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基于GIS和PSR模型的农用地资源评价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Arc/Info和“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土壤污染综合指数作为一个压力指标,对江汉平原后湖地区农用地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从而为该地区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引入PSR模型和特尔菲法确定样区评价因子,层次分析法计算相应因子的权系数;利用Arc/Info矢量化相关图层和进行缓冲区分析后建立空间数据库;然后根据各评价因子的属性确定其分值函数,通过对样点数据进行量化后采用多因子综合指数和法计算环境质量指数,划分级别;应用Arc/Info实现相关结果的输出。结果表明:后湖地区农用地环境质量中等偏上,其中二、三级地分别占47.27%和35.83%;通过对土壤污染状况和农用地环境质量等级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GIS与RS并结合农业行业标准(NY/T309-1996)和样区实际情况对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自然地力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实现土壤信息交流与共享,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根据耕地资源特点及耕地地力评价的原理,在分析了多种耕地等级评价因子类型基础上,确定了每个评价因子的指数,并将层次分析(AHP)的原理和方法引入耕地地力评价以确定参评因子的权重;通过这些模型方法与GIS和RS结合,快速准确地完成耕地地力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成图输出。结果表明,江汉平原后湖地区的耕地地力可分为一、二、三、四等,其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20.99%、47.43%、19.38%、12.20%,其中大部分耕地地力处于中上水平,说明该地区的耕地质量的总体水平比较高;利用GIS和RS技术可以建立耕地资源数据库,快速准确地获取评价数据和确定评价单元,提高评价工作效率;通过分析不同等级地力水平可找出障碍因素,从而确定土壤改良方向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聂艳  周勇  于婧  梁本望  罗代平 《土壤学报》2005,42(4):551-557
利用ArcGIS和模糊物元贴近度聚类分析模型,以原始数据为基础,对湖北省宜都市耕地质量进行了评价。(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耕地质量影响因素;(2)利用ArcGIS矢量化提取相关图层并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后,采用多图层叠加确定评价单元和获取单元属性数据;(3)根据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应用模糊物元贴近度聚类分析模型计算评价因子的权系数和评价单元的贴近度,经过聚类分析划分耕地质量级别,并进行抽样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宜都市耕地质量中等,I至VI级地分别占12·96%、30·37%、31·71%、16·16%、7·14%和1·66%。经实地检验评价结果基本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4.
江汉平原后湖地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根据模糊数学和多元数理统计分析原理 ,建立了一个定量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方法 ,并应用于大比例尺样区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首先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理化分析 ,选取了 9项评价指标 ,包括全 N、全 P、全 K、速效P、速效 K、物理性粘粒、粉粘比、表土层厚、p H;并根据植物效应建立两类隶属度函数 ,分别计算出隶属度值 ;然后 ,利用 AHP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 ,根据隶属度值和权重 ,求出各参评指标的分值及评价单元土壤肥力总分值 ;最后 ,利用聚类分析法将样区土壤肥力划分为五级 ,并借助 GIS软件 Map GIS绘制样区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图。江汉平原后湖地区土壤肥力主要为一、二级 ,一、二、三、四、五级肥力土壤分别占 2 4 .2 5 % ,5 2 .3 4 % ,11.2 0 % ,6.15 % ,6.0 6%。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和模糊数学方法的多方案下农用土地多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婧  周勇  周清波  任意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3):183-187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湖北省潜江市后湖农场流塘分场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最大生产潜力和最高经济效益两种方案下的土地评价系统。系统中针对不同方案、不同作物分别确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分级标准,采用标准化函数的方法对分级标准及评价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GIS技术确定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等级并绘制土地多宜性评价专题图。结果表明:流塘分场的大部分地区在两种方案下多宜性均较好,该结果符合当地实际,客观可行。  相似文献   

6.
基于模糊ISODATA聚类方法的农用地定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经典模糊聚类分析中采用传递闭包法在改造模糊相似矩阵过程中存在的传递偏差问题,本文尝试采用具有动态修正聚类中心,进行局部优化算法的模糊ISODATA聚类方法,结合GIS技术,进行农用地定级研究,并以江苏省金坛市为例进行定级评价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坛市农用地划分为四个级别,Ⅰ~Ⅳ级之面积比例为42.20%:22.41%:20.35%:15.04%.与传统的采用多因素综合法计算评价单元总分值,以数轴法或总分频率曲线法进行土地级别划分的定级结果相比较,实验结果与江苏省农用地分等成果联系较为紧密,体现了较好的等、级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于婧  聂艳  周勇  何佑勇 《土壤学报》2006,43(2):190-196
以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将生态位适宜度方法引入到多宜性评价研究中,采用加权平均和限制因子模型对各评价单元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4种作物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及限制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位适宜度值整体较高,最大值达0.958,生境条件基本能满足作物的需求;评价结果以1、2级为主,所占面积达75%;水稻的适宜性面积在该区最大,达65.54%,小麦次之;限制该地区耕地生产潜力的生态因子主要为:速效磷、CEC和道路通达度。该研究结果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促进耕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8.
利用GIS软件对湖北省仙桃市农用地进行定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仙桃市农用地质量中等偏上,且以2、3级地为主,共占71.96%,该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理论基础、模型与方法、评价指标、若干概念与技术程序、评价单元划分、RS与GIS应用、成果应用及相关研究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应用研究及评价指标选取和接边问题等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与模糊数学的县级耕地地力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王良杰  赵玉国  郭敏  张甘霖 《土壤》2010,42(1):131-135
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为例,结合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在 GIS 支持下,利用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置法确定评价单元,选取土壤养分含量和有效性以及立地条件 3 个方面共 14 个因子,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指数等方法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符合当地实际,可以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和模糊数学方法的多方案下农用土地多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于婧  周勇  周清波  任意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Z1):183-187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湖北省潜江市后湖农场流塘分场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最大生产潜力和最高经济效益两种方案下的土地评价系统.系统中针对不同方案、不同作物分别确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分级标准,采用标准化函数的方法对分级标准及评价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和GIS技术确定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等级并绘制土地多宜性评价专题图.结果表明流塘分场的大部分地区在两种方案下多宜性均较好,该结果符合当地实际,客观可行.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土壤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漳州市为研究区域,采用矢量数据结构模型,以评价因子图层叠加后生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在组件式GIS开发工具SuperMap软件支持下,建立一种可以由用户任意选择进行适宜性评价的农作物对象,确定适宜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适宜性评价咨询系统.系统支持用户事先将不作评价的地物类型剔除,同时可以通过将用户在使用系统过程中建立的各种农作物生态指标库保存起来,从而使系统在用户的不断参与下更加方便实用.同时系统能够对收集的各类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具有相关的统计、分析和管理功能,可方便及时地为地区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并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供依据.结合土壤适宜性评价系统的开发实践,对土壤适宜性评价的实现过程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GIS支持下的定量化、自动化农用土地评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进行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农用土地定量化、自动化评价方法研究。以GIS叠加分析模型,通过图形与其相应属性库的对应统一,采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定量模型,实现了农地评价中评价单元划分、数据提取、参评因素选取及权重确定、评价与分等定级一系列的定量化、自动化评价流程。以山东垦利县为例,根据农地自然质量评价、经济评价以及潜力评价的要求,制订了相应评价标准、定量技术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层级指标的省域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9  
为了更好表征耕地质量的空间差异,服务耕地的保护与管理,合理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更为重要。省域尺度耕地质量评价现有思路与方法的改进,能够科学量化省域内耕地质量的分布,实现耕地质量省级统筹可比。该研究试图建立以表征气候影响的熟制为控制轴,以土地条件和工程条件为评价轴的评价体系,并且构建级别评价三维魔方,创新评价结果查询模式。选择河北省内丘县为研究区进行试点评价,评价结果显示,1级地9 681.30 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1.88%;2级地11 708.28 hm~2,占38.56%;3级地6 739.46 hm~2,占22.19%;4级地2 112.59 hm~2,占6.96%;5级地123.55 hm~2,占0.41%,多层级指标方法评价结果对内丘县域内耕地质量的分布规律有较好的表达,与县域自然地貌条件分布趋势基本一致。评价结果与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对比分析表明,多层级指标方法技术操作简捷,显化了整治工程因素,实现了省域耕地质量可比,可为土地整治、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及其他有关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和NFM的耕地多宜性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聂艳  陈平 《水土保持学报》2006,20(2):161-164
生态位适宜度是对经典生态位理论和方法的深化与发展,在合理优化利用环境资源,发挥作物、环境最大共生效应,及工农业布局和指导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引入到多宜性评价研究中,采用加权平均和限制因子模型对各评价单元水稻、油菜、小麦和棉花4种作物的生态位适宜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位适宜度值整体较高,生境条件基本能满足作物的需求;部分地块的生境条件需要改善;限制该地区土地生产潜力的生态因子主要为:CEC,速效磷和全氮。研究结果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促进耕地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