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退耕还林是灵石县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介绍了该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就,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古蔺县退耕还林情况的调查,阐述了巩固古蔺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必要性和采取的措施,结果表明:该县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西吉县实施退耕还林的现状和初步成效、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在该县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五条思路。  相似文献   

4.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关键。阐述了阳高县实施退耕还林取得的效益,探讨了退耕还林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后续政策、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切实保证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陕西省留坝县在确保退耕还林工程质量和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的同时,抓好后续产业发展也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一项重要工作。现结合该县实际情况,就如何搞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谈谈几点想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性,基于大姚县历年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基本情况,探讨了该县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地块、工作经费、人员体制等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巩固退耕成果意义重大。凤翔县是我国退耕还林的重点县之一,为了促进该县退耕还林工程健康有序地发展,本文通过对凤翔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化管理与产业发展思路进行探讨,希望能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巩固内江市退耕还林成果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研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内江市历年实施退耕还林情况的调查,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巩固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及今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2000年贵州省普定县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退耕还林科技试验示范县,国家林业局领导的联系示范点建在该县坪上乡白水村,实施面积5141万亩,标志着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展开。同时,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等教学科研单位为县退耕还林科技支撑单位,先后引进了4个科技项目进行试验示范。面对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普定县委、县政府紧紧把握,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四年来,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共投入资金280余万元,缓解了退耕还林工程资金不足的问题,保证了该县退耕还林工程健康发展。到2004年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2.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8.3万亩,荒山造林…  相似文献   

10.
巩固退耕还林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关键.介绍了隰县实施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效,分析了退耕还林国家政策存在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了完善现行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竹大片刨花板对竹材生物学特性的适应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云南四种典型材用丛生竹(龙竹、甜龙竹、黄竹和油勒竹)宏观构造、组织结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和化学组份等竹材主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分析结果为依据,提出了竹大片刨花板的结构、制板工艺和设备与原料竹材生物学特性之间应有的适应性关系。继而,通过实验室系列化试验和工厂试生产,确定了竹大片刨花板的应有性能和最佳工艺条件包括竹大片刨花的最佳质量指标及其最佳制备条件。  相似文献   

12.
森林冠层结构与功能及其时空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林冠是森林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和最活跃的界面层 ,同时 ,它本身又承载了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主体部分。森林冠层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在近些年取得了长足发展 ,从而促进了有关林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这些研究深化了人们对于林冠结构与光能截获以及群落干物质积累之间关系的认识 ,同时 ,对于森林冠层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以及冠层内各营养级之间相互关系动态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考察森林冠层的结构与功能及其时空变化是深入理解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及其运作机制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用苯芴酮萃取分光法测定微量锗的实验条件和步骤.结果表明,用此法测定微量锗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准确,是测定微量锗的较好方法.可用于对植物和食品中的微量锗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竹产业的特色优势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竹产业发展规模最大和最先进的国家,竹林培育和竹材加工技术取得了显著成就,产业初具规模。但在新形势下,竹产业正面临技术变革,推动竹产业整体转型升级亟需创新技术与模式设计。文章主要以竹材加工产业为重点,从竹材的资源分布、文化属性、经济价值、国际贸易等方面阐述了中国竹产业的特色与优势。进而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创新能力培育等方面剖析了当前制约中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与挑战。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统筹规划、产业链构建、科技创新、政策扶持、认知提升、标准体系建立、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提出了中国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外来植物对我国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植物在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也带来了一些严重问题。本文在简要分析城市植被系统单一性与脆弱性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外来植物对城市生态系统中土壤理化性状与含水量的影响;分析了在外来植物作用下,城市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逆向演替的原因,城市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下降原因和遗传多样性改变机理。最后从外来植物生物学特性与适应性以及环境和人为因素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外来植物种群形成乃至成灾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的沙漠主要分布在副热带,唯独我国的沙漠分布在温带。根据有关文献和1994年我国沙漠化普查资料,介绍了国内外现代干旱和沙漠化现状,分析了青藏高原隆升、末次大冰期、水土资源分布、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干旱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对我国北方沙漠化形成和分布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建议要尽快实施跨流域调水、节水林牧业和依法治沙,进而彻底改变“三北”地区的干旱荒漠面貌。  相似文献   

17.
现代生态位理论的发展及其主要代表流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全面而深入地评析生态位理论的形成、演变过程和最新发展动态及其代表性流派的主要学术观点.指出在这些流派当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并分析各流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优点与不足,同时,对迄今为止生态位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阶段划分,最后,对现代生态位理论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在景观尺度,德国的GISCAME把权属、经营措施等森林经理学方法对森林功能与服务的影响加入到森林多目标规划中,对多权属区域森林多目标权衡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以生物量规划为例,该平台引入一种提高生物量和生态服务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上动态权衡的土地利用策略模型,通过生长与收获模型结合的评估方法,解决了小班经营决策和区域规划目标不统一的问题,用情景分析来检验不同措施选择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量增加要求上的差异。从森林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该系统在生长与收获模型、森林调查数据、权属转换率、可及性、保护等级、皆伐或者间伐经营措施改变等方面还存在不确定性假设问题。为将GISCAME平台引进到我国森林经营管理中还需要加强嵌套精准模拟和景观资源可及性等问题研究,系统探索森林权属功能潜力及森林保护等级功能潜力数量差异,为森林景观精准规划与经营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林木扦插基质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从常用基质类型、基质的理化性质、基质的配比以及基质对插穗生根和生长的影响等4个方面综述了我国林木扦插基质的研究现状。用作林木扦插的基质可分为有机和无机2大类型,常用的有蛭石、珍珠岩、泥炭、河沙、椰糠、黄心土等。目前对常用基质的理化性质的研究缺乏系统性,还不能满足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生产基质的要求;对基质和其他影响插穗生根因素的交互作用以及基质影响插穗生根的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缺乏主要林木扦插基质的标准性状参数,还未能找到很好的泥炭替代品。今后应加强基质理化性质、基质同其他影响扦插生根因子交互效应、珍稀树种和品种适宜基质以及泥炭替代品等4个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最终形成一套基质标准化生产和选择配制的理论体系并应用于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Changes in the Earth's atmosphere are expected to influence the growth, and therefore, carbon accumulation of European forests. We identify three major changes: (1) a rise in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2) climate change, resulting in higher temperatures and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and (3) a decrease in nitrogen deposition. We adjusted and applied the hydrological model Watbal, the soil model SMART2 and the vegetation model SUMO2 to asses the effect of expected changes in the period 1990 up to 2070 on the carbon accumulation in trees and soils of 166 European forest plots. The models were parameterized using measured soil and vegetation parameters and site-specific changes in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nitrogen deposition. The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was assumed to rise uniformly across Europe.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to a reference scenario consisting of a constant CO2 concentration and deposition scenario. 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scenario was a repetition of the period between 1960 and 1990. All scenarios were compared to the reference scenario for biomass growth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for both the soil and the tre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