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 新泰市山丘区面积1443km~2,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2%。全市耕地面积9.04万hm~2,其中梯田4.8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3.1%,田面宽大都在3~20m之间。梯田地堰总长度为59940km,土质多为花岗岩风化层形成的沙土和沙壤土,土堰外侧坡比一般为1:1,堰高1~2m,地堰占地面积约7800hm~2。新泰市现有坡耕地和农田隙地约6.62万hm~2,经治理开发可新增梯田约3.97万hm~2(按成耕率60%计)、地堰49584km,地堰占地6500hm~2。这样新泰市新旧地堰总长将超过1亿m,总占地面积约1.43万hm~2,地堰平均占地面积为梯田面积的16.25%。经调查,现已栽植果、灌、花、条的地堰,占地堰总长度的10%左右,其中利用较好的仅占4%左右,还有90%~96%的地堰没有得到利用;已利用的地堰大多是近二三年新栽植的,老资源少,存在着植物种类单一、适地适树较差、种植模式不尽合理、效益不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河三角洲河口区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刺槐林地土壤表层0~10 cm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均最高,分别为17.30和1.04g/kg,0~20 cm平均土壤密度(1.33 g/cm3)和0~100 cm平均土壤电导率(290.25μs/cm)均小于柽柳林地和棉花地,0~20 cm平均土壤孔隙度(51.91%)和黏粒质量含量(3.99%)均大于柽柳林地和棉花地;2)柽柳林地0~100cm平均土壤pH值为6.77,极显著低于刺槐林地和棉花地(P<0.01),平均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最高(104.47 mg/kg),极显著高于棉花地(P<0.01),而与刺槐林地差异不显著,0~100 cm平均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为棉花地>柽柳林地>刺槐林地;3)人工栽植的刺槐林地土壤理化性状优于天然更新的柽柳林地和人工耕作的棉花地。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河口区盐碱地土地合理利用和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毛乌素沙地南缘改良与利用风沙土性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毛乌素沙地南缘半流动沙地、新垫土改良地和改良4年的麻黄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垫土对沙地土壤有明显的改良作用,细粒物质增加,持水能力提高,0~20cm平均粒径由0.24~0.28mm降到0.14~0.18mm。土壤中有机质平均含量为0.107%、全氮为0.0113%,速效氮为11.522mg/kg,分别是半流动沙地的1.67.1.67,2.75倍。改良后通过4年种植的麻黄地土壤得到进一步发育,20~40cm层粉沙含量占到10.38%~18.38%,是新改良地的7.98~14.94倍。有机质平均含量为0.208%,全氮为0.0183%.速效氮为17.658mg/kg,分别是半流动沙地的3.25,2.71.4.21倍,且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30~40cm深处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核桃轻截、中截、重截和长放几种修剪方法的研究,探讨了不同修剪强度对成枝长度、枝条粗度、萌芽率、成枝力的形响。结果表明:对水平枝中萌芽率最高的是中短截,为45.6%。45°短截对枝条萌芽率的影响中,中短截萌芽率最高,为45.1%。对水平枝发枝量影响中短截处理平均发枝数量最高,为3个。对45°枝条影响中长度最高的是中短截,为38.53 cm。  相似文献   

5.
基于栽植沙枣的晋北盐碱地土壤改良处理组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晋北盐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设计下的机械穴状整地方式栽植沙枣,并在栽植穴内施用3个水平的黑矾、糠醛渣和脱硫石膏3种土壤改良剂,组合使用炉灰渣和河卵石2种隔离层材料以及石块和砂2种覆盖层材料,通过连续2a监测沙枣幼苗的生长存活以及栽植穴内土壤的理化性质,并计算隶属函数值,以选择最佳的土壤综合改良处理组合。结果表明:(1)土壤改良处理组合显著影响了沙枣幼苗的存活和相对生长,其中隔离层炉灰渣+0.25kg黑矾混合原位盐碱土+覆盖层石块和隔离层炉灰渣+0.50kg黑矾混合盐碱土+覆盖层砂的2种处理组合下的沙枣全部存活且苗高(分别为6.53cm和7.29cm)和地径(分别为0.43cm和0.37cm)相对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2)与对照相比,大部分土壤改良处理组合下栽植穴内的土壤含水量有所下降,土壤电导率在以黑矾和糠醛渣为土壤改良剂的处理组合中显著下降,土壤pH值则在以黑矾和脱硫石膏为土壤改良剂的处理组合中显著下降。(3)综合考虑所栽植沙枣幼苗的表现和栽植穴内土壤的理化性质,通过计算隶属度值,初步得出隔离层炉灰渣、中间层0.25kg黑矾混合盐碱土和覆盖层石块的土壤改良处理组合在有效降低土壤盐碱度的同时最有利于沙枣的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6.
渝水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8~18℃)、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1677.4h)、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573.6mm)、无霜期长(平均283d),非常适合棉花的生长,是江西省三大棉花主产区之一,常年棉花种植面积7000hm^2左右。棉田土壤主要有黄泥土、黄沙泥土、潮土以及石灰泥土。据土壤测试结果,渝水区棉田土壤有机质含量2%~3%、速效磷(P2O5)含量10~20mg/kg、速效钾(K2O)含量100mg/kg左右、有效硼含量0.18~0.55mg/kg。可见棉田土壤磷、钾养分较缺乏,尤以缺硼严重;  相似文献   

7.
渭北黄土高原经济林地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明渭北黄土高原经济林地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以主要经济林树种杏树、柿树、花椒和核桃作为研究对象,对经济林地土壤养分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林地由于受成土母质和人为干扰的作用,土壤养分含量变异范围较宽,其中养分变异范围中碱解氮的变幅最小,而速效磷最大,达74.17%;不同的经济林地土壤养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花椒林地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最高,杏树林地次之,柿树和核桃林地含量较低,碱解氮的变化趋势为:核桃>花椒>杏树>柿树,速效磷的变化趋势为:杏树>柿树>花椒>核桃;各种养分在剖面中的含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表层(0-20cm)养分含量最高,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养分含量逐渐降低,且降低的幅度越来越小,养分具有明显的“表聚效应”;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机质与速效钾呈显著相关,与碱解氮呈极显著相关,碱解氮与速效钾呈极显著相关,而速效磷与其它养分变化的相关性较低,没有明显规律性;依据黄土高原土壤养分分级指标,所调查经济林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处于较低水平,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丰富,能够满足一般树木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合肥市绿地土壤氮磷有效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合肥市典型道路、公园和庭院绿地土壤为对象,测定分析了绿地土壤理化性状和氮磷有效性特点。结果表明,绿地表层土壤容重平均值为1.45g/cm^3,总孔隙度为43.6%;土壤电导率平均值为159μ S/cm;pH值多在7.5~8.5,碱性化明显。老城区土壤氮磷有效性显著高于政务新区,老城区表层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38g/kg和4.52mg/kg,高出政务区18.9%和42.1%;全磷和速效磷分别为1009.3mg/kg和41.9mg/kg,分别是政务区的3.0和1.9倍。园林绿地土壤具明显的富磷特征。  相似文献   

9.
鲁中山区小流域坡面侵蚀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艳华  董元杰  张民  邱现奎  胡国庆 《土壤》2011,43(2):179-183
采用野外采样、室内分析的方法,以鲁中山区九仙山小流域3个自然坡面(阳坡、东坡和西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小流域坡面侵蚀条件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个坡面有机质含量呈现出顺坡距离小于20 m时,有机质含量按照东坡>西坡>阳坡的顺序递减,顺坡距离大于30 m时,有机质含量按照西坡>阳坡>东坡的顺序递减;沿顺坡方向,3个坡面不同坡位土壤有机质、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存在差异,总体趋势是坡面中上部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偏低,在坡底部养分相对富集;东坡和西坡剖面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有机质在0 ~ 20 cm平均含量约为8 g/kg,在80 ~ 100 cm处约为2 g/kg,碱解N在0 ~ 20 cm平均含量为50 mg/kg,在 80 ~ 100 cm 处为20 mg/kg。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鄱阳湖湖滨沙地蔓荆的固沙效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蔓荆植物在南方风沙化土地的阻沙、固沙作用,以及对土壤理化性状改良和小气候改善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蔓荆植被覆盖率为10%~20%时,风蚀模数为2万4757t/(km2·a),植被覆盖率达到40%时,年均风蚀模数只有2920t/(km2·a);与裸沙地比较,5年生蔓荆地0~40cm土层的有机质、全N、全K、速效K分别增加了580%、100%、28.6%、67%;对于0~20cm土层,小于0.25mm的细沙粒增加98.7%;蔓荆地可降低地表最高温度10~12℃,增加空气湿度1.2%,有利于沙地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利津水库地处黄河三角洲,占地面积799.8hm2,蓄水能力2000万ma,于1990年投运。通过对该水库周围环境调查和水、土样分析发现,水库南200m内多为光板地或仅生长翅碱蓬等耐盐植物的撂荒地;200~400m内种植水稻,产量为3000~3750kg/hm2,并间有撂荒地;400m以外无明显影响,水稻单产6000kg/hm2左右。水库西、北、东面600m内为灰绿碱蓬、翅碱蓬等耐盐植物丛生的撂荒地,间有光板地,600m以外影响渐小;水库对周围潜水埋深、矿化度的影响很大。1998年10月测定潜水埋深最高1.1m,最低2.2m,平均埋深1.65m,较1981年(平均埋深2.73m)抬高1.08m,大大超过临界深度,矿化度变幅为19.37~2.81g/L,较1981年平均值6.4g/L上升3.76g/L。由于水库周围土壤为轻砂壤土,地下径流滞缓,地下水中携带的大量盐分主要是随地表蒸发作垂直运动,潜水位高、矿化度大使该区水盐运动加速,蒸发量大,水去盐存,大量盐分积聚于地表,使土壤盐渍化速度加快,致使大片耕地形成光板地。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与距水库远近成正比,距水库越近含盐量越高,反之越低,与地表植被种类相吻合,如水库南200m南北路西100m剖面点耕层含盐量为1.045%,1m土体含盐量为1.91%,地下水矿化度18.44g/L,潜水埋深仅为1.1m,地表为光板地或只生长灰绿碱蓬、翅碱蓬等耐盐植物的撂荒地。水库南600m南北路西50m剖面点耕层含盐量仅为0.117%,较前1剖面点降低8.9倍,1m土体含盐量为0.112%,较前1剖面点降低17.05倍,地下水矿化度为2.82g/L,较前1剖面点降低15.62g/L,潜水埋深1.1m,种植水稻产量达,6000kg/hm2。水库西200m护坝屋子南100m的剖面点耕层含盐量为1.007%,1m土体含盐量0.557%,地下水矿化度10.94 g/L,潜水埋深1.7m,地表植被为灰绿碱蓬、翅碱蓬等,间杂有光板地;而水库西500m剖面点耕层含盐量为0.557%,较第1剖面点降低1.8倍,1m土体含盐量为0.157%,较第1剖面点降低3.5倍,地下水矿化度2.89g/L,较第1剖面点降低8.05 g/L,潜水埋深2.07m,较第1剖面点降低0.37m,地表植被为马绊草、茅草等中度耐盐植物,无光板地。水库西800m土壤耕层含盐量仅为0.112%,较距水库500m剖面点又降低4.97倍,地表植被为大豆,单产达1875~2625kg/hm2,这表明水库的侧渗补源是导致周围土壤严重次生盐渍化并造成大片土壤盐碱撂荒地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样品化验结果还表明,土壤耕层平均有机质含量为0.81%,变幅为0.52%~1.16%;碱解氮39mg/kg,变幅为25~66mg/kg速效磷10mg/kg,变幅为5~20ug/kg;速效钾90ug/kg,变幅为40~116mg/kg,总的肥力状况为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低,N、P缺乏,K稍缺。为改善水库周围的生态环境,建议彻底疏通和整修好水库截渗沟、田间末级排水沟,做到灌排配套,减少侧渗,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减缓水库对地下水侧渗补源;灌溉应以排定灌、深沟排水、灌排分设、提水灌溉、速灌速排,杜绝大水漫灌、有灌无排、灌排混用等现象,逐步达到压盐洗碱、科学灌溉;因地制宜,实行稻改,利用水库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变害为利;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实行肥粮间作、轮作,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植树造林,改善田间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旱地冬小麦覆盖黑色液膜对土壤微生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黑色液膜覆盖旱地冬小麦对土壤微生境及产量的影响。在枯水年型条件下,在5,10cm土层中,黑色液膜处理抽穗期的日平均温度分别较对照高2.9℃,0.4℃;黑色液膜处理在10~20cm的土壤容重和0~20cm的平均总孔隙度分别较对照降低3.1%和增加1.90%;黑色液膜处理在小麦拔节~成熟期0~100cm土层的耗水量占全生育期0~200cm土层总耗水量的47.9%,水分利用效率达到0.78kg/m^3,较对照提高22.26%;黑色液膜处理较好地协调了旱地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使产量达2188.5kg/hm^2,较对照增产17.95%。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覆盖材料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低丘红壤有机碳库的密度及变异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李忠佩 《土壤》2004,36(3):292-297
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采样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C 库的密度及其变异。结果表明,低丘红壤有机C 的密度0 ~ 20cm为(2.09 0.69) kg/m2,0 ~ 100 cm为(5.01 1.46) kg/m2; 全N密度0 ~ 20 cm为(0.20 0.07) kg/m2, 0 ~ 100 cm为(0.59 0.14) kg/m2。从裸地到稀疏荒草地,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可以提高1.0 kg/m2和1.7 kg/m2;而从稀疏荒草地到人工林地或园地,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可以提高0.7 kg/m2和0.9 kg/m2;稀疏荒草地如果开垦利用为水田,经长期培肥达到高度熟化,则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可以提高2.3 kg/m2和4.4 kg/m2。即使不同类型的人工林地和园地之间,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的密度差异也可达到1.0 kg/m2和3.5 kg/m2。不同地形部位之间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差异达到1.3 kg/m2和2.9 kg/m2,全N密度差异达0.1 kg/m2和0.3 kg/m2;不同肥力水平之间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差异达到1.5 ~ 2.2 kg/m2和2.8 ~ 4.1 kg/m2,全N密度差异达0.07 ~ 0.11 kg/m2和0.20 ~ 0.23 kg/m2; 强烈侵蚀可以降低0 ~ 20 cm和0 ~ 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1.4 kg/m2和2.2 kg/m2。因此,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提高土壤有机C 库密度,增  相似文献   

14.
保护性耕作对科尔沁沙地坨沼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坨沼区坨子地和甸子地在不同耕作方式(传统、防护林保护)、不同耕作年限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容重、土壤机械组成影响较大,与CK2相比,坨子地保护性耕作T4、T5的耕层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0.16,0.21g/cm3;2~0.02mm的颗粒含量分别降低了27.99%,40.59%;与CK1相比,甸子地保护性耕作D3、D4的耕层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0.21,0.29g/cm3;2~0.02mm的颗粒含量分别降低了42.85%,55.59%。且保护性耕作土壤容重和2~0.02mm的颗粒含量均低于传统耕作。保护性耕作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与CK2相比,坨子地保护性耕作T4、T5的耕层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12.69,18.65g/kg;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了7.7,15.7mg/kg;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5.27,27.06mg/kg;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40.19,46.58mg/kg;与CK1相比,甸子地保护性耕作D3、D4的耕层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19.77,22.83g/kg;碱解氮含量增加了28.35,25.55mg/kg;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7.36,38.22mg/kg;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了19.3,81.5mg/kg。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保护性耕作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传统耕作。  相似文献   

15.
不同地区土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退化演变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地区沙漠化土地演变过程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和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土壤养分含量具有K多.P少,N贫乏的特征;(2)在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退化的分异规律与地区分带性有关。其中土壤有机质、速效P、速效K的受损程度为西部区〉中部区〉东部区,全N为中部区(91.49%)〉东部区(67、30%)〉西部区(61.45%),全盐为中部区(52.94%)〉西部区(43.00%)〉东部区(20.00%);(3)速效K和速效P及全盐的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其中速效K为西部区(228.8~81.4mg/kg)〉东部区(62.5~32.5mg/kg)〉中部区(40.1~19.2mg/kg),速效P为东部区(7.84~3.45mg/kg)〉中部区(4.84~2.19mg/kg)〉西部区(2.73~0.72mg/kg),全盐为西部区(7.75~1.18g/kg)〉中部区(0.57~0.08g/kg)〉东部区(0.10~0.04g/kg)。土壤盐分与沙漠化关系不明显.而与水环境和人为经营活动有关;(4)从总体上看,土壤机械组成受沙漠化影响的程度为东部区〉中部区〉西部区;其中西部砂粒受损率低于东部、中部.但粉砂高于东部、中部,而粘粒却低于东部、高于中部;(5)中部和东部区砂粒递增高峰期和粉砂与粘粒的递减高峰期(轻度后)均早于西部区(中度后)。在时间序列上中部和东部区受抄漠化危害较西部区早,因此在中部和东部区应重视沙漠化土地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6.
定植穴对局部土壤物理性质及苹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苹果栽植成活率低、树体生长状况差的原因,对3种定植穴土壤物理性状及苹果生长状况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定植沟、大定植穴降低了0~100cm土层土壤容重和开挖到雨季的土壤水分,其中开挖到定植是土壤水分散失的主要阶段。定植沟、大定植穴提高了0~100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地面塌陷深度,相对提高了雨季期间的土壤水分,提高了枝条失水量和抽条指数,造成苗木成活率降低,树体生长量和产量降低。陕北丘陵沟壑区栽植苹果不宜采用雨季后开挖定植沟、大定植穴,翌年春季定植;春季定植时应以普通定植穴为主,并边挖边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山东省桓台县高产麦田系统中N肥对土壤硝态氮(NO3--N)积累及冬小麦产量和吸N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收获后施用150kg/hm2N肥的0~90cm土层土壤NO3--N与小麦播种前相比,基本保持平衡;而常规施用300kg/hm2N肥则使0~90cm土层土壤NO3--N含量显著提高,特别是60~90cm土层土壤NO3--N含量上升了39.9kg/m2,对浅层地下水造成潜在污染。建议供试条件下的合理施N肥量为150kg/hm2,这样既兼顾产量,又兼顾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枸杞是著名的中药材,也是宁夏的优势特色作物,为探明宁夏枸杞主产区土壤质量现状,于2021年对宁夏枸杞主产区中宁县7个乡镇的枸杞园土壤进行了多点调查及土壤养分测定,依据我国北方果园养分划分标准及其他产区枸杞园养分状况对宁夏枸杞主产区养分现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在枸杞返青前0~100 cm剖面土壤含水量平均约14.5%;耕层(0~40 cm)pH、EC均值分别为8.02、817.4μS/cm,有机质含量均值为8.59g/kg,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值分别为62.2、104.1、273.1 mg/kg。(2)0~100 cm剖面含水量变化较大,其中70~80 cm含水量相对较低;从表层10 cm至下层100 cm土壤盐分含量呈递减趋势,表层EC值达1045.4μS/cm,较下层100 cm处高47.8%;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从20 cm至100 cm均呈递减趋势,碱解氮含量在40 cm处变化幅度较大,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60 cm处变化幅度较大。(3)依据果园养分质量评价标准,耕层0~40 cm土壤质量总体偏碱性,表层0~10 cm轻度盐渍化,20 cm以下虽未达到盐渍...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典型农田土壤养分现状及近30年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瑞芝  王书伟  林静慧  朱小武 《土壤》2013,45(4):585-590
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及实地调查和采样,对比研究了湖南省典型农田土壤的肥力状况及近30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湖南省典型农田当前0 ~ 20 cm 和20 ~ 100 cm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0.43 g/kg和11.91g/kg,全氮平均含量为1.79 g/kg和0.82 g/kg,全磷平均含量为0.56 g/kg和0.44 g/kg,全钾平均含量为17.13 g/kg和17.17 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比较:除20 ~ 100 cm土壤层次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层次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土壤养分指标呈显著增加趋势.0~20 cm土壤有酸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论述了临沂市土壤中硼、锌、锰、铜、铁等5种主要微量元素的状况与其它因素的关系。有效硼含量0.09~3.67mg/kg,平均0.35mg/kg;有效锰22~572mg/kg,平均244mg/kg;有效锌0.15~4.02mg/kg,平均O.53mg/kg;有效铜0.09~5.78mg/kg,平均1.03mg/kg;有效铁3.2~162mg/kg,平均21.5mg/kg;有效锰2.0~131.4mg/kg,平均23.4mg/kg。不同土壤类型的以上5种微量元素有明显差异,其特征是砂姜黑土缺锌,棕壤、水稻土富含铁、铜、锰、锌;成土母质是影响土壤微黾元素的重要因素之一,发育在基性岩上的土壤一般含量较高,而由红土母质发育的土壤则含量较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微量元素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其中速效锌、速效硼和速效铜与有机质的关系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