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旭  冯琦胜  于惠  王玮  梁天刚 《草业科学》2011,28(4):648-655
甘南牧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而且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过牧超载导致天然草地退化,严重影响牧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甘南州玛曲县的阿孜畜牧试验场为例,分析了2008和2009年天然草地的可食牧草产量、放牧家畜承载量等方面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阿孜畜牧试验场产草量有所增加,月均产草量较2008年提...  相似文献   

2.
草原是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甘南草原面积4084万亩,但近年来却面临不同程度地退化,直接影响到牧民的生产生活和牧区的经济发展,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泥沙淤积,草原沙漠化等严重生态问题。造成甘南草原大面积退化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超载过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超载过牧,使草原得不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昭觉县草畜平衡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关键N:草畜平衡;试点工作;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潘诚  马翔鹤 《内蒙古草业》2004,16(3):52-54,60
本文着重阐述了苏尼特右旗推行草畜平衡制度所做的基础性工作,以及在推行草畜平衡制度中所采取的对策,措施。通过人、草、畜在生产实践中相互影响的动态分析,针对本旗地处干旱荒漠草原地区特点实施保护草原、合理利用草原、建设草原,实现增草增畜的目标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等等。  相似文献   

5.
李青丰  齐智鑫 《草业科学》2012,29(1):117-120
开发了一个用于草畜平衡计算的计算机软件。介绍了该软件系统的设计思路、计算依据以及关键参数的选取和推导方法。与传统的草畜平衡计算方法相比较,该系统计算方案缩短了计算时段,有效解决了草畜平衡计算中常见的饲草供给与家畜需求的时差问题,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本文对软件系统的操作菜单、主要功能以及运行环境等进行了描述。对软件系统友好的界面、易操作性、方便的报表和图像输出功能等特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新疆草畜平衡状况进行分析,指出了新疆草畜平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实行草原承包责任制、发展人工草地及改良草地等措施,为新疆实施草畜平衡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海北地区草地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冷季(冬春)草场牧草产量的计算方法;利用多年牲畜资料分析了其动态变化;同时结合牧草和牲畜资料分析了近年来海北地区草畜平衡实况,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草畜矛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巧家县尖山社岩溶石漠化地区草畜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省巧家县石漠化严重的尖山社草原牧草产量的测定和农户的入户调查,分析了该村草原的牧草供给量、草食牲畜饲养量、牲畜对饲草的需求量以及年牲畜补饲状况、畜群结构、农户收入等。结果表明:2007—2009年各类草地牧草产量逐年增加,牲畜数量呈增长态势,草原超载率达3.4%、3.6%、10.0%;通过补饲,超载率为1%、2%、8%;说明2007年和2008年尖山社基本能达到草畜平衡,而2009年牲畜饲养量快速增长,出现超载反弹现象,这与饲养的适龄母绵羊数量较多,畜群结构不合理有关;农牧民收入逐年增加,其中畜牧业收入呈现翻倍增长,正快速发展,但超载反弹趋势强劲,草畜平衡问题面临极大的挑战。以草定畜,加强草畜平衡监管,落实各项相关措施是实现草畜平衡的有力保障,是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具体任务。  相似文献   

9.
对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草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就存在的问题探求合理对策,以期为原州区和周边地区草畜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甘肃草原是我国第六大牧区,面积1 790.4万hm2,人均草原面积为0.72 hm2。长期以来,由于气候、人为、超载过牧等因素使得该省草原大面积退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干旱、雨涝、沙尘等恶劣天气频发,制约着其畜牧业的发展。草畜平衡是我国草地畜牧业的核心,中央统一部署,根据甘肃省省情和草原现状进行实施,但草畜平衡政策实施多年,甘肃省草原依然存在退化趋势。本文对甘肃省草畜平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草原建设和草畜平衡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8年通过对张掖市平山湖蒙古族乡草地、农牧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入户调查,全乡有天然草地8.67万hm^2,可利用草地6.38万hm^2。草地理论载畜量为2.03万羊单位,实际存栏6.843万羊单位,超载4.813万羊单位,达237%。由于草地严重超载过牧,造成温性荒漠草地退化加剧,裸露草地数量增加,水土流失严重,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必须通过调整优化畜群结构,使饲养牲畜公母比例由1∶1.4提高到1∶2.5-3.0,改变传统的全放牧饲养方式,加快畜群周转,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甘南牧区草地生产力与载畜量时空动态平衡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5~2007年每日MODIS地表反射率产品MOD09GA和草地地上生物量鲜重实测数据与实际载畜量资料,建立甘南州草地生物量与可食牧草量遥感监测模型、不同季节放牧草场的理论载畜量模型和草畜平衡监测模型,分析天然草地的生产力与载畜量的时空动态平衡状况与调控对策。结果表明,甘南州全年总可食牧草的鲜草产量为61.9亿kg,其中暖季草场、冷季草场和全年草场的可食牧草产量分别占总可食牧草产量的35%、24%和42%。全州的理论载畜量为689.5万羊单位,冷季牧场和全年草场的超载率分别为82%和84%,而暖季草场欠载率为37%,全州草地的超载率为26%。如果保持现有的家畜数量不减,则全年需要补给牧草约26亿kg,补饲量占全州天然草地提供牧草量的42%。如果将农牧区和纯牧区的超载量分别降低50%和80%,则需要补给牧草13亿kg和5.2亿kg,补饲量占全州天然草地提供牧草量的21%和8.4%。  相似文献   

13.
河西绿洲区草畜间粗蛋白质和能量供求关系及其调控措施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绿洲的健康发展是河西走廓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耦合的核心。发展草畜产业是保护绿洲和实现复合系统耦合的重要途径。以位于河西走廓中部和黑河流域中游的临泽县为例,分析了河西走廓绿洲区草畜间粗蛋白质和能量的供求关系,并提出了调控措施。结果表明,在目前生产条件下,临泽县天然草地和饲料总量是270094.30t,其所含的粗蛋白质和辊16479.78t,4026.20TJ这只能满足现有存栏家畜生存所需的粗蛋白质6988.78t和能量3581.75TJ,远低于家畜正常生产所需的38438.29t和4752.37TJ,其中饲草匮缺9.76%,粗蛋白质匮缺21958.51t,占57.13%,能量匮缺726.17TJ,占15.28%。蛋白质匮缺比能量和饲草匮缺要严重的多,是草蓄营养平衡的瓶颈和焦点。要补给匮缺的粗蛋白质,满足家畜正常的生产,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计算,需种草18298.76hm^2。  相似文献   

14.
为了合理利用青海省甘德县天然草地资源,对甘德县天然草地草畜平衡状况、天然草地生态保护建设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甘德县天然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牦牛产业是加快甘南州地方经济发展、增加牧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对于甘南地区传统畜牧业的产业化升级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甘南牦牛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饲养管理方式粗放、品种退化严重、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冲突、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基于此,从牦牛产业的绿色发展以及它对地方社会发展的整体效益出发,甘南州应当根植于甘南的绿色生态,创新生产组织形式,探索构建"草原+牧养+加工+商贸+旅游"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圈。将甘南州"绿水青山"的资源禀赋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财富优势,在生态平衡中促进牦牛产业走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甘南草地退化对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分析甘南草地资源特征及利用现状,指出人为和自然因素导致草地严重退化,对黄河、长江源区的生态安全与甘南牧区民族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针对草地生态系统日益恶化的趋势,提出了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的战略目标,河北省也出台了《河北省奶业振兴规划纲要》,要求加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方面的改革,加大力度扶持培育本地奶业龙头企业,将河北省君乐宝等奶业品牌做大做强的同时,还要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以奶业振兴政策导向为背景,对河北省奶牛业的饲草供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推动奶业振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原料乳质量安全刻不容缓。文章以博弈理论为基础,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原料乳供需双方的利益向导,对利益主体间的博弈情况进行了整体分析,提出了违约金的高低及原料乳合同价格的高低是影响原料乳供需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最后根据模型结果从政府、乳品企业和第三方检验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甘南牦牛产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及牦牛资源分布、种质特性等方面的调查,指出了甘南牦牛业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四点保护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20.
Six growing lamb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feeding value of two forage‐based diets in a long‐term feeding period by measuring body weight (BW) gain, digestibility, nitrogen (N) retention and microbial N (MBN) yield. The animals were fed imported low‐quality timothy hay (TH) with concentrate diet (THD) or imported low‐quality Italian ryegrass straw (IR) with concentrate diet (IRD) for 9 months. The forages were offered at 2% BW, and concentrate was fed at 40% of forage intake. The BW gain averaged 82.6 and 66.2 g/day for THD and IRD, respectively, without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verage forage intake (% BW)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for IR than for TH, although it was not affected by feeding periods. The digestibility did not differ between diets or periods. The numerically greater (P = 0.06) ratio of retained N to absorbed N for IRD than that for THD was prominent. Neither diet nor period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MBN supply and efficiency of MBN synthesi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IR‐based diet can be also used for long‐term periods of feeding to growing ruminant animals as a grass hay‐based diet without any detrimental effects on nutrient utilization and growth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