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抗黄矮病小麦种质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抗小麦黄矮病种质的遗传组成,研究表明小麦一中间但麦草部分双二倍体无芒中4(2n=56)具有40条小麦染色体、5对中间僵麦草染色体、3对小麦/中间僵麦草易位染色体,其中1对是罗伯逊氏易位染色体。结果表明无芒中4与远中5的遗传组成有明显差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材料。抗黄矮病小麦种质F940418, T10 相似文献
2.
小麦近缘物种中蕴藏着许多优良基因,创制三属杂种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对4个F6代株系采用农艺性状调查、PMC染色体配对观察、GISH和SDS-PAGE等方法分析.结果表明,4个株系的染色体数目均为42条,K-13-649-3、K-13-663-2在细胞遗传学上相对稳定;且均确证为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K-13-649-3、K-13-728-4与亲本中3的特异条带一致,K-13-656-3、K-13-663-2只有3条条带,缺失了亲本中3的1条特异条带,4个株系表现为高抗条锈病. 相似文献
3.
小麦微卫星标记在中间偃麦草中通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分布于普通小麦整个基因组的525对微卫星引物,对其在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Thinopyrumintermedi-um)之间的通用性及其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2对引物在小麦和中间偃麦草间多态性扩增,所占比率为38.4%,小麦的A,B,D3个基因组多态性引物所占比率分别为34.6%,36.9%和42.2%;说明普通小麦SSR引物在中间偃麦草之间具有通用性,小麦D基因组与中间偃麦草亲缘关系要远于A,B基因组与中间偃麦草关系,表明小麦的A,B,D基因组之间存在遗传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5.
抗黄矮病小麦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小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YelowDwarfVirus,缩写为BYDV)引起的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常造成小麦产量锐减。近年来,在我国有蔓延的趋势,且难以预测,被称为小麦的“黄色瘟疫”、“小麦癌症”。(CJ.D′Arayetal…… 相似文献
6.
小麦新种质CH7124由八倍体小偃麦TAI8335与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种晋麦33杂交后代衍生而来,在苗期对白粉病菌株E09、E20、E21、E23、E26、Bg1和Bg2表现免疫或高抗,抗病表现与TAI8335及其野生亲本中间偃麦草相似。基因组原位杂交未检测到CH7124含有外源染色体信号。利用CH7124与感病亲本SY95-71和绵阳11的杂交群体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证实,CH7124成株期对E09的抗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m CH7124。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对SY95-71/CH7124的F6群体进行SSR标记扫描,发现抗性基因Pm CH7124与5对SSR标记连锁,与两翼邻近标记Xgwm501和Xbarc10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7 c M和4.5 c M。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和双端体材料,将Pm CH7124及其连锁标记定位在小麦2B染色体长臂上。通过分析2BL上其他抗白粉病基因的抗谱、抗性来源、物理图谱位置以及连锁标记在Pm CH7124作图群体中的多态性,认为Pm CH7124不同于2BL上已知的抗白粉病基因Pm6、Pm33、Pm JM22、Ml Zec1、Ml AB10和Ml LX99。 相似文献
7.
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中5"的外源染色体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染色体分带(C-带)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对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Thinopyrmintermedium2n=42)E1E1E2E2XX)部分双二倍体“中5”(2n=56)的外部染色体进行了鉴定分析,染色体分带结果表明:“中5”的7中间偃麦草当色体不显带或显示出与受体小麦亲本染色体相似的带型,单靠型很难准确地鉴定出这7对外源染色体,分带处理后进行人子原位杂交鉴定出“中5”的7对外源染色体,并发现共 相似文献
8.
抗BYDV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α-淀粉酶2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抗大麦黄矮病毒病的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F94631和F94885-2进行抗性和α-淀粉酶2同工酶电泳图谱的研究,证明抗性基因和控制α-淀粉酶2形成的结构基因α-Amy-Ag2(α-Amy-X2)均位于中间偃麦草第76组染色体长臂上。这两个基因都呈显著遗传性。α-Amy-X2控制形成二条α-淀粉酶2特异酶带,可认为是7Ai-1长臂的生化标记,经BYDV抗性和α-淀粉酶2遗传分析,推断这两个 相似文献
9.
利用BSMV-VIGS技术快速分析小麦TNBL1基因的抗黄矮病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黄矮病是由蚜虫介导的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侵染引起的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利用cDNA-AFLP分析,筛选出在抗黄矮病小麦易位系YW642中特异表达的长度为292 bp的 cDNA片段,以此片段为启始序列,利用RACE和RT-PCR技术克隆出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推导该基因编码1个NBS-LRR蛋白,将其命名为TNBL1。本研究利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SMV)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ing gene silencing, VIGS)技术,快速分析TNBL1是否参与小麦抗黄矮病反应。通过PCR添加酶切位点、定向酶切与连接,将TNBL1特异的292bp片段反向整合到BSMV-γ链的多克隆位点上,获得重组载体BSMV-γ: TNBL1as,体外转录BSMV-VIGS载体的3个组分(BSMV-TNBL1as、BSMV-α和BSMV-β),等量混合、摩擦接种到抗黄矮病的小麦易位系YW642幼苗叶片上,使YW642中TNBL1基因沉默,然后接种BYDV病原进行黄矮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TNBL1基因沉默后的YW642对BYDV敏感、显现感病症状,其体内BYDV含量较未发生基因沉默的YW642中的明显增加,证明TNBL1基因是正向调控小麦抗BYDV反应的1个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10.
11.
Among the regenerated plants derived from immature hybrid embryos of wheat–Thinopyrum intermedium disomic addition line Z6 × common wheat variety ‘Zhong8601’, a plant with a telocentric chromosome and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 resistance was obtained. The telocentric chromosome paired with an entire Thinopyrum chromosome to form a heteromorphic bivalent at meiotic metaphase I.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showed that the telosome originated from Th. intermedium. Two ditelosomic additions and one disomic substitution were identified among the offspring of the plant. Two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olecular markers were identified among 150 random primers used to detect the different arms of the alien chromosome. These might be useful for developing translocation lines with BYDV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2.
13.
大麦BYDV抗性的印迹杂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麦抗黄矮病毒 (BYDV)育种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 ,就是常规生物学抗性检测技术不能准确地进行抗性检测和抗性基因筛选。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 ,以大麦黄矮病毒 PAV株系和 RPV株系基因组中的特异核酸序列为探针 ,应用斑点印迹杂交分析技术 ,建立了一套简单、快速、有效的 BYDV抗性检测方法和抗性基因 (Yd2 )的筛选方法 ;同时也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大麦 BYDV抗性检测的较为有效的带毒蚜虫饲养和管理方法。选用了 12个已知抗性和基因型的大麦品种 (系 )进行抗性检测 ,结果证实了这一抗性检测技术体系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