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棱豆     
四棱豆(Psophocarpustetragonolobus)的最早记载是18世纪。到19世纪末,已在印度次大陆(包括缅甸、泰国、马来西亚、中印相邻区、菲律宾、关岛和印尼)的广大潮湿地区种植。尽管Bur-kill在1906年根据东非四棱豆属几个种的存在和语言上的近似,认为它起源于非洲东海岸,但近年来的遗传学和植物起源学研究表明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四棱豆最可能的起源地。由于它和大豆等作物一样  相似文献   

2.
3.
四稜豆(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L、)D、C、)全株各部都有用处,营养丰富,彼誉为“超级市场.”嫩荚和菜豆一样,是很好的蔬菜.在印尼,四稜豆的嫩荚是一种叫做“加多加多(gadogado)的冷盘.叶和茎尖可鲜吃,也可煮或炒了吃.花较大,梢煮或炒一下可作为冷盘的配菜,非常可口.种子可代大豆做成tempe(一种发酵的豆制食品)和豆腐.块根煮后味道象板粟,很好吃.茎及其它部分都是很好的饲料.  相似文献   

4.
在根瘤菌菌种选育工作中,盆栽试验是必要的研究手段。小粒种子豆科作物如紫云英等用琼脂栽培法是行之有效的。大粒种子豆科作物如花生、大豆等,一般用的砂培法或砂水双重培养法,不易随时观察根瘤菌浸染能力,对根瘤的调查和固氮酶活性的测定也不方便。本文根据我们的研究工作,介绍一种豆科植物结瘤的试验方法一水培法,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植物生长和繁殖都需要氮素,缺乏氮素会降低作物生长量、产量和质量。栽培植物的有效氮素来自土壤的有机质、肥料和微生物的生物固氮作用。某些自生的土壤微生物和植物微生物共生,把大气中大量的氮气(近80%)转换成可供植物生长利用的化合物。用“生物方法”固定下来的氮素补充了土壤中氮素的贮备,并有助于增进土壤肥力。有一种称为根瘤菌的土壤细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就能产生这种固氮系统。根瘤菌侵染豆科植物的根毛而产生肿块,称为根瘤。在根瘤里面,气态氮被转换成多种氨基酸,使植物能直接利用。植物反过来为假菌体提供光合碳水化合物。结果,大部份固定下来的氮素结合在土壤中而成为动植物残渣;随着微生物分解作用,被固定的氮就转换成含氮的物质供植物群丛使用。热带地区生物固氮每年每公顷为20—650公斤。而100公斤固氮量等于施用500公斤硫酸铵肥料,因此,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们发现象牙海岸的四棱豆(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有三种病害.其中两种已经证实是病毒,即由丝状病毒引起的坏死花叶病和由园形病毒引起的环点花叶病.第三种病害可能也是病毒.但迄今为止的研究还不能确定.本文介绍了这三种病害的症状及其对四棱豆发育的影响,还有这些病原的传播和业已鉴定过的病毒的性质等等初步研究成果.1976年“雀巢基金会”从加纳和新几内亚把四棱豆引进象牙海岸,旨在研究儿童吃了四棱豆之后对发育有何影响.四棱豆的蛋白质含量很丰富,种子含30%,种荚含6—15%,块茎含12%.象牙海岸目前只在两种类型区栽培四棱豆,一是低地,年雨量2300毫米,另一是森林与热带稀树干草原的边界,年雨量1500毫米.第一次栽培就发生病虫害,其中病毒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8.
9.
豆科植物应用价值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科植物广布世界各地,用途广泛。从食用尧饲用、药用、肥用、生态用、园林绿化美化、材用等方面就其应用价值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四棱豆(Psophocarpus tetragonolobus L.)又名翼豆(Winggd bean),是蝶形花亚科四棱豆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种子、块根、嫩荚、花、茎、叶均可食用,产量高,营养价值亦高,是一种粮、油、蔬菜、饲料兼用作物。近年来它受到广泛重视,是一种很有希望的作物。有人预言,四棱豆在将来的农业和食品工业中一定会像大豆一样重要。  相似文献   

11.
四棱豆品种间亲缘关系的蛋白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12个四棱豆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酯酶、可溶性蛋白质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图谱共有52条谱带,其中具有多态性的谱带占总谱带数的78.8%。根据聚类分析,在77%的相似性水平上,12个四棱品种可分为2类。  相似文献   

12.
豆和豆制品,红三叶草,葛藤中都含有异黄酮,包括染料木苷(Genistin),黄豆苷(Daidzin),黄豆黄苷(Glycitin)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如丙二酰(malonyl),乙酰(acetyl),苷元(aglucone )等.由于不同的组分在原料中的含量差别很大,寻找最优的异黄酮提取法是很困难的.传统的提取法利用甲醇、乙醇、乙腈、丙酮、n-丁醇、二甲基亚砜、Genapol等有机溶剂提取异黄酮.有机溶剂的大量使用对环境和人体都造成较大损害.近几年来,研究人员已发现几种高效的、环境友好型的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超声波辅助萃取法(UAE),高压液体萃取法(PLE),固相萃取法(SPE),微波辅助萃取法(MAE)等.文章综述了从豆科植物中提取异黄酮的溶剂提取法和新近发展的提取技术.  相似文献   

13.
四棱豆在湖南怀化地区的引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1个四棱豆品种在湖南怀化地区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中冀1号、K007在湖南怀化地区表现较好,嫩豆荚产量分别为21.58 t/hm2和21.73 t/hm2,块根产量分别为9.03t/hm2和9.25 t/hm2,无论是嫩豆荚还是块根产量都与其他品种有显著差异,且抗病虫能力强,适合于在湖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四棱豆富硒生产关键技术。介绍了四棱豆富硒生产过程中应注意环境条件、品种选择、适时移栽、田间管理、科学施硒、病虫防治和及时采收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四棱豆肽组分的抗疲劳效果及对抗疲劳肽进行分离和鉴定,采用碱性蛋白酶对四棱豆蛋白进行酶解,经反相液相色谱分离后,得到Sample1、Sample2和Sample3 3个主要组分,分别以1.5 g/kg体重的剂量灌胃小鼠。结果表明:经游泳耐力实验,3个组分都可以延缓小鼠的游泳疲劳,但与四棱豆蛋白组相比,仅Sample3肽成分可以显著延缓小鼠的游泳疲劳,提高血浆中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和肝糖原的水平。通过氨基酸组成分析,Sample3中富含抗氧化的疏水氨基酸(Leu、Ala、Ile、Pro、Val和Phe),可以有效延缓由自由基引发的疲劳。经过色谱分离,得到Sample3肽成分中一个优势的小肽S1,其氨基酸序列为Gln-Ser-Pro-Pro-Glu-Ile-Asn-Thr-Val,符合抗疲劳肽的特点。灌胃小鼠sample3组分和分子量小于1 000的米渣蛋白肽,疲劳前的游泳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灌胃肽S1后的小鼠疲劳前的游泳时间显著增加。说明肽S1是一种潜在的天然抗疲劳物质。  相似文献   

16.
奇异的花药     
茶花通常由花柄、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部分组成。其基本结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由于品种的遗传变异性,以及自然环境和理化因素的影响,也会引起花器官的变异。变异的部位以雌蕊的变态居多,花瓣变态亦有之。雄蕊虽有变态,但肉眼可见者,尚属罕见。现将1982年秋季发现的一则花药变态的奇观,作一简  相似文献   

17.
四棱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7份四棱豆种质资源的生育期、单株商品荚数、单荚重等2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以探讨四棱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性,为四棱豆品种选育和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7份四棱豆种质可以归纳为4大类;10个数量性状主成分可分为产量、生育期、粒重和品质因子,这4个主要因子对变异的累积贡献率达86.356%.  相似文献   

18.
乙烯对豆科植物生长发育和根瘤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以及对外界环境信号的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乙烯调控了豆科植物的黄化苗的三重反应和光下幼苗的生长,能够促进叶片和花的衰老和脱落。豆科植物能与根瘤菌形成互利共生关系,在根部形成一种特异的固氮器官——根瘤。在结瘤过程中,由于豆科植物结瘤习性或遗传背景的不同,乙烯能够抑制或者促进根瘤的形成。乙烯与其它植物激素的互作也调控了豆科植物根瘤的形成。文章对乙烯信号途径调控豆科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根瘤形成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述和分析,并就未来关于豆科植物乙烯信号转导的研究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绿丽玛茶:分布于江西安远县高云山一带。植株乔木型,特大叶类。树高3.5~5米,树幅2.2~3米,最低分枝1米上下。叶形椭圆,叶长12.6~19.4厘米,平均15.24厘米;叶宽5.2~7.8厘米,平均5.88厘米。叶肉肥厚较硬脆,叶色深绿富有光泽。叶尖骤尖,叶脉6~10对。花似油茶,花冠直径5.6×5.3厘米、花柱高1.7厘米、柱头3~5裂,多  相似文献   

20.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矿质营养元素之一。植物获取磷是由磷转运蛋白介导的,因此对磷转运蛋白的调控是植物适应低磷胁迫的有效机制之一。Pht1磷转运蛋白家族基因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磷转运蛋白基因家族,主要负责植物对外界磷的吸收以及植株体内磷的运转。大部分豆科植物是能进行共生固氮的环境友好型植物,对豆科植物Pht1磷转运蛋白基因功能的深入挖掘是实现豆科植物氮磷协同高效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豆科植物Pht1磷转运蛋白家族基因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为豆科植物磷效率的遗传改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