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6,(12):2030-2034
采用RT-PCR技术从牛肾细胞中扩增出Mx1基因,构建牛Mx1基因过表达重组载体;针对牛Mx1mRNA序列设计shRNA引物对,构建针对牛Mx1的RNAi载体。将牛Mx1的过表达载体和RNAi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牛Mx1蛋白的表达情况,筛选有效沉默牛Mx1的shRNA;将有效沉默Mx1的RNAi载体转染牛胎儿气管原代上皮细胞,经流式细胞分选,Western blot检测,获得沉默牛Mx1的稳定细胞系。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牛Mx1过表达重组载体pcDNA3.1-Mx1和RNAi载体RNAi-Mx1A、RNAi-Mx1B、RNAi-Mx1C,筛选到RNAi-Mx1A沉默牛Mx1效果最好;经流式细胞分选和Western blot检测,获得有效沉默牛Mx1的牛胎儿气管原代上皮细胞,为进一步探讨牛Mx1抗病毒作用及机制的研究奠定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对北沙牛的杂交效果。[方法]对北沙牛、北沙牛与安格斯杂交一代(北安F1)、北沙牛与西门塔尔牛杂交一代(北西F1)共45头母牛进行了体重及体尺指标测定。[结果]北安F1牛、北西F1牛初生重比北沙牛高,其中北西F1牛与北沙牛差异显著(P0.05)。在本地传统饲养管理条件下,北安F1牛、北西F1牛的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体重都高于同龄北沙牛。从初生到6月龄、6~12月龄、12~18月龄、18~24月龄各年龄段杂交母牛日增重都高于同年龄的北沙牛。从体尺变化看,北安F1牛和北西F1牛各阶段主要体尺相对增长较快,出生后随月龄的增大而增高。到12月龄后,北安F1牛体高与同龄北沙牛相差不大,北西F1牛体高高于北沙牛,但北安F1和北西F1与产肉性能有关的体长、胸围等项体尺均比北沙牛增长幅度大。[结论]用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与北沙牛杂交,其后代在体尺、体重、日增重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杂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1 卸台卸牛 架子牛肥育场应设卸牛台和架子牛通道。卸牛台(装车台)宽2.4m,高1.5m。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大额牛和婆罗门牛杂交后代(GBF1牛)和云岭牛肌内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评估大额牛杂交利用潜能,试验选择了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GBF1牛和云岭牛进行育肥、屠宰,采集110个肉样冻存,以脂肪酸组成较好的云岭牛肉为对照,测定了GBF1牛肉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GBF1牛西冷、尾龙扒、针扒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云岭牛(P0.05),11个部位肉脂肪含量平均值也显著低于云岭牛(P0.05)。GBF1牛肉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十五烷酸(C15∶0)含量显著低于云岭牛(P0.06),总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云岭牛低9.30%。GBF1牛肉脂肪棕榈油酸(C16∶1)含量极显著高于云岭牛(P0.01),油酸(C18∶1n9c)含量高于云岭牛,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云岭牛高7.94%。GBF1牛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云岭牛稍高(0.8%),各多不饱和脂肪酸均比云岭牛稍高,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GBF1牛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云岭牛,脂肪酸组成比例优于云岭牛,杂交牛肉中脂肪含量显著降低,脂肪酸组成明显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5.
肠扭转是某一段肠管本身伴同肠系膜呈索状扭转的一种肠纵轴扭转,常造成肠管闭塞不通。牛肠扭转在兽医临床上较其它肠变位多见,笔者26年来共诊治8例。1牛肠扭转的发生率从1981—2007年共诊治牛消化系统病192例,其中前胃疾病164例;牛腹泻13例,牛便秘2例;牛肠变位13例,其中牛肠扭转8例,肠套叠1例,肠嵌闭3例,肠绞窄1例,牛肠扭转占牛肠变位总数的61.54%,各种牛只(牦牛、黄牛、犏牛、母牛、犍牛、放牧牛、舍饲牛或半舍饲牛,1岁以上犊牛,育成牛、成年牛)皆可发生。2牛肠扭转的发病原因关于牛肠扭转的病因仅在西北农学院主编的《家畜内科学》(农业出…  相似文献   

6.
实验旨在了解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和西门塔尔牛与务川黑牛杂交一代的产肉性能和肉品质。随机选取24月龄安务F1、利务F1、西务F1和务川黑牛公牛各3头,测定其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3种牛对务川黑牛杂交改良效果显著(P<0.05),屠宰率、肉骨比以利务F1牛最高,胴体重、净肉重、净肉率以安务F1牛最高,眼肌面积以西务F1牛最高;利务F1牛的熟肉率最高,安务F1牛的剪切力最低,肉色L45min、a45min、b45min值以西务F1牛色泽最亮,安务F1牛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务川黑牛,利务F1牛肉与务川黑牛肉大理石纹都为3级,安务F1和西务F1牛肉大理石纹则为2级;系水力、滴水损失、水分、蛋白质、pH在不同杂交组合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产肉性能和肉品质考虑,建议选择利木赞牛和安格斯牛作为务川黑牛杂交改良的父本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7.
晋南牛杂入圣格鲁迪牛血统后,产生了一批含不同比例圣格鲁迪牛血统的后代,含1/2、1/4、1/8圣格鲁迪牛血统的晋南牛杂交后代的外貌特征、生长发育情况及生产性能均比晋南牛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研究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分为德系西门塔尔的弗莱维赫牛和法系西门塔尔的蒙贝利亚牛)与中国荷斯坦牛杂交的效果,本研究选择在相同饲养环境下的蒙荷F1(蒙贝利亚牛与荷斯坦牛杂交子一代)、弗荷F1(弗莱维赫牛与荷斯坦牛杂交子一代)作为研究对象,并与纯种荷斯坦牛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乳肉兼用牛与荷斯坦牛杂交后代具有良好的产奶性能,肉用价值更高。产奶量方面,蒙荷F1与弗荷F1均低于纯种荷斯坦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奶质方面,蒙荷F1与弗荷F1的乳蛋白率、乳糖率均高于纯种荷斯坦牛,且差异显著(P0.05)。蒙荷F1与弗荷F1的体重均高于纯种荷斯坦牛,且差异显著(P0.05)。可以得出,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与中国荷斯坦牛的杂交一代在牛奶品质、产奶稳定性及肉用性能方面均优于荷斯坦牛。  相似文献   

9.
为了培育适应当地条件的育肥牛品种,选择黑白花、西门达、秦川(细管冻精)分别授配当地黄牛;选择利木辛、德国黄牛(细管冻精)分别授配西杂F_1,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①测定黑杂F_1、西杂F_1、秦杂F_1在1月龄、2月龄、3月龄时的增重效果。结果表明,1月龄时,西杂牛增重比黑杂牛增重重5.8 kg,黑杂牛增重比秦杂牛增重重3.2kg;2月龄后,西杂牛增重比黑杂牛增重重15.8 kg,黑杂牛增重比秦杂牛增重重9.5 kg;3月龄后,西杂牛增重比黑杂牛增重重26 kg,黑杂牛增重比秦杂牛增重重17.2 kg;西杂F_1增重明显,经济效益显著。②测定德西黄、利西黄牛出生重、体高、日增重等主要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表明,德西F_1初生重比利西F_1重3.3kg,3月龄时德西F_1比利西F_1重13.4kg,6月龄时德西F_1比利西F_1重16.7 kg,按市场价计算德西牛可比利西牛头均可多创收367.4元,品种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肉牛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tearoyl-Co A desaturease1,SCD1)基因的表达机制及其参与脂肪酸代谢的调控机制,试验选择年龄相近的蜀宣花牛、巴山牛和安杂牛三个品种共30头牛,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饲养,90 d后屠宰,分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肌肉中脂肪酸含量、组成及SCD1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牛肉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相对含量均占总脂肪酸的69.5%以上;安杂牛肉中SFA含量显著高于蜀宣花牛和巴山牛(P0.05),而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UFA)含量显著低于蜀宣花牛和巴山牛(P0.05);蜀宣花牛和巴山牛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相对含量极显著高于安杂牛(P0.01)。在MUFA中油酸(Oleate,C18∶1)含量最高,蜀宣花牛和巴山牛极显著高于安杂牛(P0.01);蜀宣花牛和巴山牛背最长肌组织中SCD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安杂牛(P0.05),这与UFA变化一致,即蜀宣花牛和巴山牛背最长肌中UFA显著高于安杂牛。说明SCD1可作为优质肉牛品种培育、评估的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1.
1架子牛的选择 1.1品种 供肥育的架子牛多为改良牛,可选择以夏洛莱、海福特、西门塔尔、皮埃蒙特牛为父本,本地黄牛为母本的F1、F2代杂交种牛。这些牛增重快、肉质好、饲料报酬高、肥育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科学养牛     
1 牛的种类 按牛的经济用途分内用牛(肉/牛)、乳用牛(奶牛)、役用牛(耕牛)和兼用牛,我市多为役牛和江役肉兼用牛。  相似文献   

13.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挑选高产奶牛 :1 根据奶牛品种。当前全世界奶牛品种 ,主要有荷斯坦牛(又称黑白花牛)所以首选是荷斯坦牛。在饲养条件较差的地区 ,也可选择其他品种 ,如娟珊牛、更塞牛、爱尔夏牛及瑞士褐牛 ,此外 ,还有新疆褐牛、三河牛及草原红牛等。2 根据产奶成绩测定牛的产奶量和乳脂率两项指标(有的还测定乳蛋白率)。生产者对每头产奶牛 ,每个月应由自己测量1次产奶量和由收奶单位分析1次乳脂率 ,两次测定的间隔时间不能少于26天 ,不能长于35天。奶牛在正常情况下 ,1年产犊1次 ,产前停奶2个月 ,所以1个泌乳期产奶时间规定为305天 ,…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宁夏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的感染情况,采用牛支原体间接ELISA试剂盒对发生4起牛支原体肺炎的疫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牛进行了支原体肺炎抗体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3月龄~1岁之间的牛发病明显,主要表现为肺炎和关节炎;调入牛经过长途运输后进入本地1周内发病,且发病数量急剧上升;调入隐性带菌牛与本地牛同群混合饲养后,3月龄~1岁之间的本地牛发病明显,有接触史的绵羊呈隐性感染。调查结果表明,在引进牛群时应该对全群引进牛进行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检测;不要从疫区引进牛;发病后对疫区染疫牛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同时对检测阴性牛紧急隔离后,上述措施可以有效阻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德系西门塔尔牛在散栏式奶牛场与荷斯坦牛杂交利用的效果。结果显示,西荷F_1牛乳脂率显著高于荷斯坦牛;乳蛋白率极显著高于荷斯坦牛;产奶量、乳中体细胞数低于荷斯坦牛,但差异不显著。10~12月分娩的西荷F_1牛产后空怀期88d,比荷斯坦牛(产后空怀期104.2d)缩短了16.2d。西荷F_1牛12月龄、24月龄体高略低于荷斯坦牛,36月龄体高显著低于荷斯坦牛;12月龄、24月龄、36月龄体长、胸围、体重均大于荷斯坦牛,但差异不显著。德系西门塔尔牛与荷斯坦牛杂交利用在散栏式奶牛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排酸成熟时间对不同品种牛肉质变化的影响,试验选取新疆褐牛、加系褐牛×新疆褐牛F1代(JXHF1)、哈萨克牛共14头,均为健康状况良好、12月龄左右的阉牛,在相同的饲养环境条件下育肥18个月后屠宰,并进行剪切力、蒸煮损失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排酸成熟过程中剪切力第1、7和14天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它们与第21天差异极显著(P0.01),蒸煮损失第7、14天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它们与第21天差异极显著(P0.01)和第1天差异显著(P0.05);新疆褐牛、JXHF1和哈萨克牛3个不同品种牛肉品排酸成熟过程中JXHF1牛剪切力第7、14天达到最大值,JXHF1第7、14天剪切力均明显高于哈萨克牛和新疆褐牛,且新疆褐牛剪切力较小,第1、7、14天品种之间蒸煮损失差异不显著(P0.05),第21天哈萨克牛与JXHF1、新疆褐牛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说明,品种对牛肉嫩度具有显著的影响,新疆褐牛嫩度较其他品种好,JXHF1嫩度较其他品种较差,新疆褐牛肉质保水性能好于哈萨克牛和JXHF1,哈萨克牛保水性能较差。  相似文献   

17.
育成牛是指犊牛断奶后至第1胎产犊前这时期的牛,育成牛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的养育,关系到体型的发育,影响到终身泌乳性能,因此,不可忽视育成牛的培育。1育成牛不同生理阶段的饲养管理为便于管理,将育成牛的饲养分为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对农户饲养的务川黑牛及其与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安格斯牛的杂交F1牛的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及24月龄的体尺、体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务川黑牛经杂交改良后,其后代西×务F1、安×务F1、利×务F1牛各年龄段主要体尺都有极显著提高(P0.01),杂交F1牛的初生重和各月龄体重也均有极显著提高(P0.01);2杂交F1牛初生至24月龄平均日增重,西×务F1、安×务F1、利×务F1公(母)牛分别为369.0 g(359 g)、405 g(377 g)、382 g(362 g),比务川黑牛公(母)牛的216 g(202 g)分别提高了70.83%(77.25%)、87.50%(86.63%)、76.85%(79.21%);杂交F1公(母)牛的初生至24月龄平均生长系数分别比务川黑牛公(母)提高了12.10%和7.15%;33种杂交组合F1公(母)牛体尺间差异均不明显(P0.05),增长速度以安×务F1牛提高幅度最大(P0.01)。表明用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安格斯牛杂交改良务川黑牛可以取得良好的改良效果,其中以用安格斯牛杂交改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揭示干扰素刺激基因ISG15和OAS1在中国荷斯坦奶牛早期妊娠阶段外周血中的表达规律,为利用干扰素刺激基因进行早期妊娠诊断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试验用青年母牛共27头,其中自然发情牛10头,同期发情牛17头;人工授精后0、14、18、21和28d采集外周血并分离总白细胞或白细胞亚类(淋巴细胞、单核细胞、NK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ISG15和OAS1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人工授精后18d妊娠牛外周血中ISG15和OAS1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空怀牛;ISG15在妊娠牛中一致上调(平均3.92倍),空怀牛中一致下调(平均1.46倍);OAS1在妊娠牛中平均上调3.49倍,空怀牛平均下调1.28倍。自然发情条件下,妊娠牛外周血中ISG15和OAS1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空怀牛,同期发情条件下两个基因在表达趋势上与之类似,但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分析显示:人工授精后18dOAS1在妊娠牛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空怀牛,其中妊娠牛中OAS1一致上调表达,平均上调2.14倍,空怀牛中OAS1一致下调,平均下调1.80倍。研究提示:人工授精后第18天妊娠牛与空怀牛之间ISG15的差异表达比OAS1更明显;自然发情状态下,妊娠牛与空怀牛之间两个基因差异表达情况比同期发情状态下更明显;相对于外周血总白细胞,妊娠牛与空怀牛外周血淋巴细胞中ISG15、OAS1的差异表达倍数更低。综上表明,利用外周血中ISG15的表达水平可望能够在人工授精后18d对自然发情奶牛较为准确地做出早期妊娠诊断;对于ISG15、OAS1在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类中的表达分析,为深入研究奶牛早期妊娠识别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牛双肌性状及其形成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 1 80 7年就在牛中发现了双肌现象。由于双肌牛具有瘦肉率高、肉质好的特点 ,因而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双肌现象在牛中较为普遍[1] ,迄今为止 ,已经在包括比利时蓝白花、皮埃蒙特在内的 1 4种牛以及羊、鼠中发现了双肌现象。本文仅对牛的双肌性状及其形成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1 双肌牛的性状1 1 形态学性状 双肌牛的外部特征是臀部、大腿、上臂、胸及起支撑作用的中前端肌肉群异常发达。双肌牛皮下脂肪发育不良 ,皮肤较薄。与普通牛相比 ,双肌牛有较多的脂肪沉积于肌间和脂肪窝 ,且脂肪的沉积从内到外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双肌牛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