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洞庭湖区双季早稻采用塑盘旱育小苗抛栽,具有省工、节本、高产、高效作用,比地膜湿润手栽秧增产15%左右,与普通旱育手栽秧增产效果相近,本田都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栽插密度和基本苗容易控制,有效穗数多。虽然苗床阶段秧苗生长缓慢,但秧苗抛栽后生长发育潜在能力大,大田分蘖快,分蘖叶位低。栽培上应抓好培育壮秧,掌握好抛栽密度,大田施足基肥,早施蘖肥,坚持浅水发苗,多次露田等技术  相似文献   

2.
<正> 水稻旱育壮秧稀植栽培,能充分发挥水稻的分蘖成穗特性,促分蘖,攻大穗夺取高产。稀植高产的基础是培育叶蘖同伸壮秧,其关键是旱育。1989年以来,连续三年,就旱育壮秧的几项基本技术环节与秧苗壮度的关系、盐碱地旱育秧技术、壮秧指标等进行了研究,为形成具有河北省  相似文献   

3.
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基本苗公式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了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秧苗期和大田期分蘖的发生及成穗状况,发现水稻塑盘旱育抛栽不仅存在非同伸蘖现象,且同伸蘖的成穗与湿润水育秧移栽也有较大差异。据此对传统的水稻栽培基本苗公式进行了改进,拟合出了双季水稻塑盘旱育抛栽基本苗计算公式:早稻为X=Y/{(1+t1r1)\[1+(N-n-SN)Rr2\]+(SN-3-t1)R2r5};晚稻为X=Y/{(1+t1r1)\[1+(N-n-SN)Rr2\]+(N-n-SN-3)Rr2R1r3+ (SN-3-t1)R2r5}。其中:X—合理的基本苗;Y—单位面积适宜穗数;t1—单株带的所有分蘖数;r1—单株带的所有分蘖的成穗率;N—主茎总叶数;n—主茎伸长节间数;SN—抛栽时的秧苗叶龄值;R—有效分蘖节位上一次分蘖的发生率;r2— 一次分蘖的成穗率;R1—二次分蘖(除去秧苗所带分蘖上产生的二次分蘖)的发生率;r3—二次分蘖的成穗率;R2—抛栽后非同伸蘖发生率;r5—抛栽后非同伸蘖的成穗率。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大理州水稻高产创建工作中重点推广应用的水稻高产稳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该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旱育带蘖壮秧,合理稀植浅插,测土配方精确施肥,科学管水,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六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对两系晚杂培两优288进行了旱育抛栽密度、氮肥施用量及氮肥运筹比例等配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培两优288在浙江常山旱育抛栽种植,抛栽密度以25~35苗/m^2为宜,纯氮用量应控制在150.00~168.75kg/hm^2;氮肥运筹要注意穗粒肥的施用,其中基肥、蘖肥、穗粒肥之比以3.5:3.5:3.0为宜。  相似文献   

6.
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甬优2640由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配组而成,在仪征市丘陵山区示范种植表现为生育熟期早、穗型大、结实率高、产量潜力大、综合性状好,3个示范点平均实收产量672 kg/667 m2,比仪征市大面积籼稻平均产量增产24%。总结了甬优2640高产栽培技术,生产中应注意适期播种,培育带蘖壮秧;扩行减苗,栽后促早发,优化群体结构;科学肥水管理,争取足穗;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选用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和杂交籼稻三种不同类类型水稻品种,分别设置钵苗机插株距12、14、16、18 cm四种不同移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常规粳稻以株距12 cm产量最高,为671.9 kg/667 m~2;杂交粳稻以株距18 cm产量最高,为737.0 kg/667 m~2;杂交籼稻以株距14 cm产量最高,为681.4 kg/667 m~2。目前钵苗机插方式十分有利于中、大穗型杂交粳稻或杂交籼稻高产或超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8.
水稻旱育大苗秧高产栽培技术是成都市第二农科所杜文建所长等人针对稻—麦(油)两熟制地区,水稻栽培长期存在低温烂秧,立枯病、青枯病死苗,早播不能早插等矛盾,在日本“旱育小苗稀植栽培技术”原理的启发下.研究成功的。  相似文献   

9.
一、旱育软盘抛寄两段育秧技术的特点旱育软盘抛寄两段新型育秧技术是将“旱育秧”、“双 (多 )两大育秧”、“软盘育秧”、“抛秧”和“两段育秧”等多种水稻育秧技术优化集成、综合配套而成。其技术特点是以适当早播为前提 ,以旱育小苗为基础 ,以小苗抛寄为纽带 ,以培育带蘖壮秧为核心 ,通过旱育健壮小苗 (早季 )或半旱育健壮小苗 (晚 )和寄秧田集约肥水管理 ,争取低节位分蘖和早发分蘖 ,达到寄秧田发足大田有效穗所需苗数的目的 ,从而缓解本田营养生长期短 ,多穗与大穗的矛盾 ,促进高产栽培技术走向轻型化。二、新型育秧方式的技术功能与…  相似文献   

10.
针对南方暖湿稻区的生产实际,对日本原正市先生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进行因地制宜的改进;采用阔畦地膜打洞平镇育秧方式及双膜平铺保温育秧方式,放开秧龄手拔秧带土移栽,进一步提高秧苗素质实行宽行窄减本稀植或稀抛,配套运用“基穗法”施肥、超前控蘖技术等,形成南方稻区普遍适用,既简便省力又高产高效的旱育稀植技术及无盘旱育抛栽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任天举 《再生稻》1997,(1):19-22
秧田至本田30天内分蘖,发生时间愈早,头季稻平着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均愈高;单茎再生苗、穗数和穗平着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均依次增加或呈上升趋势。移栽苗带蘖数(在5-6个以内)与头季稻单株苗、穗数及产量的均是正相关,而与齐穗期、穗平着粒数、实粒、结实率则均呈负相关;与再生季的单再生苗数、穗平实粒数、结实率均呈正相关,但与单茎再生苗数、穗平着粒数却呈负相关,显示了早生分蘖和多蘖壮秧在头、地两  相似文献   

12.
无盘抛秧剂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专利产品。惠安县2007--2008年引进应用无盘抛秧剂旱育抛秧,育秧表现苗齐、苗壮、蘖多;抛植大田返青早、分蘖快,增产增收,在生产上有很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培矮64S制种的高产株型及其培育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3a生产经验,从单株成穗数、单穗颖花量、株高、各叶片长度、各节间长度等方面提出了培矮64S的高产株型的要求。培育高产株型的措施有:(1)改进育秧方法,移栽时要单株带蘖2个;(2)群体起点要大,基本苗330万-360万/hm^2;(3)总施氮量要小,130-225kg/hm^2;(4)搁田要早、重,从活棵后开始,高峰苗控制在650万/hm^2以内;(5)“九二0”使用要科学,做到“早”、“重”、“淮”。  相似文献   

14.
钵苗机插条件下,以中熟中粳稻连粳10号、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和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处理对不同类型粳稻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和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熟中粳稻最高产对应的秧龄处理为20 d,产量达710.68 kg/667 m~2,而迟熟中粳稻和籼粳杂交稻以秧龄35 d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749.26 kg/667 m~2和849.38 kg/667 m~2。可见,不同类型粳稻品种最高产对应的秧龄不同,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茬口的安排和品种的生育期选择适宜的品种类型,才能充分发挥钵苗机插稻高产、优质、高效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高吸水种衣剂在水稻旱育抛秧上的应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应用高吸水种衣剂对水稻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不浸种不催芽直接播入旱育苗床,考查了它对种子的出苗、病虫害及死苗的防治、秧苗素质以及抛栽后立苗速度、抗植伤能力和产量形成的影响。高吸水种衣剂包衣处理在种子周围及秧苗根部形成了1.8 cm×1.5 cm×1.2 cm左右的“蓄水球囊”,不仅提高了种子出苗率、成秧率,有效地防止了多种病虫害及死苗的发生,壮大根群,提高了秧苗素质;而且实现了旱育秧苗根部带土抛植,提高了立苗速度和抗植伤能力,增加了旱育抛栽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杂交籼稻组合演替过程中植株农艺性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面积推广的23个杂交籼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品种更替过程中农艺性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杂交籼稻组合的演替过程中,单株有效穗数下降,单株产量和生物量降低,单茎的茎鞘、叶片、穗重增加,抽穗后叶片的光合能力增强。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生物量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在杂交稻的育种和栽培中,强调单个有效穗的大穗优势的同时,必须注重品种的分蘖发生能力,建立适宜的群体密度以获取高产。  相似文献   

17.
江淮水稻钵苗机插生育特性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常规粳稻、杂交粳稻、杂交中籼稻为试验材料,于2011-2014年在安徽省凤台、包河、白湖、庐江等地,以常规毯苗机插为对照,对钵苗机插水稻生育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具有播种量低,秧苗素质好,秧龄弹性大,栽后返青活棵快,分蘖发生早,群体茎蘖苗消长平稳,成穗率高等优点;每穗粒数与群体颖花量显著增加,产量构成协调。在此研究基础上,对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定量,为探索安徽水稻种植机械化新模式,促使农机与农艺更好结合,加速安徽水稻机插进程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8.
早稻穴盘旱育抛秧出苗成秧快 ,发根力强 ,抛栽后大田期植株地上部生长迅速、旺盛 ,并且省工、高产 ,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但旱育抛秧培育壮秧技术难以掌握 ,而在使用了水稻壮秧营养剂后能显著提高秧苗素质 ,抛栽大田后缓苗期短 ,穗分化提前 ,能提高成穗率和穗粒数 ,增加产量。早稻穴盘旱育抛栽既有穴盘抛栽省工、省力的特点 ,又有旱育秧苗根系发达的优势 ,在晋安区新店镇深受农民的喜爱 ,通过试验和示范表明 ,在其它栽培措施基本一致的前提下 ,应用穴盘旱育抛栽技术能提高水稻产量 5 % ,但是培育旱育壮秧的技术措施在生产上难以到位 ,尤其是…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优质高产中熟三系杂交晚籼稻星优1号在湘北平湖区连片示范高产种植表现。生产上采用秧盘包膜氮肥盖种培育多蘖壮秧、施足基肥、少苗匀抛攻多穗、合理追肥防止倒伏、科学灌水增粒重、统防统治减轻病虫危害等技术措施,可获得大面积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20.
驻大麦三号不同播量各处理茎蘖生长发育规律基本一致,有两个分蘖高峰。随播量的增加,成播数增加,而穗粒重和千粒重随之降低,密度对产量三因素的影响是:成穗数>千粒重>穗粒数。驻大麦三号在适期播种情况下,1500万-1800万苗/hm^2为最佳播量,产量可达6000-6750kg/hm^2,其群体动态指标为,冬前群体1200万-1400万苗/hm^2,最高群体1400万-1500万苗/hm^2,成穗数650万-750万苗/hm^2,千粒重42-44g,单穗粒数25-27粒,单株成穗3.5-4个,单穗粒重1.8g左右;其合理叶面积系数为冬前0.7-0.9,返青期1.3-1.7,拔节期3-3.5,孕穗期5-5.5,扬花期3-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