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配方施肥对甘蔗生长发育、产量和含糖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和施用量对冬植蔗和春植蔗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含糖量的影响,提出了广西红壤蔗区甘蔗高产高糖的施肥方案.另外还探讨了硼、铁微肥在甘蔗上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和施用量对冬植蔗和春植蔗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含糖量的影响,提出了广西红壤蔗区甘蔗高产高糖的施肥方案。另外还探讨了硼、铁微肥在甘蔗上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加快甘蔗新品种选育,开展甘蔗新品系粤糖00/237在广西崇左蔗区的新植、宿根试验。结果表明:粤糖00/237在崇左新和蔗区的综合评价值优于对照新台糖22号,综合表现稳定,具有宿根性好、抗逆性强、稳产高糖等特性;其新植蔗产量、蔗糖分和糖产量分别为104.5t·hm~(-2)、15.71%和16.42t·hm~(-2),宿根蔗产量、蔗糖分和糖产量分别为98.72t·hm~(-2)、16.36%和16.15t·hm~(-2)。粤糖00/237在崇左蔗区种植综合表现好,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甘蔗是龙陵县的主要税源之一,也是蔗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2009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8 666.7hm2,产量50万t,实现农业产值1亿元,计划新植1 540 hm2,其中冬植蔗533.1 hm2,较2008年408.9hm2增30.5%,占全县计划新植面积的34.61%。  相似文献   

5.
1994年6-8月,左江流域驮卢蔗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不少蔗地水淹,甘蔗损失惨重。本文分析研究了水淹蔗地的甘蔗形态特征及蔗糖分等性状。结果表明,长期水浸蔗田的甘蔗,蔗茎产量和蔗糖分严重下降,受淹宿根蔗地和新植蔗蔗地的蔗茎比重分别比正常蔗下降19.6%和19.1%,产量分别下降47.5%和44.0%,蔗糖分下降0.18-1.5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6.
限制寒冷蔗区春植甘蔗高产的诸多因子中 ,因缺苗断垄造成甘蔗基本苗不足是甘蔗减产的主要因素。蔗区的耕作习惯、施肥水平、品种结构、栽培模式等都通过影响甘蔗的产量构成 (有效茎数和单茎重 )而影响甘蔗高产。本文就多年来的甘蔗栽培过程中 ,对制约我区甘蔗高产的瓶颈因子及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对宿根蔗的后续效应,旨在探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宿根蔗产量和蔗糖分差异及其原因,为进一步优化甘蔗三高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就模式间进行比较,宿根蔗蔗茎产量和收获株数存在显著差异,其规律与新植蔗的结果相一致;宿根蔗的株高在施肥情况下存在显著差异;宿根蔗茎径差异不显著;株高的变异系数存在明显差异,且施肥与否规律相同;生长中后期的叶片N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在施肥情况下差异更加明显;蔗汁锤度无显著差异;叶片P和K含量无明显差异。试验结果也表明,在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宿根蔗施肥比不施肥,蔗茎产量和株数显著增加;叶片含N、P、K量明显增加;株高的变异系数明显较低;而其他性状则无明显的差异。分析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新植蔗不同施肥模式下宿根蔗产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株数、株高、叶片含氮量、株高整齐度的差异所致,宿根蔗的株数,乃至产量又与新植蔗的有效茎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糖蜜酒精废液对甘蔗品质及蔗糖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45、75、105 t/hm^2糖蜜酒精废液直接浇灌甘蔗,并与清水处理(对照)和常规施肥进行比较试验,研究不同用量糖蜜酒精废液对甘蔗品质及蔗糖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3种定量糖蜜酒精废液的甘蔗,蔗糖产量显著高于清水处理和常规施肥;施用3种定量糖蜜酒精废液,新植蔗的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和蔗糖合成酶(SS)合成方向的活性低于清水处理和常规施肥,宿根蔗的两种酶活性与清水处理和常规施肥相当;施用3种定量糖蜜酒精废液,新植蔗的蔗糖分含量、蔗汁还原糖和重力纯度在工艺成熟前期低于清水处理和常规施肥,但到工艺成熟后期与清水处理和常规施肥相当,宿根蔗的上述各项品质指标在整个工艺成熟期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施用3种定量糖蜜酒精废液能显著提高甘蔗蔗糖产量,如生长期足够长,还能获得与常规施肥相同的酶活性和品质。  相似文献   

9.
邓展云  刘海斌  徐林  刘晓静  李鸣  陆建勋  贤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482-6483,6523
[目的]探讨广西甘蔗研究所近年育成的桂糖21、桂糖26、桂糖27和桂糖28等甘蔗新品种对不同施肥水平的效应。[方法]以当前施肥水平为基础,采用裂区区组田间设计,设置低、中、高3个施肥水平进行了1年新植试验。[结果]在不同施肥水平下,桂糖21甘蔗产量和含糖量差异不显著;在低肥区、中肥区桂糖26和桂糖27的甘蔗产量和含糖量在0.05或0.01水平显著高于高肥区;在不同施肥水平下,桂糖28甘蔗产量差异不显著,含糖量则是低肥区、中肥区在0.05水平显著高于高肥区。不同施肥水平对甘蔗蔗糖分也有一定影响,低肥区、中肥区蔗糖分分别比高肥区高0.42%和0.22%。[结论]在生产上,要因地制宜对甘蔗进行施肥。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 N、P、K三种肥料不同的施肥模式和种植行距的 4因子 5水平 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全部实施的研究方法 ,得出了甘蔗含糖量高于 14 % ,甘蔗产量高于 75t/ hm2 和产糖量高于10 .5t/ hm2 的最佳施肥模式和种植行距。试验结果的验证和大面积的生产性推广证实 :适合于试验地所处的生态环境植蔗区的最佳种植行距为 0 .80 - 0 .85m,氮肥 (尿素 )最适宜用量为 0 .6 t/ hm2 ;磷肥 (过磷酸钙 )施用过多会影响甘蔗含糖量 ,一般以 1.32 t/ hm2 为最适 ;钾肥 (氯化钾 )最适用量为 0 .9t/ hm2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对甘蔗产量稳定性、肥料贡献率及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流失的影响,明确其对甘蔗产量、肥料利用及环境效应,为南方赤红壤蔗区合理施肥,维持甘蔗高产、稳产及降低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以长期肥料径流定位监测试验为基础,选取不施肥(CK)、推荐施肥(OPT)、过量施氮(OPT+N)、过量施磷(OPT+P)4个处理,分析甘蔗蔗茎8年产量变化、肥料贡献率及氮磷地表径流流失量。【结果】在种植的前4年,CK处理甘蔗蔗茎产量急剧下降,之后保持在50 t·hm-2并趋于平衡。施肥处理不同年份间波动性较大,但在相同年份内波动较小。与CK相比,施肥显著提高甘蔗蔗茎产量和稳定性,8年平均,蔗茎产量施肥处理增幅均高达70%以上。施肥处理下,蔗茎产量OPT与OPT+P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OPT+N处理。蔗茎产量稳定性三者间均差异不显著。蔗地地力贡献率在试验前4年急剧下降,肥料贡献率急剧上升。之后,两者均基本稳定在50%左右。肥料贡献率及肥料农学利用率OPT处理均显著高于或相当于OPT+N和OPT+P处理。施肥显著提高氮磷养分地表径流流失量。过量施入氮磷肥显著增加相应氮磷流失量,但对氮(磷)肥径流流失率无显著影响。【结论】长期过量施入氮磷化肥不仅没有增产、稳产优势,还造成养分流失。推荐施肥是南方赤红壤蔗区兼顾甘蔗高产稳产、高肥料贡献率及低养分流失的较好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2.
根据南宁市气候灾害空间分布及甘蔗的生理生态指标需求,借助HJ-1 CCD卫星遥感图像、基础气象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构建南宁市甘蔗气候产量预测模型,对南宁市甘蔗总产量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南宁市蔗区分布受干旱灾害影响范围较广,2010年处于重度干旱区域内的甘蔗种植面积为346.20 km2,占总蔗区的18.88%;受霜冻灾害影响面积较为局限,处于重度霜冻影响下的蔗区面积仅为67.1 km2,占总蔗区的3.75%.南宁市2010年甘蔗气候产量为884.46万t.验证数据表明该气候产量模型的预测精度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一次性施用甘蔗专用缓释肥与常规施肥间的差异,为构建轻简高效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桂糖42号为试验材料,设7个施肥处理,即常规施肥(CK)和6个缓释肥配方[分别添加长效剂120 g/t(处理A)、150 g/t(处理B)、235 g/t(处理C)和增效剂3 kg/t(处理D)、8 kg/t(处理E)、18 kg/t(处理F)]一次性施用处理,调查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新植甘蔗的萌芽率、分蘖率、生长期伸长量、产量和品质性状,并分析其经济效益.[结果]一次性施用6个不同配方甘蔗缓释肥,新植蔗的萌芽率(67.61%~75.00%)和总伸长量(229~237 cm)与CK间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但分蘖率(22.25%~56.31%)极显著高于CK(P<0.01)(除处理C外);蔗汁锤度、纯度、还原糖和糖分含量等甘蔗品质指标与CK间均无显著差异;有效茎数、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指示施肥效果的指标均不同程度高于CK,以处理D的有效茎数(59130条/ha)、产量(92.63 t/ha)、农业产值(46312.5元/ha)和收入(39562.5元/ha)最高,分别较CK提高11.70%、11.82%、11.82%和18.64%.[结论]一次性施用甘蔗专用缓释肥,不仅有利于新植甘蔗的生长,提高其产量和品质,还可降低劳动力成本,具有显著的节本增收效果,其中以添加3 kg/t增效剂配方的甘蔗专用缓释肥(处理D)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我国沿海蔗区台风登陆概况,风害轻重程度与甘蔗品种、植期、栽培管理和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8级以上台风对甘蔗生长和产量有影响,风速越大越严重。台风直接害处吹倒甘蔗,吹断蔗茎,吹翻蔗头。间接的害处是吹裂叶片,影响光合作用,严重妨碍甘蔗生长和造成产量和质量较大损失。同时还降低蔗糖分和简纯度,还原糖分增加,给制糖工业带来损失。因此,要采取种植防风林带;选育推广耐风抗倒伏品种;推广地膜冬植蔗;推广蔗地深松耕,深沟植,多次培土高培土;增施有机质做基肥和磷、钾肥,做好防风工作等综合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甘蔗梢腐病的发生情况及品种抗性,为甘蔗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梢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点和随机的方法,在甘蔗梢腐病发生初期对广西柳州和来宾市6个县级蔗区甘蔗主栽品种梢腐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发病程度,利用病情指数划分的抗性标准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品种的田间抗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梢腐病的区域性发生情况.[结果]2016年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甘蔗梢腐病发病率为0~6.11%,其中新植蔗发病率为0.34%~1.87%,宿根蔗发病率为0~6.11%;除柳城05-136外,宿根蔗感病程度均比新植蔗严重.粤糖93-159在来宾市兴宾区发生最严重,其次为粤糖00-236在来宾市武宣县.综合各品种新植和宿根蔗在不同蔗区的抗性表现,柳城03-1137、ROC16和桂糖40表现为高抗,其余6个品种表现为抗性.从小蔗区来看,调查的6个不同县(区)甘蔗梢腐病发病率差异较明显,其中武宣蔗区的发病率最高(2.85%),融安蔗区发病率最低(1.52%).从大蔗区来看,调查的两个大蔗区(柳州和来宾)甘蔗梢腐病发生程度差异不明显(P>0.05),柳州蔗区发病率稍低(1.93%),来宾蔗区发病率稍高(2.39%).[结论]目前甘蔗梢腐病在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发生程度较轻,柳州和来宾两个大蔗区甘蔗梢腐病发生程度差异不明显,但小蔗区差异较明显.甘蔗品种对梢腐病的抗性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但区域性气候及生态环境条件等是影响梢腐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6.
研究分析了云南省蔗区37个甘蔗主产县(市)建设水利设施的种类、可行性和效益。结果表明,云南蔗区适宜发展沟渠、小水池、小水窖、灌溉站、塘坝等小型水利设施,水利设施改造后对云南甘蔗产量和种蔗综合效益都有大幅提高,预计水利设施建设后覆盖蔗区面积46.2%,云南蔗区每年甘蔗单产可提高7.548 t/hm2,甘蔗产量每年增加300万t以上,种植甘蔗每年新增产值10~16亿元。  相似文献   

17.
徐林  邓展云  刘晓静  陆建勋  李鸣  贤武  刘海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19973-19974,19999
[目的]研究了不同种植期(冬植,春植)对不同品种甘蔗生产的影响。[方法]采用桂糖21、桂糖26和桂糖27作为参试甘蔗品种,调查了不同种植期不同甘蔗品种农艺性状、产量、产糖量和蔗糖分等指标,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冬植蔗在甘蔗农艺性状方面表现优于春植蔗,冬植蔗与春植蔗产量和含糖量间差异性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冬植蔗蔗糖分均高于春植蔗。除桂糖26外,桂糖21和桂糖27冬植蔗产量和产糖量均明显高于春植蔗,差异性显著。[结论]甘蔗冬植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可因地制宜的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云南蔗区甘蔗白叶病植原体的昆虫介体及优势种群,丰富甘蔗植原体病害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制定适用于甘蔗白叶病的综合防控措施,2019年采用寻集法和扫网法对甘蔗白叶病发病最为严重的云南省临沧市耿马蔗区进行甘蔗白叶病植原体昆虫介体调查和巢式PCR检测分析。调查检测结果显示,采集到的大青叶蝉(Tettigoniella viridis)和条纹平冠沫蝉(Clovia conifer)2种昆虫介体均被检测为阳性,是甘蔗白叶病植原体的自然携带者,说明2种叶蝉可能为甘蔗白叶病植原体潜在昆虫介体;大青叶蝉若虫呈强阳性,初步确定为优势种群。鉴于目前云南蔗区甘蔗白叶病植原体传播方式主要是带毒蔗种和叶蝉类昆虫介体,建议建立甘蔗无病健康种苗繁育基地,及时杀灭蔗园中叶蝉类昆虫介体,从源头上控制甘蔗白叶病的扩散蔓延,降低田间自然传播速度。  相似文献   

19.
贵州旱坡地甘蔗规范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界的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的低热河谷区是贵州蔗糖业发展的重要优势区域,适宜发展甘蔗种植的土地面积达62.32万hm^2,占全省宜蔗土地面积80.38万hm^2的77.53%.2003年,该区实际植蔗面积1.5万hm^2,甘蔗产量达到75.69万t,分别占当年全省植蔗面积1.67万hm2和产蔗82万t的89.8%和91.5%.当年产糖量(含土制红糖)5万t左右,占全省蔗糖产量的95%以上,甘蔗出糖率平均达11.6%.该区山高坡陡、河谷深切.一般土层深度1~2m、耕作层20~30 cm,以砂页岩黄壤、红黄壤和部分石灰岩壤土为主,土壤有机质2%~4%、全N 0.02%~0.11%、全P 0.02%~0.41%、全K 1.5%~2.2%,pH 5.5~6.5,海拔350~850m,年均温18~21℃,无霜期330~365 d,年均降雨量1 200~1 300mm,但降雨分布不均.常年冬春干旱,偶有伏旱和山洪冲刷,其中干旱缺水是导致贵州甘蔗出苗率低、分蘖差、拔节伸长速度慢和植株矮小的重要原因.旱坡地甘蔗规范化栽培技术就是围绕防止水土流失进行品种改良、合理耕作、科学施肥、节约用水和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来协调解决相关的矛盾和问题,使之趋利避害,达到高产高糖、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之目的,现就《贵州旱坡地甘蔗规范化栽培技术》田间操作规程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我国干热蔗区是我国甘蔗糖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蔗区光热资源丰富,唯降水分布不均成为植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蔗区植蔗特点和甘蔗需水规律,苗期抗旱是干热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保证较多的总苗数和足够的生长量是苗期抗旱植蔗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相应的苗期抗旱植蔗栽培技术措施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保障;该观点为我国干热蔗区植蔗生产、甘蔗引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