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评估2013年辽宁省人工增雨开发潜力。[方法]采用云水资源人工增雨开发潜力评估方法。[结果]2013年度辽宁省空中云水资源人工增雨潜力总量为12.3亿t,人工增雨云水资源量为16.3亿t。[结论]辽宁省空中云水资源可开发潜力时空分布非常不均,可开发潜力较大的时段主要是春季和秋季,加大这两个季节的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力度可以收到明显成效。加大辽宁省作业能力建设可以弥补作业能力的不足对云水资源开发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2013年辽宁省人工增雨开发潜力。[方法]采用云水资源人工增雨开发潜力评估方法。[结果]2013年度辽宁省空中云水资源人工增雨潜力总量为12.3亿 t,人工增雨云水资源量为16.3亿 t。[结论]辽宁省空中云水资源可开发潜力时空分布非常不均,可开发潜力较大的时段主要是春季和秋季,加大这两个季节的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力度可以收到明显成效。加大辽宁省作业能力建设可以弥补作业能力的不足对云水资源开发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六盘山地区是黄土高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保护区,摸清六盘山区大气水汽资源及其开发潜力是科学高效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2014—2020年布设在六盘山区的5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大气探测站(GNSS/MET)与区域地面自动气象站数据分析了六盘山区大气水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六盘山区大气水汽的开发潜力。结果表明:六盘山区大气水汽资源丰富,年均空中大气水汽资源总量大约在798亿m3,空中大气水汽资源总量在夏季最大,秋、春季次之,冬季最小,4个季节空中大气水汽资源总量分别占全年空中大气水汽资源总量的48.9%、24.7%、18.7%和7.7%;夏、秋季大气水汽开发潜力大于冬、春季,夏秋季与春季、冬季水汽开发潜力分别为89%~93%、86%~88%、81%~86%;对于不同类型降水过程,大于10 mm以上的强降水,其人工增雨的潜力最小,雷阵雨、阵雨降水时间持续在1~2 h的降水潜力比持续时间长的降水过程人工增雨的潜力要小,大气水汽开发潜力最大的是稳定性持续性降水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4.
薛小宁  刘敏  刘建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965-13967
利用榆林市所辖各县区1971~2010年地面水汽压和降水资料,对该地空中云水资源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人工增雨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榆林市年大气可降水量随年际有增多趋势,递增率为448.2 mm/1Oa;空中云水资源月变化呈近似正态分布;各地的自然降水产出率4和11月较大,7、8、12、2、3月较小;榆林市年平均增雨潜力达78.67%,增雨潜力巨大;7、8、3、12、2月增雨潜力较大,4和11月增雨潜力最小,西北部的增雨潜力大于东南部,定边增雨潜力最大,清涧的增雨潜力最小.  相似文献   

5.
沈阳夏季降水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班显秀  房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28-14930
[目的]分析沈阳夏季的降水效率。[方法]采用胡志晋先生提出的估算云水资源的方法,利用"QFW-1型双通道微波辐射计"观测的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与"粒子激光探测仪"(Parsivel)反演的1 m in时间间隔的雨强资料,对沈阳地区2007年7-8月的降水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当雨强I〈7.5 mm/h时,降水效率E平稳,为3.2%-2.7%,平均3.0%;当雨强I≥7.5 mm/h时,降水效率E随雨强I的增加呈线性增加。雨强越大,空中剩余的液态水含量越多,人工增雨潜力越大。[结论]该研究为分析空中云水资源和人工增雨潜力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甘肃省水资源基本现状,总结了云水资源与水汽的空间分布,并对人工增雨潜力进行评估,以期为缓解甘肃省水资源短缺及保障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SACOL站2006年7月至2007年4月的CE-318型太阳光度计晴空日观测资料及同期降水资料,研究了半干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及降水转化率,结果表明:半干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春季最小;四季典型晴空日大气水汽含量变化为夏季最剧烈,秋季次之,冬、春季最小;夏、冬季具有人工增雨(雪)的潜力,7月、8月、12月、2月进行人工增雨(雪)最为适宜,合理开发云水资源对后期及次年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统计邯郸地区16个气象观测站1986—2015年的逐月自然降水资料和逐日地面水汽压资料来分析邯郸地区自然降水、空中有效水资源分布特征及空中水资源开发潜力。结果表明,从年分布特征来看,空中有效水资源呈现2000年前为上涨、2000年后开始减少的特征;邯郸地区空中有效水资源分布特征与自然降水量分布特征一致,西部山区多,东部平原南部次之,东部平原东北部最少;邯郸地区年平均空中有效水资源为2 075.2 mm,增雨潜力平均为1 581.1 mm,自然降水平均效率仅为23.8%,增雨(雪)潜力巨大;空中水资源开发潜力呈现为西部大于东部,在6—9月可开发潜力值约占全年的72%。  相似文献   

9.
湖南东江水库流域水汽特征及人工增雨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南省东江水库流域境内的郴州探空站1995~2004年1~12月每日2个时段(北京时间08:00和20:00)的观测数据,以及郴州、桂东、资兴和汝城4县气象台站1995~2004年1~12月的地面雨量资料,应用传统的大气分层方法,计算并分析了流域上空的水汽量月变化,水汽交换次数及更新率,水汽总通量及人工增雨潜力。结果表明,流域空中水汽量年平均值为3.79 g/cm2,极大值为6.35g/cm2,出现在7月;极小值为2.02 g/cm2,出现在12月;从季节变化来看,夏季水汽最为丰富,为5.53 g/cm2,春季次之,冬季最少;而春季水汽更新率最快,仅需6.6 d;水汽总通量与降水总量的差异在夏季(6~8月)相当显著,若在此期间充分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可能给水库增加蓄水总量达1.17~2.94亿t。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年平均降水量390~ 660 mm,历年有效降水不均,分布差异较大,区域性显著,一般东部多、西部少,西部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以上气候特点决定了黑龙江省有必要从空中云水资源中开发获取较多的降水,弥补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方面的缺水现状.鉴于以上原因,需对云水资源潜力进行评估,在此依据CWR-PEP方法对2013年黑龙江省云水资源人工增雨潜力进行评估,结果认为2013年黑龙江省云水资源人工增雨潜力共约为1.295亿t,具有较大的人工增雨潜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2015年黑龙江省人工增雨潜力的时空分布.[方法]利用再分析资料计算降水转化率,并通过结合MODIS卫星云产品,从人工增雨的微物理条件出发进一步研究了黑龙江省2015年春季和秋季的增雨潜力.[结果]在春季的松嫩平原大部分地区以及秋季的松嫩平原与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均较小,存在一定的增雨潜力;春季,松嫩平原北部和三江平原中部存在适宜进行暖云催化增雨的区域;秋季,从松嫩平原北部至三江平原西侧存在许多适宜暖云催化增雨的区域,同时在松嫩平原北部与三江平原西侧的局部地区存在适宜冷云催化增雨的区域.[结论]该研究可为科学合理开展人工增雨规划及作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沈阳市降水天气过程中水汽含量特征及降水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班显秀  耿树江  袁健  赵姝慧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073-11075
[目的]指导强降水天气的预警和人工增雨工作。[方法]在沈阳雨季的7—8月份,利用地基双通道微波辐射计、激光粒子探测仪、翻斗式自动雨量计的同步观测结果,分析降水云中水汽含量的变化特征及降水效率。[结果]经翻斗式雨量计验证确认,激光粒子探测仪反演的以1分钟为时间间隔的雨强资料是可信的情况下,雨强同液态水累积含量及汽态水累积含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提出了计算降水效率的方法,分析了雨强同降水效率的关系。[结论]水汽含量特征及降水效率的分析,对强降水天气的预警和人工增雨工作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卓立  鄢志宇  杨桂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30-12333,12355
[目的]研究2010年锦州地区春季首场透雨天气及其增雨潜势预报。[方法]从天气形势特点、主要影响系统、预报服务、人工增雨作业等方面,对2010年锦州地区春季首场透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全面总结。[结果]此次透雨降水天气形势特点为高空冷空气偏弱、低空暖湿气流明显;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槽、高空切变线和地面蒙古气旋;地面倒槽系统北上与蒙古气旋同位相打通,为锦州地区降水提供了一定的能量和水汽,这是产生这场透雨的关键原因之一。数值预报产品在预报服务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指示作用,形势场预报较为准确、降水预报偏差较大,因此预报服务中不能简单完全依靠,应该结合实况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应用。[结论]该研究为锦州全区大范围成功进行人工增雨作业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疆某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新疆某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特征。[方法]2016年对新疆某水库10个采样站位的浮游植物及水体主要理化因子进行了3次调查。[结果]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6种(属),其中优势种(属)10种。种类组成上,由春季的金藻-硅藻型转变成夏季硅藻-绿藻型再到秋季蓝藻-硅藻型。浮游植物总平均生物量为7.32 mg/L,生物量季节变动显著,春季高于夏季,秋季最低。垂直分布方面,春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生物量表层均高于中层和底层,秋季各水层间差异不显著。PCA分析显示库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从春季到秋季的显著梯度变化情况,入库水流与库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结论]研究结果为水环境评价与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华俊  江芹  董玲  宁志怨  李卫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018-10020,10030
[目的]优化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方法]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种密度、基肥施用量和播种期对江淮地区稻草覆盖秋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确定稻草覆盖秋马铃薯的最佳栽培模式。[结果]采用费乌瑞它品种马铃薯获得产量高于16320.52kg/hm^2的农艺措施为:播种密度6.255万~7.050万株/hm^2,施用基肥(N∶P∶K含量45%的三元复合肥)1025.4~1211.7kg/hm^2,最适播种期8月17~21日。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播种时期,其次是播种密度,最后是基肥用量。[结论]该研究可为江淮地区秋马铃薯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孙妍  栾猛  蒋立  陈杨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02-17503,17513
[目的]分析2010年7月吉林省暴雨过程和水汽条件后向轨迹模拟。[方法]利用常规天气图实况资料和NCEP每6 h一次、2.5°×2.5°再分析资料及NOAA的GBL资料,对2010年7月导致吉林省洪水的暴雨过程进行物理量诊断分析,同时使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水汽来源进行模拟。[结果]高空辐散和低空辐合同时存在产生的上升运动是暴雨出现的动力条件;低空切变诱发的不稳定能量促使了大暴雨过程的产生;此次降水过程的水汽来源分为南部海域的水汽、北部高空的水汽输送和当地水汽源3个部分。[结论]该研究为暴雨的预报和分析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安吉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生态系统进行观测,获得2014年(小年)和2015年(大年)毛竹林水气通量数据,并结合相关气象数据,对毛竹林大、小年水气通量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毛竹林生态系统无论在大年还是小年水气通量值都为正值,月平均日变化和季节日变化都呈现单峰曲线;2015年8月份水气通量值最高(0.038 g·m~(-2)·s~(-1)),大于2014年7月份最高值(0.032 g·m~(-2)·s~(-1)),2014年水气通量值最低值出现在12月份,为0.009 6 g·m~(-2)·s~(-1),2015年水气通量值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0.011 g·m~(-2)·s~(-1);季节尺度上,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水气通量值都是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春秋季次之。大年毛竹春季受发笋抽叶的影响虽然大于秋季,但蒸散量却小于秋季;而小年春季降水量与蒸散量都小于秋季;大小年毛竹林各季节净辐射日变化都表现为单峰曲线,且水气通量与净辐射都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受大小年差异的影响,大年春季的R2大于秋季R2,而小年则秋季R2大于春季R2。  相似文献   

18.
汪玲  唐林  李琼  丁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7):138-141
利用2015年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获取大气可降水量特征因子和各气压层比湿特征因子,较全面地研究了湖南地区水汽在水平平面和垂直各层的日、月、季节时间与空间变化特征,探讨了2015年湖南上空水汽分布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湖南上空大气水汽含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700 hPa以下中低层水汽占水汽总量的90%以上;大气可降水量由南至北递减;不同季节水汽含量夏秋季最大、冬春季最小,到秋季逐月下降;而不同季节水汽总量日变化春秋季最大、冬夏季最小.  相似文献   

19.
余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904-17906,17970
[目的]为缓解贵州省农田灌溉水资源紧张的状况,达到水资源有效利用与优化配置,通过进行连续的水稻节水灌溉试验,总结适宜贵州省水稻灌溉的模式.[方法]采用科灌、科蓄及普灌3种灌溉方式进行试验,分析了不同灌溉处理对水稻农艺性状、灌溉水量、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科蓄模式下净灌溉定额最少(3979.50 m3/hm2)、水稻产量最高(9024.00 kg/hm2)、灌溉水分生产效率最高(3.28 kg/m3),其综合效果明显优于其他2种灌溉模式.[结论]科蓄模式适合贵州省农业耕作方式,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