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通过对新疆草畜平衡状况进行分析,指出了新疆草畜平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实行草原承包责任制、发展人工草地及改良草地等措施,为新疆实施草畜平衡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草地面积、草地生产力、家畜数量对典型草原地区村级社区的草畜平衡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克什克腾旗社区存在着草畜季节性不平衡问题.草地生产力逐年下降,家畜数量逐年上升,养畜大户超载严重等因素是造成草畜矛盾日益加深以及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基于当地的草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适当削减家畜数量,施行季节性放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草地载畜量研究进展:中国草畜平衡研究困境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畜平衡问题是中国草地畜牧业的核心问题,草畜平衡的理论依据、计算参数存在着争议和分歧。本文主要依据中国载畜量和草畜平衡研究成果,总结了中国草畜平衡研究和实践上的困境。指出以平衡理论为基础的草畜平衡,对主要由降水驱动的干旱、半干旱草地并不具有指导意义。草地生产力时空变异大,根据平均生产力和家畜平均采食量核算的草畜平衡无法做到动态平衡;“季节畜牧业”、“关键场”等理论在解决草畜时空相悖上也充满挑战。家畜单位、存栏数量、合适放牧率等主要估算参数的争议,还不能为草畜平衡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依据。探索草畜适应性动态管理,协调草地生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应是中国草畜平衡未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利用遥感数据、实际牲畜量等资料和已有的研究结果,计算了2000~2012年呼伦贝尔草原区各植被亚区产草量、载畜量及超欠载率,并结合降水数据分析影响各植被亚区草畜平衡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2年呼伦贝尔草原各植被亚区草畜平衡状况差异较大,产草量的差异是驱动各植被亚区草畜平衡呈现不同状况的主要原因;在典型草原地区,降水量是草地草畜平衡的主要驱动因素,单纯以控制牲畜数量的方式很难实现长期的草地草畜平衡。基于时空异质性综合考虑不同驱动因素影响下的草原区域的特点,并采取相应调控方式,更有利于保证不同草原区的草畜平衡。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鄂尔多斯地区的可利用草原面积、产草量动态、可利用饲草料来源和草畜平衡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草原以沙地、砂砾质为基底的可利用草原占总面积超过65%,草地生态环境极度脆弱。2003~2006年,鄂托克前旗、杭锦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纯天然草地的可食草产量逐年下降,天然草地草群结构和植物群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和草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十分不利;在2003~2006年,鄂尔多斯的天然草地载畜量正处于下降趋势,草地的退化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草畜平衡状况正在接近理论平衡点。  相似文献   

6.
包头地区草地生产力测定与草畜平衡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包头地区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生产力的测定和牲畜发展规律的调查,找出本地区草畜平衡存在的主要矛盾,提出了解决草畜平衡矛盾的措施,对包头地区实现草地资源永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文进 《吉林畜牧兽医》2020,(1):132-132,135
我国草地畜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多方面的问题制约着我国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生态安全。为此,本文对我国草地退化状况、优良的牧草研究、草畜平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从草地恢复技术、草畜平衡技术和新品种的选育等技术层面提出了畜牧业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8.
对甘南7个主要类型草地进行植被盖度、草群高度、植物种数、草产量四项生产力指标连续两年定点监测比较分析,依法落实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政策,项目区草原休养生息,植被得以恢复,生产力提高,政策效果初显。  相似文献   

9.
为了合理利用青海省甘德县天然草地资源,对甘德县天然草地草畜平衡状况、天然草地生态保护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甘德县天然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天然草地资源和农副秸秆资源均十分丰富,为德宏州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德宏州天然草地退化严重,草畜季节矛盾尖锐,现有饲草资源品质普遍较差,成为制约当地草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从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提高养殖业的效益等角度考虑,首先应将水牛业作为德宏州草地畜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其次,应通过多种饲草资源的合理搭配,实现草畜的季节平衡和营养平衡;此外,还应加大优质饲草饲料作物的推广种植,增加优质饲草的供应量。  相似文献   

11.
甘肃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草原畜牧业总体呈现出数量稳定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存在诸多瓶颈问题.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总体要求,结合甘肃草原畜牧业实际,按不同功能区域性特点对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进行了区划,对如何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加快草原畜牧业发展关键环节,促进草原畜牧业经济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浅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方人工草地畜牧业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南方20多年来人工草地畜牧业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分析了南方草地资源和人工草地的地位、特点、存在问题,提出南方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农牧过渡地带,与辽阔的青海、甘南牧区接壤。每年10月至次年4月草原牧区进入枯草期,大量牲畜从牧区向农区、半农区转移,当地群众利用秋收丰富农作物秸秆进行阶段性育肥,实现了草原牧区和农耕区饲草料和草食畜资源的互补性,做到了经济和生态双赢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项目组通过现场入户、问卷调查、样本试验等方式,对犏牛育肥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和认真分析,提出了农牧过渡地区犏牛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人工草地在我国21世纪草业发展和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论述了人工草地在世界农牧业生产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环境保护与环境产业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和世界人工草地现状的分析 ,指出人工草地是我国 2 1世纪草业建设和环境治理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将在创造新的草地生产力 ,推动牧区生产分化、劳动力分流 ,促进牧民定居 ,迅速改善退化草地的生态环境 ,优化我国农牧业的生产结构 ,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草地农业系统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草原退化原因分析和草原保护长效机制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了内蒙古草原退化的三大原因,即:超载过牧、农耕经济的蚕食和破坏及全球气候变暖.并从建立健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实施草畜平衡、探索和推动牧区合作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加强草原确权管理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建立草原保护长效机制的途径及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应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危机新情况,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要从供给侧方面做文章,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草原牧区也不例外。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典型牧区正蓝旗的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分析认为,草原牧区在推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存在着畜牧业发展基础依旧薄弱、畜牧业科技水平和集约化发展水平滞后,以及农牧业三化程度仍较低、特色品牌效益滞后等问题,从而提出草原牧区应从供给侧角度出发继续优化调整供给结构、加快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等对策和建议,大力发展绿色畜牧业,以实现草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蒙古牧区人地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协调该区域人地关系,缓解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等问题,促进草原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的有序和谐发展。[方法]通过对内蒙古牧区人口现状、人口与草地资源承载力的关系、人口分布与草地退化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究内蒙古牧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内蒙古牧区2000、2010、2015年的草地资源承载力指数(LCCI)分别为3.68、3.88、3.89,均大于1.250。2000—2015年,随着牧区人口的增加,草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呈上升趋势。内蒙古牧区各旗县的草地退化指数均小于90%。[结论]内蒙古牧区人口分布不均,总人口和牧业人口均呈现出东南部密集、西部和北部较稀疏的分布态势。内蒙古牧区人口与草地资源承载力关系表现为人口超载状态,2000—2015年人口超载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18.
通过梳理草原、牧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概念、内涵与相互关系,阐述草原牧区乡村振兴在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和谐稳定、维护民族团结、筑牢生态屏障和减轻农区压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草原牧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深邃的草原文化、多样的物质传承、美丽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发展潜力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条件,提出了以下推进草原牧区率先实现...  相似文献   

19.
关于草场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丁恒杰 《草业科学》2002,19(5):46-48
草场制度是关系到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区经济体制的重大问题,针对现行草场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特别是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草场制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产权理论,提出了草场制度改革即完善草地承包责任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解析草原补奖政策对6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比较分析第一轮与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6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2007—2018年的畜牧业数据计算其TFP,分析两轮草原补奖政策对6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畜牧业TFP的影响;采取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比较两轮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效果。[结果] 草原补奖政策对畜牧业TFP有促进作用,且第一轮草原补奖政策使畜牧业TFP增加了0.101,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使畜牧业TFP增加了0.137。[结论] 尽管草原补奖政策是通过限制放牧、减少养畜规模实施的,但并没有阻碍畜牧业的发展;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效果优于第一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