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在研究的是第三个问题,不育系本身的育性变化。 对于这一问题,有人认为不育系的不育性是稳定的、不变的。但是,也有人认为环境条件的变化,可以使不育系的育性发生变化。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不育系的育性是不是发生变化,这是本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材料和方法 试验材料是用纯的珍汕97A、V20A、y41A三个不育系及其对应的三个纯的保持系珍汕97B、V20B、V41B。 试验方法:首先,鉴定不育系原种植株群体的育性,调查其杂株率。其次,在隔离的条件下,让不育系自交结实,并对自交结实的后代植株进行分类。A型是指株型及有性同不育系;B…  相似文献   

2.
水稻不育系混杂原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水稻不育系本身的育性,结果表明,不育系中杂株类型的出现,与不育系本身的自交结实有关;不育系自交结实与环境条件有关。研究还发现,自交结实的B型株在形态和商性上与保持系相同,其育性基因型为F(r_1r_1r_2r_2)。  相似文献   

3.
杂交稻混杂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杂交稻混杂原因问题的研究,在国外尚未见到报到。在国内,有一些报导。综合报导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杂交稻混杂的主要原因是机械混杂引起的;第二种观点认为,杂交稻混杂的主要原因是生物学混杂引起的;第三种观点认为,杂交稻混杂的主要原因是不育系本身育性变化引起的。不同的观点,均以一定的研究事实为根据。对此,笔者已作过全面的综述。由于杂交稻纯度问题还未解决,因此,杂交稻混杂原因问题仍是一个悬案。作者通过1983年——1985年的系统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大豆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本文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在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中,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系育性较稳定,个别不育系ms8、ms9育性受光周期、温度影响;核基因控制的部分雄性不育或不完全不育系的育性不稳定,如p2、msp、Arkansas突变体等,在光周期和温度发生变化时,育性也会随之变化;大豆光(温)敏雄性不育系88-428BY-827的育性主要受日照长度控制:在短日照(13.5~14.0 h·d-1)下雄性不育;在长日照(14.5~15.2 h·d-1)下雄性可育。在细胞质雄性不育中,RN型细胞质不育多数不育系育性稳定,个别不育系受光温影响育性不稳定;N8855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JCMS1A育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较稳定;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不同的光温条件下育性也较稳定,后两种类型雄性不育仅对个别不育系做了相关报道,没有针对细胞质来源相同但细胞核来源不同的大量不育系做更深入研究。本文还阐述了大豆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5.
小麦温敏不育系BNS366育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小麦温敏不育系BNS366的育性转换规律,为不育系的转育及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依据,于2011-2013年度连续2年采用大田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BNS366、BNS、矮抗58和扬麦13的育性特点。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BNS366表现出规律性育性转换特征。9月23日至10月17日播种,花粉败育率为99.77%~100%,自交不育度为99.21%~99.81%,每穗自交实粒数为0.10~0.51。10月25日播种,花粉败育率为91.78%~98.89%,自交不育度为92.86%~94.96%,每穗自交结实粒数为3.20~4.37,12月4日播种可育。BNS366具有两个育性转换的临界期,10月25日播期为不育变为高度不育的育性转换临界期,12月4日播期为半不育转换为可育的育性转换临界期,不育期花粉以典型败育为主。BNS366可以作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新的不育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两系杂交稻制种区域的选择提供气候依据,对田间11个不育系进行了两年的育性及小气候观测。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籼型不育系的育性转换起重要作用,育性转换的温度界限在25~27℃机间。经气候资料普查,全省具有≥27℃连续3候高机率时段的仅4个县市,具备≥26℃连续3候以上高机率时段的计有39个县市。在我省籼型不育系的选育及其温度问题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与实践分析BT型、滇型粳稻不育系具有高度的遗传稳定性,发生混杂退化的主要原因在于:①繁殖过程中保持系的机械混杂;②杂交稻或恢复基因的迁移、扩散;③一般常规品种不育基因迁移及其连锁反应.针对BT型不育系混杂退化原因,提出“人工回交株系循环法“不育系原种繁种程序.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杂交稻混杂原因的第二个问题──生物学混杂问题。    原种在人工套袋或隔离很严的情况下,配制杂交组合,在杂种一代中会出现各种类型杂株,其问题已不是机械混杂的问题了,有人认为是生物学混杂问题。    生物学混杂的可能途径:一是制种田隔离不严,其它水稻品种的花粉飘落到制种田里的不育系植株上,造成混杂;二是保持系植株受到异品种花粉的串粉,又未重视保持系纯度的选择,结果造成不育系育性变化,影响杂种一代纯度。三是恢复系植株受异品种花粉串粉,又未重视恢复纯度的选择,恢源发生变化,造成杂种一代结实偏低,纯度下降。在…  相似文献   

9.
关于杂交稻混杂的原因,笔者已作过全面的综述(见本刊第一期)。这里根据我们1983-1985年的试验,先讨论机械混杂问题。 一、材料和方法 用珍汕97A、V20A、V41A不育系原种和菲一及IR30恢复系原种,配制成汕优菲一、威优菲一、四优30杂种一代,各种一小区。然后在每个小区中鉴定杂株,  相似文献   

10.
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性提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最大限度控制育性的遗传漂移 ,是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提纯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 C4 9S- 87进行连续三年五代的育性提纯 ,初步建立了一套株系选择与冬、夏播育性连续鉴定相结合的不育系育性提纯方法 ,并获得了保持原不育系生物学特性、株间育性差异更小、完全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显著提高的 3个株系。本文还对育性遗传漂移的产生原因及控制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琼香-1S是海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利用国外优质旱稻资源选育成的优质籼型香稻光温敏核不育系,2004年通过海南省科学技术鉴定。具有育性好、生长势旺、杂种一代米质优的特点。当光周期为13.5 h时,不育起点温度在23℃以下,比目前大面积推广应用两系杂交稻不育系培矮64S的不育  相似文献   

12.
籼型三系不育系育性与温、光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生产上应用的水稻三系不育系天丰A、龙特浦A、Ⅱ-32A、金32A的花粉败育类型与始穗前15 d温、光条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供试三系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程度在不同的温度下表现不同,天丰A的花粉可染率和自交结实率及Ⅱ-32A的花粉可染率均与始穗前15 d的日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龙特浦A的花粉可染率和自交结实率均与始穗前15 d的日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不育系育性与光长相关不显著.据初步观察,温度对不育系育性的影响时期为幼穗雌雄蕊分化期至减数分裂期.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2016,(3):23-26
利用水稻温敏核不育系核心单株筛选时的花粉镜检结果,分段统计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群体染色花粉率的分布,设计了染色花粉率变幅、平均染色花粉率、染色花粉率为0的株率、株率峰值及其染色花粉率区段5个指标来分析判断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和群体育性稳定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更深入了解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的群体育性表现。  相似文献   

14.
光照长度对三系杂交水稻不育系育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珍汕97A、V20A、龙特浦A、博A为材料,通过暗室人工遮光处理,研究了它们的育性对光照长度的反应。试验结果表明,珍汕97A、V20A、博A在不同光照长度条件下,育性反应不同,龙特浦A的育性有明显反应,而且随着光照长度的增加,不育性愈好,呈幂函数关系。珍汕97A、V20A和博A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了水稻常规品种及两系杂交稻在低温影响后的花粉育性变化。结果表明:a)低温是影响水稻常规品种育性稳定性的重要生态,且受低温影响后不同品种表现出育性稳定性的明显差异;b)在常温下杂种F1均能基本恢复正常可育,但在低温下F1的花粉育性都有所下降,且下降幅度在组合间差异明显;c)F1的育性的稳定性与父本对低温的敏感程度有关;d)母本对F1的育性稳定性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杂交稻的混杂原因(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中期,杂交稻的主要研究重点是三系配套、杂种示范、推广等方面的问题。杂交稻混杂问题,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杂交稻面积的扩大,不育系世代的增加,这一问题才显得愈来愈突出。杂种纯度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杂交稻生产。据有关单位调查,杂交稻纯度每下降1%,每亩少收8-10斤,纯度下降10%,杂交稻就失去了增产优势。可见,当前杂交稻纯度问题是杂交稻生产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最近几年来,杂交稻混杂原因问题已经引起种子部门及科研单位的重视,不少单位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稳定杂交稻生产起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17.
以珍汕97A,V20A,龙特浦A,博A为材料,通过暗室人工遮光处理,研究了它们的育性对光照长度的反应,试验结果表明,珍汕97A,V20A,博A在不同光照长度条件下,育性反应不同,龙特浦A的育性有明显反应有明显反应,而且随着光照长度的增加,不育性愈好,其间呈幂函数关系,珍测97A,V20A和博A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小麦温敏不育系BNS366育性转换的敏感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BNS366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和温光阈值,探寻杂交制种最佳时空区域,2011-2013年度在长沙进行了分期播种,研究了BNS366群体不同生育时期的气象因子与花粉败育率、自交不育度和自交实粒数等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播种-分蘖盛期的气温与育性呈极显著相关;拔节始期-孕穗始期的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长也与育性呈极显著相关。即BNS366育性受到播种-分蘖盛期和拔节始期-孕穗始期温光因子的影响。播种-分蘖盛期的日平均气温为17.1~21.7℃不育,日平均气温为14.0~16.2℃育性转换,日平均气温为5.5~6.2℃可育。BNS366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为群体拔节始期-孕穗始期,即小花原基分化期-药隔形成期。育性转换的温光阈值:日平均气温6.6~8.10℃,日长10.92~11.18h不育;日平均气温8.13~10.72℃,日长11.40~11.53h育性转换;日平均气温15.5~18.4℃,日长11.75~12.33h完全可育。  相似文献   

19.
籼型两用不育系衡农S-1育性转换及育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年至1991年,根据衡农S-1及其杂交后代的育性性质与育性分离比例,对衡农S-1的育性转换动态和育性遗传行为进行了研究.衡农S-1在一年中的育性转换动态是:可育→部分可育部分不育→不育→部分不育部分可育→可育。衡农S-1有两个育性转换期,其稳定不育期从7月中旬至8月底.衡农S-1的育性主要受—对隐性基因控制,但母本效应在不同组合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衡农S-1与W6154S的育性基因是两对非等位基因,并且这两对非等位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20.
藉2004年盛夏难得的14~16℃低温条件,对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在自然低温下的育性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能导致花粉不育度的明显降低,而且14~16℃的低温,不仅能使花粉不育度降低,而且还能诱导一定程度的自交结实;育性温度敏感期为幼穗分化第四期(雌雄蕊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在相同低温的条件下,短日处理的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度大大降低.对低温不敏感的不育系G103,在短光作用下败育也较彻底.对短光不敏感的不育系是理想的不育系.不同株系间在低温下育性表达存在显著差异,且在自然短日低温条件下,这种差异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