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黄鱼冷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研究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贮藏于0℃(冰藏)、3℃、7℃和10℃过程中,在感官、化学和微生物品质方面的变化特性,并对其货架期进行分析,探讨了菌落总数、嗜冷菌、假单胞菌、产H2S菌、TVBN和TMA与感官评价的一致程度.结果表明,大黄鱼是海水鱼中鲜度下降较慢的种类,在O℃、3℃、7℃、10℃的贮藏过程中,大黄鱼的高品质期分别为330 h、208 h、114 h和87 h,货架期分别为523 h、368 h、197 h和150 h.各温度高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菌落总数(CFU)/g的对数平均值分别为6.10±0.30和6.67±0.35,产H2S菌数(CFU/g)的对数平均值分别为5.82±0.33和6.37±0.22,TVBN均值分别为(14.77±0.5)mg/(100 g)和(28.02±1.19)mg/(100 g);TMA均值分别为(2.55+0.62)mg/(100 g)和(9.84±1.28)mg/(100 g),各温度下高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各指标均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菌落总数、产H2S菌数和TVBN值作为大黄鱼低温贮藏的鲜度指标与感官鲜度评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养殖大黄鱼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感官、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在0℃、5℃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细菌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冷藏初期、高品质期和货架期终点菌落总数N(CFU/g)的对数值(lgN)分别为5.40±0.17、6.98±0.17、7.38±0.09,TVBN分别为(7.00±1.82)mg.100-1.g-1、(13.00±1.42)mg.100-1.g-1、(29.92±1.75)mg.100-1.g-1。冷藏初期分离获得211株菌株,84.8%是革兰氏阴性菌,出现少量革兰氏阳性菌(6.2%),优势菌群是肠杆菌科细菌(6.6%)、气单胞菌属(14.2%)、不动杆菌属(13.3%)、摩氏杆菌属(11.8%),并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假单胞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其他细菌。冷藏过程中细菌菌相逐渐变得单一,腐败希瓦氏菌上升趋势明显。高品质期时,0℃冷藏大黄鱼优势菌群为腐败希瓦氏菌(45.8%)和缺陷短波胞单胞菌(13.6%);5℃冷藏大黄鱼优势菌群为腐败希瓦氏菌(37.9%)和假单胞菌属(15.6%)。货架期终点时,0℃、5℃冷藏大黄鱼优势菌为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75.5%和59.6%。  相似文献   

3.
东海养殖大黄鱼细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郭全友  许钟  杨宪时 《海洋渔业》2005,27(3):241-245
对2004年9月在闽东三都湾4个养殖场取样的大黄鱼进行了细菌多样性定性和定量分析。新捕获大黄鱼细菌总数为1.8×103~6.0×106cfu/g。从养殖密集海区的鱼体分离出135株细菌,对它们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特征等进行系统鉴定,结果显示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优势菌群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spp.)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otromonasmaltophilia),比例为34.1%和21.0%,摩氏杆菌属(Moraxellaspp.)、不动细菌属(Acinetobacterspp.)出现比例较少,均为2.2%,出现了较多数量的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freundii)(5.2%)、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cloacae)(9.6%)。  相似文献   

4.
大黄鱼网箱养殖水体的细菌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6S rDNA为分子标记, 通过构建克隆文库、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分析等技术手段, 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网箱养殖水体中细菌的群落结构。样品采自福建省宁德市三都湾富发养殖基地。随机选取5个不同养殖网箱水样混合, 3 L混合水样过滤富集细菌后提取总DNA, 用细菌通用引物27F1 492R扩增其16S rRNA基因, 构建克隆文库。从文库中随机挑选154个克隆子进行分析, 得到137个阳性克隆, 92RFLP带型。对部分代表性克隆子进行测序的结果表明, 大黄鱼养殖水体中细菌多样性非常丰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γ-变形菌纲的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细菌为最优势菌(γ-变形菌纲克隆子数的31.2%), 海源菌属(Idiomarina)次之(γ-变形菌纲克隆子数的15.1%)。此外还存在6.6%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5.9%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各0.7%的浮霉状菌门(Planctomycetes)、绿屈挠菌门(Chloroflexi)、绿菌门(Chlorobi)细菌和OP11类群。本研究结果阐明了网箱养殖大黄鱼水体细菌的群落结构, 为大黄鱼养殖区病害防治、环境监测以及探讨大黄鱼健康养殖与养殖水体细菌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罗非鱼在微冻和冰藏条件下鲜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鱼类的低温贮藏方法主要有冰藏和冻藏二种。冰藏法的贮藏温度为0℃左右,其设备简单,温度易控制,但贮期较短,一般在7—10天;冻藏法的贮藏温度为-18℃,贮藏期较长,可达6个月以上,但需要一定的制冷及贮藏设备,耗能较大,而且冻品使用时必须经过解冻,难免产生汁液流失等现象,营养成分及风味都受到一定损失。近年来提倡的微冻保鲜法,是在略低于食品冻结点的温度条件下,使食品中的部分水份结冰,抑制酶和微生物的生长,达到保鲜目的的一种方法。微冻法在水产品保鲜中常用的温度  相似文献   

6.
一、细菌性病1郾 高温期弧菌病病因每年6 ̄9月,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尤其在高温期阶段,由于网箱内大黄鱼密度较大,鱼的鳃部极易感染弧菌。症状病鱼体表或鳍呈现红点、出血、糜烂、溃疡等,严重时病原菌侵袭内脏,致使肝脏肿大,呈淡黄色,甚至出血,食欲减退致死亡。治疗每天投喂磺胺  相似文献   

7.
冷藏养殖大黄鱼细菌相组成和优势腐败菌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郭全友 《水产学报》2006,30(6):824-830
从菌落和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脂肪酸组成及同源性分析等方面,结合使用Sensititre、BioFosun、MIDI细菌鉴定系统对0 ℃、5 ℃冷藏养殖大黄鱼货架期终点细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确定优势腐败菌。0 ℃、5 ℃冷藏优势菌为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75.5%、59.6%,在营养琼脂和胰酶解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状隆起,边缘整齐,透明,无色至粉红色,革兰氏阴性杆菌,极生单鞭毛,大小为(0.6~0.9) μm×(1.5~3.3) μm,最适生长温度25~35 ℃、最适pH 7~9。菌株氧化酶和H2S呈阳性,能还原TMAO、液化明胶和Tween40,利用N乙酰基D葡萄糖胺等有机物。菌体主要脂肪酸为16∶1ω7c 、iso15∶0、17∶1ω8c、16∶0,比例分别为21.31 %、13.63%、9.82%、9.76%。菌株测试特征与细菌鉴定系统数据库比照,确定优势腐败菌为腐败希瓦氏菌。  相似文献   

8.
大黄鱼冰鲜杂鱼饲料中细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冰鲜杂鱼饲料中细菌的多样性,用细菌通用引物构建了细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从文库中随机挑选125个克隆子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分析,得到82个不同的RFLP 带型。对部分代表性克隆子进行测序,得到23条有效序列。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冰鲜杂鱼饲料中细菌主要分为3大类群,其中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细菌占据明显地优势地位,约占所分析克隆子数的84.4%;其次是黄杆菌纲(Flavobacteria)细菌,约占10.9%;还有少量的梭杆菌纲(Fusobac-teria)细菌,约占4.7%。γ-变形菌纲细菌中以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最多,其次是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相似文献   

9.
几种淡水鱼在冻藏过程中鲜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吴成业  叶玫 《淡水渔业》1994,24(1):16-18
本文以淡水养殖的鲢,鳙、罗非鱼为对象,利用IQF冻结设备在-30℃下冻结,并在-18℃的冷藏冻中贮成.通过对鱼肉鲜度指标K值,VBN、FAA-N、pH值以及蛋后质变性指标的测定,探讨鱼肉在冷冻贮藏过程中质量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K值和ATPase活性对反映淡水鱼低温冻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有着良好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以福建省宁德地区大黄鱼网箱养殖为实证对象,进行网箱养殖的负外部性经济分析,探讨控制负外部的经济与政策手段。选取三都澳海域3个案例进行实证调研,并采用规范研究法研究可能带来的外部污染源及应对措施。研究表明:该海域网箱养殖具有网箱布局高度集中、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为公共池塘资源,以及过度投饲鲜活饵料流失现象严重等特点。这些特点易带来明显的负外部性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成本。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了社会成本的产生机制,并提出加强养殖技术基础研究与养殖环境经济评价,合理确定养殖规模与养殖网箱布局,建立准入与退出机制,以及提高组织化程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C型凝集素受体(C-type lectin receptor,CTLR)是可以特异性结合糖类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PRs),在先天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揭示硬骨鱼CTLR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以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的一个CTLR基因—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4成员E基因(C-type lectin domain family 4 member E gene,Clec4e)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分子特征、表达分布和凝集特性。结果显示,LcClec4e cDNA全长1546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771 bp,编码254个氨基酸。LcClec4e的N端有一个跨膜区,无信号肽,C端含有一个糖识别结构域(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CRD),其中含有糖结合位点EPN和WFD以及6个可形成二硫键的保守半胱氨酸。系统发育分析表明,LcClec4e与多种鲈形目鱼类Clec4e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cClec4e在所检测的10种组织中呈组成型分布,且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LcClec4e在来源于大黄鱼头肾组织的原代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中均有表达,且在巨噬细胞中表达量最高;经灭活溶藻弧菌刺激后,LcClec4e在3种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均极显著上调。原核表达的重组LcClec4e胞外段(recombinant LcClec4e-extracellular domain,rLcClec4e-ex)具有Ca2+依赖性的凝集活性,可凝集小鼠、家兔的红细胞,以及嗜水气单胞菌、变形假单胞菌、溶藻弧菌和坎氏弧菌等4种水产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D-葡萄糖、D-果糖、D-甘露糖、D-麦芽糖、α-乳糖和脂多糖均可抑制rLcClec4e-ex对大黄鱼重要病原菌变形假单胞菌的凝集作用,说明LcClec4e可能与变形假单胞菌表面的糖类物质结合。这些研究结果提示,LcClec4e可能作为一种PPR,通过结合病原菌表面的糖类PAMPs来识别病原,参与大黄鱼抗细菌感染的免疫防御。  相似文献   

12.
官井洋大黄鱼夏季食物组成和摄食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6月在福建省官井洋海域收集579尾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标本进行胃含物分析,同步采集取样点附近水域浮游动物及张网样品,比较大黄鱼胃含物种类与水域中生物种类组成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大黄鱼食物种类共32种,种类广泛。大黄鱼主要摄食十足类(相对重要性指标百分比%IRI=49.14%)、鱼类(%IRI=20.47%)、磷虾类(%IRI=18.31%)和糠虾类(%IRI=2.34%),具有以游泳动物、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对象的肉食性摄食习性。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相对重要性指标IRI=976.10,%IRI=35.38%)和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IRI=505.27,%IRI=18.31%)为大黄鱼食物组成中最重要的食物种类。海区中,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占所有浮游动物总丰度的45.03%,主要优势种为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优势度Y=0.14)、双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bipinnata,Y=0.09)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Y=0.06);张网渔获物共鉴定91种,主要为细螯虾、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蟳、双斑(Charybdis bimaculata)、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银鲳(Pampus argenteus)鮻和棱(Liza carinatus)。研究表明,大黄鱼对食物种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主要体现在喜好追逐捕食海区中的小型虾类和仔、稚、幼鱼以及体型相对较大的浮游动物磷虾类和糠虾类。  相似文献   

13.
冰鲜大黄鱼加工过程中的细菌学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了冰鲜大黄鱼加工过程中鱼体温度变化及细菌总数和主要腐败菌假单胞菌的变化,分析了加工中的关键控制点。活鱼、加工结束后中心温度超过8℃的鱼的细菌总数、假单胞菌数分别为5.5×104、4.5×104cfu/g和3.3×104、1.4×103cfu/g;加工结束后中心温度未超过8℃的鱼,细菌总数和假单胞菌数分别为9.6×103、3.8×103cfu/g;冰藏2d、5d后鱼的细菌总数、假单胞菌数分别为1.1×104、8.6×103cfu/g和2.4×103、5.6×103cfu/g。并从细菌学角度确定了原料鱼、冰、预冷却、运输、加工是冰鲜大黄鱼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相似文献   

14.
测定和研究了闽-粤东族官井洋种群养殖大黄鱼群体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类型,并与文献报道的其亲本野生大黄鱼群体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养殖大黄鱼的眼径/头长和体高/体长的比值普遍大于野生大黄鱼,而吻长/头长和眼后头长/头长的比值普遍小于野生大黄鱼。同时,养殖大黄鱼群体的眼径/头长、吻长/头长和头长/体长三项比值具有随着鱼体体长的增长而逐渐减小的特点。养殖大黄鱼体长与体重、体长生长与养殖时间的关系分别为:W=0.0195L2.9775(R2=0.9959)、y=-0.0259x2+1.7125x+4.1534(R2=0.989),鳔重与体重的比值为0.61%~2.26%,月平均鳔重指数1.08%~1.85%。  相似文献   

15.
16.
为预报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以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根据2001-2008年间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情况的监测数据和各采样点海洋环境因子的测定数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探索了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了灰色预报模型GM(1,1)和GM(1,N),预报网箱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时间和发病率.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与养殖水域的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把水温、悬浮物、无机氮和COD选作先行指标,用这些因子的不同组合建立了GM(1,5)、GM(1,4)和GM(1,3)模型,比较这些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由无机氮和COD构成的GM(1,3)模型平均相对误差最小,为5.304%;用GM(1,1)模型对大规模细菌性疾病发生的时间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大黄鱼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矢耳石形态发育和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培育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的生长发育与矢耳石形态及微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黄鱼矢耳石上的轮纹是每日形成的,第1日轮在孵化后第2天形成,与其初次摄食相对应。(2)大黄鱼卵黄囊期和前弯曲期仔鱼的耳石形态为圆形,进入弯曲期耳石长轴迅速伸长,在后弯曲期耳石形态变为椭圆形。进入稚鱼期,矢耳石开始形成次生核。随后次生核数量逐渐增加,在孵化后47~78 d的个体中,次生核数量稳定在5~7个,耳石近似盾形。(3)根据耳石日轮宽度推算的大黄鱼稚鱼在其仔鱼期生长率(b)与第1个次生核的形成时间(tsp1)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表明生长较快的个体形成次生核的时间较早,进入稚鱼期所需的时间更短。以上结论表明,大黄鱼矢耳石可以反演其早期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18.
刺激隐核虫感染能够导致海水鱼类感染“白点病”,而大黄鱼是受“白点病”影响最严重的海水养殖鱼类。为了探究刺激隐核虫感染对大黄鱼生理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刺激隐核虫人工感染大黄鱼,分别在感染后0、12、24、48和72 h采集血液、肝脏、脾脏、肠、鳃、头肾和皮肤组织,并检测血清皮质酮、皮质醇以及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的变化。同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实验检测肝脏、脾脏、肠、鳃、头肾和皮肤组织中TNF-α、IL-8和IL-1β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大黄鱼感染刺激隐核虫后的0~72 h内,实验组大黄鱼表现出刺激隐核虫病的发病症状;血清皮质醇和皮质酮含量显著增加;肝脏GSH-Px活性极显著降低;肝脏SOD活性极显著增加;肝脏MDA含量在0~12 h内急剧增加并达到峰值,随后含量缓慢降低;各组织中的TNF-α、IL-8和IL-1β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在鳃、头肾、肝脏和皮肤中上调最为显著。研究表明,刺激隐核虫感染后有明显变化的皮质类激素含量和氧化应激指标能够反映大黄鱼的感染程度,有助于进一步辅助抗虫表型测量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配制浓缩大豆磷脂油与精制菜籽油的添加比例分别为0:6、2:4、4:2和6:0的4种等氮、等能和等脂的饲料(P0R6、P2R4、P4R2和P6R0),在海水浮式网箱中,养殖初始体重为(20.84±0.05)g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51 d,每个处理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通过评定2种油脂的不同配比对大黄鱼幼鱼的生长、体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得出大黄鱼幼鱼饲料中大豆磷脂油与菜籽油的适宜配比。结果显示,各组实验鱼的存活率均高于91%,且无显著差异(P0.05)。P2R4组实验鱼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P4R2和P6R0组(P0.05)。P2R4组实验鱼的蛋白质沉积率和脂肪沉积率显著高于P0R6和P6R0组(P0.05)。P0R6和P2R4组全鱼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P4R2和P6R0组(P0.05)。全鱼和肌肉的脂肪酸组成受实验鱼所摄食饲料的脂肪酸组成的影响。P6R0饲料显著降低了实验鱼的肝脏脂肪含量和肥满度(P0.05)。研究表明,大黄鱼幼鱼饲料中浓缩大豆磷脂油与精制菜籽油的适宜配比为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