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杂交水稻的褐飞虱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杂交籼稻若干组合的苗期,成株期和田间褐飞虱的抗性作了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协优963等4个组合具苗期搞褐飞民得的能力,协优963等3个组合成株期表现为抗褐飞民得,通过对褐飞虱田间抗性的鉴定,表明协优963田间持抗能力优于汕优10号,建议在大田生产过程中,防治协优963褐飞虱为害的施药次数可比汕优10号减少一次,比较受测组合的成株期抗性与苗期抗性,两者表现不完全一致,采用实用,经济,有效的综合评 相似文献
5.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进展。褐飞虱是对水稻为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它栖息于稻丛基部,吸食韧皮部汁液。褐飞虱具有不同的生物型。在抗性品种的选择压力下,将产生一种新的生物型褐飞虱群体克服该抗性品种。因此,寻找新的抗性基因是培育新的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关键。合适的水稻抗褐飞虱的鉴定方法是克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基础。常用的方法有苗期集团鉴定、蜜露量测定、电子取食监测系统等。迄今为止,科学家已经在栽培稻和野生稻中定位了21个水稻抗褐飞虱基因,并且Bph14基因已经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克隆。该结果为克隆其他水稻抗褐飞虱基因以及研究水稻抗褐飞虱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抗稻褐飞虱的水稻品种,日本鸿巢农业试验中心花了八年时间,利用起源于世界各地的3,287个水稻品种,分批对稻褐飞虱生物型Ⅰ(即野生型)的抗性进行了筛选研究。从鉴定出的抗性品种的分布情况来看,除了那些现代育成的抗性品种外,绝大部分抗性品种属于地方品种,这些品种大多起源于斯里兰卡和印度南部。只有少量具有抗性的地方品种起源于印度 相似文献
7.
水稻品种抗褐飞虱筛选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采用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SSST法)和参照该法评定的苗期和成株期受害等级为品种的短期受害反应,以SSST法筛选出的1~5级抗性品种采用苗期继续为害10天,成株期继续为害15天所具的其抗级保持期和该期内定期考查等级的平均值综合评定的持抗等级品种的长期受害反应,对比苗期和成株期TN19级时的受害等级,不少品种表现不一致,TN19级后的持抗等级表现也如此,鉴于成株期持抗等级接近我国田间水 相似文献
8.
9.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评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的进展。褐飞虱在热带越冬 ,每年 4~ 8月逐代北迁 ,是我国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稻作害虫。褐飞虱栖息于稻丛基部 ,以刺吸式口器吸食韧皮部汁液 ,严重时稻田成片枯萎 ,造成减产甚至失收。褐飞虱也是一些水稻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在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中通常采用人工接虫方法鉴定材料的抗虫性 ,以达到大批量、指标量化和可重复的要求。常用的方法有苗期集团鉴定、虫口密度及产卵量测定、蜜露量测定等。褐飞虱种群中有生物型的变异。在抗虫品种抗性的选择压力下 ,褐飞虱群体致害性会发生变化 ,经多次传代后可转变为能致害该抗虫品种的新的生物型。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初 ,至今已命名了 10多个主效基因 ,并鉴定了重要的QTL。通过分子标记分析 ,一些抗褐飞虱基因已被定位。克隆水稻的抗褐飞虱基因是下一阶段研究的关键课题。 相似文献
10.
11.
杂交水稻对褐飞虱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的栽培面积越来越大,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在杂交水稻育种过程中考虑丰产性较多,对组合的抗病虫性研究较少,以致目前推广中的某些杂交水稻组合抗病虫能力很差,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损失。鉴于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对水稻的危害日益加重,我们在1977、1978两年中以湖南省试验和推广的63个杂交水稻组合和亲本为材料,研究了它们对褐飞虱的抗性表现,为杂交水稻的抗性育种和抗虫杂交水稻的推广提供一些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改良水稻对稻褐飞虱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稻褐飞虱是危害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作区大发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是控制稻褐飞虱为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对来源于普通野生稻的5个抗稻褐飞虱(BPH)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开发,通过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育和聚合BPH抗性基因到杂交水稻亲本中,获得了与抗BPH基因bph25(t),bph26(t),bph22(t),bph23(t),Bph24(t)紧密或较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这些标记的选择正确率达到60%~90%。成功地转育和聚合3~5个BPH抗性基因到5个杂交水稻亲本获得抗性基因聚合系。对其中9个抗性基因聚合系进行遗传背景分析和性状调查表明,遗传背景回复率已达90%以上,苗期和成株期(即全生育期)表现对BPH高抗性,主要经济性状与受体亲本(轮回亲本)基本没有差异。这些抗性基因聚合系在抗BPH水稻品种培育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研究结果为最终培育出一系列对BPH具有高抗性和持久抗性的水稻品种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17.
褐飞虱作为水稻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通过刺吸式口器刺入水稻叶鞘组织吸食水稻韧皮部汁液,严重影响水稻品质和产量,甚至导致绝收。目前水稻生产中主要以化学防治治理褐飞虱,但是成本昂贵,并且污染环境,易使褐飞虱产生抗药性。选育抗虫品种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须要不断发掘和克隆抗虫基因,然后根据定位到的抗性位点通过分子辅助选择技术导入水稻品种中,从而选育出聚合多基因的广谱抗性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基因的定位进行归纳总结和已经图位克隆的抗褐飞虱基因的功能进行简述,对褐飞虱的抗性机制以及在水稻育种上的利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对选育抗褐飞虱的水稻品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