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江西省农田土壤有效硫现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集了江西 1 6个县市 9种主要母质的 6 0 9个农田耕层土样进行了土壤有效硫含量测定 .统计结果表明 :平均值为 2 6 7mg/kg ,缺硫和潜在缺硫样点占 39 1 % .按地区分 ,以赣南、赣东北山区缺硫最严重 ,有效硫小于 1 2mg/kg的样点占 2 6 6 %~ 4 4 7% ,其次是丘陵地区 ,有效硫小于 1 2mg/kg的样点占1 0 0 %~ 1 9 0 % .按母质分 ,以石英岩、花岗岩发育的土壤最缺 ,约占 50 %~ 6 0 % ,其次是红砂岩、泥质岩 ,缺硫为 30 %~ 4 0 % ,这些是江西省急需施用硫肥的土壤 .水稻土以黄砂泥田、麻砂泥田、红砂泥田、鳝泥田等土属有效硫缺乏面积最大 ,全省水稻土有效硫缺乏的面积约为 1 0 3 8万hm2 ,约占水稻土面积的 34 % .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土壤硫素状况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全省834个土样有效硫分析结果,初步划出我省低硫土壤区域和土壤类型,通过讨论,旨在普及硫肥知识,提高对硫肥的认识,防患缺硫于未然。  相似文献   

3.
调查了泰顺县耕地土壤硫素状况,有效硫含量(磷酸钙浸出法)5~24 mg/kg,平均含量13.1 mg/kg.进行了多种农作物的施硫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油菜、水稻、尖椒、甘薯等4种作物上施硫增产幅度在5.2%~33.6%之间,每公顷施硫30~60 kg即可矫正土壤缺硫情况,满足作物需硫量.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稻田土壤硫素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湖南省主要母质类型的稻田土壤,进行土壤全硫,有效硫及其相关性质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耕层土壤全硫含量在0.266 ̄0.885g/kg之间,平均0.539g/kg。土壤有效硫变动范围为17.7 ̄135.1mg/kg,平均56.7mg/kg。土壤全硫和有效硫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23(n=40)。(2)随着土壤剖面层次的加深,土壤有效硫和全硫含量逐渐减少。(3)耕层土壤C  相似文献   

5.
研究贵州核桃主产区核桃园土壤养分丰缺状况,为核桃园的养分管理与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在贵州黔西北高海拔冷凉区、黔北高纬度冷凉区、黔西南、黔南地区高海拔区等核桃主产区共选择典型核桃园 126个,采集深度为 0~ 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进行养分丰缺状况的测试分析。结果发现,有 73.0%核桃园土壤 pH适合核桃生长;有 88.2%的核桃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适宜及以上范围;土壤全氮、全磷含量丰富;土壤全钾有 22.2%处于缺乏(极缺)状态;有 7.9%的核桃园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有效磷含量处于适宜及以上范围占 76.2%;速效钾含量较为缺乏,中等及以下水平比例占 81.8%;土壤中量元素交换性钙、镁含量均表现丰富,其中交换性钙没有出现低水平情况,交换性镁低水平比例仅占 8.7%;微量元素锰、铜含量较为丰富,但土壤有效硼含量较低,处于中下及以下水平的比例高达 99.2%,有效铁与有效锌中下及以下水平比例分别为 45.2%和 8.8%。黔西南高海拔地区核桃园土壤养分缺乏最严重,其次是黔北高纬度冷凉区、黔西北高海拔冷凉区和黔南高海拔地区。结果的核桃园中土壤碱解氮、有效锌含量缺乏程度重于未结果园,而速效钾含量缺乏程度轻于未结果园。总体来看,贵州核桃主产区核桃园土壤 pH值普遍适合;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全氮、全磷、交换性钙、镁、有效锰、铜含量丰富;速效钾、有效硼、有效铁含量缺乏;部分核桃园土壤全钾、有效磷、有效锌含量偏低。综上所述,不同核桃园施肥应因地制宜,深施有机肥及含铁、锌、硼元素的肥料作基肥,并提高钾肥比例;同时建议土壤偏碱性地区施用酸性肥料,部分缺磷地区提高磷肥比例。  相似文献   

6.
石元值  马立峰等 《土壤》2000,32(4):201-203
通过对浙江、安微两省茶园土壤有效态硫素营养状况及近十年来的变化情况的调查,当前茶园土壤有效硫含量变异很大,变化范围在5.17~259.30mg/kg之间,平均为61.41mg/kg。高产茶园有效硫含量高于低产茶园。在0~40(45)cm的范围内有效硫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较明显的递增趋势。近十年来,两省茶园土壤硫素营养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土壤有效硫状况与施肥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吕玉平  陈光亚 《土壤》1998,30(6):324-327
本文介绍了江苏省土壤有效硫状况,分析了土壤硫平衡情况。目前硫源总量可以满足作物的需求,但随着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和含硫肥料用量的减少,土壤硫的消费量将逐年增加,预测今后含硫化肥年用量不应少于100万吨。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黄河流域5个综合试验站224个主产区梨园,采集树冠滴水线下0~20 cm土样用于土壤理化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除泰安试验站有20.0%梨园土壤pH处于3.95~5.34外,其余4个试验站梨园土壤pH均在6.62~7.82;90%以上梨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20 g/kg,其中24.1%梨园有机质含量低于10 g/kg。62.1%梨园土壤碱解氮含量低于60 mg/kg,且绝大多数低于90 mg/kg;约18%梨园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于15 mg/kg,而43.3%梨园高于40 mg/kg;17.4%梨园土壤有效钾含量低于100 mg/kg,但有41.1%梨园高于200 mg/kg:梨园土壤有效磷钾富集现象明显。梨园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均较高,平均值分别达3073 mg/kg和219.8 mg/kg。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表现为:75%梨园有效铁含量低于10 mg/kg,27%左右梨园有效锰含量低于7 mg/kg,29.2%梨园有效铜含量低于1 mg/kg,30%左右梨园有效锌含量低于1 mg/kg;有效硼含量在0.25~1.0 mg/kg及>1 mg/kg范围的梨园分别约占57.6%和27.2%。针对上述梨园土壤养分含量特征,建议黄河流域梨栽培中应加强有机肥或有机物料的投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适量施用磷钾肥,重视补充微量元素铁、锰、锌、硼等。  相似文献   

9.
硫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素。根据多年多点田间试验和土壤有效硫测定,研究福建主要粮经作物的硫肥效应、土壤有效硫临界指标和耕地土壤硫肥力状况。64个田间试验表明,福建主要农作物施用硫肥平均增产10.5%,增产幅度是旱作物>水稻>香蕉;水田土壤和旱地土壤有效硫临界指标分别为23mgkg-1和25mgkg-1。根据全省372个耕层土样有效硫测定结果,土壤有效硫含量平均为27.6mgkg-1,低于土壤有效硫临界值的样品数占57.0%,其中,闽东南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硫缺乏程度比闽西北地区高;在土地不同利用类型中,旱地土壤有效硫总体比水田匮乏,旱地土壤有效硫平均含量是茶果园>菜园>农地,其中,农地土壤有效硫低于临界指标的样品占75.3%;水田中不同土种的土壤有效硫含量以埭田最高,灰沙泥田为最低,旱地则以灰赤土最高而风沙土最低。  相似文献   

10.
浙北平原土壤有效磷的农学-环境综合分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调查试验,拟订了浙北土壤有效磷的农学-环境综合分级指标体系。按照不施磷对照处理产量占施磷肥处理产量的相对比例大小和土壤磷素发生明显流失时的土壤磷状况,把土壤有效磷由低至高分为低、较低、中、较高、高和环境危险等6级。其中,水稻生产的土壤有效磷分级标准依次为<6、6~10、10~15、15~20、20~50和>50mg·kg-1;蔬菜生产的土壤有效磷分级标准依次为<10、10~20、20~28、28~40、40~50和>50mg·kg-1。提出了不同磷素状况的土壤管理看法:对当土壤有效磷超过15mg·kg-1的水稻田或有效磷超过28mg·kg-1的蔬菜地可实施"减量、隔年施磷"的施肥方法;当水稻田土壤有效磷超过20mg·kg-1或蔬菜地土壤有效磷超过40mg·kg-1时,应实施动态优化施磷方法,即减少磷肥施用量,保持施磷量相当或略高于作物吸磷量即可。在施用有机肥或长期施用一定量化学磷肥的条件下,可以不施用磷肥或少施用磷肥,充分发挥磷肥的后效特性。  相似文献   

11.
辽宁大豆主产区土壤硫素状况及不同硫肥肥效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大豆主要产区(8个县)土壤全硫及有效硫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阐述了不同类型、不同肥力土壤硫素状况。在不同地区开展的硫肥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硫含量很低的土壤上施用硫肥增产效果都很明显,而有效硫含量较高的土壤上施用硫铵增产效果较好,石膏和硫磺的增产效果不稳。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盼盼  宋戈  王越 《土壤通报》2016,(4):783-789
本研究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子系统构建耕地资源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结合Matlab编程,采用灰色关联法,引用经济学中敏感度的概念,对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进行预警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从各子系统的安全警度来看,2005~2014年,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压力系统的警度经历了"无警-轻警-中警"的变化过程;状态系统警度基本处于"中警"水平,响应系统的警度由"轻警"上升为"中警"。2015~2019年,耕地资源安全压力系统的警度由"中警"转变为"重警",状态系统和响应系统的警度一直维持"中警"水平。(2)2005~2014年,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总体警度呈逐步上升趋势,2015~2019年,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将一直处于"中警"水平,但预警的指标值持续降低,接近"重警"的水平。(3)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需针对城市化水平、水土流失治理、盐碱地治理及防止耕地污染等方面加以调控。  相似文献   

13.
张凤荣  吕贻忠 《土壤通报》2005,36(2):155-159
通过对北京百花山地区山地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及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测定分析,得到了该地区山地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的肥力特征。该地区山地自然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的含量较高,速效钾的水平中等,而速效磷的水平很低,微量元素中铜的含量较高,锰的含量较低,而有效锌的含量极低。自然土壤开垦为耕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降低,全氮的含量变化不明显;由于施肥作用,土壤全磷和速效磷的水平上升,个别耕地速效磷的水平极高,有过量使用磷肥的现象。对该地区山地土壤的开发利用,应坚持生态保护,防止水土流失,适当使用磷肥,注意使用微肥尤其是锌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形、不同的土壤类型、母质的差异制定合理的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土壤中硫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以三江平原的三种典型类型湿地:小叶樟(Calamagrostisangustifolia)草甸、毛果苔草(Carexlasiocarpa)沼泽、乌拉苔草(Carexmeyeriana)沼泽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中硫的含量在水平及垂直变化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在自然环境下硫的分布特征。经过试验分析和数据处理,得出以下结论:总硫、水溶性硫、吸附性硫、盐酸可溶性硫、盐酸挥发性硫、有机硫含量均为小叶樟草甸<乌拉苔草沼泽<毛果苔草沼泽;别拉洪河、挠力河、鸭绿河、浓江是三江平原四条有代表性的沼泽性河流,流域土壤中的硫素含量为挠力河>鸭绿河>浓江>别拉洪河;在土壤层次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除盐酸挥发性硫以外,其余各硫组分自上而下含量呈递减趋势;在湿地土壤各形态硫中,有机硫是土壤总硫的主体,盐酸挥发性硫含量最低。总硫与有机硫相关性最显著,达极显著正相关(P=0.01),水溶性硫与盐酸可溶性硫的相关性最差。影响湿地土壤中硫素含量的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物理粘粒及氧化-还原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不同灌溉方式下耕作土壤的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安北郊污灌区耕地土壤与正常耕地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颗粒表面分形维数D与粒径<0.002mm颗粒的百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污灌土壤的分形维数大于正常土壤,其值2.7448~2.8449之间,平均2.785。而正常土壤在2.7253~2.7746之间,平均2.755。这表明污水灌溉对土壤粒度分布和结构有重要影响,增大了土壤粒径<0.002mm颗粒的百分含量,进而影响到土壤粒径的分形分维。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土壤硒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黑龙江省处于全国缺硒带的始端,为研究黑龙江省土壤全硒(Se)的含量、分布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在全省采集400余个农业土壤0~20 cm耕层样品及主要类型土壤剖面样品(共21个剖面各发生层次土样71个),分析了土壤全硒含量、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土壤全硒含量变幅为0.008~0.660 mg kg~(-1),平均值为0.147 mg kg~(-1),总体上处于缺硒及潜在缺硒土壤范畴,几乎不存在高硒土壤与硒毒土壤。不同类型土壤中以盐碱土含硒量最低(0.097 mg kg~(-1)),而泥炭土最高(0.273 mg kg~(-1));硒在土壤剖面中主要呈现表聚型分布,也有少数呈现双峰型和心土聚集型分布;不同区域以大兴安岭地区为最低(0.115 mg kg~(-1)),小兴安岭山地最高(0.198 mg kg~(-1));不同行政市以大兴安岭地区最低(0.115 mg kg~(-1)),黑河市为最高(0.228 mg kg~(-1))。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全硒含量与土壤有机碳(SOC)、黏粒含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区表土层土壤SOC、黏粒含量与pH是影响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因素,此外土壤母质也是影响硒分布的重要因素;而土壤SOC含量对硒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与富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ulfur (S) deficiencies in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have become more common, particularly on coarse‐textured soils. In Study I,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2001/2002 through 2003/2004 on Mississippi River alluvial soils (Experiment I) and an upland, loessial silt loam (Experiment II)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spring S rates of 0, 5.6, 11.2, and 22.4 kg ha?1 and a fall rate of 22.4 kg sulfate (SO4)‐S ha?1 on grain yield of three varieties. In Study II,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2001/2002 and 2004/2005 on alluvial soils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spring S rates of 0, 5.6, 11.2, and 22.4 kg SO4‐S ha?1 in fields where S‐deficiency symptoms were present. Grain yield response to applied S occurred only on alluvial, coarse‐textured, very fine sandy loam soils (Study II) that had soil SO4‐S levels less than the critical level of 8 mg kg?1 and organic‐matter contents less than 1 g kg?1 in the 0‐ to 15‐, 15‐ to 30‐, and 30‐ to 45‐cm depths. Soil pH increased with soil depth. Optimum S rate was 11.2 kg SO4‐S ha?1 in 2001/2002 and 5.6 kg SO4‐S ha?1 in 2004/2005. On the upland, loessial silt loam soil, soil SO4‐S levels accumulated with depth, whereas organic‐matter content and pH decreased. In the loessial soils, average soil SO4‐S levels in the 15‐ to 30‐ and 30‐ to 45‐cm soil depths were 370% greater than SO4‐S in the surface horizon (0 to 15 cm).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土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1979年)-黑龙江省水稻土分布及其相关数据,2011年采取调查取样与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黑龙江地区4种类型(黑土型、白浆土型、草甸土型和沼泽土型)水稻土表层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密度的状况。结果表明:目前(2011年)4种类型水稻土表层平均有机碳、氮含量范围分别为21.18±7.27~30.91±9.99 g kg-1、1.83±0.44~2.49±0.74 g kg-1,表层平均有机碳、氮密度范围分别为5.32±1.42~6.95±0.98 kg m-2、0.46±0.07~0.56±0.08 kg m-2,其中沼泽土型水稻土表层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密度最大,黑土型则最小;沼泽土型与黑土型水稻土之间表层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密度差异均达1%显著水平,与草甸土型水稻土之间表层有机碳、氮含量差异均达1%显著水平,其有机碳、氮密度差异均达5%显著水平,与白浆土型水稻土之间表层有机碳及其密度差异达1%显著水平。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相关数据相比较,黑龙江地区4种类型水稻土表层有机质(碳)、氮含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其表层有机碳、氮含量及其密度仍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倪超    杨胜天  罗秋滨  郭红  董隽  高鹏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3):146-151
为探寻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力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自然、人口、政策、科技和社会经济五个方面选取30个指标,采用灰色关联法和通径分析法定量分析影响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素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自然因素和人口因素是黑龙江省耕地集约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社会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是次要驱动力,政策因素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作用最小;(2)城市化水平和非农业人口是决定耕地集约利用的主导因子,尽管总人口和粮食单产对耕地集约利用的直接作用较小,但通过其它指标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间接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