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固原市沙棘资源开发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原市沙棘主要栽培品种有中国沙棘(野生沙棘)、俄罗斯沙棘及杂交沙棘3类,目前已有较大栽培面积。固原市发展沙棘产业的关键在于:进行分类培育经营、合理布局;加强优良品种的扩繁及推广;作好低产沙棘林分的改造;引进、普及新的栽培管理方法;防止灾害,特别是防止甘肃鼢鼠及野兔危害;重视加工利用的投入与研究,提高资源转化率等。  相似文献   

2.
分别于2014年、2019年在位于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甘肃庆阳南小河沟坝地和董志塬地开展大果沙棘、蒙中杂交沙棘和中国沙棘3类沙棘的栽培试验。观测分析了3类沙棘在坝地、塬地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以及百果重和株产株等指标,结果表明:大果沙棘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塬地比坝地分别高12.24%、30.57%和8.62%;杂交沙棘树高、地径、冠幅生长量坝地比塬地分别高30.26%、8.64%和40.75%;中国沙棘树高坝地比塬地高6.91%,地径和冠幅塬地比坝地分别高7.50%和31.50%,中国沙棘生长量比大果沙棘和杂交沙棘大。同时分析了塬地大果沙棘百果质量比坝地多12.6%;坝地蒙中杂交沙棘百果质量比塬地略高;塬地中国沙棘百果质量比坝地大3.6%。从2种地类的株产来比较,塬地3类沙棘产量均比坝地高。塬地大果沙棘株产为坝地g的3.06倍;塬地蒙中杂交沙棘株产是坝地的1.60倍;塬地中国沙棘株产是坝地的4.94倍。由以上分析可知,大果沙棘在塬地生长较坝地好,杂交沙棘坝地生长较塬地好,中国沙棘在塬地和坝地生长均较好。  相似文献   

3.
14种沙棘果实中氨基酸组成的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沙棘优株果实中氨基酸含量和组成成分,为沙棘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阿勒泰地区14种沙棘优株为研究对象,以新疆主栽品种深秋红为对照,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快速检测氨基酸种类及含量,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沙棘果实中氨基酸含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4种沙棘果实氨基酸指标之间存在相对独立性和密切相关性,其中缬氨酸和异亮氨酸极显著相关(r=0.982,P<0.01)。14种沙棘果实综合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BT-06-04、QH-03-02、BT-08-02、HK-01-01、拟QH-03-02,排名居后的为:深秋红、ANJR、HH-09-01。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8.296%,得到综合评价模型:F=0.802F1+0.122F2+0.076F3,较好地反映沙棘果实氨基酸的综合信息。14种沙棘果实分为3类,该聚类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较好地反映出沙棘果实不同种质间的差异性。【结论】BT-06-04、QH-03-02、BT-08-02的氨基酸含量最高,可作为沙...  相似文献   

4.
尹惠敏 《现代农业科技》2011,(4):264-265,273
对沙棘种植后的砒砂岩区表土抗蚀性进行研究,调查29块沙棘人工林地表土层,分析计算12个抗蚀性指标,并归纳为3个主成分,表明团聚度、黏粒含量、水稳性团粒含量和有机质等是目前反映砒砂岩区沙棘林地主成分的重要指标。从第一主成分(伴以无机黏粒的团聚类)来看,沙棘林地比裸岩团聚度高19.00个百分点;从第二主成分(水稳性团粒类)来看,沙棘林地比裸岩高出7.40个百分点(>0.25mm水稳性团粒含量)、15.40个百分点(>0.50 mm水稳性团粒含量);从第三主成分(有机胶结类)来看,有机质含量也以沙棘林地为高。总体来看,沙棘在砒砂岩区种植后,有效提高了栽植区表土的抗蚀性能。  相似文献   

5.
利用14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7个亚种和26个大果沙棘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采用系统发育树和贝叶斯聚类方法分析了这些个体的聚类情况。结果显示:中国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和云南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yunnanensis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高加索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caucasica最低。系统发育树将所有个体聚为2个大支:亚洲分支和欧洲分支。大部分大果沙棘品种与亚洲的蒙古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mongolica聚为1支,少量个体位于亚洲分支和欧洲分支之间。贝叶斯聚类分析将所有个体划分为3组或7组:分3组时,中国沙棘和云南沙棘为一组,蒙古沙棘和大部分大果沙棘品种为一组,溪生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fluviatilis,高加索沙棘和海滨沙棘H. rhamnoides subsp. rhamnoides为一组;分7组时,除海滨沙棘由溪生沙棘组和高加索沙棘组共同构成外,其他亚种和大果沙棘品种各自为一组,并发现少量组间混合基因型。表明沙棘种下亚种间分化明显,亚洲和欧洲分布的沙棘亚种间的分化尤为明显;大果沙棘品种大部分源于蒙古沙棘亚种,个别品种可能为蒙古沙棘和欧洲沙棘亚种间的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河北涿鹿县两个乡的9种沙棘果中的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总黄酮、可溶性糖、沙棘油及脂肪酸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的不同沙棘果在化学成分上有极大差异,如HZ_(-1)样品中的维生素C含量高达761.7mg/100g,而HZ_(-9)样品中只含180.1mg/100g。在沙棘油的脂肪酸组成研究中,还观察到沙棘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存在两类截然不同的特征,一类以含油酸、棕榈酸为主,而另一类以含油酸、亚油酸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沙棘绕实蝇Rhagoletis batava Hering是近年来在新疆阿勒泰地区新发现的沙棘果实重要害虫,研究沙棘绕实蝇监测和绿色防控的新途径。【方法】在田间悬挂黄板组合不同乙酯类挥发物及诱剂对沙棘绕实蝇进行诱捕试验。以黄板、三角形诱捕器、实蝇专用蘑菇形诱捕器、白色粘虫板作为载体测试其对沙棘绕实蝇的引诱剂效果。【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黄板作为载体,与其他处理相比诱捕量具有极显著差异(P < 0.01),平均诱捕量为18.33头/张;悬挂密度以每667 m2悬挂40张诱捕效果最佳,蛀果率为8.27%。沙棘绕实蝇引诱剂诱集数量主要集中在前4 d。不同乙酯类挥发物及诱剂对沙棘绕实蝇成虫诱捕效果为顺序为沙棘绕实蝇引诱剂>RDKS>月桂酸乙酯=十四酸乙酯=棕榈酸乙酯=桔小实蝇引诱剂。【结论】沙棘绕实蝇引诱剂组合黄板对沙棘绕实蝇成虫具有极好的引诱效果,并筛选出一种挥发物RDKS对沙棘绕实蝇两性成虫均有较好的引诱效果,可作为沙棘绕实蝇引诱剂的成分之一,这两种引诱剂结合黄板可作为沙棘绕实蝇监测和防治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新疆大果沙棘原浆、籽油及果油呈香物质进行分析,确定其气味特征及产品间相关性,为新疆大果沙棘制品的进一步开发和真伪鉴定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串联技术对新疆大果沙棘原浆、籽油和果油这3种沙棘主要制品的香气进行研究,表征每种沙棘制品的呈香组分及其香气活度,探究3种沙棘产品的关键香气组分,对其进行归类和分析,明确每种沙棘产品的香气特征,并通过聚类热图和相关性分析初步探究3种沙棘制品的香气组分之间的关联性。【结果】3种新疆大果沙棘制品共有64种呈香物质,沙棘原浆最多,其次是沙棘果油,沙棘籽油最少;沙棘原浆和果油关键呈香物质以酯类为主,籽油以醇类为主。沙棘原浆与果油的香气特征相似,均以果味和酒味为主,沙棘籽油以果味、花香和油脂味为主。新疆大果沙棘原浆、籽油和果油挥发性成分含量丰富,香气独特。沙棘原浆与果油相关性更高,沙棘籽油与另外两种制品相关性较低。【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沙棘产品深加工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沙棘又名醋柳、黄酸刺、酸刺,属于胡颓子科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一种新兴的浆果类果树,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中国沙棘是黄土高原及其他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维生素"。而沙棘所生产出来的沙棘产品独具特色,是一种优质的生态有机产品。最近几年,青海省互助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利用沙棘积极改造生态脆弱地区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使得本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沙棘不同雌雄配比、不同密度、不同类型沙棘产果量的调查,掌握了中国沙棘结实情况及规律,对今后沙棘生产、沙棘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钱宗耀  刘河疆  王建梅  周晓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93+22352-22293,22352
[目的]分析并测定沙棘茶中的脂肪酸。[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沙棘绿茶和沙棘红茶中的脂肪酸,并通过气质联用法对脂肪酸的化学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气质检测结果表明,2种沙棘荼的脂肪酸化学组成相同,均含有十四烷酸(肉豆蔻酸)、十五烷酸、十六烷酸(棕榈酸)、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十八碳烯酸(油酸)、十八碳三烯酸(亚麻酸)、十八烷酸(硬脂酸)、二十烷酸(花生酸)和二十烷烯酸等9种脂肪酸。[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适用于沙棘茶中脂肪酸的分析和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沙棘不同优良杂种种子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为医疗和保健专用优良沙棘杂种的选育提供基础依据。【方法】基于生长与结实性状,从蒙古沙棘与中国沙棘杂交子代中选育出43个杂种优良单株,对其种子中VE、黄酮、脂肪酸等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含量进行比较。【结果】沙棘杂交子代优株种子中的VE、黄酮、粗脂肪、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均具有较大幅度的变化,分别变化于2.94~16.42 mg/hg、82.37~381.48 mg/hg、4.03~9.59 g/hg、3.15%~39.28%、0.43%~14.72%、3.16~24.43%、4.57%~73.32%、2.53%~44.66%;沙棘杂种种子的黄酮组分主要以槲皮素和山奈酚为主,异鼠李素的含量较少,3个组分的含量均随总黄酮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大;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均随着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含量的上升而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3个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沙棘杂种子代中,部分单株种子的VE、黄酮或脂肪酸含量高于母本或双亲,超亲现象明显;筛选出了种子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均在80%以上8个杂种单株,其属于高不饱和脂肪酸杂种。  相似文献   

13.
沙棘果渣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沙棘果渣的成分进行系统预试和分析测定表明,沙棘果渣含有丰富的有效物质--黄酮,vB1,vB2,vC,vE,氨基酸,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鞣质,糖,三萜或甾体类等成分,并对主要有效成分作了含量测定,其中黄酮含量高达0.694%;vE含量较高达112.85 mg/100 g;油含量为28.5%,包含了大量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含量丰富、种类齐全,人体必需氨基酸的量约占氨基酸总量的61.75%.沙棘果渣具有潜在的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生长在同一生境的中国沙棘、蒙古沙棘和俄罗斯沙棘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沙棘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4,都由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其中,中国沙棘、蒙古沙棘在第4对染色体上有随体,俄罗斯沙棘在第2对染色体上有随体.3种沙棘的核型类型都是2A型,比较对称.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电镜扫描法对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和蒙古沙棘花粉和叶鳞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沙棘花粉极面为三角形,俄罗斯沙棘和蒙古沙棘为三角圆形;中国沙棘和蒙古沙棘花粉赤道面为近圆形,俄罗斯沙棘赤道面为椭圆形;外壁表面纹饰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近于平滑,蒙古沙棘有皱波状;萌发孔类型均为三孔沟型。叶表面鳞毛较密,成层分布,盖住了叶表面。3种沙棘中中国沙棘叶鳞毛最密。上述特征表明沙棘属植物均具有极强的抗旱能力,且中国沙棘抗旱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地区沙棘果中的总黄酮含量。[方法]于2007年9月在青海大通、甘肃天水、山西右玉、辽宁建平不同海拔高度地区采集沙棘果,榨汁后沉淀,然后将沉淀物在室温下晾干并粉碎,之后进行超临界萃取,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沙棘果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青海大通沙棘果的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27%,然后依次是甘肃天水沙棘果、山西右玉沙棘果、辽宁建平沙棘果,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13%、0.95%、0.89%,可见,高海拔地区沙棘果中的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沙棘果中的总黄酮(P<0.05)。[结论]不同海拔高度地区的沙棘果中的总黄酮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关莹  张军 《安徽农学通报》2012,(11):185-186,196
沙棘的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等产品加工中。该文简述了沙棘的主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介绍了几种沙棘产品加工技术,以及沙棘产品的开发利用状况。  相似文献   

18.
沙棘果实中主要活性成分质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棘作为一种抗逆性、适应性、萌蘖性较强的植物资源,被广泛应用于黄土丘陵地区荒山绿化、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和砒砂岩治理.沙棘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其果实中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本文凝练了沙棘果实中活性化合物的构成、分布及活性特征,并对沙棘果实活性物质的研究进行展望.基于相关文献,针对黄酮、花青素、酚酸、有机酸、肌醇、维生...  相似文献   

19.
沙棘中白雀木醇表征方法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本论文基于一种高效、准确白雀木醇表征方法,对沙棘资源中的白雀木醇进行准确定量,探究沙棘资源中白雀木醇的含量变化规律,为沙棘中白雀木醇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比了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两种测试手段的优缺点,采用较优的液相色谱测试方法对包括沙棘果、沙棘籽、沙棘叶在内的沙棘资源中白雀木醇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采用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测定沙棘资源中的白雀木醇,该法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 = 0.998 5),且精密度高(RSD ≤ 0.53%)、准确度高(RSD ≤ 1.16%)、重复性好(RSD ≤ 1.71%)。研究结果显示,沙棘中不同部位的白雀木醇含量差异显著(P < 0.01),其中沙棘叶中白雀木醇含量最高(59.73 mg/g,干叶),其次为沙棘果肉(2.19 mg/g,鲜果肉)和沙棘籽(0.39 mg/g,鲜籽);收集5月份至9月份不同生长阶段的沙棘叶,研究表明,随着叶子生长白雀木醇含量呈现为逐渐升高趋势,且7月份至8月份期间增速最大,9月份含量积累至最高(64.79 mg/g,干叶)。结论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检测白雀木醇含量,操作简便、并且精密度、准确度高、重复性好;沙棘叶中白雀木醇含量较果实丰富,沙棘叶中白雀木醇含量9月份累积至最高,本研究可为沙棘资源中白雀木醇的开发应用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