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雏鸡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后,不同阶段免疫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病理形态学变化作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IBDV人工感染雏鸡后,攻击的靶器官是法氏囊,致法氏囊萎缩坏死。同时,对脾脏、胸腺、盲肠扁桃体及哈德尔氏腺等免疫器官组织亦造成一定的损伤。超微病理形态学观察表明,早期各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出现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空泡化,核变形、溶解,淋巴细胞坏死和崩解等变化,并在法氏囊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及盲肠扁桃体网状细胞内发现病毒粒子。受损的免疫器官组织能够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2.
用IBV陕西分离株X,Fu,W和H株人工感染40日龄和19日龄的雏鸡复制人工病例,对其临床症状、大体病变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IBV陕西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致病力,不仅能引起雏鸡发生呼吸道症状,而且可致严重的肾脏损伤,对19日龄鸡引起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损害均比40日龄鸡更为严重。感染40日龄和19日龄鸡后,潜伏期、致死雏鸡的时间与病程分别为38 ̄72h和32 ̄40h,96h和48 相似文献
3.
以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强毒株接种9日龄鸡胚尿囊腔,待鸡胚死亡后,收集其尿囊液,提取病毒。纯化的病毒RNA在3%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呈现出290bp和3400bp的两条带。收集这两条带,以病毒全基因组制备生物素标记的探针。此探针有良好的特异性。它不与其它3种禽类病毒(NDV,IBV,ILV)的核酸抽提物发生交叉反应。此试验是快速、敏感、可重复的。其敏感度达0.5pg。 相似文献
4.
以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强毒株接种9日龄鸡胚尿囊腔,待鸡胚死亡后,收集其尿囊液,提取病毒。纯化的病毒RNA在3%琼脂糖凝胶电泳上呈现出290bp和3400bp的两条带。收集这两条带,以病毒全基因组制备生物素标记的探针。此探针有良好的特异性。它不与其它3种禽类病毒(NDV,IBV,ILV)的核酸抽提物发生交叉反应。此试验是快速、敏感、可重复的。其敏感度达0.5pg。 相似文献
5.
6.
感染IBDV雏鸡血液ANAE^+——淋巴细胞比例和IL—2水平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经IBD弱毒苗免疫和未免疫的30~50日龄AA鸡在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后血液ANAE^ -淋巴细胞比例和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血液ANAE^ -淋巴细胞(%)在攻毒后的头5d内未免疫攻毒鸡(A组)和免疫攻毒鸡(B组)明显下降,且A组比B组下降的更快,第5天A组明显低于未免疫未攻毒鸡(C组),B组也较C组低,C组没有明显的变化,以后A和B组均回升,但B组比A组回升的快,至28d时A和B组均达到或接近攻毒前水平,并接近或高于C组。血浆IL-2水平A和B组在IBDV攻毒后的头7d内呈逐渐下降趋势,但A组下降的更剧烈,C组无明显差异性变化,三组相比,B和C组均高于或明显高于A组,以后A组和B组逐渐回升。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在畜禽病毒性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诱导机体免疫的能力,建立了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动物模型,通过检测免疫器官指数、IBDV抗体、外周淋巴细胞亚群、诱导干扰素和白介素水平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评估不同剂量BCG-PSN对IBDV感染鸡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免疫器官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在注射BCG-PSN的初期出现上升趋势,而在注射BCG-PSN后期(15d)受试鸡外周血液CD4+/CD8+值显著提升;各BCG-PSN注射组的IBDV抗体滴度在试验初期明显提高;从注射开始,BCG-PSN就显示出其对IFN-γ、IFN-α和IL-2的显著提升效果。上述结果说明:BCG-PSN既能调节IBDV感染鸡的细胞免疫功能,又能调节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激活组织细胞释放包括IFN-γ、IFN-α和IL-2等多种细胞因子,以0.3mg·kg-1的注射剂量可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白银市白银区某村雏鸡群中发生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从流行病学、临诊表现、剖检变化、血清学和细菌学检查以及实验动物感染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诊断。结果表明,该村雏鸡所发生的疾病系传染性法氏囊病并发鸡白痢沙门氏菌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9.
<正>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鸡和青年育成鸡。该病的危害不仅在于本身发病引起死亡,而且容易造成免疫抑制,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因而临床上典型性、单一性的发病较少,非典型性、混合感染的发生较多。常继发或并发鸡新城疫、支原体、大肠杆菌、球虫感染等。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鄄城部分地区发现大面积流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现象,给临床诊断及防治造成一定困难,使养殖户造成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名甘保罗病、传染性腔上囊病。它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腹泻、颤抖、极度虚弱,法氏囊、腿肌和胸肌、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出血为特征。雏鸡的典型感染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隐性感染死亡率低,表现一过性症状。该病可导致雏鸡免疫抑制,并可诱发多种疫病或使多种疫苗免疫失败。由于该病的诱发因素较多.这就增加了防治难度,所以将最近发生的一病例作如下剖析。以便在今后的实际生产中对该病实施更好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弱毒抗原致敏绵羊红细胞(SRBC),通过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了10份接种 IBD 疫苗后第35日龄鸡的血清,10份高免血清,10份未免疫健康鸡血清,并辅以对流免疫电泳(CIEP)相对照。结果 IHA 与 CIEP 的阳性符合率为94.7%,并通过鉴别试验和间接血凝抑制试验,证明此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奶牛子宫内膜炎临床病理学诊断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奶牛子宫内膜活检、尸体剖检、病理组织及超微结构变化观察,阐明奶牛各型子宫内膜炎病理反应特征及病理细胞类型。根据奶牛子宫解剖组织构造,研制出奶牛子宫内膜活检器。子宫内膜活检为临床诊断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的病理组织学诊断方法。应用家兔成功地复制出奶牛子宫内膜炎实验动物模型,为实验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一种简易可靠的实验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应用光镜(LM)、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人工感染东方次睾吸虫家鸭的肝脏、胆囊进行了病理组织学研究。LM显示: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胆小管广泛增生,肝间质结缔组织明显增生,嗜酸性细胞浸润。胆囊部分粘膜上皮脱落,粘膜下血管充、出血明显,炎性细胞浸润。SEM显示:胆囊壁部分粘膜脱落而显光滑。TEM显示:肝细胞滑面内质网明显增多,溶酶体和线粒体也有增加现象,溶酶体多集中在毛细胆管附近,部分细胞可见多量脂滴,有些肝细胞破溃,附近有炎性细胞浸润。肝血窦扩张,可见多量红细胞、嗜酸性颗粒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筛板部分增厚,内皮窗孔缩小。枯否氏细胞质内蠕虫样结构增多,吞噬能力加强。肝脏毛细胆管增生,部分可见胆栓位于管腔内,微绒毛变短,周围肝细胞外质膜增厚。 相似文献
15.
16.
17.
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琼脂免疫双扩散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 ISA) ,病毒中和试验和 Western-blotting试验对 13株单克隆抗体 ( Monoclonal Antibody,Mc Ab)的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其中 9株 Mc Abs为 Ig G类 ,4株为 Ig M类 ;这些 Mc Abs仅与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发生特异结合 ,而与新城疫病毒 ( Newcastle DiseaseVirus,ND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和马立克氏病病毒 ( Marek'sDisease Virus,MDV)均不发生交叉反应 ,有 5株 Mc Abs具有中和 IBDV的活性 ,这 5株有中和活性的 Mc Abs识别的抗原位点在 IBDV的 VP2 上 相似文献
18.
食用动物肝脏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取自当前广州市肉品市场供食用的200例猪肝和100例牛肝的卫生品质进行了病理学分析,发现所研究的685猪肝和77%牛肝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变。病变的种类多达27种。病变不仅有肝细胞的萎缩和各种变性,水肿,囊肿,出血,坏死和钙化肝组织细菌性污染和寄生虫虫卵附着等,还发现恶性肿瘤以及见于癌前期或癌症的肝细胞病理性核有丝分裂像。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40日龄自然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鸡20只,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检查。组织病理学变化包括法氏囊、脾和胸腺的淋巴细胞坏死,坏死部位有异嗜性白细胞浸润以及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增生、滤泡之间水肿、肾病及病毒性脑脊髓炎等。超微结构变化的特征是淋巴样组织坏死,表现为电子密度增加,核的染色质边移。网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出现很多约55nm的呈结晶状排列、周围无囊膜的病毒颗粒,有些自噬空泡中也含有病毒颗粒。肾远曲小管的微绒毛丧失或数目减少,核浓缩或溶解,靠近肾小管管腔的细胞浆中有很多自噬空泡。 相似文献
20.
进一步探讨人工感染绵羊肺腺瘤病毒的羊对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凋亡、血气指标、肿瘤标志物的影响.对已人工感染JSRV 300d的病羊,进行临床指标测定,每隔30d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动态变化以及淋巴细胞凋亡情况.同时,对血液做血气分析、血清酶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SPA攻毒组感染JS-RV -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