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红尼罗鱼的选育与养殖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尼罗罗非鱼的食性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正> 我所于1979年10月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引进一批尼罗罗非鱼鱼种,于1980年6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定县鱼种场进行池塘试养期间作了这种鱼的食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食谱分析池塘以施肥为主,投喂商品饵料为辅。进行食性分析前,一般停喂商品饵料,并测定池塘水生生物状况。随机取样,剖检全长1~14.5厘米尼罗罗非鱼50尾,肉眼观察及镜检胃及前肠内含物,确定摄食种类数量,结果如下:全长  相似文献   

5.
6.
为探究硬刺松潘裸鲤消化道结构特点同食性的关系,以孙水河(金沙江三级支流)的野生硬刺松潘裸鲤为试验对象,采用解剖学、组织学和胃含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形态、肠道组织结构及食性特征。结果显示:硬刺松潘裸鲤口亚下位,下颌具有较钝且硬的角质;肠道根据其自然弯曲,可分为前、中、后肠,肠道长度和体长接近。组织学结构显示:前肠粗大、肠壁较厚、杯状细胞多、消化吸收面积大,具有储存研磨食物和消化吸收的功能;中肠消化吸收面积大,是主要的吸收部位之一;后肠细且长,消化吸收面积约为前肠的63.6%,承担排泄和部分吸收功能。食性特征分析显示,硬刺松潘裸鲤饵料生物分为着生藻类、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高等植物5大类,底栖动物和着生藻类为其主要食物。试验结果表明,硬刺松潘裸鲤是典型的底栖杂食偏肉食性鱼类,其消化道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表现出与其食性相适应的特点,该结果可为硬刺松潘裸鲤的基础生物学及消化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黄颡鱼生长特征与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本文研究了黄颡鱼的生长特征及食性,得到黄颡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3.571×10^-4L^2.379,体长生长方程为Lt=237.002(1-e^-0.280(t+0.127),主要食物为虾类,其次为小鱼、鱼卵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消化道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与食性的关系,以采自东江和桃江水域的大刺鳅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石蜡切片、HE染色和胃含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刺鳅消化道的形态学、组织学结构及食性特征。结果显示,大刺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构成;口咽腔具舌、咽骨和咽磨;食道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有丰富的杯状细胞,内壁具纵行褶皱和次级分支,肌层由横纹肌和平滑肌共同组成;胃壁和肠壁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肌层为平滑肌,分为环肌和纵肌;胃呈“V”型,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幽门部3个部分,各部分的肌层厚度相比差异显著(P<0.05),贲门部向胃体部逐渐增粗,且含有胃腺细胞,幽门部肌层极为发达,形成幽门括约肌;肠较短,具一个弯曲,肠道系数为0.325±0.050,肠绒毛丰富,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肠绒毛高度相比差异显著(P<0.05);胃幽门部和前肠间有2个幽门盲囊。大刺鳅食谱较广,消化道中鉴定出虾类、水生昆虫、鱼类、螺、卵和植物碎屑6大类饵料,摄食时食物不经咀嚼直接吞入;食物多样性指数(H′)为2.19, 不确定性较低,饵料优势指数(D)为0.33,集中性较高;虾类为大刺鳅的主要食物,其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质量百分比(W%)和数量百分比(N%)分别为97.75%、92.29%和73.07%。研究表明,大刺鳅属肉食性鱼类,其消化道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表现出与食性相适应的特点,该研究可为大刺鳅人工养殖和饲料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人工孵化的黄颡鱼仔鱼为材料,对孵化20天的仔鱼的食性和生长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黄颡鱼仔鱼2日龄开始开口摄食,5日龄全部开口摄食,混合营养期1-4天,仔鱼的开口饵料以轮虫,枝角类为主,体长8-22毫米的仔鱼由轮虫,枝角类等浮游生物为主转变为寡毛类、摇蚊幼虫、水蚯蚓等底栖生物为主,仔鱼昼夜摄食率变化明显。仔鱼随着体长的增长肠胃饱满指数也逐渐增加。仔鱼的体长生长前期较快,后期减慢。  相似文献   

11.
胡玫  张中英 《水产学报》1983,7(3):207-217
本文研究了尼罗罗非鱼仔幼鱼消化器官的形态特征及其对食性变化的形态适应;系统地观察了尼罗罗非鱼各发育阶段的食性。  相似文献   

12.
13.
黄颡鱼仔鱼食性及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人工孵化的黄颡鱼仔鱼为材料 ,对孵化 2 0d内的仔鱼的食性和生长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黄颡鱼仔鱼 2日龄开始开口摄食 ,5日龄全部开口摄食 ,混合营养期为 1~ 4d。仔鱼的开口饵料以轮虫、枝角类为主。体长 8~ 2 2mm的仔鱼由轮虫、枝角类等浮游生物为主转变为以寡毛类、摇蚊幼虫、水蚯蚓等底栖生物为主 ,仔鱼昼夜摄食节率变化明显。仔鱼随着体长的增长肠胃饱满指数也逐渐增加。仔鱼的体长生长前期较快 ,后期减慢。体长与日龄的相关式为 :L=0 95 2 8d+4 97(r=0 992 0 )。体重与体长的回归曲线为W =6 4× 10 -4L2 2 56(r=0 9797)。  相似文献   

14.
日本香川县自1968年作为食用鱼而引进兰鳃太阳鱼之后,很快即大量繁殖并遍布淡水水系。这种鱼会不会因大量吞食甲壳类及一些鱼类(如鲫鱼、颌须鮈等)、虾类的卵和幼体而破坏水域的固有资源,引起了一些人的疑虑,因而对生活在坑塘和水库中的兰鳃太阳鱼进行了食性分析,现摘其要点。  相似文献   

15.
鲤、鲢、鳙、草鱼消化道结构与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组织解剖与切片法测量了鲤、草、鲢、鳙的相关生物学参数,系统观察了四种鱼的消化道肌肉层、肠绒毛以及粘液细胞的显微结构及分布特点,探究其与食性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鲤比肠长1.0,环行肌较纵行肌发达,肠绒毛丰富,粘液细胞均匀分布在整个消化道中;草鱼比肠长2.13,消化道组织结构均一,肌肉壁中纵行肌所占比例高,粘液细...  相似文献   

16.
尼罗罗非鱼是从非洲尼罗河水系引进的优良品种,目前已在国内普遍推广养殖。关于尼罗罗非鱼性腺的发育过程曾有过报道(刘筠等,1983)。本文作者自1981年亦开始研究此问题,所得结果与刘筠等的报道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对该种鱼产卵后,卵巢转变为几期的问题有不同的观察结果。为了提供该种鱼养殖的参考资料,作者把卵子在卵巢中发育的过程,以及产卵后卵巢的变化情况作了观察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组织解剖与切片法测量了鲤、草、鲢、鳙的相关生物学参数,系统观察了四种鱼的消化道肌肉层、肠绒毛以及粘液细胞的显微结构及分布特点,探究其与食性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鲤比肠长1.0,环行肌较纵行肌发达,肠绒毛丰富,粘液细胞均匀分布在整个消化道中;草鱼比肠长2.13,消化道组织结构均一,肌肉壁中纵行肌所占比例高,粘液细胞体积小,分散于整个消化道中,肠绒毛极发达;鲢比肠长8.49,环行肌极发达,粘液细胞集中于消化道前段,肠绒毛由前至后逐渐呈短粗状;鳙比肠长4.58,环行肌极为发达,粘液细胞数量多且均匀地分布于消化道前、中段,肠绒毛较为稀疏短粗,粘液细胞较少。这四种鱼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征与各自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小体积网箱高密度养殖红尼罗罗非鱼是泉州市科委立项的试验项目,1995~1996年在南安的养殖试验中,平均每立方米网箱产量160公斤,纯利润19562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现将其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1养殖水域的选择小网箱高密度养殖红尼罗罗非鱼宜选择于湖泊、水库、流缓的江河以及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池塘等水域。水域内水量、溶氧充足,无污染,深度20米以上。水域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透明度30厘米以上。2网箱的设置21网箱设置水区选择池塘设置网箱一般以设在池塘中央为宜,一般每亩池塘设置网箱2~3立方米。…  相似文献   

19.
绿色太阳鱼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惠芳  林晓 《淡水渔业》2001,31(1):49-50
绿色太阳鱼(Lepomiscyanellus)原产美洲,美国将其与蓝鳃太阳鱼(Lepomismacrochirus)杂交,利用明显的杂交优势,发展杂交太阳鱼,绿色太阳鱼由此而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笔者1999年从美国引进一批鱼种,在科嘉养殖实验场(南宁市五一路)饲养,并于2000年繁殖、投产。在饲养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对其食性不了解,尚未查获国内外有关文献,为此,对其食性进行初步研究,作为发展太阳鱼养殖的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鱼苗鱼种取自科嘉养殖实验场的实验鱼池,成鱼取自南宁水产良种场(南宁市五一路)的鱼塘。除部分成鱼…  相似文献   

20.
碧流河水库马口鱼的食性及渔业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志强  刘建 《水产科学》1995,14(3):35-38
马口鱼是碧流河水库主要的敌害鱼类,对各种经济鱼类有一定影响。4 ̄12月的摄食率平均达73.3%,食物中链、鳙的出现率均在7%左右,每年应在马口鱼产卵集群时,于沿岸用刺网、小拉网集中捕杀,以控制其种群数量。为减小马口鱼对主要养殖鱼类的危害,每年投放的链、鳙鱼种规格应保证在11.6cm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