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80年代早期 ,产生了将外源基因显微注射到受精卵 ,产生携带外源基因的动物品系新技术 ,这种携带有外源基因的动物称为“转基因动物”。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相继出现了 DNA体外重组、某些重要生产性状基因的分离、基因融合、胚胎体外操作等转基因相关技术 ,并在畜牧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报道的转基因动物有线虫、果蝇、海胆、两栖动物、鱼类、小鼠、猪、牛、羊、鸡、兔等。本文就目前转基因的方法及该技术在提高畜禽生产性能、抗病育种、疾病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作一论述。1 外源基因转移方法1 .1 显微注射法  Jaenis…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鱼     
迄今,已用 DNA 微注射技术产生了一系列转基因动物,在鱼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人工导入异源基因的动物称为转基因动物。80年代初,用微注射技术导入异源 DNA,产生了转基因鳕鱼(c·elegans)、果蝇、海  相似文献   

3.
<正>转基因技术是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高新技术,是按照科研或生产需要在分子水平上用人工方法提取或合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DNA片段),用酶学的方法将不同来源的DNA在体外切割、连接、组成一个杂合DNA分子的技术。或者在体外将目的基因插入病毒、质粒或其他载体分子中,构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并使之掺入到原先没有这些基因的寄主内,生产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或创造出生物的新性状,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动物培育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动物培育研究是近十年来人们开辟的一个崭新的热门研究领域,是外源基因转移从细胞水平到机体水平的一大飞跃。进入80年代以来,人们应用转基因技术,已将来源于人、动物、细菌和病毒等许多种不同的外源基因导入小鼠、大鼠、兔、羊、牛的生殖细胞,成功地培育出了相应的转基因动物,使得动物的基因操作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前发展。转基因动物已经成为考察发育和发育的基因调节机理、致癌基因的作用和免疫系统内部错综复杂的细胞反应的有效工具。它还可以用来进行动物新种培育以及肿瘤和遗传性疾病防治。一、转基因动物的培育方法1.DNA 的显微注射将外源 DNA 经显微注射直接导入受精卵的雄前核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转基因技术。将注有外源基因的受精卵移  相似文献   

5.
前言过去十年里,随着重组 DNA 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已能分离单一基因,分析和修饰核苷酸的结构,复制分离到的基因,并将外源基因转移到动物的基因组中。这种对遗传物质的直接操作被称作“遗传工程”。“转基因动物”则是指基因组中含有重组 DNA 的动物1983年,作者与 Ralph 致力于生产转基因猪的研究,并获得了首例转基因猪(Ham-mer 等,1985)。本文扼要介绍转基因猪生产技术的研究现状。1 转移猪基因的方法生产转基因猪的微注射过程与小鼠相似,只是猪卵母细胞不透明,其原核很难辨认。我们发现,将猪卵母细胞以10000~  相似文献   

6.
基因工程是70年代初兴起的一门新技术,它是用人工方法把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剪切、拼接、重组在一起,然后再把其重组体放回宿主细胞内进行大量复制,并使遗传信息在新宿主细胞或个体中高效表达,最终获得基因产物。这种人工创造新生物并给予生物以新功能的过程称为基因工程。把新的遗传物质引入细胞,需要克服一系列的技术难关。第一,要从复杂的生物有机体基因组中,经过酶切消化等步骤,分离出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第二,在体外将目的基因连接到能够自我复制并具有选择记号的载体分子上,形成重组DNA分子。第三,必须有一种良好的手段将重组DNA分子转移到适当的受体细胞。第四,受体细胞必须能在各次细胞间期复制这种新获得的DNA,这就需要从大量的细  相似文献   

7.
利用转基因技术(transgenic technology)使外源基因与动物本身的基因整合在一起,并随细胞的分裂而增殖,最终得以表达,这样培养出的动物即称为转基因动物(transgeni canimal)。如果外来基因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就会形成转基因动物系。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Gordon等采用原核显微注射法向小鼠胚胎注射纯化了的DNA(猴肾病毒-疱疹病毒胸腺激酶基因SV4启动子克隆到PBR322),从而得到第一例转基因小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因的体外重组和克隆技术的诞生,使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蓬勃发展,从而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被高新的生物技术取代,基因药物、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作物、克隆动物等的出现使农业进入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时期。做为克隆动物技术手段——胚胎移植技术,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重大。  相似文献   

9.
遗传工程是70年代从分子生物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作为基因工程是对DNA上的基因进行体外操作,把不同来源的基因按照设计蓝图构建成一个新的融合基因(Fusion ge-ne),然后导入细胞中,产生具有新的遗传特性的生物。胚胎操作和基因工程技术的结合为哺乳动物基因工程开辟了前景,基因工程的应用涉及到目的基因的分离、重组、转移、整合和表达等一系列过程。在哺乳动物的应用研究中,首先把SV40病毒DNA整合到小鼠的基因组中(Jaenisch等,1974)。Munro(1968)利用鸡进行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染色体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基因转移成功,但当时没有引起重视。进入80年代以后,利用微注射(Mi-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动物是把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结合起来,创造了改变动物遗传性状的新方法,用这种技术可使不同物种同的基因人为地按着人们的设计进行转移。把由此创建的具有异种物种基因的动物叫转基因动物。基因导入方法首先通过热处理超速离心法、散弹射击法或人工合成法等技术获得目的基因(使之具有启动子和增强子序列),再与载体质粒体外重组,而后把这种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入细菌形成了工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基因的体外重组和克隆技术的诞生,使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蓬勃发展,从而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被高新的生物技术取代,基因药物、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动物、克隆动物等出现使农业进入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时代.作为克隆动物技术手段--胚胎移植技术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重大.通过此技术,不仅可以生产克隆动物,而且对于研究动物胚胎的发育机理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转基因生物是指通过基因操作技术对遗传物质(DNA)进行重组、修饰,从而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产品主要是指经过人工修饰基因的疫苗、诊断试剂和饲料添加微生物。转基因技术打破了异种微生物之间天然杂交的屏障,实现了微生物间的基因转移,获得了新的生物学性状。基因重组技术为人类有效的利用微生物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13.
Grodon首先于1980年报道,转移克隆化的外源DNA到小鼠体中,而使小鼠的所有细胞都含有外源基因。随后又有很多类似报道,被整合的外源基因,即转基因被稳定地整合到转基因动物的基因组中,并按孟德尔方式遗传。然而,转基因动物内在的潜力却首先是由Palmiter等(1982)证明的。他们发现,当转移到小鼠体内的生长激素基因表达时,明显增加了生长速度。近十年来,转基因小鼠通常都用做研究工具,很多实验室试图应用这一技术来改变家畜的基因型。到本世纪末或下世纪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动物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动物是指以实验方法导入的外源基因在其染色体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自从本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重组DNA技术问世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基因工程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生产的实际应用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随着重组DNA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蛋白基因及有关调控序列得以克隆,并通过体外培养细胞实现了表达.但是,体外培养细胞虽然可以无限繁殖,却不能反映出基因在正  相似文献   

15.
应用HMG和FSH对山羊超排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Gordor等人首次应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人胸苷激酶基因载体DNA注射到小鼠受精卵雄原核,产生了转基因小鼠〔1〕。在1982年,Pal miten等人又应用该技术用大白鼠生长激素(GH)基因与小白鼠的金属硫蛋白基因(MT-1)启动子组成MGH基因获得了过度表达生长激素的“超激素”〔2〕。它们的出现引起了世界上不少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和探讨,此后相继又产生了转基因兔、猪、羊、牛等,由此转基因动物成为当代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3~5〕。另外,通过胚胎工程技术———应用超排技术获得优质的胚胎进行体外移植是达到加速良种山羊的快速繁育最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近二十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其核心部分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尤为突出,特别是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出现,它不仅为人们研究外源基因在整体动物中的表达调控规律提供了最为有效的手段,而且还可通过改变动物的基因型,使其表现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以培育优良品种及生产人类所需的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因此,动物的基因转移这一生物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众多领域.所谓转基因动物是指用实验手段将特定外源基因导入动物早期胚胎细胞,由此整合到染色体上,并通过生殖细胞系传递给后代的一类新动物.常见的转基因方法有DNA显微注射法、胚胎干细胞介导法、逆转录病毒转染法、精子载体法、电转移法等,其中以DNA显微注射法最为成熟,使用最广泛、最可靠,该法常用的哺乳动物是实验小鼠.本文所要介绍的就是显微注射法制备转基因鼠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和原理(一般程序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7.
1973年美国首先成功地将基因在体外 重组并通过质粒转入细菌内,进行无性繁 殖,基因工程从此应运而生.基因工程或称 基因重组技术,是将不同生物的基因在体外 人工剪切组合并和质粒、噬菌体、病毒的载 体DNA连接,然后转入微生物或细胞内进 行扩增,并使转入的基因在细胞内表达,产 生所需的蛋白质.一些转基因技术已经在 家畜和家禽中得到应用.例如,猪体导入人 生长激素基因,使猪膘厚减少,瘦肉率提高; 在转基因猪中表达了人的血红蛋白,在转基 因山羊奶中,获得堪称血友病人救星的药物 蛋白,转基因鸡的生长激素显著提高;将人 的基因导入产蛋鸡,其输卵管中合成了人类 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等.不久的将来,转基 因技术将在动物疾病控制、品种改良和药物 开发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晓红辑)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动物技术就是将外源基因或体外重组的基因结构转移到动物受精卵内组成一个新的融合基因,使其在动物体内整合和表达,产生具有新的遗传特征或性状的动物,并能将新的遗传信息稳定遗传给后代,获得转基因系或转基因群  相似文献   

19.
动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应用进展李兴光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250100)动物转基因技术就是将外源基因或体外重组的基因结构,经体外增殖和修饰转移到动物受精卵内,或将部分内源基因剪除或抑制,使其在动物体内得以整合和表达,以产生具有新遗传特征或性状的转...  相似文献   

20.
转基因苜蓿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的平板计数法和PCR凝胶电泳技术,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转BADH基因苜蓿和非转基因苜蓿为材料,于2009年和2010年连续2年测定苜蓿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的变化,并对外源基因是否转移到土壤微生物中的可能性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年份和不同月份转基因植株与非转基因植株根部土壤3大类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变化趋势一致;二者根部土壤3大类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差异,2年间转基因苜蓿的土壤3大类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差异;并利用BADH基因特异引物对土样的总DNA,以及菌株DNA进行PCR扩增,均未检测到外源基因扩增产物。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苜蓿对土壤微生物系统尚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