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麦旗叶与穗粒重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以 57个冬小麦基因型为试验材料 ,在稀植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旗叶长、宽和面积与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粒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旗叶长、宽和面积与穗粒数均为显著正相关 ,相关程度大小为旗叶面积>旗叶宽 >旗叶长 ;2旗叶长、宽和面积与千粒重均为正相关 ,但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3旗叶长、宽和面积与穗粒重均为正相关 ,其中旗叶宽和面积与穗粒重相关达极显著水平 ,旗叶长与穗粒重显著相关。由此可见 ,旗叶大小对穗粒重有着显著正向效应 ,因此在育种栽培过程中 ,注意增加旗叶面积对提高穗粒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3.
小麦上三叶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小麦上三叶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选用15个丰产型小麦品种(系),采用相关及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上三叶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问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上三叶的宽与单株粒重呈显著相关关系,旗叶宽对单株粒重的贡献较大,单株粒重随着旗叶宽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幅度较大。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旗叶宽和倒二叶面积对单株粒重的直线回归方程是真实的,旗叶宽度每增加1cm,单株粒重就会增加7.7284g,倒二叶面积每增加1cm^2,单株粒重增加0.4146g。 相似文献
4.
小麦灌浆期叶面喷施多元素、丰收素和磷酸二氢钾对提高小麦粒重皆有显著效应,其增产幅度分别为14.1%、10.3%和5.6%.丰收素喷施后能提高小麦的抗锈病能力。 相似文献
5.
大豆叶—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大豆顶节位叶面积与籽粒重之间的相关系数r=0.6741;单株各节位叶面积与籽粒重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64、0.744、0.674(因品种而异);用剪叶处理使叶面积减少一半,单株籽粒重相应地下降47—60%。大豆群体上、中、下层分层剪叶,单株籽粒重下降4.3~21.2%不等(因品种和去叶层次而异)。粒叶比(g/m~2)与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为0.49、0.45不等,因年份而异)。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孕穗期叶面喷素对小麦穗粒数和粒重的调控效应,于2014-2015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示范园区进行试验,以半冬性品种豫麦49-198为供试材料,在小麦拔节后25d(4月6号),以清水为对照,叶面分别喷施硼砂(B)、6苄基腺嘌呤(6-BA)、6-BA+B、奇善宝(QSB)、双增1号(CPD),对不同喷素条件下小花败育速率和籽粒灌浆进程及其成熟后小麦穗部性状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喷素处理均能降低小花的败育速率,显著增加小麦不同部位的小穗粒数和粒重。对小麦各部位小穗粒数的促进效果,以CPD处理对小麦下、中部小穗粒数提高幅度最大,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95个和4.85个;对不同部位小穗粒重的促进效果,也以CPD处理效果最佳,使小麦下、中和上部小穗粒重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1.97%、5.87%和9.32%。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小麦在不利气候条件下的灌装机理,改善湖北小麦的产量与品质状况,作者以三种粒型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籽粒胚乳细胞增殖动态及其与体积和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用Richards方程能较好地模拟胚乳细胞增殖动态。不同品种间胚乳细胞数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大粒饱满品种(鄂恩1号)>大粒不饱满品系(95A—10)>小粒饱满品种(华走8号)。强势粒胚乳细胞分裂起始势高,达到最高增殖速率时间短,活跃分裂期长,可分裂出更多的胚乳细胞。弱势粒胚乳细胞增殖起始势低,细胞分裂速率变化缓慢,其最终胚乳细胞数显著低于强势粒。多元统计分析表明,决定籽粒体积大小的主要是胚乳细胞数和单个胚乳细胞大小,决定粒重大小的主要是胚乳细胞数和单个细胞重。 相似文献
8.
9.
10.
安徽沿淮和淮北地区小麦穗粒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重穗型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24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穗粒重与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他18个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穗粒重、收获指数、产量及产量三要素存在着极显著差异;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收获指数、单茎生物产量、单茎草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三叶的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穗数、籽粒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根据穗粒重把小麦品种划分为三大类:重穗型,穗粒重≥1.8g;中穗型,穗粒重为1.4~1.8g;轻穗型,穗粒重≤1.4g。沿淮和淮北地区可通过着重提高穗粒数、同步提高单茎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途径提高穗粒重。 相似文献
11.
滴灌春小麦群体质量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滴灌春小麦的高产机理,以新春6号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水肥条件下滴灌春小麦群体质量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滴灌春小麦的茎蘖成穗率、粒叶比及花后干物质对产量的贡献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孕穗期LAI与产量呈二次抛物线的关系;在拔节期滴灌春小麦的群体茎蘖数量为775.2×104·hm-2、茎蘖成穗率为88.7%、孕穗期和籽粒形成期的LAI分别为7.83和6.22、粒数叶比和粒重叶比分别为4 314.4粒·m-2和224.3g·m-2、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为7 001.95kg·hm-2、花后干物质贡献率为79.14%时,产量最高(10 967.4kg·hm-2)。说明通过提高茎蘖成穗率,保持适宜孕穗期群体叶面积和提高粒叶比,促进花后物质生产和贮存物运转,协调源库关系,可以实现滴灌春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12.
小麦籽粒性状与产量和品质的数量化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小麦籽粒性状与产量和品质的定量关系,用数量化理论Ⅰ的方法,对四川30个小麦新品系的籽粒性状与产量和品质进行了相关、偏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籽粒颜色和饱满度与产量及品质性状的相关和偏相关均不显著;籽粒质地与湿面筋含量、粗蛋白含量相关极显著,与容重和降落值相关显著,但偏相关均不显著;籽粒重量与降落值相关显著,但偏相关不显著.(2)从回归系数看,红皮小麦有利于产量、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和稳定时间的提高,而白皮小麦可以增加容重、降落值和延展性;与粉质小麦相比,角质和半角质使小麦产量降低,角质小麦有利于提高容重、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降落值和延展性;籽粒饱满程度较低,将使产量、粗蛋白含量和沉淀值减少;大粒重小麦有利于增加沉淀值,但使湿面筋含量、降落值、稳定时间和延展性降低.(3)根据数量化理论Ⅰ建立的回归方程,用小麦籽粒性状来预测湿面筋含量、粗蛋白含量、容重和降落值的效果较好,但对产量和其他品质性状预测的可靠性很低.在小麦育种中,可以根据小麦籽粒性状来选择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容重和降落值等品质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不同生长调节剂拌种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小麦播前用 399调节剂拌种后具有明显的促根 (0 .4~ 3.5条 /株 )、促蘖 (0 .9~ 1.1个 /株 )、增穗 (2 8.0万 /hm2 )、增粒 (0 .3粒 /穗 )作用 ,增产 70 2 .9kg/hm2 ,增产效果显著。小麦拌种剂和麦业丰拌种能有效降低株高 ,增强小麦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4.
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小麦产量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小麦产量由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小麦产量的高低取决于产量构成因素的配置。为探究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的合理产量结构配置,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获取2001-2011年稻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文献,并对中高产水平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偏相关分析显示,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大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根据中高产水平小麦产量结构的特点,在稻茬小麦的选育与栽培过程中,应以穗数为主导因素,协调穗数与穗粒数的关系,稳定千粒重。 相似文献
15.
大穗小麦品系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大穗型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西农979为对照品种,对参加2009年度陕西省小麦品种预备试验和2010年度小麦区域试验的8个具有高产特征的大穗型小麦新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新品系除单位面积穗数外,其他农艺性状均明显高于多穗型品种西农979;品系2036、2037、2038、2039和2040产量均高于西农979;在农艺性状中,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重与产量相关性较大,穗粒重和地上部生物量对产量分别产生较大的直接正效应和负效应;可通过协调大穗型小麦各节间长度和合理密植,提高单位面积穗数来弥补大穗小麦分蘖成穗率低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为给小麦优质生产中硅肥的使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两个春小麦品种龙麦26和克旱16为材料,研究了硅肥施用量(15~75kg.hm-2)对小麦植株形态、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硅可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其中龙麦26的增产幅度大于克旱16,穗粒数和穗数的增加分别是两个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施硅对小麦植株高度和茎秆基部粗度影响不显著,但不同程度地增加龙麦26的穗长;硅肥对千粒重、容重和蛋白质含量等籽粒品质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龙麦26的干湿面筋含量、面粉吸水率和面团断裂时间等加工品质指标,同时改善了其面团的拉伸特性。在本试验条件下,龙麦26的适宜施硅量为30kg.hm-2,克旱16为60kg.hm-2,过量施硅不利于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以小麦扬麦25为材料,分析脲甲醛复合肥配方施肥与当地常规配方施肥对小麦分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脲甲醛复合肥配方施肥对小麦前期分蘖表现出了促进作用,茎蘖数的增加幅度高于常规配方施肥,且分蘖率的差异更为显著。随着小麦分蘖数开始下降,脲甲醛复合肥配方施肥的成穗率低于常规配方施肥,但差异不显著。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脲甲醛复合肥配方施肥的有效穗数比常规配方施肥高,具差异显著(P<0.05),但在实粒数和千粒质量方面几无差异。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来看,脲甲醛复合肥配方施肥通过增穗数、增粒质量达到增产效果,增幅2.93%,增加净效益50.55元/667 m2。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不同筋型小麦对土壤类型的适宜性,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筋型小麦品种在四个不同土壤生态类型(潮土,褐土,砂姜黑土,水稻土)上的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结果表明,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籽粒产量、有效穗数、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在潮土上最高,在水稻土上最低;砂姜黑土上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千粒重均最低;水稻土上强筋和弱筋小麦穗粒数最少,在褐土上最多。潮土、褐土上强筋小麦籽粒蛋白含量、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含量高于弱筋小麦;水稻土、砂姜黑土上弱筋小麦籽粒蛋白含量及其组份含量高于强筋小麦。潮土、褐土上强、中筋小麦出粉率、湿面筋、吸水量高于水稻土、砂姜黑土;而水稻土、砂姜黑土上弱筋小麦出粉率和湿面筋含量高于潮土和褐土。在潮土、褐土上强筋和中筋小麦能取得较好的面团品质,在水稻土、砂姜黑土上弱筋小麦能取得较好的面团品质。因此,郑州地区的潮土三种筋型小麦均适宜种植,与水稻土相比,能够取得较高产量和较好品质。综合来看,潮土和褐土种植强筋小麦比弱筋小麦好;水稻土种植弱筋小麦比强筋小麦好。 相似文献
19.
氮肥基追比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探讨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的氮素运筹技术,在2006-2008年,以强筋小麦济麦20、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在超高产(公顷产量9 000 kg以上)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氮素不同基追比例对小麦产量、品质及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公顷施纯氮307.5~322.5 kg(其中化肥氮270 kg)、基追比例10∶0~4∶6范围内,济麦20、烟农19和皖麦50的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均随拔节期追氮比例的增大而递增,并与此期追氮比例呈极显著简单直线正相关或二次曲线相关;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等品质指标均随拔节期追氮比例增加而提高.烟农19和皖麦50的植株体内含氮量随生育进程而渐降,分蘖期最高,成熟期降至最低.以上结果说明,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栽培的氮素运筹方式以氮肥总量的40%~50%基施、50%~60%拔节期追施为宜,传统的氮素"一炮轰"运筹方式难以达到9 000 kg/ha的超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20.
垄作栽培对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垄作栽培对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豫麦50(弱筋)、郑麦975(中筋)和藁麦8901(强筋)3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2种栽培方式(平作、垄作)下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垄作小麦灌浆后期旗叶生理活性高于平作。藁麦8901和豫麦50及郑麦975在灌浆后期旗叶SPAD值均是垄作高于平作,同时垄作栽培也有助于增强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和NR(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提高旗叶氮素同化能力,促进生育后期旗叶氮素向籽粒的再运转。垄作栽培小麦产量较传统平作有显著提高,增产幅度达9.26%~14.52%。垄作栽培主要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或单位面积穗数来提高小麦产量,而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