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建设生态茶园是现代茶园的发展趋势。永春县地处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区,特殊的气侯条件要求其生态茶园的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陇南茶区生态茶园建设及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了解当地环境资源状况和耕作制度、主要栽培品种、茶农文化及经济状况等的基础上,按照生态茶园建设的理论并借鉴其它茶区的建园实践,提出陇南茶区生态茶园建设模式、技术及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市是著名的产茶区,建设生态茶园意义重大。为寻求既能保障茶园经济效益又能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的茶园发展之路,探讨了茶—林、茶—果、茶—草/作物、茶—菌、茶—药、茶—禽、茶—旅游/休闲等7种适用于武夷山的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并提出茶林嵌合型和片状茶园的主要改造技术。  相似文献   

4.
我第一次接触古茶园是1983年。当时我们在做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考察和规划,当时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主任、后来也是我的博士导师裴盛基教授告诉我们说:"你们做科考和规划的时候,应该去勐海曼稿看一看。那个地方有个古茶园,叫做樟茶群落,是一个山林里的茶园,已经有3000年历史了。你们去看一看吧,最好把这片自然状态的古茶园也规划到保护区里,纳入自然保护区管理。"我们就去了。那个地方让我非常吃惊。从外貌  相似文献   

5.
何代洪 《绿色科技》2013,(1):109-110
阐述了建设生态茶产业在湄潭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增加茶园生态功能的一些措施,即套种遮荫树,改善土壤环境,改良土壤结构。重点分析了在耕地上建立的生态茶园作为林地补充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陈娟 《绿色大世界》2013,(4):271-273
引用生态位态势理论和生态位扩充模型,以西双版纳为案例分析点,对西双版纳的游客量生态位和旅游收入生态位以及旅游生态位扩充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西双版纳旅游目前的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旅游生态位扩充现象,为研究旅游地发展情况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和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7.
进入10月,天气渐凉,西双版纳各茶区陆续进入封园阶段。封园季节的茶园管理工作对来年茶叶的丰产及品质极其重要。加强冬季茶园管理,可以增强茶树机体抗病虫能力,预防和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使茶叶发芽期提前,芽叶粗壮整齐,有效提高茶叶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但传统的民间耕作方式疏于封园季节的茶园管理。笔者根据实践中积累的技术经验,就西双版纳地区投产茶园入冬封园管理技术简要归纳如下:1茶树修剪修剪的目的是增加茶梢密度,除去鸡爪枝、病虫枝以及阻碍营养输送的枝叶,形成平、弧型茶蓬面,促进芽叶健壮。1.1轻修…  相似文献   

8.
积极探索较优的生态油茶园营建模式是促进油茶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提出了生态油茶园的定义和内涵,分析发展生态油茶园的现实意义,并以生态工程技术为指导,对生态油茶园的营建模式、关键环节和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高山茶园生态建设与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是一种饮料食品。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茶叶质量安全十分关注。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国际市场对我国茶叶出口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因此建设生态茶园,生产无公害茶叶,是当前振兴茶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无公害茶园的环境条件,生态茶园建设技术与管理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永福茶业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景洪市大渡岗农场地处海拔1 300~1 460 m的云雾山区,现有茶园面积达到1 012 hm~2,年产干毛茶2 500 t。农场茶园处于景洪市大渡岗乡0.47万hm~2万亩连片茶园的核心区域,2005年开始改造低产茶园200 hm~2, 2007年开始有机茶园认证133 hm~2, 2010年开始生态茶园建设200 hm~2, 2015年开始野放茶园改造100 hm~2和留养茶园改  相似文献   

11.
浅谈云南省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永全  苏祝成 《林业调查规划》2003,28(3):107-109,113
到2001年,云南省茶园面积达17.07万hm^2,茶叶产量达8.16万t,居全国第四。茶叶总产值8.72亿元,居全国第十。然而与全国比较,其单产、价格、名优茶产量等均存在较大差距,其原因有:交通不便,信息落后;缺少文化背景;市场意识淡薄,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实力弱,科技水平低;缺少新产业突破口。今后发展对策: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建立茶叶市场,引导产业升级;发展优势产业,加速名优茶工程;东西优势互补;创立名牌效应;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宜昌市茶区生态化建设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分析了宜昌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阐述了茶区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并从技术层面提出了茶区生态化建设的对策及措施,对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无性繁殖高优茶园是培育山区龙头产业 ,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项目。项目中涉及到园地选择与规划 ;清理整地、施肥、种苗规格和栽植时间的选择、栽植、修剪、抚育、管护设计等茶园设计与栽培技术。项目的完成需要有组织管理、科技推广、资金来源等支撑体系。经效益估测 ,项目建成后将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茶园套种降香黄檀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根据降香黄檀和茶树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华安光照人林场的生态环境条件,采取林+茶栽培模式,开展了茶园不同密度套种降香黄檀试验。初步结果表明:降香黄檀造林平均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6%以上;2.5年生时,平均树高4.38m,平均地径5.16 cm,但不同坡向生长量差异极显著;降香黄檀抗冻能力强,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和速生性。套种密度为450~600株.hm-2比较适宜,不仅改善了茶园的生态环境,提高了茶叶产量和品质,而且使茶园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永定茶树种植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永定县多年(1971—2010年)的气候资料,结合茶树的生态学特性,探讨了永定气候条件对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品质的影响,以≥10℃年活动积温5200℃为分界限将永定县茶叶种植划分为低山丘陵茶叶主产区和中、高海拔山地茶叶优质区2个类区,并提出相应的茶园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板栗茶树间作模式的生态学基础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张洁  刘桂华 《经济林研究》2005,23(3):1-4,27
定位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与纯茶园相比,栗茶间作茶园内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小气候条件及土壤条件均得到较大的改善,林分结构较为复杂,且更为完善.从种群生态位基础来看,表现为所研究的各生态因素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呈垂直上的成层性和水平上的交错和镶嵌性;从时间位置结构基础来看,表现为各生态因素在时间位置上部分重叠的协调性.通过对两种类型茶园内春茶期、夏茶期的光照强度变化、气温日变化、大气湿度日变化、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蒸腾强度日均值、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等方面进行测定比较,为板栗茶树复合生态系统的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SWOT矩阵对贵州省茶园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茶园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具有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园分布广,环境优良,茶叶保健功能突出,产品丰富,茶叶生产清洁化发展等优势及国家大健康战略和各级政策支持的机遇,但也存在茶园基础设施不全,经营体制落后,特色康养产品缺乏,森林康养科技支撑弱等问题及国内外知名度不足,市场竞争激烈的外部威胁。提出应以核心保护区为中心,建设森林康养综合体,开展茶园森林康养各方面的研究,打造特色和核心疗养课程体系,推动茶旅一体化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8.
经2001~2003年的研究,通过应用良种、人工复合生态茶园等高种植、有茶园地面覆盖、重施基肥、病虫草害综合控制及茶树多次矮化修剪等技术,使3hm2有机茶园种植后第一年平均产值达6475.5元/hm2;第二年达17296.35元/hm2,平均纯利润7232.85元/hm2;土壤肥力明显增加,茶叶品质得到提升,安全性指标达到国家有机茶标准要求,获得中国有机茶认证中心的有机茶颁证。  相似文献   

19.
茶油深加工项目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树是我国南方主要的经济林树种,通过采用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的方法对茶油深加工项目进行效益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项目经济效益显著,投资风险小,且具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的推广和实施,有利于促使农民脱贫致富,促进茶油资源的产业化发展,间接保护生态公益林,并对广西生态与工业协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马尾松林、茶园和毛竹林土壤酶活性的研究表明:3种群落间,毛竹林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大于马尾松林、茶园(P<0.01),毛竹林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大于茶园(P<0.05),而马尾松林和茶园间无显著差异;脲酶在各群落间无显著差异.在垂直分布上,第1层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与其他层次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各层间无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关系表明,马尾松林的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高低可作为评价马尾松林土壤肥力的指标;而人为扰动较大的茶园和毛竹林土壤酶活性高低不能作为评价其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