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水稻稻瘟病抗性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是造成水稻(Oryza sativa L.)减产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发掘、鉴定和筛选水稻抗性种质资源,有效利用抗病的水稻品种来抑制稻瘟病的发生,解决水稻生产的障碍并掌握抗性种质资源的抗瘟基因及其分布,从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抗性鉴定、抗性资源的筛选与利用、抗性遗传规律及抗病基因定位4个方面,对水稻稻瘟病抗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水稻抗稻瘟病资源的收集、选育和抗稻瘟病基因鉴定,加快抗性育种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稻瘟病是我省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流行年份减产幅度很大。为培育高产抗病良种,近年来,各育种部门都致力于从选择广谱高抗的抗源入手。但所选用的试材大多未曾用本省小种测定其抗谱,这给选择抗源,针对小种育种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提高水稻产量,都在进行频繁的引种,更换品种。然而,有的品种异地种植后,由于不抗稻瘟病造成减产;有的抗病品种连续种植3~5年后抗性即丧失。国内外研究表明,这是由于水稻的抗瘟性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致病性密切相关,而品种抗性维持久暂又与品种对不同小种的抗谱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水稻品种类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科学、合理和准确地评价品种的优良种性对筛选优良品种和应用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广东省5年的常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对广东省稻瘟病抗性品种的选育及抗稻瘟病种资源的利用进行分析。【方法】利用2011—2115年广东省参与区域试验的早晚造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分析149个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及抗性品种的抗源亲本,探究近年来广东省参试品种的抗稻瘟病特性。【结果】通过数据结果分析,发现149个品种中抗稻瘟病达到抗级以上的品种共84个,占比56.4%,感病以下的品种共22个,占比14.8%,感病以上抗级以下的品种共43个,占比28.9%。表明近年来广东省审定的品种大多具有抗稻瘟病特性,各育种单位越来越重视稻瘟病抗性育种和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的利用。从稻瘟病的抗性来源分析,28占和青六矮1号是2个主要的稻瘟病抗源亲本,其衍生出常规稻新品种达42个,占抗稻瘟病品种的77.8%,成为广东省常规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两大抗源。【结论】通过抗稻瘟病品种的抗源分析,说明选择合适的抗源亲本对培育抗稻瘟病新品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生产上对稻瘟病的防治没有特效的方法。更多依赖水稻品种自身的抗性来抵御病害的发生。因此,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和育种研究就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稻瘟病抗性遗传研究方面,到目前已经鉴定和定位了40多个抗稻瘟病基因。克隆了2个稻瘟病抗性基因Pi-b和Pi-ta。培育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可采用如下策略:广泛收集稻瘟病抗源。经过稻瘟病老重病区长期自然选择得到的高抗材料和含有已定位抗性基因的抗源材料要作为重点抗源亲本:检测稻瘟病茵群体结构的变化,获取小种变化的准确信息:常规的有性杂交和转基因技术相结合导入抗性基因;人工接种抗性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病区病圃抗性鉴定技术相结合.提高杂交后代材料抗性鉴定的准确性.加快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5.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地方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抗白粉病基因,为小麦遗传改良和抗病育种提供了优异的抗源。就中国小麦地方品种抗白粉病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抗病资源筛选鉴定、抗病性遗传分析、抗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等,探讨了利用地方品种抗源进行小麦育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抗病种质资源的发掘、研究与利用是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重要基础。对我国目前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的鉴选、基因定位和克隆及创新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证明籼、粳稻上分离的菌株致病性不同,稻瘟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1973~1975年筛选出12个鉴别品种,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进行了初测。1975~1985年应用我国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760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作7群49个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_(15)为优势小种。小种研究的结果,已在品种抗性丧失预测、指导品种合理布局、抗源筛选和加速抗病育种等方面开始应用。文中还对稻瘟病菌变异和小种研究方法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稻瘟病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主效抗性基因Pi-ta和Pi-b在我国很多稻区表现广谱持久的稻瘟病抗性,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水稻育种和生产。本研究选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和Pi-b及其等位基因的功能标记,在对22份分别已知抗病基因Pita和Pi-b以及感病基因pi-ta与pi-b组成的水稻品种检测验证基础上,建立了2套稻瘟病基因多重PCR体系:体系I同时检测抗病基因Pi-ta与Pi-b,体系II同时检测感病基因pi-ta与pi-b,并利用2套体系对336份高世代育种材料进行检测,与单标记检测结果比较,表现稳定可靠,重复性好。本研究构建的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标记多重PCR体系可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快速评价和抗稻瘟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9.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多抗病基因的鉴定,为抗稻瘟病育种奠定了重要基础。文中综述了我国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抗性改良、抗病育种的情况,并对抗稻瘟病育种的应用及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系国家"七·五"农业科技攻关项目之一.按全国统一鉴定技术方案,已完成我省参加全国统一编目的水稻品种资源抗稻瘟病鉴定803份,抗白叶枯病鉴定805份,抗褐飞虱鉴定816份,抗白背飞虱鉴定779份,分别比"七·五"合同书原计划738份,超额完成65份、67份、78份和41份.通过鉴定筛选,发掘了一批单抗、双抗、多抗和抗源品种.为国家种质库提供了精确的抗病鉴定的性状数据,为育种部门提供了一批抗源,为生产部门提供了一批综合性状较好的广谱抗性品种. 研究结果还表明,抗性品种对稻飞虱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现在成虫寿命感虫品种是抗虫品种的1.2倍;存活率是其1-3.7倍;繁殖率是其24.5倍;排泄蜜露量是其3.9-4.5倍.  相似文献   

11.
水稻稻瘟病是汉中地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该研究以同时含有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和Pi-km的蜀恢527,含有稻瘟病抗性基因Pi-b的R150为基因供体配置杂交组合,利用Pi-ta、Pi-km和Pi-b的基因标记对分离世代进行基因位点检测,结合田间多代选育、抗性筛选将3个基因转育到同一品种,通过分子标记与田间多代性状筛选,选育出抗病、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陕恢206"。研究表明,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为选育多抗水稻品种提供了简单、便捷的选育方法,同时也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12.
绿核菌属绿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ahashi.引发的稻曲病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抗病种质资源稀少成为限制水稻抗病性育种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117份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水稻育种亲本为试验材料,在稻曲病自然发病重病区进行抗病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鉴定品种中抗病品种2份;中抗品种17份,占鉴定材料的14.53%;中感品种56份,占鉴定材料的47.86%;感病品种42份,占鉴定材料的35.90%。研究分析表明,品种的孕穗期-抽穗期气候条件及穗部特征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重要影响,籼粳亚种间品种整体抗病性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结果为水稻抗稻曲病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3.
野生稻抗瘟性鉴定抗病基因推断及抗性导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中国北方稻区6个广致病谱稻瘟病菌系的混合菌液对我国和国外引进的334份野生稻材料进行注射接种鉴定,筛选出25份抗病或高度抗病的材料。鉴定结果发现对广致病谱菌系混合菌液表现抗病的材料,对日本7个代表菌系全部表现抗病,说明可以利用广致病谱稻瘟病菌系的混合接种源,广泛筛选抗源。本研究还利用日本7个代表菌系分别接种80份对6个广致病谱菌系的混合菌液感病的野生稻材料和日本12个具已知抗病基因的鉴别品种,根据反应型的比较分析,推断出41份野生稻材料的抗病基因。且通过常规杂交,已将高度抗病的野生稻抗病基因导入栽培稻品种中。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出优异的水稻稻瘟病抗性材料,收集并整理我国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日本、韩国共203份水稻种质资源,按照不同的育成时期、来源进行分类,利用2a的抗病鉴定结果进行资源评价。结果表明:旱育稀植时期育成的品种稻瘟病抗性有很大的提高,韩国的水稻资源有更好的稻瘟病抗性。资源的年际间抗性有差异,应对材料进行多年、多点的鉴定。因此,在利用自然条件对育种材料抗稻瘟病筛选后,用接菌的方式对自然感病筛选出的未发病材料进行接菌鉴定能提高抗病鉴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水稻纹枯病抗性鉴定方法和种质创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Kühn)是水稻最主要的真菌病害之一,仅次于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由于缺乏理想的抗源、有效的鉴定方法,致使水稻纹枯病抗性遗传研究相对滞后。就水稻纹枯病抗性有效鉴定方法、抗源筛选、种质创新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建瓯市部分水稻品种(组合)对稻瘟病抗性鉴定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证明,利用抗病品种防治稻瘟病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筛选适合建瓯市栽培的抗病良种和对已推广的水稻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及时指导更换品种,达到避免因品种感病而造成严重损失的目的,现将建瓯市一部分水稻品种(组合)对稻瘟病的抗性田问监测及鉴定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全世界水稻种植区几乎都有此病发生.病害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5%,严重时可达50%.近几年,稻瘟病有加重趋势.全国稻瘟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从70年代起,筛选出"红脚占"、"赤块矮选"、"谷梅系统"、"中系7604"、"城特系统"等一批稻瘟病抗源材料;"六五"期间,又先后育成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品种,为粮食高产、稳产作出巨大贡献.1997、1998年对苏州地区各育种单位的粳稻品种(系)进行抗瘟性鉴定与筛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有效的方式。【方法】本研究以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Pi-9的‘盐稻10号’为母本,以同时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和Pi-b的‘武运粳8号’为父本杂交,进行基因聚合育种。利用Pi-ta、Pi-b和Pi-9的特异性分子标记对杂交后代的分离株系进行基因检测,结合田间选育,抗性接种鉴定。【结果】将Pi-ta,Pi-b和Pi-9基因聚合于一体,选育出抗稻瘟病、产量高,米质优的水稻新品系‘盐稻1626’。【结论】该品种适宜在我国北方黄淮海粳稻区域推广种植,不仅为育种家提供水稻抗性多基因聚合育种的方法,而且为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创制了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9.
粳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国内在水稻白叶枯病抗源筛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一些国外重要抗源也已引进。鉴于水稻白叶枯病菌系的致病力有明显的地域性,而且国外现已确认菌系的致病性有类似于“生理小种”的分化。一个抗源的抗性表现可因不同地区的不同菌株而不同,这取决于品种与菌株之间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性质。因此,这些抗源对我国水稻白叶枯病菌不同菌系的抗性表现及其遗传规律、抗病基因间的异质性,尚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评价它们在抗病育种计划中的利用价值。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几个粳稻品种的抗性遗传方式,并对抗病基因之间的等位关系进行测验,以期为抗白叶枯病育种计划的拟订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广西水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抗稻瘟病情况,获得苗期广谱抗稻瘟病的优异种质资源,为广西水稻抗病育种提供抗源材料.[方法]采用7个广西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ZA9、ZA13、ZB1、ZB9、ZB13、ZC3和ZC13),对419份广西水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采用喷雾接种法进行苗期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供试419份广西水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对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平均抗病级别为2.93~5.72,其中对ZC13(2.93)的抗性最高,对ZA13(5.72)的抗性最低.不同类型水稻对7个生理小种的抗谱比较结果显示,粳稻的平均抗谱(36.59%)高于籼稻(30.90%),二者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糯稻的平均抗谱(32.28%)高于粘稻(31.92%),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桂中稻作区的平均抗谱最高(37.32%),桂南稻作区最低(29.48%),不同稻作区种质间的抗谱排序为桂中稻作区>桂北稻作区>高寒山区稻作区>桂南稻作区.7个生理小种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008~0.451,其中ZB9与ZA13和ZC3,ZC13与ZB13和ZC3间的相关系数较低,致病性无显著相关,其他生理小种间的致病性呈显著或极显著(P<0.01)相关.系统聚类分析将419份广西水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分成7类,其中第Ⅱ类抗谱范围较广(14.29%~100.00%),平均抗谱最高(60.95%),可作为抗性育种的亲本和稻瘟病抗性基因挖掘的材料来源;第Ⅲ类抗谱范围最窄(0~14.29%),平均抗谱最低(2.96%).[结论]获得14份对7个广西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抗谱在80.00%以上的高抗品种,为稻瘟病抗病遗传育种及抗性基因定位提供了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