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疆适宜种植甜菜的生态区,通过选择甜菜丸粒化单粒种,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依据不同栽培管理阶段特点采用合理的管理措施,以实现甜菜单产97.5~105.0t/hm2、含糖率15%以上的目标,从而构建甜菜丸粒化单粒种高密高产高糖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2.
甜菜种子包衣加工技术研究是将甜菜多芽种加工成技术单粒种,使之丸状化(即包衣)并筛分成均一尺寸。要求包衣材料具有足够的强度,多孔性和在潮湿的土壤中能吸水分并迅速软化,利于种子发芽出土,使甜菜种子适于精密播种的要求。使多胚芽种球为单粒种块。包衣丸状化适合于机械播种和精量点播,也是实现甜菜耕作栽培机械化的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80年代后开始在生产上使用单粒型甜菜品种,单粒种的特点是根产量高,适用于纸筒育苗移栽和精量点播,有利提高甜菜单产和总产。但所用品种普遍存在着含糖低、抗病性差等问题,致使这类品种应用面积不大。目前国内外所使用的单粒种一般都是以单粒型育种材料为母本...  相似文献   

4.
70年代初,甜菜普通多倍体品种(四倍体与二倍体以3∶1或4∶1杂交,混收采种)在生产上开始应用,20年来,它经历了从低潮到高潮的发展过程,为提高我国甜菜单位面积产量和含糖、发展甜菜制糖事业作出了贡献。现在,新一代不同类型的多粒雄性不孕杂交种及单粒种已经涌现并开始推广应用,通过生物工程技术选育出优良品种已不是遥遥无期的事了。这标志着,在90年代我国甜菜育种技术已经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白城地区农业处刘海忱同志给本刊编辑部来信希望通过甜菜专业刊物讨论、统一有关甜菜“单粒种”的名称,以免应用混淆,耽误大事,刘海忱同志建议:单粒单胚(包括复粒复胚种通过机械加工后变为单粒单胚种子)种子统一叫“单胚种”,单粒多胚种统一叫“复胚种子”。为便于问题讨论,我们请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刘升廷同志发表一下个人看法,以期统一名称。  相似文献   

6.
甜菜航天诱变SP3代育种材料不同时期同工酶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辉  王华忠 《中国糖料》2011,(1):31-33,35
以我国第一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搭载的5份二倍体、四倍体和单粒种甜菜衍生的SP3代及其对照为试验材料,测定其二年生材料盛花期、抽薹期的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同工酶谱.结果表明:(1)甜菜航天诱变SP3代二年生材料在盛花期、抽薹期的EST、POD同工酶谱分析中,各个品系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航天诱变材料...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表明,甜菜单粒种采种母根主、侧花枝种子的块根产量、含糖率不同。单粒种根头周边芽所形成的花枝种子比根头中央部芽的花枝种子所产生的块根含糖率高0.79-2.45度,表现趋势较一致;但主、侧花枝种子的块根产量高低表现趋势不一致。为提高含糖率,此方法可在甜菜单粒型品系育种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甜菜多倍体品种的杂种优势,是提高甜菜生产的有效措施之一,国外自五十年代以来,已经开始在生产上广泛应用,七十年代初,又进一步将多倍体与雄性不孕、单粒种结合,选出了单粒、雄性不孕的多倍体杂种。目前我国也正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多粒四倍体与多粒二倍体杂交,获得多倍体成份占80%左右(3n占60%)的多倍体杂种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证明,在目前条件下,这种类型的杂种对提高甜菜生产仍然有促进作用。本所自一九七一年以来,即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每年都配制一批多倍体杂交组合。本文即根据对这些组合的块根产量、含糖率和抗病性表现的初步总结,提出有关多倍体杂种优势利用的初步意见和杂种  相似文献   

9.
实地氮肥管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观察了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与农民习惯施肥法相比,实地氮肥管理在水稻产量持平或略有提高的情况下明显降低了施氮量。实地氮肥管理提高了稻米的加工品质,降低了垩白米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提高了稻米的透明度,改善了外观品质;实地氮肥管理还明显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胶稠度,降低了糊化温度和蛋白质含量。此外,实地氮肥管理明显提高了米粉的最高黏度、崩解值,降低了消减值,改善了稻米的食味品质。农户示范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对实地氮肥管理改善稻米品质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胡苏姝 《福建茶叶》2016,(7):313-314
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漫长的发展史,中国茶文学同样有着悠久的演进史,所以可以把中国茶文学当作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面镜子,茶文学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和黯淡。中国茶文学从《诗经》开始,正式进入了文学视野。两晋出现了《茶赋》,"茶"成为了文化象征。唐朝,茶文学在体式和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实现了大繁荣。宋朝的茶文学在体裁上有了开拓,出现了茶词,成为中国古代茶文学的巅峰。到了元明清,由于政治制度和时代潮流的影响,中国茶文学走向了衰亡。但中国茶文学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习性和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1.
正朱自清这样描写春天:"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风拂面,我们抬头可见春天的痕迹,莺鸣、新芽还有绿茶。  相似文献   

12.
正朱自清这样描写春天:"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风拂面,我们抬头可见春天的痕迹,莺鸣、新芽还有绿茶。绿茶肯定是属于春天的。绿茶色泽翠  相似文献   

13.
范春明 《福建茶叶》2023,(9):193-195
现如今,社会经济及文化水平实现了整体提升,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更是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中,茶文化在近年来逐步成为了闲暇之际的重要活动元素,各种茶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既有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亦有效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当前,茶文化与舞蹈艺术已实现了初步融合,使得茶文化活动上升至了新的层次,给予了人们更好的精神享受。对此,本文将围绕舞蹈艺术与传统茶艺的融合展开研究,并分别对两者的内涵及其融合的概况、价值作用、融合途径等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茶叶》1959,(5)
在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与关怀下,浙江省农业厅于十一月下旬在杭州召开了全省制茶机械化会议。代表们在参观了临安县的红旗,红伟茶厂,听取了报告之后,热烈的展开了讨论。解决了某些同志在大搞制茶机械中的某些右倾畏难、向上伸手、盲目追求洋等错误思想。鼓足了革命干劲。会上,代表们热烈的展开了友谊挂钩竞赛,临安和绍兴的挑应战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5.
刘建国 《福建茶叶》2016,(7):300-301
茶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饮品。但又远远超越了饮品的含义,在被中国人赋予多重内涵的基础上还加入了更多的外延。其实,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在英国,茶也被赋予了多重含义。本文即基于茶的多维意义从不同层面解析了中英茶文化的异同。首先从分析了茶的意义,其次分析了对于中英不同的茶文化,最后分析了导致中英茶文化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二年二月廿五日,长沙市茶叶学会在长沙县(朗木)梨镇召开了学术年会及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五十一人,其中会员代表四十六人。市科协、农办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也出席了会议,並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期间,总结了一九八一年的学会工作,交流了学术论文,商讨了一九八二年学会活动。经大会酝酿,采取差额选举,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湖南农学院付教授、省茶叶学会秘书长朱先明同志为大会作了学术报告。学术报告后还兴致勃勃地赋了诗,以表达他有生之年献身四化的决心。  相似文献   

17.
花生是我省的主要油料作物。近年来,由于采用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因而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花生生产的发展,颇受农村广大干群的欢迎。为了继续提高花生产量,针对花生覆膜栽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地膜覆盖花生栽培技术研究。经过几年试验,  相似文献   

18.
我国茶叶生产,以绿茶为最早。远在一千年以前的唐代,我国已采用蒸青方法加工绿茶。唐代绿茶制法,主要为蒸青团茶;到了宋代,进而改为蒸青散茶;到了明代,又进一步发明了炒青制法,利用干热来发挥茶叶的香味,从此绿茶品质有了更大的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绿茶制法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炒制技术,由手工方式,逐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产量有了增加,品质有了提高,历史上名贵绿茶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还创造了不少优质名茶。  相似文献   

19.
锌肥对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锌肥对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锌肥促进了花生的营养生长,增加了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增加了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施锌提高了花生产量,增加了籽仁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其中施锌量为30kg/hm2时,花生产量最高,增产幅度达7.52%,其增产原因是增加了单株结果数,提高了果重。  相似文献   

20.
英国茶文化     
本文介绍了英国的茶文化体系,包括英国的茶生活、茶品种、茶品牌、茶用具和茶礼仪。英国人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英国红茶文化,密切了社会交往,繁荣了文学艺术,培养了学术自由,开创了优雅自在茶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