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继平  郭照良 《水产科学》2006,25(10):517-519
将虾塘水配制成含亚硝酸氮1.0 mg/L、0.5 mg/L的水体,按虾塘养殖密度放入体长(9.2±1.0)cm的南美白对虾,向每组试验水体中接入小球藻培养液,密度分别为1.0×104cells/m l、2.0×104cells/m l和3.0×104cells/m l,每组设一不接种小球藻培养液的对照组。96 h后测定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的含量。结果表明:小球藻能显著降低试验水体中亚硝酸盐氮含量;当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一定时,小球藻液的适宜接入密度为2.0×104cells/m l。  相似文献   

2.
利用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以25℃为对照,研究不同温度(15、20、30和35℃)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agris)叶绿素荧光、叶绿素含量和细胞密度的影响,以期找到小球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小球藻的集约化培养提供参考资料。试验结果:不同温度对小球藻叶绿素荧光活性、叶绿素含量和细胞密度有显著影响;15℃时最大光能转化速率(F_v/F_m)、潜在活力(F_v/F_0)、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_(PSⅡ))和量子效率(F_v'/F_m')、相对电子转化速率(ETR)、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小球藻细胞密度的上升趋势最小,其值为4.82×10~6个/mL,仅比初始量增加了0.8×10~6个/mL;30℃时叶绿素各荧光指标和细胞密度均高于其它试验组,其细胞密度值为9.96×10~6个/mL;25℃时叶绿素含量最高,其值为2 890.27μg/L。结果表明,小球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在15℃时其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3.
为利用种间竞争进行有益微藻共培养和构建池塘优良藻相,文章探究了不同温度(10、15、20、25、30、35℃)和起始密度比[小皮舟形藻(Navicula pelliculos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分别为1∶10、1∶1、1∶0.1]对2种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种培养中,10~15℃小皮舟形藻的细胞密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30℃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最大值为0.50×106个·mL-1,35℃时停止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10~15℃小球藻生长缓慢甚至停止,20~35℃细胞生长迅速,最大值为14.15×106个·m L-1,适宜生长温度为35℃。混合培养中小皮舟形藻生长速率均高于单种培养,且随小球藻接种比例增加逐渐升高,在适宜温度下,混合培养的细胞峰值显著高于单种培养;混合培养中小球藻的接种密度越小生长速率则越大,1∶0.1组显著高于单种培养组,1∶10组则显著低于单种培养组。小球藻对小皮舟形藻的竞争抑制作用较小,混合培养中,小球藻对小皮舟形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随温度升高和小球藻密度增加而增大,小皮舟形藻对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随温度和小皮舟形藻比重增加而增大。2种微藻能够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4.
微藻生物柴油是新能源开发的热点之一.为了提高微藻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性能,研究了接种密度对两种产油微藻(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生长性能及细胞油脂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微藻细胞采收密度或采收生物量与接种密度正相关,而细胞增殖效率与接种密度负相关(P<0.05).微绿球藻和三角褐指藻细胞油脂含量随接神密度升高而降低,微绿球藻和三角褐指藻分别在接种密度为6.0×106 cell/mL和3.0×106 cell/mL时,其细胞内中性脂比例最高.微绿球藻、三角褐指藻的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比例随着接种密度的提高先升高后显著下降(P<0.05).从生产生物柴油的效率及其品质等因素综合考虑,室验条件下,培养微绿球藻适宜接种密度为6.0×106 cell/mL;三角褐指藻适宜接神密度为2.0×106 cell/mL.  相似文献   

5.
为利用种间竞争进行有益微藻共培养和构建池塘优良藻相,文章探究了不同温度 (10、15、20、25、30、35 ℃) 和起始密度比 [小皮舟形藻 (Navicula pelliculosa)∶小球藻 (Chlorella vulgaris) 分别为1∶10、1∶1、1∶0.1 ] 对2种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种培养中,10~15 ℃小皮舟形藻的细胞密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30 ℃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最大值为0.50×106个∙mL−1,35 ℃时停止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 ℃;10~15 ℃小球藻生长缓慢甚至停止,20~35 ℃细胞生长迅速,最大值为14.15×106 个∙mL−1,适宜生长温度为35 ℃。混合培养中小皮舟形藻生长速率均高于单种培养,且随小球藻接种比例增加逐渐升高,在适宜温度下,混合培养的细胞峰值显著高于单种培养;混合培养中小球藻的接种密度越小生长速率则越大,1∶0.1组显著高于单种培养组,1∶10组则显著低于单种培养组。小球藻对小皮舟形藻的竞争抑制作用较小,混合培养中,小球藻对小皮舟形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随温度升高和小球藻密度增加而增大,小皮舟形藻对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 (β) 随温度和小皮舟形藻比重增加而增大。2种微藻能够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6.
海洋尖尾藻对2种海洋微藻的摄食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海洋尖尾藻对双色藻和齿状纹石藻的摄食特征,分别采用2种海洋微藻为饵料培养海洋尖尾藻,分析海洋尖尾藻对2种海洋微藻的摄食过程、培养液颜色变化特征和摄食规律。结果显示,海洋尖尾藻摄食双色藻时将藻丝一段一段慢慢裹入纵沟,而齿状纹石藻整个细胞同时被裹入纵沟。海洋尖尾藻接种6 h后,对2种海洋微藻的摄食率均为100%。随着海洋尖尾藻细胞初始密度(双色藻培养液中分别为0.8×104、2.4×103和0.8×103个/mL,齿状纹石藻培养液中分别为3.9×103、2.4×103和1.7×103个/mL)降低,其种群在初始密度为3.4×107个/mL的双色藻培养液中达到稳定期所需时间增加,分别为接种后第3、4和6天,双色藻被摄食完毕所需时间也增加,分别为接种后第5、10和15天;海洋尖尾藻种群在初始密度为6.6×105个/mL的齿状纹石藻培养液中达到稳定期所需时间增加,分别为接种后第4、5和12天,齿状纹石藻被摄食完毕所需时间也增加,分别为接种后第6、7和13天。研究表明,海洋尖尾藻对不同大小和体制类型的双色藻和齿状纹石藻的摄食过程不同,培养方式对培养液颜色变化产生影响,饵料藻种类以及饵料藻和海洋尖尾藻最初浓度配比会影响海洋尖尾藻摄食,15 d培养过程中双色藻种群和齿状纹石藻种群均向海洋尖尾藻种群发生了演替。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通过实验确认了褶皱臂尾轮虫的最佳培育水温(28~30℃)和比重(1.015)的条件下,开展了轮虫培育水体的紫外线和臭氧消毒处理、不同换水方式、不同的饵料组合和培育方法等试验,以期达到利用小水体实现轮虫生产性的高密度培养,降低劳动成本和生产时间,保证经济水产动物开口活饵料的供应.结果表明:培育轮虫的水体经紫外线和臭氧消毒处理;混合投喂小球藻、面包酵母和光合细菌;经5~7d的培育后,进行全换水等方法有利于轮虫的繁育和持续生长;轮虫初始接种密度为209个/mL,经9d培育,可达到4079个/mL,的高密度.  相似文献   

8.
水体富营养化越来越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甚至威胁人类健康,相比于传统的理化处理方法,利用藻菌共培养系统处理污水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水处理方式,合适的碳源可以提高藻菌共培养系统的污水处理效率。为探究不同碳源对藻、菌及其共培养系统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分别使用葡萄糖、乙酸钠和柠檬酸三钠为碳源进行小球藻和地衣芽孢杆菌纯培养和藻菌共培养试验,每组试验设置3个平行,小球藻和地衣芽孢杆菌的初始接种量分别为2.0×10~6个/mL和1.0×10~7CFU/mL。结果显示,柠檬酸三钠是地衣芽孢杆菌纯培养时的适宜碳源,葡萄糖是藻菌共培养系统最适宜碳源,且地衣芽孢杆菌可促进小球藻生长。以葡萄糖为碳源,藻菌共培养系统的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去除率最高可达86.05%、93.71%和82.19%。研究表明,为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并获得最大的微藻生物量,需要选择适合微藻生长并满足细菌代谢的碳源。  相似文献   

9.
2种微藻对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态氮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6℃下采用室内培养法,将蛋白核小球藻和斜生栅藻分别置于0.5、1.0、2.0、4.0、8.0mg/L 5种质量浓度的氨氮(NH_4~+-N)和亚硝态氮(NO_2~--N)的培养液中,培养14d,每隔2d分别测定培养液中NH_4~+-N和NO_2~--N的质量浓度和藻类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8.0mg/L时蛋白核小球藻对NH_4~+-N和NO_2~--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82.5%和75.75%;而斜生栅藻在4.0 mg/L时对NH_4~+-N的去除率最高,为86.75%;在0.5mg/L时对NO_2~--N的去除率最高,为83.75%。在高质量浓度NH_4~+-N和NO_2~--N时蛋白核小球藻的扩繁速度更快,而斜生栅藻则在中低质量浓度NH_4~+-N和NO_2~--N溶液中更易增殖。利用不同藻类特性增殖藻类净化养殖水体中的NH_4~+-N和NO_2~--N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在21~23℃温度下,以有机肥培养的栅藻、细菌等作为食物,用间收方式培养发头裸腹(氵蚤),在该(氵蚤)培养液中保持栅藻密度为10万/毫升,经1个月实验,在0.15立方米水体中共采收鲜(氵蚤)131克,(氵蚤)个体密度最高达7828个/升,密度拐点为2.5个/毫升。  相似文献   

11.
在25℃室内,用面汤、淘米水、鼠尾草、小麦穗、小麦秸、杨树叶、冬青叶、昆虫共计8种材料进行草履虫培育实验。结果显示,小麦穗培养液的效果最好,第8天达到虫体密度高峰(5701个/mL),为接种时的1140倍,且较高密度的持续时间长。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报导了不同密度、饵料对缢蛏浮游幼体阶段生长速度及成活率的影响.不同密度共设五组,每组设一个平行组,各组密度分别为3、6、9、12、15个/mL;不同饵料共设五组,每组设一个平行组,饵料各组分别为金藻、新月菱形藻、角毛藻、海水小球藻、混合藻.结果表明,在水温23~24℃,经5d培养,不同密度组各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壳高日生长密度为3个/mL组与其他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其他四个密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不同饵料组壳高日生长中,角毛藻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极显著.新月菱形藻、海水小球藻、混合藻组与金藻组差异极显著.新月菱形藻、海水小球藻、混合藻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日生长最快为角毛藻组24.84 μm/d,最慢为金藻组16.14μm/d.不同饵料成活率金藻组最高为57.77%,最低为海水小球藻组31.1%.  相似文献   

13.
水体中生石灰和漂白粉对小球藻生长抑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水体中生石灰和漂白粉对淡水小球藻的生长的影响.淡水小球藻在含有不同浓度的生石灰或漂白粉的培养液中培养,培养24 h 后开始使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培养液在650 nm的吸光度值,每隔24 h检测1次,连续检测3次.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液中生石灰和漂白粉的存在均对小球藻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并且2者的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在24 h、48 h和72 h,生石灰抑制小球藻生长的半效应浓度(EC50)分别是28.57、10.77和9.79 mg/L,漂白粉抑制小球藻生长的半效应浓度(EC50)分别是2.17、1.10和0.91mg/L.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不同饵料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生长繁殖的影响,通过在浓缩小球藻的基础上分别添加蛋黄、鱼肝油、三文鱼油、鱿鱼油和维生素,采用6种不同饵料(或组合)培养轮虫20 d,分析比较各组在轮虫的密度、怀卵量、抱卵率以及水质指标(p H、DO、氨氮)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投喂不同的饵料,轮虫密度各组间存在差异,鱼肝油组轮虫密度最大,达到466个/m L,其次是鱿鱼油组和三文鱼油组,单独投喂浓缩小球藻的对照组轮虫密度最小;轮虫怀卵量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鱼肝油组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最高达到908个/m L,其次为鱿鱼油组,对照组最低;鱼肝油组的抱卵率和日平均增殖率最高,其次是鱿鱼油组;对照组和维生素组的轮虫培养水体水质保持较好,蛋黄组水质最差。研究表明,投喂鱼肝油对轮虫的生长繁殖有显著促进作用,采用浓缩小球藻和鱼肝油混合投喂培养轮虫,可提高轮虫质量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试验采用多种方式处理酵母,检测处理后的酵母的分散度。处理方式包括搅拌、活化、搅拌+活化。本试验选取30 min和120 min两种活化时间及20℃、30℃、40℃和50℃四个不同的温度梯度对酵母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酵母细胞的分散度为活化后搅拌(直接加水搅拌(直接活化(搅拌后活化。选取酵母细胞密度为2.3×106个/mL,3.3×106个/mL,4.2×106个/mL,5.5×106个/mL,6.4×106个/mL的酵母溶液分别对轮虫进行投喂。结果表明:扩大酵母的分散度,可显著地增加轮虫的增殖率。  相似文献   

16.
光照、温度、碳源及接种密度对微绿球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正交设计法开展了碳源和接种密度,光照、温度和接种密度对微绿球藻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碳源和接种密度的试验中,NaHCO_3浓度、接种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存在显著性差异,最优水平为NaHCO_32.5g/L、接种密度300×10~4个/mL。在光照、温度和接种密度试验中,各因子以及其一级交互作用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最优水平是培养温度30±1℃、光强7000LX、接种密度100×10~~150×10~4个/mL。  相似文献   

17.
对室内人工海水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用水、盐度、温度、接种密度、饵料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人工海水尽可能采用无机盐全面的配方,盐度1.5%左右,温度25~30℃,接种密度20~50个/mL,每100万轮虫投喂酵母0.5~1.0g。  相似文献   

18.
在自然光照和自然室温下,采用一次性封闭式培养方法培养小球藻,结果表明:在自然光照和自然室温下,小球藻在一级培养中A号培养液培养的效果优于在B号培养液培养的效果;小球藻在二级培养中A号培养的效果与在B号中培养的效果差异不显著,但B号培养不稳定且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19.
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对水环境pH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盐碱池塘优势微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温度(20℃,25℃,30℃)和光照强度(2000 lx,4000 lx,6000 lx)组合条件下两种微藻对水环境pH的影响。结果显示,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均能使水环境pH上升。在本实验范围内,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组合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能使水环境pH显著上升至9.50以上,在温度25℃、光照强度2000 lx条件下,藻密度达最大值1.1×10~7 cells/m L,水环境pH也达到峰值10.83;小球藻生长亦能使水环境pH的上升,并随温度升高、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大,在温度30℃、光照强度6000 lx条件下,藻密度达最大值8.1×10~6 cells/m L,水环境pH也达到峰值7.73。通过ANCOVA分析,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呈正相线性相关,铜绿微囊藻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相关系数R~2=0.904,小球藻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相关系数R~2=0.903。与小球藻相比,同等藻密度的铜绿微囊藻更易使水环境pH显著上升(P0.01),是池塘养殖水体pH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控制藻相方式进行水环境调控,从而防止池塘pH偏高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于5L试验容器内,以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通过菌浴和口服法感染拟穴青蟹溞状幼体,比较2种弧菌对拟穴青蟹溞状幼体感染的致病力。海水水温25~26℃,盐度30.1,紫外线消毒。试验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菌浴感染拟穴青蟹幼体,24h对Z1至Z5幼体半致死密度分别为4.03×105、7.67×105、8.56×105、1.98×106、8.99×106cfu/mL;溶藻弧菌菌浴拟穴青蟹幼体,24h对Z1至Z5幼体半致死密度为5.76×106、7.64×106、7.92×106、1.02×107、6.02×107 cfu/mL;口服感染试验的幼体死亡率随投喂次数和时间增加而提高。在5×106cfu/mL密度下2种弧菌的混合感染组(密度比1∶1)24h幼体死亡率低于对照副溶血弧菌感染组,高于对照溶藻弧菌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