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麦锈病是河南省小麦的主要病害,其中条锈病居三种锈病之首。条锈病的发生主要是在海拔1600—2400m,温度9—13℃,生产水平较高的麦田中。 相似文献
2.
3.
4.
5.
抗秆锈病小麦品种即将面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业导刊》2011,(9):41-41
肯尼亚农业研究所、国际玉米与小麦改良中心、埃塞俄比亚农业研究所和美国农业部的科学家联合宣布,他们即将研发出能够抵抗锈病新菌株Ug99且高产的超级抗病小麦品种。该品种可以抵抗所有的小麦锈病:秆锈病、条锈病和叶锈病。 相似文献
6.
<正>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属真菌病害,分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三种,平舆县以叶锈病发生最为普遍,危害较重。秆锈病和条锈病也有不同程度发生。1症状特征三种锈病的共同特征是,发病初期在叶片、叶鞘及秆上形成褪绿黄斑,然后产生铁锈色的粉疮即夏孢子堆,后期形成黑色疮斑即冬孢子堆。植株受害严重时大量失水,光合作用减弱,叶片早衰,影响灌浆,籽粒瘪小,减产严重。三种锈病的不同点是: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为大褐斑。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片,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从1992年以来对阿克苏河上游的昆玛力克河和托什干河两河灌溉的麦区小麦锈病的发病规律、为害特点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关于小麦育种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扼要概述了优质面条、馒头、抗倒伏、抗病(白粉病、纹枯病)小麦新品种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简要讨论,提出了一些观点与主张,尚待商榷。 相似文献
9.
10.
11.
1981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温室分别用中国小麦叶锈菌4个小种360、376、377和60对从美国引进的13个抗锈品种进行了抗叶锈性测定,在河北省植保所田间进行了成株期对叶、条锈的抗性测定.1982年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温室分别用美国的小麦叶绣菌培养物PRTUS1、3、4、5、6、7、8、9、10、11、13和19对13个品种中的9个进行了抗叶锈性测定.苗期测定结果指出,其中3个品种Kans 63324,STW 646407和II-11996-4R-SM-1R对所测的中国小种都表现抵抗,但对美国的培养物大多数抵抗,而在所测的9个品种中没有对所有美国培养物都抵抗的.在对比两国之间中国小麦叶锈菌小种和美国小麦叶锈菌培养物的毒性时进一步指出,有些品种犹如LA1415,STW597725和STW597947对美国的少数培养物抵抗,而对所有的中国小种感染.田间试验用小麦条锈菌小种19和21接种指出品种NB61975、NB66523和STW597944对条锈是免疫的,NB61977和II-119966-4R-SM-1R是高抗的.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在研究锈菌生理专化和致病性方面,锈菌研究者仍然沿用活体寄主测定的方法,尚未出现根本性的变革.我国条锈鉴别寄主由重要生产品种和抗源组成,具有国际鉴别寄主同等的鉴别力.锈菌生理小种是由一个或一群生物型构成.同一小种内各菌系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是主要的,差异是较小的.小种间的差异是显著的.我们认为确定新小种应有三个相辅相成的步骤:1.发病区的田间考察.2.用鉴别主鉴定采集的标样.3.研究新菌系对小麦成株期的致病力.本文评价了传统方法的优缺点,我们认为锈菌鉴别寄主,应以一套单基因系加重要新生产品种和新抗源组成.毒力频率分析法在实践上还不能取代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内外引进的162个品种的田间自然发病调查和苗期接种鉴定,筛选出抗病型品种37个,中抗型21个,中感型60个,感病型44个.抗锈型品种中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且多属于矮生类型,其中少数矮生品种可直接用于生产,其余品种虽园艺性状不佳、但仍可作为蔓生菜豆育种的抗源亲本.抗病基因分析结果表明,抗锈性受一对基因控制且为显性.F_2代抗与感分离,经x~2测定完全符合3:1比例.本文对抗锈育种目标、苗期接种鉴定方法及用纯系小种作基因分析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15.
76个小麦种质资源抗叶锈及秆锈基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分别选用15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苗系和10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秆锈菌系推导分析了来自世界17个国家的76个小麦种质资源材料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和(或)护秆锈病基因状况。在供试39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0和49个已知抗秆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中,推导出了Lr1、Lr2c、Lr3、Lr3Ka、Lr9、Lr10、Lr13、Lr16、Lr17、Lr19、Lr25、Lr27、Lr29、Lr30、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小麦主栽品种抗叶锈病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选用14个具有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菌系,推导分析了来自山西省6个育种单位和种子部门的24个重要小麦品种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在供试的44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中,推导出了Lr1,Lr3,Lr13,Lr23,Lr26,Lr30等6个抗叶锈病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形式分别分布在19个小麦品种中,其中Lr1,Lr3,Lr26是供试材料的主要已知抗叶锈病基因。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在24个供试品种中,仅有晋麦62号和鲁麦14号两个品种表现出对叶锈病良好的抗性,晋麦31号、晋麦56号和晋麦61号3个品种表现为中抗至中感(杂合类型),晋春9号、晋春13号、晋偃746—9等12个品种具有慢叶锈病特征。 相似文献
17.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类型抗性组分的探索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索了一种较客观地反映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扩展性的方法——抗性组分分析法。对13个品种双列杂交的后代,按 Griffing 方法Ⅱ模式Ⅰ研究了6个抗性组分的配合力。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各抗性组分真实存在,不同抗病品种阻止病菌扩展的方式不同;主穗轴发病和田间接种后15及25天的病级这三个组分可作为衡量品种抗扩展性的主要指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Olivier)在28℃和75%相对湿度条件下种群动态。结果表明,麦蛾成虫种群在接种30天后开始增长,150天后达到高峰;未成熟期(幼虫+蛹)种群在接种30天后有一个小高峰,120天后达到高峰。在有限空间和食物条件下,麦蛾种群增长符合逻辑斯蒂增长(Logistic growth)模型:N1=1143.3/1+e^6.549-0.0549t,麦蛾 相似文献
19.
1991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温室用1989年从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中部晚熟冬麦区、北部春麦区的13个县(市)的不同生态区采集的181个叶锈菌菌株与山西省的33个生产品种、后备品种及亲本材料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叶锈菌群体具有不同的毒性.例如丰抗13在各生态区表现的抗、感反应不一致,即使在表现抗病的地区,其抗性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