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通过试验.认为采用塑料绑缚并绕毒草绳的办法防治枣食芽象甲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那些耕作不方便、土壤干燥的山区效果更佳.同时该方法对所有通过主干上树为害的害虫均有同样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镜对枣食芽象甲(Scythropus yasumatsui Kono et Morimoto)(鞘翅目:象甲科)雌、雄成虫触角的感器进行观察,比较它们的形态及分布。结果表明,枣食芽象甲雌、雄成虫触角均呈膝焰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含7个鞭亚节)构成,共有7类8种感器,分别为鳞形感器、2种端指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芽孢形感器。其中,端指形感器和毛形感器数量较多。各种感器的数量分布以鞭节上最多,柄节次之,梗节最少;触角感器类型及其分布在雌、雄成虫间差异不大,仅雄虫触角平均长度较雌虫长。  相似文献   

3.
几种药剂防治酸枣食芽象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0.26苦参碱水剂、1.8阿维菌素乳油、0.3印楝素乳油和2.5高效氯氰聚酯乳油防治酸枣食芽象甲,结果表明:除对照(2.5高效氯氰聚酯乳油)外,0.26苦参碱水剂600倍液和1.8阿维菌素乳油的防治效果明显,1.8阿维菌素乳油持效性较好,大田药效试验3 d后防效达到73.08,对酸枣食芽象甲的取食行为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生产中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枣树食芽象甲种群动态及田间分布特点,为田间准确测报及防治策略提供依据。通过定点调查了食芽象甲的数量变化和田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关中地区食芽象甲羽化初期比榆林地区早10 d左右,其中在阎良区北冯村,食芽象甲羽化初期为4月5日,佳县小会坪村和清涧县李家崖村为4月15日。从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来看,食芽象甲幼虫在0~19 cm均有分布,3月份以前各龄期幼虫集中分布于8~15 cm土壤中,3月份以后随着气温升高,其分布向0~3 cm土表上层迁移并化蛹;从水平分布来看,随着树龄的增加,分布在枣树主干周围的食芽象甲幼虫数量显著在增加,主要集中在距离主干0~100 cm内,占到总虫口量的77.78%;从食芽象甲田间羽化与枣芽萌发率之间的关系来看,枣树平均萌芽率达到50%时,枣食芽象甲成虫开始上树为害;不同地形食芽象甲虫口密度以山地显著高于滩地,阳坡高于阴坡,树冠阳面高于阴面。  相似文献   

5.
食芽象甲属鞘翅目象鼻虫科,又名枣飞象、小灰象甲、食芽象鼻虫等。各地俗名较多,如顶门吃、尖嘴猴、土猴等。北方各大枣区均有分布。以成虫为害枣树的嫩芽或幼叶,大量发生时期能吃光全树的嫩芽,迫使枣树重新复发,  相似文献   

6.
介绍陕北枣区枣树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当地枣树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室内条件下采用点滴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腰果害虫食芽象甲(ScythropusyasumatsuiKonoetMorimoto)的触杀毒力。结果表明:7种供试药剂对食芽象甲的杀虫毒力从高到低依次为锐劲特、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毒死蜱、辛硫磷、乙酰甲胺磷、敌百虫;锐劲特对食芽象甲的触杀毒力最高,处理24h后LD50为0.0096μg/头;高效氯氰菊酯和敌敌畏次之,处理72h后LD50分别为0.0040和0.0432μg/头。锐劲特、高效氯氰菊酯和敌敌畏3种杀虫剂在田间防治中均可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8.
陕北地区中阳木枣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中阳木枣是陕晋黄河沿岸枣区的主栽品种.通过对中阳木枣的栽培区域,栽培区域的气候特征、土壤类型和养分状况,以及中阳木枣的品种变异性和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中阳木枣是适应气候偏凉(8.1~11.1℃)、降雨量偏少(390~570 mm)地区栽培的品种;(2)中阳木枣也是较为耐旱、耐瘠薄,并具有较好适应性和丰产性的品种;(3)中阳木枣品种的变异较大,可用于优良株系的选择利用.  相似文献   

9.
陕北枣区的地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陕北枣区位于黄土高原北部的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枣区.根据陕北枣区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特征,比较研究了陕北枣区与全国主要枣产区的平均气温、降雨量、日照时数、有效积温等气象因子,以及各物候期内主要气象因子和各物候期出现时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陕北枣区是我国气候偏凉的优良晚熟制干枣的优生区.特别是由于陕北枣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制干枣品种应是陕北枣区发展的主体;并由于陕北气温偏凉,具有特殊的气候特征,发展品种应以适应当地的品种为主,尤其是当地良种.  相似文献   

10.
11.
李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889-10890
基于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的分析,提出了陕北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为该地区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试验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影响玉米高产的品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陕北沟谷地春玉米7 650 kg.hm-2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在本试验条件下,四项农艺措施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密度>品种>施氮量>施磷量,最佳农艺措施组合为密度6.00万株.hm-2,纯氮330 kg,纯磷138kg,品种3 819。生育期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四因素中品种对生育期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研究结果可作为类似地区春玉米高产栽培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陕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受水土流失影响较大,固坡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本文概述了植物固坡的理论研究,选择了适应于陕北地区的几种固坡植物,并对坡面条件和种植因素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优化改造陕北设施农业棚室集成配套栽培技术,形成适宜黄土高原不同区域设施蔬菜栽培的新型生产技术体系,提高设施蔬菜产量和质量。笔者于2019~2020年对陕北地区农业设施结构及栽培模式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并针对目前陕北地区设施的现实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探索总结了适合陕北地区设施农业产业发展的结构类型和栽培模式,以加快榆林市设施蔬菜产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配套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等的建设进程,实现设施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适宜陕北地区的谷子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模式,以谷子(MM)和大豆(SS)单作为对照,设置了9种不同行比配置下的间作处理,从作物产量和农艺性状,以及经济效益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带状间作虽然降低了谷子和大豆单位面积产量,但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农田高产出,与单作谷子、单作大豆相比,带状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23.0%~43.0%,作物群体混合产量增加了4.0%~27.0%、43.8%~75.7%。间作条件下,随着谷子间作行数的增加,谷子的穗长和单穗重增加,株高、茎粗、穗粗下降;与单作相比,间作大豆的株高、百粒重增加,每荚粒数减少,其他指标数值增减不一。综合比较各间作处理,谷豆行比4∶3处理下混合产量最高达4 172.4 kg·hm-2,谷豆行比4∶2处理下经济效益最大为24 862.0元·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因此,选择带幅1.55 m,4行谷子搭配2行大豆是适宜陕北地区的谷豆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如何实现农户耕地利用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互动,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在分析影响农户耕地利用方式选择因素的基础上,归纳了建国以来陕北农户耕地利用方式的演变阶段;剖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陕北农户耕地利用方式的优化策略,如加大农田改良与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户经济收益;注重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工作,完善配套政策,实现生态经济化发展;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推动耕地集约农业发展,提高耕地生产力等。  相似文献   

17.
张颖  商铁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14-13016
针对陕北寺庙园林景观的营造现状,分析了寺庙园林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宗教和旅游功能兼备、建筑群空间容量较大、历史文化背景悠久以及兼具植物园功能的景观特点,也指出了陕北寺庙园林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绿化方面缺乏总体规划和与宗教文化相关的植物;缺少体现植物观赏性和季相性的艺术配置手段;植物配置缺少陕北文化特征;配置方式不够丰富,配置比例不合理;对垂直绿化重视不足;植物群落相似性较大,多样性较小。在调查和分析陕北寺庙园林景观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陕北寺庙园林的香道、宗教活动部分和生活供应部分在布局形式和植物配置上进行研究,并归纳出适应陕北地区寺庙园林绿化的植物种类,旨在探索陕北寺庙园林"天人合一"的景观新模式,以期为陕北寺庙园林的景观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寻求最佳栽培因子组合,为小麦增产提供科学依据,在陕北黄土高原川地中等肥力条件下,进行了三因素二水平正交设计试验。研究表明,三因素对小麦产量影响顺序为施肥量>种植方式>播种量。同时研究了播种量与施肥量、播种量与种植方式、施肥量与种植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小麦品种石86-51446000 kg.hm-2以上栽培方案为:播种量120 kg.hm-2,施氮量189 kg.hm-2,施磷量129 kg.hm-2,并进行地膜覆盖。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生态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陕西省开发旅游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根据陕西省生态旅游资源的实际赋存条件,提出陕西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各地市层次定位的框架构想,并对陕西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