未达到性成熟的试情小公牛,通过爬跨等多种直接刺激可提高奶牛发情检测效率和繁殖效率,缩短产犊间隔,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