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卿建华 《油气储运》1996,15(1):14-15
为了提高管道运行效率,降低能耗,合理正确地选择长输管道的自控、泵站出口压力调节阀是至关重要的。蝶阀的性能较其它类型的调节阀,有流量系数大、体积小、价格便宜等优点。虽已在长输管道上使用,但它的压损还是比文丘利球阀大,所以,一般不适宜用在管道要求严格控制的场合,文丘利球阀是国外发展的一种新型球阀,它是在通径阀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将阀的流动通道变小,形成类似文丘利管的形状。当流体流过该阀时,先缩流再产生文  相似文献   

2.
虞坚中  高建厂 《油气储运》1994,13(5):1-4,20
新疆东部火烧山-北三台输油管道是我国西部一条高粘易凝原油输送管道,自投产以来一直处在超低输量下运行,1992年的输油量只有40万t(设计最小输量68.3万t/a)。由于输油量低,制约了原油外运,直接影响火烧山油田的生产,为了保证输油量,需要改变原低温流变性,针对火烧山原油特性,新疆石油局与浙江大学共同研制出EP源油流动性改进剂。通过室内试验及现场不同温度,不同加剂量的工业试验,对原油的主要物性进行  相似文献   

3.
原油长输管道启动压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降低热输管道的输油温度或实现常温输送,是原油管道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但在低温下能否顺利启动则是关键。通过对流体管避运过程、非牛顿体触变性及两者关系的研究,导出了牛顿体和非牛顿液体管道中动压力的计算方法,及启动压力与启动流量的相关规律。同时指出,启动压力由三部分组成;液体由静止加速到启支速度的惯性力;液体与管壁间的摩擦力,破坏非牛顿体结构的触变性附加力。计算实例表明,利用屈服值预测屈服假塑性原油管道  相似文献   

4.
长输原油管道设计方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义管道优化设计方法"思路建立了管道优化设计体系和管道优化设计方案评价体系。采用熵权多目标决策法对管道优化方案集进行了评价,以达到优中选优的目的。采用摄动设计变量法对管道优化模型进行灵敏度分析,并将变化的减阻剂和能源价格在模型中作为设计变量处理,以实现高效率的灵敏度分析。  相似文献   

5.
熊宇  朱东志 《油气储运》2006,25(5):40-42
介绍了长输管道原油加热炉的发展概况及运行现状,指出轻型高效加热炉优于老式方箱式加热炉.针对原油加热炉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在加热炉的尾部增设烟气除尘脱硫装置,将吹灰套管由管板延伸到弯头箱门处等有效措施,大大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预测了管道加热炉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长输原油加热管道的减输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目前国内原油加热长输管道出现低输量运行的情况,对现有的管道减输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国内外原油长输管道的减输实例,对各种减输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原油长输管道的合理减输技术,旨在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行和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7.
赵慧  倪洪亮  王博  邓书辉 《油气储运》2011,30(4):293-296,236
国内原油输油管道加热设备大多采用天然气或油气两用加热炉。加热炉在燃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天然气和原油并排放污染性气体,且加热炉的运行费用会受到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分析了原油长输管道加热炉存在的问题,提出热泵的应用能够满足输油生产节能减排的要求。阐述了热泵在国内的应用现状与前景。介绍了热泵的工作原理和系统加热原理,并从初投资、运行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对热泵系统和加热炉系统进行了经济对比。结果表明:热泵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明显优于加热炉,在节能减排与输油管道降耗等方面,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原油长输管道开泵方式的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凤山 《油气储运》2004,23(4):58-59
为降低原油管道常温输送的成本,介绍了一种以降低运行能耗为目标,通过编制计算机软件,由计算机算出各开泵方式组合下的管道总电耗,筛选出最低总电耗对应的最优开泵方式.实践证明,该方法简单实用,能有效降低输油成本.  相似文献   

9.
加热输送的原油管道,其运行费C_(ost)(指电费C_E与油费C_o之和)与输油温度T_d(出站)、T_s(进站)的关系曲线是锯齿形分布。根据这一分布规律,采用一定的优化方法可使布站工作得到改善,从而避免了水力坡降线法布站粗糙且计算工作量又大的缺点。文中详细地介绍了锯齿形曲线的产生及其实用意义,应用锯齿形曲线布站的方法及电算程序框图。同时还分析了管径、输量、管长、油品粘度,运行压力、油价和电价对锯齿形曲线分布规律的影响,对合理选择输油温度及经济运行有一定的适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日照-仪征原油管道和配套工程为例,对原油管道在安全设施设计后的主要风险状况进行了安全预评价:日照输油站、中间站、仪征输油站以及站场所有评价单元的危险等级均为Ⅲ级,即低度危险;金集阀室-仪征输油站管段大部分处于高度风险区域,其余管段均处于中度风险区域。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给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对采购、施工、投产、运营等环节提出了工作建议,以期将管道整体的安全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赵建平 《油气储运》2007,26(11):5-8
从失效可能性分析和失效后果计算两个方面阐述了油气海底管道的风险评价。介绍了海底管道失效的主要形式和三种失效概率模型,给出了失效可能性等级划分的方法。从安全后果、经济后果和环境后果三个方面说明了海底管道失效后果的计算方法,并根据风险矩阵确定了油气海底管道的风险状况等级。  相似文献   

12.
油气输送管道的风险管理与基于风险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平生 《油气储运》1999,18(2):13-18
风险管理是一种门新学科,主要包括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功能监测,基于风险的检测属于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油气送管道的安全性,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油气输送管道的风险管理和基于风险的检测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油气管道的风险分析(待续)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潘家华 《油气储运》1995,14(3):11-15,64
风险分析是一门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新兴学科,可对工程风险大小作出评估,从而找到为减少风险需要投入资金和改进管理的方向。危险是可产生潜在损失的特征或一组特征,风险是危险转变为现实的概率和损失程度的综合。某工程如果出现事故后果非常严重,尽管事故出现的概率很小,其风险仍是很大的,相反,事故后果轻微,虽然事故出现的概率高,其风险则不大,也就不值得花更多的资金去降低风险,通常把风险限定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上。W  相似文献   

14.
原油管道外腐蚀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应用解析法评估腐蚀管道失效风险的方法,根据ASME B 31 G和DNV等规范建立了腐蚀管道失效概率计算模型,结合国外管道事故统计结果,应用伯努利能量方程建立了后果评价模型,论述了建立风险可接受标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神经网络分析注水管道内腐蚀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注水管道内两种腐蚀影响因素进行了排序,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二层BP神经网络法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示例分析表明,采用改进二层BP神经网络得到的连接权值排序,比灰色关联法更能准确反映注水管道内腐蚀实际情况。根据某注水试验区注水管道水质分析数据及计算结果,得出其主要影响因素的高低排序为,溶解氧(0.877),pH值(0.856),硫酸盐还原菌(0.84),温度(0.811),压力(0.78),CO2(0.76),流速(0.736)。  相似文献   

16.
输油管道安全评估模式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国内外对于安全评估有不同的评价模式和相应的准则,包括适用性评价、风险评价、完整性(或称整体性)评价以及可靠性评价等模式,这些评估方法各有侧重,既相互联系、交叉和重叠,又有各自的评估内容、指标、程序、方法和准则。在对各种评估模式和准则进行讨论、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输油管道开展安全评估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神经网络技术在管道智能检测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管道智能检测数据分析系统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神经网络技术在管道智能检测数据分析中应用的基本理论以及系统实现的基本过程;提出了管道智能检测数据分析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资料缺乏和无资料地区的径流分析研究一直是困扰水文工作者的一个难题。在探讨了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应用于上述地区的径流研究可行性基础上,通过分析确定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建立岩溶山区径流分析神经网络模型。模型在滇东南径流分析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基于近红外透射光谱及最速下降BP算法识别大豆油质量的方法。光谱采集范围是10 000~4 000 cm-1,将得到的近红外光谱数据作为网络的输入神经元,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8个变量指标数,该变量指标对样品累计贡献率达到99.9%以上;将8个主成分的特征值作为BP网络的输入向量,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对预测样品集能正确判别,判别正确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20.
针对现有混油粘度难以计算的问题,在分析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别对三种混油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混油粘度预测模型。运用实测数据对BP网络进行了训练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三种模型预测误差都在2.5%以内,计算精度高于苏联学者提出的克恩达尔-莫恩罗埃公式和兹达诺夫斯基公式,具有适用性强的特点,可以完全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