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茶园假眼小绿叶蝉防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处理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以24%溴虫腈悬浮剂等6种不同类型药剂和黄板进行了茶园小区及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溴虫腈、茚虫威、阿立卡3种药剂对靶子害虫假眼小绿叶蝉有较强的杀伤力,能迅速降低害虫田间虫口数,药后14 d,平均防效达83.45%,而且药效持久,一次用药可持续20 d以上,是无公害茶园防治假眼小绿叶蝉害虫的理想药剂;飞电在防治假眼小绿叶蝉时虽然起效快,但持效性较差,药后14d,平均防效仅为60.34%;茶蝉净的速效性不及化学药剂,但其控制时间长,使用14d后,平均防效仍在70%以上,且其不会对哺乳动物产生危害,是一种生态防治剂;黄板诱杀对降低茶园假眼小绿叶蝉虫口密度有一定作用,而且对多数天敌影响作用小,是一种简便、易操作的绿色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2.
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假眼小绿叶蝉是我国茶树上发生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本文概述了我国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假眼小绿叶蝉优势种的确定、生物学特性、种群消长规律、空间分布、遗传差异、通讯行为、不同茶树品种的适应性以及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4.
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抗药性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vitis(Gothe))是我国茶区的主要害虫.本文采用药膜法测定了14种杀虫剂对该虫相对敏感种群的毒力基线,比较了6种常用农药在不同茶园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茶园施药水平的提高,其LC50值和抗药性逐渐增强,对新型药剂阿克泰的抗性倍数增幅最大,增长了2.2-13.3倍,而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则增幅最小,增长了1.5-3.4倍.毒力基线测定结果表明:敌敌畏的LC50值为310.5990mg·L-1,毒力最低;阿克泰的LC50值为1.2029mg·L-1,毒力最高,相对敌敌畏的毒力为258.2倍.  相似文献   

5.
为了选出防治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水溶性农药替代品,解决茶叶和茶产品的质量安全,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茶叶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特进行水溶性农药替代品防治茶园假眼小绿叶蝉效果研究,将15%茚虫威乳油、24%虫螨腈悬浮剂与目前推广的水溶性农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前两者不仅防治茶园假眼小绿叶蝉效果好,而且成本低,又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樟-茶间作、纯茶园两种不同类型茶园中的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樟-茶间作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和若虫发生峰值高于纯茶园,两种茶园全年均有2个为害高峰期,即主高峰6月下旬~7月中旬与次高峰9月下旬~10月;两种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均以成虫状态越冬,越冬时间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7.
0.3%苦参碱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及茶蚕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碧堂  石和芹  汪荣灶  廖满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631-4632,4653
[目的]探讨生物农药苦参碱对小绿叶蝉、茶蚕的防治效果。[方法]设置小区试验、大田防治试验和室内试验,测定苦参碱对假眼小绿叶蝉及茶蚕的防治效果。[结果]小区试验喷施0.3%苦参碱水剂1000、1200倍液后1、5d,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优于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后10d0.3%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的防治效果与蚜虱净相近,但0.3苦参碱水剂1200倍液不及蚜虱净;大田试验中,0.3%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喷后5、10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56%和80.16%;0.3%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对茶蚕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结论]苦参碱对假眼小绿叶蝉和茶蚕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该文探讨了尊重自然,持之以恒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茶园生态平衡,并科学地应用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及时分批采摘与适时强采茶叶,适度修剪、诱杀等生态技术防控假眼小绿叶蝉(Emposca vitis Gothe)的效果,以及生态防控后产生的效益,以期为我国茶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茶假眼小绿叶蝉的测报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假眼小绿叶蝉 [E· pirisuga (Matsumura) ]是茶树主要害虫。在我国 ,北至安徽 ,南至广东、海南和广西等省区 ,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它以刺吸式口器刺入嫩梢皮层 ,吸取汁液 ,消耗养分。成虫在嫩梢产卵 ,破坏输导组织 ,被害嫩梢叶尖、叶缘绿变红褐色 ,芽缩叶卷 ,硬化变质 ,成茶易脆 ,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如防治不及时 ,会影响当轮茶不能开采 ,第二轮茶产量锐减 ,茶丛早衰。该虫在桂西山区的百色茶场一年发生 1 2代 ,世代重叠 ,没有越冬现象。常年发生 2次虫口高峰 ,夏茶受害重 ,秋茶次之 ,春茶最轻。各个茶区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为害并…  相似文献   

10.
假眼小绿叶蝉白僵菌优良菌株筛选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假眼小绿叶蝉僵虫筛选到1株对若虫、成虫毒杀作用明显的白僵菌菌株Be2,并选用4株不同来源的白僵菌菌株进行了室内和田间毒力生物测定,结果表明,Be2菌株毒力最强,若虫、成虫死亡率高达95%以上,是可用于田间防治的生产菌株。利用该优良菌株应用于大量生产,菌粉平均含孢量达259.46×108/g,平均孢子萌发率达97.43%。通过大面积示范应用,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茶树假眼小绿叶蝉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苏州地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开展了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在苏州洞庭山地区茶园中每年出现2个发生高峰,第1个高峰出现在6月中下旬,第2个高峰出现在9月上中旬,第1个发生高峰高于第2发生高峰;防虫网覆盖的物理防治方法,对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效果显著;茶树采后不修剪的农业防治方法,可减少农药防治次数;植物源农药1.1%百部·楝·烟乳油药后3 d的校正防效达87.9%,可与吡虫啉等常规药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2.
大白菜地方种质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1个大白菜地方种质材料,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总DNA后进行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分析。聚类结果表明,当遗传距离为0.18时,11份材料可分为二个生态类群,第一类群属于直简类型(交叉性气候生态型),另一类群在0.15时,又分为二个类群,矮桩类型(海洋性气候生态型)和直简与矮桩的过渡类型。同时表明,应用RAPD选择特定引物在同一亚种内不同品种间进行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品种鉴定等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用10%氟啶虫酰胺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试验结果表明: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对茶树假眼小绿叶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2 d防效达94.5%,可以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选用81种随机引物,利用RAPD技术对13种栽培大豆品种的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的随机引物均得到了良好的PCR扩增结果,显示出不同的栽培大豆品种之间基因组DNA既有高度的同源性,又具有良好的多态性.通过Nei氏遗传共享度分析,使用UPGMA(theunweightedpairgroupmethodforarithmeticaverages)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了UPG-MA系统树和实验材料之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7~2008年,以云南西双版纳高山茶区不同种植模式茶园为基地,对茶树种质资源圃中自然生长的茶园、芒果-茶间作茶园、胶-茶间作茶园、纯茶园中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的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差异显著;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均呈双峰型,即每年有2次虫口高峰,第1个高峰期为5~6月,第2个高峰期为10~11月;且无明显的越冬现象.  相似文献   

16.
在苏州洞庭碧螺春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危害严重,为了筛选新的高效生物农药,采用新研发生物农药中试药剂拒食剂Ⅰ和拒食剂Ⅱ,开展了洞庭碧螺春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试验,旨在为保障洞庭碧螺春茶生产的食品安全性提供新的方法.结果表明,药后7 d拒食剂Ⅰ的校正虫口减退率为80.5%,拒食剂Ⅱ为85.1%;对假眼小绿叶蝉的若虫防效依次为拒食剂Ⅱ>拒食剂Ⅰ>吡虫啉;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成虫防效依次为吡虫啉>拒食剂Ⅰ>拒食剂Ⅱ;结果提示,拒食剂Ⅰ和拒食剂Ⅱ都有较好的防效,在若虫期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42个甜(辣)椒自交系恢复基因的分布及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2个甜(辣)椒自交系和甜椒胞质雄性不育系CMST6A与CMSMCA为试材,对其测交后代的育性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育性恢复材料占全部被测材料的31.0%,育性保持材料占66.7%,育性分离材料占2.3%.甜椒CMS育性恢复基因主要存在于尖辣椒中.利用RAPD技术,进一步分析了这些自交系的DNA多态性.从34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效果良好的引物23条,共扩增出133条谱带,其中多态性带111条.UPGMA树状图显示,遗传距离为0.124时可以将42个甜(辣)椒自交系划分为3组,育性恢复辣椒在Ⅰ、Ⅱ和Ⅲ组内均有分布,说明在分子水平上恢复基因在供试辣椒自交系中的分布是随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