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秋葵速冻保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速冻方法对黄秋葵果实进行冷藏(-18℃)保鲜,研究其对果实主要品质的影响及其贮藏保鲜期.结果表明:黄秋葵经漂烫处理后进行速冻保鲜其保鲜期可达9个月,其中,漂烫时间以0.5~1min的处理效果显著.先用20%CaCl2溶液浸泡果实20min,再经漂烫后进行速冻处理,可较好地使产品保持其色泽和爽脆度;速冻后对果实进行真空包装,在贮藏过程中营养损失最小.  相似文献   

2.
速冻甜玉米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甜玉米的生鲜果德漂烫处理后,分别速冻3个月、6个月、结果表明,速冻保鲜处理后的甜玉米其主要营养成分与鲜果穗相近,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风味。  相似文献   

3.
甜玉米属菜用玉米 ,含糖总量可达 16% ,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 ,是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的天然营养食品。甜玉米主要用鲜果穗加工成速冻甜玉米粒和速冻甜玉米果穗后进入市场 ,所以鲜果穗商品性要求极高。为此 ,必须实行规范化栽培 ,使每一株玉米结出一个商品性好的果穗。1 隔离种植为了确保甜玉米甜度 ,防止窜粉和变异 ,必须与其它玉米隔离种植。可采用甜玉米连片种植 ,与其它玉米隔离 50 0 m以上或花期相差 10 d以上。2 施肥与整地玉米为深根作物 ,宜种植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沙壤土且水系健全的田块中。播种前尽早深翻 ,施足基肥 ,…  相似文献   

4.
超甜玉米种子低温吸胀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胡晋  蔡素琴 《作物学报》2001,27(3):371-376
试验以sh2胚乳突变体(超甜玉米)为材料,以普通杂交玉米(掖单12)为对照,比较了两者于6℃,10℃和25℃条件下吸胀的生理生化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经6℃和10℃吸胀处理的超甜玉米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显著降低,而6℃低温吸胀对掖单12玉米种子影响甚微。低温吸胀均引起两种玉米种子吸胀速率、电解质渗出速率和核苷酸  相似文献   

5.
甜玉米是玉米一个变种,原产于美国.根据其品种物性可分为普通型和超甜型两大类型[1].普通型甜玉米属Su I遗传因子控制,乳熟期籽粒含糖量8%~10%;超甜型甜玉米属Su II遗传因子控制,乳熟期籽粒含糖量达15%以上.  相似文献   

6.
分装式低温等离子体减压保鲜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分装式低温等离子体减压保鲜技术贮藏果蔬.结果表明,分装式低温等离子体减压保鲜技术能有效降温(0~6℃),调节湿度(90%~95%),清除和分解环境及果蔬组织内部的乙烯等有害气体,杀灭病原体,降解残留农药.应用该技术使叶菜类及瓜果类蔬菜保鲜期分别达到90天和150天,出库后货架期长达7~10天.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粒粒丰"甜玉米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将甜玉米分别设置-1.8,0,4℃3个温度处理,测定其含水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VC等生理营养指标,并结合感官评价(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研究贮藏条件下甜玉米品质变化规律,通过比较分析筛选出较优的甜玉米贮藏温度。结果表明,甜玉米最佳贮藏温度为-1.8℃,优质保质期达到9 d以上。  相似文献   

8.
多量蔬菜种子50℃超干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豇豆、笋玉米、黄瓜、萝卜和油菜(小白菜)等5种蔬菜多量(10kg)种子为材料,经50℃加热超干燥后,先后都可以达到低水分或超干的含水量。超干后种子活力指数等的比较测定显示,除豇豆种子超干应控制在2~4d外,其余种子对高温和低水分都有较强的承受力。适度超干后种子活力与对照相似甚至比对照高,未出现受伤害的症状。我们另一研究也证明,10种经50℃加热干燥的蔬菜种子在20℃恒温、密封贮存98个月后,其发芽率与贮初相似,50℃加热超干方法与低温冷冻干燥方法和硅胶干燥方法相比,相互之间也无显著差异,这些都表明50℃超干方法对供试种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以超甜玉米品种夏珍为材料,在塑盘育苗免耕移栽条件下,设计了8个播种期试验。结果表明,桂北地区稻后秋季甜玉米的最佳播种期为7月18日—8月15日;在8月22日以后播种,产量和品质均明显受到低温的影响;到9月5日播种,因霜冻基本失收;从吐丝至采收的时间在30 d以内,且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10℃)分别达到560℃和260℃以上,才能获得正常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轮叶党参栽培过程中种子发芽率低的问题,对不同生长年限的轮叶党参种子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二年生轮叶党参植株比一年生植株所结种子的发芽率高19%;轮叶党参种子寿命较短,贮存1年后的种子发芽率只有10%;轮叶党参种子对贮存条件较为敏感,冬季自然温度条件(-30~10℃)下贮存,发芽率为51%,室内(10~20℃)贮存,其发芽率只有8%;赤霉素处理可提高轮叶党参种子发芽率,800mg/L赤霉素浸种24 h发芽率可达96%,是对照的1.8倍,且发芽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1.
不同覆膜处理对土壤水分温度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研究可降解地膜的农用特性以及对不同种可降解地膜进行择优,试验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一般大田条件下普通地膜,不同可降解地膜以及露地栽培条件下土壤的温度、水分以及产量性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生育前期,各地膜组均可以有效提高地下0~40 cm土壤水分含量,地下5~25 cm土壤温度,保温作用持续65天,其保水保温作用均表现为普通地膜与可降解地膜1差异不大,可降解地膜2次之,露地处理最差。普通地膜、可降解地膜1、可降解地膜2玉米增产率分别为19.5%,22.0%和13.1%,说明可降解地膜1和普通地膜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且差异不大。由此可得,可降解地膜1代替普通地膜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玉米须的最佳采收时期,以黑龙江省主栽玉米品种‘京农科728’和‘德美亚3号’为试验材料,于2017年和2018年进行玉米须采收试验,比较不同采收时期对玉米须的功能成分、可收集产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须总黄酮含量随吐丝日数延长呈下降趋势,总多糖含量呈增加趋势,不同采收期的玉米须总黄酮含量的变幅大于多糖的变幅。以雌穗套袋方式延迟授粉能有效促进玉米须生长,但显著降低果穗结实率。‘京农科728’和‘德美亚3号’套袋6天的玉米须产量比自然授粉条件下的采收产量分别提高79.2%和65.5%,穗粒数分别下降了57.9%和88.2%;套袋12天玉米须产量分别提高107.6%和74.8%,穗粒数分别下降96.1%和96.0%;套袋3天果穗结实未受影响。不同品种玉米须生长量差异显著,玉米须产量变异范围界于0.443~1.003 g/穗之间,平均值为0.655 g/穗,变异系数24.78%。为兼顾玉米产量与玉米须品质及产量,吐丝3~5天为玉米须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中国鲜食玉米研究领域的变迁轨迹,把握研究现状与热点内容,探析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旨在为鲜食玉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0—2021年1588篇“鲜食玉米”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基于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近10年鲜食玉米领域研究发展稳定,年发表核心论文数保持在100篇以上;高产作者以陆卫平、刘春泉、李大婧、陆大雷等为代表,呈单线或辐射团队合作。作者所属机构以农业类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在发文数量上农业类高等院校取得的成果更为显著,科研院所在新品种的研发上更有优势,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团队合作比较紧密。突现词分析表明,单倍体、超甜玉米、种子萌发、遗传多样性、营养品质、风味、叶酸、可溶性糖等为研究趋势。未来鲜食玉米研究的核心任务是扩大覆盖面,突破传统局限,拓展基因编辑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测序、单细胞测序、基因组、蛋白组、转录组等多种前沿生物技术手段辅助传统鲜食玉米育种研究,尤其是加强甜加糯型玉米和超甜玉米的研究,增强鲜食玉米品质和营养,提高其抗病虫、抗倒、抗旱等抗逆性研究;在食品加工、饲料研究领域多,注重延长鲜食玉米采收期、贮藏期,保证其...  相似文献   

14.
“银糯一号”是北京农学院生物技术系于2000年是以XN-5自交系为母本,BN51自交系为父本杂交而成的糯玉米杂交种。该品种经2000~2001年的测交试验,2002~2003年的产比试验,2004-2005年的北京市区域试验,皆比对照“中糯一号”增产30.8%(鲜穗)和20.7%(鲜粒)以上,大面积生产鲜穗产量达10800kg/公顷以上。在2006年3月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京审玉2006008)。  相似文献   

15.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硬粒型、马齿型玉米与爆裂玉米自交系的亲缘关系。用23对扩增带型稳定的SSR引物,从供试材料中检测出100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10个,平均4.35个。SSR引物的PIC介于0.4261~0.8877之间,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0.691。按UPGMA法对43份玉米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表明,爆裂玉米、硬粒型玉米以及马齿型玉米自交系并不能严格地划分为3大类,但爆裂玉米与其余两类玉米自交系遗传距离均较大。此外,硬粒型玉米和爆裂玉米自交系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与马齿型玉米和爆裂玉米自交系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在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在硬粒型玉米、马齿型玉米、爆裂玉米3类种质中,硬粒型玉米与爆裂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添加玉米软质面包的生产工艺及操作参数,探讨了玉米粉添加量、酵母用量、复合面团改良剂等因素对面包品质的影响,分析得出低糖高纤维玉米软质面包生产的适宜配方和工艺条件为:玉米粉10%,酵母2.00%,复合面团改良剂2.00%;面团调制的水温约为30℃,调制时间为10min;面包坯醒发时的温度保持在30~40℃,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醒发时间为120~150min;烘烤面包的温度为160~180℃,时间为10~15min。  相似文献   

17.
Sweet corn has poor cold tolerance and adaptation to the European Atlantic coast. Our objectives were to identify sources of favorable alleles for improving cold tolerance of three sweet corn hybrids, to compare sources of cold tolerance and early vigor, and to provid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classes of loci and estimators of favorable alleles for cold tolerance. Each of ten field corn populations was crossed to four sweet corn inbreds. The field by sweet corn hybrids, the populations, the inbreds and the target hybrids were evaluated under cold conditions. Estimates of the mean frequencies of four classes of loci in the populations, and six estimators of favorable alleles (lplμ', PTC, UBND, NI, PNGg, and PNGceg) and GCA were computed. The population by inbred cross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or emergence proportion and survival. Correlations between lplμ', UBND, PTC and NI were high for emergence proportion. Most estimates of favorable allel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zero but not among populations. PTC was used to choose the best potential donor populations. The US Corn Belt Dent population AS-3(HT)C3 and the Spanish flint population Oroso were the best potential donors of favorable alleles for emergence proportion and survival under cold conditions, respectively. The ability to germinate and survive under cold conditions may be necessary, but it does not ensure adaptation to cold humid spring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8.
玉米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与杂种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10个玉米自交系以及由它们组成的45个杂交种为材料,进行酶谱分析与单株粒重的测定。结果发现,玉米杂种 F_1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Px_4和酯酶同工酶 E_3的酶谱完全决定于其双亲。双亲酶谱相同,F_1与双亲一样;双亲酶谱不同,F_1出现双亲的互补酶谱。这两种酶的酶谱有差别的双亲杂交,能够产生高产的组合;这两种酶的酶谱没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富硒玉米的生产与富硒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了解当前富硒玉米生产现状、生产方式方法和富硒效果,对富硒玉米的进一步开发生产提供科学指导,提高其生产效率,通过对中国近35 年来的富硒玉米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硒肥的施用方式以叶面喷施肥为主,以在抽雄期喷施亚硒酸钠效果最好,最适喷施浓度为40~70 mg/kg。有64.5%的样本促进了玉米的生长,提高了玉米产量,平均增幅8.5%;有35.5%的样本呈现出产量下降趋势,平均减产14.0%。资料中的玉米硒含量的中位值为0.211 mg/kg,按照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T556—2012)所规定的玉米中全硒含量0.15~0.30 mg/kg 的要求,仅有11.5%的产品符合富硒标准,硒含量超标的样本高达44.2%,这也为富硒玉米的安全生产发出了警报,为富硒玉米的进一步开发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0.
玉米叶斑病药剂防控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玉米生长后期叶斑病田间防治操作困难的问题,于2012年和2013年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和河南省西平县分别针对春玉米的大斑病、夏玉米的小斑病及南方锈病进行了叶斑病防控措施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选用保护性与治疗性兼顾的内吸性杀菌剂,在玉米10~13叶期(大喇叭口期)采用一次机械喷雾的方式进行田间作业,有效降低了玉米生产后期的叶斑病发生程度:大斑病病株率、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32.0%~71.1%、0.66~1.11和51.7%~81.4%;小斑病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0.48~1.10和20.9%~35.7%;南方锈病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0.25~0.60和7.4%~12.0%;保护了中下部叶片并推迟田间大斑病的初发时间;由于延长了叶片功能期,降低了病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可挽回春玉米损失2.4%~2.7%,可挽回夏玉米损失2.0%~8.6%。玉米生长中期阶段的喷药对后期叶斑病的防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