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分析深圳市水源保护林的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松子坑水库、铁岗水库等水源保护林的建设实践,结合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水源保护林功能的特殊性,提出了深圳市水源保护林的建设目标和一系列针对现有不同植被类型的建设和改造技术措施,并分别筛选了适宜的首选植物。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水源保护林工程是保护市内水土资源的重要生态建设工程.本文阐述了松子坑水库水源保护林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征地、苗木选择、土质瘠薄等因素影响工程建设效果.通过上级部门沟通、选择适宜苗木、注重下层苗木建设、利用种植技术增加肥力供给等措施,可较好地解决水源保护林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提高苗木成活率、营建立体保护林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深圳水源保护区森林植被的现状为基础,指出该市水源保护林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提出建立以水源涵养效益为主,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林种、多树种水源保护林体系,使该地区具有稳定高效的生态环境,并具备发展的可持续性,以满足深圳森林植被、涵养水源、改善水质的总体规划要求。  相似文献   

4.
水源保护林可以调节水量、控制土壤侵蚀和改善水质,达到保护水源的目的,对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深圳市水源保护林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评价,提出了水源保护林建设必要性、总体思路及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水源保护林建设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源保护林建设是保护森林环境,实现林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北京市森林资源调查资料,以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将密云水库集水区水源保护林划分为生态型水源保护林、生态经济型水源保护林、经济生态型水源保护林3个林种和18种类型。最后提出了各类型水源保护林合理利用和管理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有决策部分和制定该区水源保护林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官厅水库上游二级保护区水源保护林建设规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官厅水库二级保护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恢复官厅水库水资源的饮用功能为目标,提出了以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为主要功能的水源保护林建设措施规划,并从总体功能上把水源保护林体系划分为“三个功能带”,从库岸始,依次为过滤带、防护林带和封山育林(植被定向恢复)带,通过这三带水源保护林的合理布局与配置,结合必要的工程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使其形成具有良好结构的整体防护体系,达到保护水源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密云水库北庄示范区水源保护林林种配置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源保护林林种的合理配置是密云水库水源保护林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根据北京市“八五”森林资源调查和实地调查数据,从发展经济与水源保护相协调的宗旨出发,以小班为研究单元,应用数量化理论(I)对水土流失有重要影响的主要立地因子进行了分析和排序,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密云水库北庄示范区339个小班进行了不重叠内在等级聚合分类,将示范区划分为6个立地类型。在分析各立地类型生态经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水源保护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水源保护林水资源保护功能的分析和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北京市密云县密云水库上游清水河流域现有水源保护林类型现状,对油松林、刺槐林、板栗林及混交林4个林分类型的截留降雨、枯枝落叶容纳雨量、林地土壤蓄水、减少地表径流及净化水质能力进行了分析、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在最小消耗水资源和有利于水资源积累的前提下,水源保护林中的油松水资源消耗较少,混交林次之,刺槐林、板栗林最多。因此建议水源保护林营造应加大耗水能力小和净化水质的树种比例。  相似文献   

9.
白草坪水库上游通过实施梯田、谷坊坝、水池、扬水站等工程措施和封山育林、种树种草等植物措施,实现了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改善水质的目标,为水库上游水土保持和水源地保护提供了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0.
葫芦岛市平山水源工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工程水土流失状况及防治方案进行了具体地研究与分析。详细阐述了工程所在区域水土流失现状、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形式等内容,并根据工程实际特点,在项目区域水土流失的防治原则、防治范围、防治措施等几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地分析和探讨。通过利用分区防治方法,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达到了工程区域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将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为森林、山地和水体三类,并进行了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采取带-区-亚区三级方法,对秦岭进行了旅游功能区划。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给出建议,提出了秦岭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生物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举措。秦岭国家级生态功能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韵主要问题是土壤侵蚀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通过退耕还林、建立生态预警机制、严格控制开发建设、分区管理等措施,可促进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速公路生态护坡技术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对高速公路生态护坡工程开展试验观测。研究探讨生态护坡技术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在高速公路高陡边坡上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建植草本植被。在短期内可完全覆盖坡面,水土保持效果显著,可抑制边坡侵蚀的发育,有效控制坡面沟蚀的发生,在中雨到暴雨的情况下,边坡径流系数在15.97%以下,土壤流失量极小。生态护坡技术的水土保持机理主要与草本植被对降雨的截留、雨滴能量的削减、坡面径流的抑制、根系的锚固与加筋作用,以及生态护坡技术本身的工艺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密云水库周边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密云水库周边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情况,特别是连续干旱导致水库水位急剧下降、水库周边形成大面积裸露地的现状,分析水库周边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和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密云水库周边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思路和措施进行了探索,提出生态建设总体思路和原则,和以库北库区裸露地治理与保护,入库口裸露河滩地治理与保护,以及小型分散点源污染治理为重点的具体措施,同时对加强水库周边的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提出政策及管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河道生态护坡技术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4年春季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机场镇实施了河道生态护坡示范工程,主要采用了全系列生态护坡、土壤生物工程以及复合式生物稳定技术等3类生态护坡技术。护坡工程完成后,对生态护坡进行了连续3年(2004~2006年)的现场监测,以研究护坡工程的水土保持效益。杞柳枝、垂柳枝、结缕草等护坡植物生长良好,其新生枝叶和根系的水土保持效益明显,有效地控制了河岸土壤侵蚀,并为其他生物创造了稳定生境。本地草本植被逐渐得到恢复,物种数和盖度均增加,植物的水土保持效应增强。表层土壤和浅层土壤的抗剪强度测定结果显示生态护坡的土壤抗侵蚀性明显增强,3年中各类生态护坡均未出现明显的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5.
生态功能保护条件下的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划定生态功能保护条件下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旨在维持生态稳定性及可持续性发展。[方法]选取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土壤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因子,以及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环境敏感因子建立评价模型,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结合研究区现有各类禁止开发区,最终提出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结果]全市共划分出4大类716块生态保护红线区,总面积30 790.91km2,占重庆市幅员面积的37.33%。渝东北秦巴山区、渝东南武陵山区、三峡库区、都市区"四山",以及渝南大娄山区等区域被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区。[结论]重庆市近年来大力实施的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取得了积极进展,对维护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维平  范明元 《水土保持研究》2002,9(1):143-144,157
介绍了水土保持应用于肥城市城区水源地保护规划的依据、步骤及效益,展现了水土保持在山丘区水源地保护规划中的运用过程,并为山东省水土保持与水资源保护的进一步融合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可能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水土流失特征及其防治对策,为该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2020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分析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特点等,提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结果] 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3.97%,水土流失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多沙区、腾格里—阴山北麓沙漠草原风沙区、湟水洮河黄土丘陵区和黄河源高地草原区等区域,沙地、旱地(6°以上)、天然牧草地和其他草地为水土流失重点发生地类,水土流失呈现面广量大、分布集中、侵蚀类型多样、高侵蚀强度面积较大等特点。[结论] 水土流失依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水土流失防治应结合区域水土流失特点,科学布局,精细配置各类措施,推进规划区水土流失治理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滇中高原山地防护林体系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小流域为单元 ,根据山地防护林体系配置的特点 ,采取定位和半定位研究方法 ,分层次对山地防护林体系蓄水保土功能进行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地类及用地方式 ,不同森林类型保持水土效益差异较大 ,在滇中高原 ,裸地和坡耕地是流域产沙的主要来源 ,农耕地侵蚀量是林地的 18.7~ 36 .0倍 ,裸地侵蚀量远大于坡耕地 ,高达林地的 10 0倍左右 ;营建防护林体系后 ,防护效益显著 ,土壤侵蚀模数随森林覆盖率的增加而减少 ,流域森林覆盖率由 18.6 %上升到 42 .4%时 ,土壤侵蚀模数减少 36 % ;坡地造林后 ,地表径流减少 79.44 %~ 96 .9% ,泥沙削减 87.8%~ 99.9% ;要使山地小流域水土流失得以控制 ,森林覆盖率必须达到 30 %以上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雨水资源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难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区域水土保持的科学内涵,以及水土保持与雨水资源化的关系。认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如何实现雨水资源化;降雨径流调控与利用不仅可实现雨水资源化,而且可以同步解决制约该区发展的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2大难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并初步构建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雨水资源化的技术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20.
略论水土保持措施对西北地区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边缘科学,各项措施的实施已为西北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农业经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文着重从水土保持措施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方面进行了分析,以阐明水土保持措施在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建设中对水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