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耕作黑土土壤腐殖质组成和胡敏酸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阳  姜海  王继红 《土壤通报》2016,(2):360-363
以吉林省玉米带耕作黑土为研究对象,以防护林带黑土代表未耕作土壤,依据熊田法提取土壤腐殖质,分析了玉米带耕作黑土和未耕作黑土的腐殖质组成以及胡敏酸类型的差异。结果表明:长期耕作施肥使土壤腐殖质总量降低,其中,土壤游离态胡敏酸、游离态富里酸和结合态富里酸含量均有所减少,结合态胡敏酸含量变化不大。土壤结合态腐殖质的胡富比增加,说明长期耕作施肥使结合态腐殖质的活性降低。长期耕作施肥使结合态腐殖质向腐殖化度高的类型转化,结合态腐殖质质量退化。  相似文献   

2.
在荆门市双季稻区研究了不同的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结合形态、土壤理化性质、双季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均提高了土壤水溶性物质、胡敏酸、胡敏素含量、可提取腐殖物质总量,其中泥炭土、菇渣及生物有机肥处理增幅较大;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增加了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稳结合态腐殖质、紧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及结合态腐殖质总含量,其中生物有机肥处理达到显著水平。各土壤改良措施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早、晚稻产量,平均比单施化肥处理的早稻增产6.6%、晚稻增产9.5%;同时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与阳离子交换量,降低了土壤容重。各改良措施中,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增产幅度较大,早、晚稻分别增产10.13%和17.50%,且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3.
红壤复合胶体腐殖质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成达 《土壤通报》2000,31(1):21-23
对闽北6个样品测定结果表明,红壤复合胶体中C、N含量较高,其腐殖质的C/N和HA/FA、胡敏酸的芳构化度和腐殖质氧化稳定性系数均较重组小,而松结合态/紧结合态腐殖质的比值则较大.这些特性有利于土壤养分保存与供应和改善土壤结构.  相似文献   

4.
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低产黄泥田的改良作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低产黄泥田是一种发育程度低的水稻土,土壤贫瘠,作物产量低。本文研究探讨了小麦、 水稻、 油菜秸秆还田及配施秸秆腐熟剂后秸秆还田对低产黄泥田的土壤改良效果。【方法】在荆门市双季稻区设置了单施化肥(对照),化肥配施小麦、 水稻、 油菜秸秆,化肥配施小麦、 水稻、 油菜秸秆同时添加秸秆腐熟剂等七个处理的田间试验。取样分析了这些处理对双季稻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团聚体组成、 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结合形态的影响。【结果】1)在早、 晚稻上秸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增加了稻谷的产量,比单施化肥最多增产1423.2 kg/hm2,增幅为23.5%; 添加秸秆腐熟剂也能够增加稻谷的产量,比单独秸秆还田最多增产653.8 kg/hm2,增幅为9.6%。与对照比较,油菜秸秆+腐熟剂处理晚稻显著增产。2)土壤有机质、 全氮、 碱解氮、 有效磷、 速效钾含量、 阳离子交换量秸杆+腐熟剂处理高于对应的秸秆还田处理,而土壤容重则下降。3)与对照比较,秸秆处理5 mm土壤风干团聚体含量增加3.78%~8.62%,0.25 mm土壤风干团聚体含量也都增加,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下降。秸秆还田有利于>0.25 mm水稳定性大团聚体总量的增加,减少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4)与对照比较,秸秆处理的土壤水溶性物质、 土壤胡敏酸、 富里酸、 可提取腐殖物质总量、 胡敏素含量增加。添加腐熟剂后,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低于相对应的秸秆还田处理; 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 稳结合态腐殖质、 紧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及结合态腐殖质总含量都有所增加。结合态腐殖质中松结合态腐殖质含量最高,所有的处理都在60%以上。【结论】秸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不仅能够增加早稻和晚稻的稻谷产量,还提高了土壤有机质、 全氮、 碱解氮、 有效磷、 速效钾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降低了土壤容重。秸秆还田主要提高了>0.25 mm风干团聚体、 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减少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和结合态腐殖质总含量。秸秆还田配施秸秆腐熟剂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与活性,能够改良低产黄泥田。化肥+油菜秸秆+秸杆腐熟剂处理是一种良好的低产黄泥田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5.
福州市几种菜园土肥力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成达 《土壤通报》2001,32(3):106-109
对福州市起源于红壤和冲积物母质上的几种菜园土的土壤及其微团聚体性质测定结果表明 :经长期培育的高度熟化菜园土 ,其土壤养分贮量和有效养分含量均大幅度提高 ;腐殖质HA/FA、胡敏酸芳构化度和腐殖质氧化稳定性均明显增大 ;不同结合态腐殖质以松、紧结合态为主 ,二者绝对含量均明显增加 .这些决定了菜园土具有很强的供肥能力和良好的土壤结构  相似文献   

6.
以长期定位试验土样为材料,对不同施肥处理土壤腐殖质组成及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施肥提高腐殖质的含量同时能降低胡敏酸E4/E6值,增加了胡敏酸分子的复杂程度。无机肥、有机肥和无机有机肥配施均能增加胡敏酸和胡敏素的含量。土壤不同形态胡敏素含碳量不同,不溶性胡敏素含碳量最多,占总含碳量的.47.6%~57%,铁结合态胡敏素占总含碳量的3.1%~5.7%,粘粒结合态胡敏素占总含碳量的2.0%~3.7%。  相似文献   

7.
对杉木萌芽林冠下营造细柄阿丁枫后形成的杉阔混交林土壤腐殖质及土壤结构性状研究结果表明 ,杉阔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含量增加 ,腐殖质中HA/HF 值和E4值升高 ,E4/E6值变小 ,土壤松结合态和紧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及比值增加 ,土壤腐殖质活化度增强 ,土壤结构和水分性状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8.
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通过22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的含量及其结合形态在3种稻作制、3种有机肥施用水平及2种地下水位深度条件下的长期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红壤旱土改水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各处理平均增长15.2gkg-1,增长率达98.9%。不同稻作制间,以稻—稻—冬泡处理土壤有机质增长幅度最大,21年共增加了18.0gkg-1,增长率达116.9%;稻—稻—冬绿处理次之,共分别增长15.8gkg-1和102.6%;稻—稻—冬油处理最低,仅分别增长11.9g kg-1和77.3%。不同有机肥施用水平间,以高量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增长最快,21年共增加了17.9gkg-1,增长率为116.2%;常量有机肥处理次之,共分别增加16.1gkg-1和104.5%;化肥处理最低,共分别增加11.8gkg-1和76.6%。不同地下水位深度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影响不显著。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以紧结态为主,占腐殖质总量的50~70%,松结态腐殖质次之,占20~40%,稳结态腐殖质最少,仅5~11%。冬种处理土壤腐殖质的松/紧比大于冬泡处理。施用有机肥料能提高土壤腐殖质的松/紧比。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土壤熟化过程中腐殖质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合研究了陇东黄土高原黄绵土不同苜蓿种植年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腐殖质组成、形态及胡敏酸的光学特征等.结果表明,随苜蓿种植年限延长,黄绵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提高且品质得到改善,开垦地和撂荒地则相反.10~20 a苜蓿地土壤表层至下层松/紧比有升高的规律,说明种植苜蓿主要对20-40 cm土层肥力影响较大.胡敏酸的色调系数(ΔlogK)和相对色度(RF)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苜蓿种植年限在5~15 a间,土壤胡敏酸向着品质提高的方向演化,种植苜蓿时间过长则腐殖质品质下降,胡敏酸结构趋于老化,耕地撂荒胡敏酸品质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不同种类有机物料及同种有机物料的不同形态对原生盐碱地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及组成的影响。以吉林省西部地区原生盐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年的大田试验,通过大田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研究。试验设颗粒秸秆(KL)、正常玉米秸秆(JG)、羊粪(YF)、牧草(MC)和对照(CK)5个处理,采用Anderson结合态腐殖质分组法提取土壤腐殖质,研究了不同有机物料对原生盐碱地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加不同有机物料较CK处理均提高了原生盐碱地土壤腐殖质含量,促进土壤中各种结合形态腐殖质含量的增加,其中KL、MC、YF 3个处理间松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但相比CK处理均差异显著。对联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影响较大,各处理间均差异显著。KL处理与其他处理稳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差异显著,其中JG、MC、YF 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相比CK处理均差异显著。紧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各处理同CK相比差异显著,KL处理同JG处理差异显著,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不同有机物料均能提高松/紧比值和松/稳比值,有利于腐殖质的更新及土壤肥力的提高。(3)对胡富比(H/F)的影响则表现为各处理同CK处理相比差异显著,胡富比(H/F)的增加表征着富里酸的缩合转化,进一步形成结构复杂,芳香化程度高胡敏酸,增加了土壤胡敏酸含量,促进土壤腐殖质的聚合程度以及腐殖化度的提高。综合得出,有机物料能够增加原生盐碱地土壤腐殖质含量,提高各结合形态腐殖质含量。同种有机物料不同形态作用差异显著,中颗粒秸秆(正常玉米秸秆经过粉碎高温高压处理,长2cm、直径0.5cm的圆柱形颗粒)效果远好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盐渍土熟化过程中腐殖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研究了河北省曲周试验区不同改良年代盐渍土的有机质含量、腐殖质组成、含氧官能团含量及腐殖质红外光谱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渍土治理年限的延长,施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从盐荒地经三代、二代到一代试验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提高;有机质的质量也得到改善,主要表现在:腐殖质总量提高、胡富比增大、E465/E665比值减少、官能团含量上升等。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腐殖质是极相似的多官能团复杂体系,表现在胡敏酸的类型上,由盐荒地到一代试区土壤胡敏酸逐渐由Rp型向B型转变,表明土壤腐殖质向着结构复杂化、功能多样化方向发展。盐渍土有机质含量和质量逐渐接近当地非盐渍土——浅色草甸土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潮土、旱地红壤和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长期施肥对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长期施用 NPK化肥、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均能提高潮土、旱地红壤和红壤性水稻土耕层的有机质、腐殖质和活性腐殖质含量 ,其中胡敏酸、富里酸也相应地增加 ,但以有机无机肥配施的效果最好。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还能提高土壤腐殖质的胡 /富比值。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土壤耕层 (0~ 2 0 m) ,而且影响耕层以下层次 ,但以 0~ 6 0 cm土层的效果显著 ,且以潮土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北方典型水稻土有机质及其组分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究我国北方淹育型水稻土在开垦耕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的演变特征,为提高水稻土有机质的品质、合理利用水稻土及提高其生产潜力、建设高产稳产稻田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本研究以辽宁省各地棕壤和草甸土上发育的不同开垦年限淹育型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田间定点试验及室内测试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开垦年限对水稻土有机质含量与组成及其腐殖质特性的影响。【结果】水稻土耕层有机质总量 (SOM) 随开垦年限的增加维持在18.60~26.30 g/kg之间,与开垦年限无显著相关关系 (P > 0.05),但易氧化有机质含量占有机质总量的比例 (ROM/SOM) 均在50%以上,并且随水稻土开垦年限增加而下降,降幅为18%~20%;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 (Kos) 均在1.2以下,随着水稻土开垦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增幅为52%~57%,胡富比 (HA/FA) 及胡敏酸相对色度 (RF) 随开垦年限增加而增大,但胡敏酸活化度 (AD) 和土壤腐殖质的松/紧 (LCH/TCH) 明显下降。【结论】北方水稻土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稳定性增加,活性降低,耕层土壤对养分的供、贮能力减弱,土壤肥力水平下降,限制了北方水稻土生产潜力的发挥,应通过耕作管理和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来防止或减缓水稻土肥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黄棕壤和灰潮土上进行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变化的研究表明:1.水改旱有利于促进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矿质部分的复合,增加土壤有机无机复合量,旱改水则使游离态有机质增多。2.水改旱后,土壤所复合的腐殖质中紧结态的相对较多,同时松结态和紧结态腐殖质的易氧化部分增多,能促使结合态腐殖质的氧化更新;旱改水后,松结态腐殖质相对增多,以及松结态和紧结态腐殖质的难氧化部分增多。3.水改旱后可导致土壤腐殖质组分上的差异,即HA-B/FA-B的比值升高;HA-A/FA-A的比值下降。4.水改旱后土壤碳、氮含量除细粘粒复合体中有增加外,其他粒径复合体中的都减少了,而磷、硫含量在粗粘粒和细粘粒复合体中均有明显增加,说明水改旱有利于缩短土壤有机质以及氮、磷、硫养分的循环周期,促进其易矿化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几种土壤中腐殖质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几种土壤腐殖酸的基本性质,其中包括土壤的腐殖质组成,胡敏酸以及富里酸的元素组成,含氧官能团含量,光密度值与芳化度等,计算了E4与E4/E6比值与上述性质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土壤腐殖质组成和性质与其形成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有一定的地带规律性。水稻土中有机质含量增加,HA/FA比值变高,其活性HA显著降低,说明水稻土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并改变了腐殖质的组成。E4、E4/E6比值与元素组成,C/H比值,含氧官能团及芳化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E4除了与C%,O%,酚羟基-O%,醌基-O%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外,还与C/H比值及芳化度呈极显著相关,因此E4值可作为腐殖物质芳化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湖南双季稻种植区不同生产力水稻土肥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对湖南省8个双季稻种植区田间采样并结合水稻产量测产,研究了不同生产力水稻土的有机质(全有机质和腐殖质组成)和养分含量状况(全量和有效养分),分析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湖南省双季稻种植区高产水稻土的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为47.7411.59 g/kg、2.700.72 g/kg和39.814.21mg/kg,均达到非常丰富的水平;中产水稻土的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也处于丰富水平,与高产水稻土比较,其差异不显著;低产水稻土的上述养分显著低于高产和中产水稻土。高产水稻土的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水平(105.8322.73 mg/kg),中产和低产水稻土速效钾含量处于缺乏和严重缺乏水平。经过长期的培肥,高产水稻土的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均达到非常丰富的水平,有机质库和磷库均处于丰富水平和盈余状态。高产水稻田土壤的质地一般为壤土和粘壤,固持钾的能力弱,速效钾含量不丰富,应该重视施用化学钾肥、有机肥和稻草还田,保持土壤钾库的平衡和提高。多数中产水稻土的有机质和养分均比较丰富,只要采用最佳的田间管理,可以实现高产水稻土的产量目标。低产水稻土的结构一般都比较差,养分缺乏,应加强改良和培肥管理,提升其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 of liming on organic matter in sandy loamy soddy-podzolic soil was studied. The study was performed on samples taken from the 50-year-long experiment established by Prof. Kornilov in 1957. It was shown that liming had almost no effect on the total humus content in the soil. The humus composition was studied using two fractionation methods of the humus substances by the Ponomareva-Plotnikova procedure. The regrouping of the humus fractions occurred due to the changes in the mobility of soil mineral components, which involved a regular increase in the content of the Ca-bound fraction of humic acids (HA-2) at the expense of the HA-1 fraction bound to the mobile forms of R2O3 reliable at the lime rates equivalent to the total acidity and higher. The levels of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different HA fractions were considered, as well as the stability of the changes in the humus composition during 50 years.  相似文献   

18.
高寒草甸植被土壤腐殖质组成及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育红  裴海昆 《土壤通报》2004,35(5):562-565
不同草甸植被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在70.0~122.8gkg-1之间,同时,腐殖质特性亦存在较大差异。采用熊田法研究表明,可提取腐殖质中胡敏酸所占比率为47.99%~56.98%,游离胡敏酸(fHA)比率为51.67%~60.10%,游离富里酸(fFA)比率为80.01%~86.46%;此外,不同草甸植被下土壤腐殖质的相对色度(RF),E4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不同状态有机物料对土壤腐殖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王英 《土壤通报》2002,33(2):156-157
施用有机物料培肥土壤 ,可以提高重组有机质的含量 ,改善重组有机质中的腐殖质结合形态 ,还可以提高有机无机复合量 ,表现为有机质含量、松结合态腐殖质含量、HA/FA比值均提高 ,并且提高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