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围绕早稻纹枯病的系统管理,我们在研制成功该病预测和用药决策模型(RSPM—1)的基础上(《中国农业科学》1991,24(3):65—73),自1989—1991年组织了系统实施,使该病的预测量化、防治决策优化,并初步形成了分层管理的网络系统,即形成省级植保部门以技术培训、规化管理、网络信  相似文献   

2.
稻飞虱(包括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Stal 和白背飞虱 Sogatalla fucifera Horvath)为我国水稻上的首要害虫。近十几年来,每年发生面积均在1.5亿亩以上,即使在防治的情况下,每年为害所造成的稻谷损失高达10亿公斤以上。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均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除我国两广地区南部及其以南  相似文献   

3.
高亮 《植物保护》1985,11(1):41-41
1980年我们对早稻广陆矮四号不同病指数的纹枯病样本,进行了产量损失的研究,得出了计算纹枯病产量损失的直线回归方程式为:y=3.52+0.34x(y为减产%、X为广陆矮四号成熟期的病情指数),相关系数r=0.958,相关极显著。1982年在原有基础  相似文献   

4.
周述尹 《植物保护》1988,14(5):25-26
通过分期喷药,对照生育期及病情消长的系统观察资料得出:药剂防治纹枯病的药效期,与水稻产量形成期和病害盛发期等,3期吻合天数的长短,与防病保产效果成正相关。由此认为,早稻纹枯病用井冈霉素防治1次的最佳喷药期,应选喷后药效期与产  相似文献   

5.
1983年以来,我县植保植检站,在西瓜枯萎病发病严重的彭营、安子营、侯集3乡进行该病的综合防治试验,防效高达85%以上。1985年在全县2万亩和相邻的4县8乡2200余亩瓜田推广应用。据调查、发病率降  相似文献   

6.
1984年在早稻上,每亩用3%井岗霉素150克,兑水25公斤,1毫米孔径喷片喷雾,进行防治早稻纹枯病试验结果: 1.不同生育期1次性喷药于(月/日)6/30、7/4、7/8和7/12(即幼穗分化始期、孕穗、始穗和齐穗期,防治1次,收割前考查得出,  相似文献   

7.
水稻纹枯病是我市早稻上主要病害,常年发病面积达50~60%,产量损失居病害之首,已成为水稻高产一大障碍。为了探讨早稻纹枯病的防治适期,提高防治效果,1988~1989年进行了小区和大田试验,并在大面积上推广和应用,取得明显的经济效果。现将试验、示范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8.
鹰潭市月湖区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游,气温较高、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属双季稻区。近10余年随着密植和施肥水平提高,种植早稻先锋1号,晚稻早广2号等品种,纹枯病发生与危害逐年加剧,据不完全统计,常年全区早稻受纹枯病危害减产18万斤。 据前人研究,钾肥对此病有抑制作用,为探明其抑制效果,1984年在月湖区白路乡良种场进行了试验,现将效果初报如下。 一、方法 1.选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早稻田,品种系先锋1号,供试肥料是进口氯化钾,每小区面积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调查水稻纹枯病病情的方法,是通过不同叶位上感病情况,分成7个等级,然后统计计算病情指数,这种叶位调查法比较费时,耗费较多的人力。而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调查纹枯病病情的方法是统计每丛稻中感病株所占的比率来表达病情。日本羽柴辉良(日《植物病理学报》1983),则采用测量纹枯病病斑在稻株上的高度和当时稻丛的高度的比率来表示病情的(见附表)。后两种方法,相对的比较省工,可大大减轻测报人员的工作量,且记载项目也较简单,资料的可比性也较强。为探讨这两种方法在我国的可行性,比较国内的叶位分级法,于1988、1989年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索并掌握化州市水稻纹枯病流行规律,提高病害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法]利用化州市1986—2014年早稻纹枯病病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早稻纹枯病发生程度与4—6月水稻生长季降水日数、相对湿度、降水量、降雨系数、温湿系数、温雨系数等呈正相关,而与日照时数、气温呈负相关.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发生程度预测模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为0.9327,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预报符合率为95.9%.利用预测模型对2015—2018年化州市早稻纹枯病进行预测,平均试报符合率达95.0%,预测和试报效果均较理想.[结论]所建立的气象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应用于生产中水稻纹枯病的监测和预报.  相似文献   

11.
水稻纹枯病的流行程度受气候因子温湿度的制约,本文选出影响早稻纹枯病流行的5个温湿度因子:上年10~12月平均气温(x_1)、当年5月下旬平均气温(x_2)、当年3~5月平均相对湿度(x_3)、当年6月平均气温(x_4)和当年6月平均相对湿度(x_5),用模糊数学求综合隶属度法,作为早稻纹枯病流行温湿度的综合指标,能反映温湿度对本病流行程度的影响,拟合率达90%。如用3个因子 x_1、x_2、x_3对早稻纹枯病进行预测,回测结果与实测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适宜在大冶市生态环境条件下栽培的高抗、优质、高产的早稻当家品种,从2001年开始,对引种的优质早稻品种进行纹枯病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协优402发病最轻,抗性排名第1;其次是株两优02和金优402,分别排列第2和第3;发病最重是舟903。产量最高是金优402,排名第1;株两优02和金优152并列第2;协优402排名第3;产量最低是舟903。从对纹枯病的抗性和产量等综合来看,协优402、金优402和株两优402较适宜在大冶种植。  相似文献   

13.
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与测报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麦纹枯病是南阳地区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病害,1983年首次记录,发生面积38万亩,1987年扩大到126.5万亩,1991年达444.5万亩,重病田病茎率100%,平均减产20%以上,成为影响本地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1984年以来,我们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消长规律及测报技术进行了一些研究。一、小麦纹枯病发生消长规律从1987年秋开始,选择本地主要品种宛7107三块,进行病情系统调查。方法是小麦出苗后3天调查一次,见病株后定点,每隔10天调查查一次,每块田5点取样,每样点50株,3月1日后每点改为30茎,记载  相似文献   

14.
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测报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是我县旱地“麦玉苕”种植制中产值最高的主体作物,一般3月10日左右播种肥球育苗,7月20日左右收获,全生育期135天左右。玉米纹枯病是我县玉米病虫中损失最大的病害,常年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60%左右,自1986年有记载以来,近年有加重发生的趋势。我们于1987年开始进行系统调查和大面积普查,考核产量,抄录气象资料,研究发生规律,探讨测报技术,现报告如下。(一)病情的发生消长1987年在始病期和玉米成熟期普查病情,1988开始,每年选择本地主栽品种中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施肥水平和密植程度的提高,水稻纹枯病的发生面积不断扩大,损失严重。为此,我站自1977年开始探索此病的发生规律及为害损失程度等,现将几年来所得结果分为测报技术及防治指标两个方面报告如下。 一、测报技术研究 1.温湿度对发病的影响 水稻纹枯病为一种高温高湿型病害,温湿度综合地影响其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每年病害在早稻上发生早迟和在晚稻上终止期  相似文献   

16.
杂交早稻纹枯病产量损失及动态经济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纹枯病[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降低。本文以杂交早稻组合协优49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室内考种和建立模型获得了以下结果:①千粒重降低率(K)与黄熟期病情指数(x)的关系为K=0.01166 0.03609x(r=0.9949,x≤0.7777);②结实率Z与黄熟期病情指数(x)的关系为Z=0.89078-0.14979x(r=0.9974,x≤0.7777),③根据①②的结果推导出了产量损失率(Y)与黄熟期病情指数(x)的关系为Y=0.02569 0.19723x 0.00590x~2(x≤0.7777);④建立了动态经济阈值模型,通过计算得出了当前杂交早稻纹枯病的防治指标为孕穗期病丛率25%~30%(当前生产中常规早稻的防治指标为孕穗期病丛率15%~20%)。文末就杂交早稻对纹枯病的相对抗性及经济阈值的求解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测土配方施肥对早稻纹枯病预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民若  于建华 《江西植保》2007,30(3):138-138,142
水稻纹枯病已成为我县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的重要病害,近年来,每年应防面积占水稻面积的60%以上,达40000hm2。肥水管理不当,是水稻纹枯病害重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偏迟偏重施用  相似文献   

18.
经调查测产,早稻纹枯病产量损失率与病情指数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拟合方程为:y=e0.4659+0.039 23x(式中y为损失率,x为病情指数)。根据望江地区情况,得出纹枯病经济允许损失L=2.17,防治指标用病情指数表示为8左右。  相似文献   

19.
早稻纹枯病不同病斑高率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早稻纹枯病不同病斑高率与千粒重下降率、每穗损失率、空秕率的关系,初步明确了当病斑高率上升到0.6-0.7时,对产量有明显的影响,为纹枯病的测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计仁欢 《广西植保》1998,11(3):12-15
通过对有关试验数据和大田调查数据进行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了若干项栽培因素(措施)对早稻纹枯病病指数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并建立了两个最优回归方程,综合应用这两个多元回归方程,结合高产栽培实践,因地制宜设计出不同熟期类型的杂交稻组合的高产健身控害栽培防治纹枯病的配套技术的量化指标,这套量化指标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