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1993_1994年对虾暴发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山东省1993─1994年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群体病症及其发展,分析了该病的地区、时间、种间分布及个体差异。结果表明:典型的虾池发病历时一周,死亡率达90%以上;凡虾池密集(>70公顷/公里海岸线)、放苗量大(45—60万/公顷)、投入高(45,000—75,000元/公顷)的地区发病早、损失大。发病时间主要在6—7月。1993年病程短而急,形成一个发病高峰,近似流行病学的偏态分布(对数常态分布);1994年病程长而缓,部分地区形成两个高峰。根据流行病学原理推算了1993年青岛流亭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平均潜伏期(6.02天)和暴露日期。依据107个样品的切片分析,证实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Hypodermalandhematopoieticnecrosisbaculovirus,HHNBV)。还讨论了流行病发生与环境因子,如温度、溶氧、pH、浮游生物、放苗密度以及投饵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三种对虾病毒在浙江省凡纳滨对虾中的流行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桃拉综合症病毒及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是目前威胁对虾养殖业较为严重的3种病毒.分别从浙江省6个凡纳滨对虾的主养殖区随机采样对虾699尾,通过PCR检测对虾的病毒携带情况.检测结果显示,6个养殖地区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总阳性率达100%;萧山、舟山、象山养殖场的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检测结果有阳性,总阳性率为5.58%;6个养殖场均未检测出桃拉综合症病毒.表明浙江省凡纳滨对虾养殖区域的桃拉综合症病毒得到了有效控制,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和对虾白班综合症病毒有较高的感染率,而且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5.
不同药物对中国对虾育苗期病害防治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已摸索出一套规律,特别是对虾工厂化育苗正在形成一种规范。怎样在现有的育苗设施中,通过施加药物来防治病害及提高幼体的成活率(即提高单位水体的出苗量)乃是人们正在研究的重要课题。虽然在育苗期间生产单位普遍使用抗菌素等药物,但具体的报道还少见。为探索提高对虾幼体成活率的可能性,我们于1983年3~4月间在浙江省普陀县对虾育苗厂进行了初步试验。 相似文献
6.
杆状病毒性的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和病理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3年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患病对虾经光镜组织病理学研究和电镜观察,在对虾的皮下组织(包括前肠上皮、后肠上皮、真皮和鳃等)、结缔组织、造血组织、触角腺及血淋巴细胞等的细胞核均发现核肿大和深的嗜酸性着色。在电镜下,病变组织的细胞核内为一种杆状病毒充满,病毒大小为120nm×360nm,有囊膜,在细胞内不形成核型多角体或颗粒体类包涵体,属于杆状病毒属的无包涵体型杆状病毒亚群,即C型杆状病毒亚群。根据该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症状、病毒感染的靶组织和病毒的特征,该病毒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对虾病毒,暂定名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7.
8.
为了解虾肝肠胞虫(EHP)、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在宁波地区养殖南美白对虾中的致病途径和流行规律,采用PCR方法检测了该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下南美白对虾及其周边环境和生物中这4种病原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南美白对虾样本中,WSSV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未检出,VpAHPND阳性率最高,为14.6%,其次是EHP和DIV1,阳性率分别为10.2%和2.9%;土塘养殖模式下对虾病原检出率最高,为61.3%,其次为小棚模式和帆布池模式,病原检出率分别为26.3%和22.2%,大棚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中未检出病原;水样中检出WSSV、EHP、VpAHPND、DIV1阳性批次数分别为1、14、8、6;底泥样品中未检出病原;周边环境生物中,仅1个批次的脊尾白虾检出EHP阳性。结果表明:4种病原在夏季有较强的流行趋势,需要针对性地加强防控;大棚养殖模式的抗风险能力要高于其他养殖模式,在该模式下水质相对稳定,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病原在底泥和周边环境生物中检出率较低,而在... 相似文献
9.
在1994年山东地区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研究中,在未检出杆状病毒的中国对虾样品中首次发现1种球形病毒,电镜下观察到该病毒外有囊膜,直径200nm左右,在细胞质中形成球形包涵体,以宿主肝胰腺和心脏为主要靶器官;受其感染的肝胰腺细胞的细胞器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线粒体从增生、肿胀、内嵴溶解到出现纤维化,最后崩解;糙面内质网也明显增生、脱颗粒、排列紊乱,严重感染时,肿胀成泡状,甚至分解;细胞核出现病变较晚且较轻。人工感染实验证明该病毒可引起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症状,13d累积死亡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掌握上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病原的流行趋势及特点,定期对上海主养区的凡纳滨对虾开展了8种流行病病原监测及分析工作。51份样品的分子检测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有4种病原检测出阳性,其中虹彩病毒1(DIV1)阳性检出率为29.41%,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为3.92%,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为1.96%,副溶血弧菌(Vp)为19.61%;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SV)、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虾肝肠胞虫(EHP)等4种病原未检出。408项病原检测结果中,4种病原的阳性总样本数量为28份,总体阳性率为6.86%。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病原携带率处于较低水平,DIV1、副溶血弧菌(Vp)是携带的主要病原。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病原流行特点,从苗种选购、养殖过程管理、药物选用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控,减少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1.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人工感染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用发生暴发性流行病的中国对虾对健康虾进行人工投喂感染。同时,从病虾中分高毒种,毒种液经滤纸、0.45μm和0.22μm滤膜过滤,各滤液对健康中国对虾进行注射、浸泡、和共居感染。结果显示,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可通过投喂和注射感染健康对虾。浸泡和共居的方法均不能感染健康对虾,说明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对虾的摄食。病原体对乙醚和56℃30min处理敏感,不易通过0.22μm滤膜。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明,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人工受精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探讨了中国对虾人工受精的方法。干法、湿法、半湿法和滴管法都可获得一定比例的受精卵,其中滴管法的受精效果最佳,最高受精率为77.8%。受精卵经过培养,能够进行正常的卵裂和胚胎发育。通过对这几种方法受精效果的分析和比较,认为,在精卵未丧失受精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精卵充分混合,才能得到较高的受精率。还对这四种方法的人工受精和自然受精对受精率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研究对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培育健康的对虾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电镜技术,对中国对虾亲虾的卵巢,卵细胞和无节幼体,溲状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进行病毒检测,结果发现卵巢和卵细胞中有似病毒粒子,无节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有杆状病毒感染,并初步探讨了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15.
1994年浙江省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及传播途径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T—E染色、单克隆抗体的ELISA现场诊断、组织切片和H—E染色和电镜观察等不同方法对1994年浙江省乐清和温岭两地区虾池及海区样品进行了现场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说明,1994年浙江省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实质上是杆状病毒性的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原为HHNBV。检查到的HPV不是这场暴发病的病原。对非对虾类生物和对虾鲜活饲料的单抗ELISA检测表明,海区张网饲料可能是1994年浙江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虾池中除对虾外,其它甲壳类生物在该病的传播上可能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生物除了可能传播HHNBV外,还可能传播HPV。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虾幼体复眼的超微结构_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用电镜对中国对虾幼体复眼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Z1期复眼仅处于眼基细胞状态,至Z2期,构成复眼的每个个眼的基本组成结构已具备,但各部分结构尚待进一步发育个眼的小眼面至仔虾期以前呈六角形状,但当仔虾体长达0.7~0.8cm时,小眼面基本成为方形,随着幼体发育,角膜厚度渐增,其下角膜生成细胞中主要胞器,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逐渐减少;幼体阶段,晶状体外亦有角膜生成细胞延伸而成的鞘包围,晶状体束在 相似文献
17.
以酶学分析方法测定了中国对虾各期幼体几种消化酶活力,实验结果表明,在中国对虾幼体发育过程中,五种消化酶活力表现出四种变化模式,其中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逐渐增大,淀粉酶活力呈下降趋势,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极微,在食性转换过程中,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出现较明显的变化。中国对虾幼体消化酶活力对饵料中的营养物质有着明显的适应性,而且饥饿实验表明消化酶活力受个体发育的影响。作者认为中国对虾幼体消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养成期虾池水体和底质及虾体异养菌和弧菌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辽宁省瓦房店市邓屯乡高家养虾场对虾养成期虾池水体和底质及虾体异养菌和弧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外海水中异养菌数量为10 ̄4~10 ̄5个/毫升,弧菌数量为10 ̄2~10 ̄3个/毫升,虾池水中异养菌数量为10 ̄4~10 ̄5个/毫升,弧菌数量为10 ̄2~10 ̄4个/毫升,底质中异养菌数量为10 ̄5~10 ̄7个/克,弧菌数量为10 ̄3~10 ̄4个/克。虾体肌肉中异养菌数量为10 ̄3~10 ̄5个/克,弧菌数量为10 ̄3~10 ̄5个/克;肝胰脏中异养菌数量为10 ̄3~10 ̄7个/克,弧菌数量为10 ̄2~10 ̄7个/克;肠道中异养菌数量为10 ̄6~10 ̄7个/克,弧菌数量为10 ̄6~10 ̄7个/克。 相似文献
20.
东吾洋中国对虾移植放流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1986~1995年在东吾洋水域放流的97948万尾中国对虾种苗材料,研究了移植放流虾在放流海区及福宁湾海区的分布和移动规律,阐明了中国对虾已在东海南部福宁湾海区繁衍生息并形成了自然的生殖群体。此外,还分析了不同规格苗种的放流效益比较,得出在东吾洋放流平均体长在10mm的虾苗,其年均回捕率可达5.26%的增殖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