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白叶枯病菌外泌蛋白激发子的活性测定及其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敏 《中国生物防治》2004,20(4):260-263
采用(NH4)2SO4分步沉淀法,从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到具有激发子活性的物质。该蛋白处理水稻,可使水稻体内与抗病性相关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在田间喷洒水稻叶片,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病斑长度明显降低。经滚动式等电聚焦电泳和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生测结果表明第II吸收峰具有生物活性;再经SDS PAGE电泳和考马斯亮蓝染色,第II吸收峰收集物有明显的一条带,相对分子质量为47 9kD。  相似文献   

2.
柑桔溃疡病菌存活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云锋  李祥 《植物检疫》2002,16(2):69-72,77
本文对鄂东南地区生态条件下柑桔溃疡病菌在不同场所的存活期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能否作为侵染源进行了评价。证实在病株病斑内的病菌存活时间可达一年以上 ,是此病发生最主要的侵染源。病菌在田间条件下的土壤、落叶、落果、果皮及自然水中的存活期均相当有限 ;其中以冬季病落叶中的病菌存活期最长 ,也不超过 3个月 ;故年前存在于这些场所的病菌均不能成为第 2年的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3.
叶枯唑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作用方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枯唑具有诱导受体植物水稻产生抗病性的作用 ,能使水稻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加强 ,刺激水稻体内产生 O-2 ,阻止白叶枯病菌侵入。O-2 清除剂 (甘露醇、抗坏血酸 )处理水稻能显著降低叶枯唑的保护作用。叶枯唑也能直接作用于水稻白叶枯病菌 ,抑制菌体生长 ,表现出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戊二醛固定的5个水稻白叶枯菌株制备了5个抗血清,利用琼脂双扩散、试管凝集、免疫电泳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研究了107个水稻白叶枯菌株血清学反应的差异,将它们分为三个血清型。属于Ⅰ型的菌株(OS-225、F4等)占供试菌株的95%,分布于全国各稻区;归属于Ⅱ型的菌株(OS 209、OS-109等)占5.6%,主要来自南方边远地区;Ⅱ型仅1个菌株(G8),占0.9%,来自广西东部;其中还有两个菌株和上述抗血清均不能反应,暂不能归型,来自福建。血清型和致病型之间的相关性不用戊二醛固定、热处理等5种不同方法处理菌体后制备的抗血清之间,表现出一致的反应特异性和相似的"型"专化性。免疫电泳结果表明,不同血清型的免疫源组成是不同的,Ⅰ型仅具中性免疫源,Ⅱ型具中性及偏碱性免疫源,而Ⅱ型则具中性及偏酸性两种免疫源。
比较了反向间接血凝、酶联免疫吸附和免疫荧光反应等方法检测病菌的灵敏度,以免疫荧光试验(IF)为最灵敏,可检测到每毫升103细胞,ELISA其次(104-5cell/ml),反向间接血凝法为106-7cells/ml,双扩散法最差,只有在高达108 cells/ml时才有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水稻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活体寄主法和离体含药平板法 ,测定了 1999年安徽省滁州市田间水稻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的抗药性。结果表明 ,在水稻活体上存在噻枯唑抗药突变体 ,其比例为67.65%,比1997、1998年有较大程度升高 ,但是离体含药平板上未能监测到抗药突变体。  相似文献   

6.
皖东地区水稻白叶枯病菌对叶枯宁的田间抗性水平较高,田间抗性菌株达11.3%;为合理使用叶枯宁,应适当增加叶枯宁的用量,开发利用叶枯宁混剂,减少叶枯宁的使用次数  相似文献   

7.
水稻白叶枯病菌抗药性现象的室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目前我国防治该病的药剂主要是噻枯唑(川化—018),在含药含菌培养基上,筛选出了叶枯净(5—氧酚嗪)抗性菌,其突变率为2×10~(-6),抗性指数为333。未发现噻枯唑和渝—7802抗性菌。而在活体上直接喷药筛选时既发现了叶枯净抗性菌(抗性指数大于108),又发现了噻枯唑抗性菌(抗性指数大于196),仍然未发现渝—7802抗性菌,进一步的试验证明,噻枯唑活体抗性菌,离体测定时无抗药性,说明噻枯唑活体抗性和离体抗性不一致,而叶枯净的活体抗性和离体抗性一致。交互抗性测定证明,噻枯唑、叶枯净、渝—7802三者之间无交互抗性现象,而噻枯唑与敌枯双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正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8.
从实验室300多株水稻白叶枯菌株中挑选127株(云南省菌株和国内标准菌株),用含不同抗病基因的水稻近等基因系品种IRBB5、IRBB4、IRBB3、IRBBl4、IRBB1和IR24作为鉴别品种.根据供试菌株与供试鉴别品种的互作反应,分为15个小种.标记为1-15.其中2,5,7,8为优势小种,6,10,11,14,15为云南特有小种类型,大理优势小种为2、7.丽江优势小种为7,保山优势小种为7、8、12,玉溪优势小种为2、8,红河优势优势小种为5.结果表明小种的分布受地理区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细菌性黑颖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孙福在等经过生物学测定后,将所测黑颖病菌划分成了个致病型和一个未定类群。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分别针对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及水稻白叶枯病菌建立了光RPA检测方法,并对其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对实际种子样本的检测能力进行了测试评价。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两种方法均能够在20 min内特异性检测到目标菌株,对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Burkholderia glumae)菌液的检测下限达到了11.4 CFU/反应,DNA检测下限达到了4.83×10-5ng/反应;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菌液的检测下限达到了4.42 CFU/反应,DNA检测下限达到了3.83×10-4ng/反应。两种方法均能够成功应用于带菌种子样品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研究   总被引:65,自引:6,他引:65  
 在1975-1980年初步测定的基础上,近4年来,先后从国内各病区又采集了835个菌株,分别在北京、南京、扬州和广州等地,在30个鉴别品种上接种测试其致病性差异,根据在5个最基本的鉴别品种上的反应特征,可将供试的菌株区分为7个致病型。它们在IR26,Java14,南粳15,Tetep和金刚30上成株期的反应模式分别为(Ⅰ):RRRRS;(Ⅱ):RRRSS;(Ⅲ):RRSSS;(Ⅳ):RSSSS;(Ⅴ):SRRSS;(Ⅵ):RRSRS;(Ⅶ):RSSRS。在北方粳稻区的菌株,多属Ⅱ型和Ⅰ型,在南方籼稻区的菌株以Ⅳ型为最多,还有少量Ⅴ型菌存在,在长江流域籼粳混栽稻区的菌株,则以Ⅱ、Ⅳ型为多。  相似文献   

12.
噻枯唑对水稻白叶枯病菌作用机制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透射电镜观察,噻枯唑在离体条件下能使水稻白叶枯病菌菌体内形成许多颗粒状物质,并出现大的空泡结构。噻枯唑在浓度较低时能刺激菌体的呼吸作用,对菌体胞外多糖的产生有抑制作用,但对菌体胞外水解酶的活性没有影响。噻枯唑能和金属Cu++形成螯合物,但这种螯合作用没有改变噻枯唑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3.
对噻枯唑具有抗性的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田间和室内分别筛选的抗噻枯唑的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性质研究发现:室内筛选的抗药菌株在水稻上失去致病性,而田间抗药菌株在离体下则不表现抗药性;抗噻枯唑的菌株对敌枯唑表现交互抗性,对叶枯净不表现交互抗性;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混合接种于无药水稻上发现,抗性菌株的竞争力稍低于敏感菌株;供试的抗性菌株在无药平板上转移6代后,抗性仍很稳定,但在无药的水稻上反复接种、分离4代后,抗性水平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15.
水稻白叶枯病菌抗菌物质产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抗菌物质的产生进行了研究。通过氯仿熏蒸、热处理、紫外线照射等灭活处理,在62个菌株中发现了32个菌株可产生抗菌物质,其中12个菌株3种灭活处理均形成了抑菌圈,抑菌范围较广的YZ-13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62个菌株中的48个具有作用;YZ-32菌株3种灭活处理均产生了对自身菌株具有活性的抗菌物质。  相似文献   

16.
龙向祥 《植物医生》2005,18(2):11-11
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是一种侵染性细菌性病害,为害水稻一般引起叶片干枯,不实率增加,米质松脆,千粒重降低,一般减产10%~13%,严重时减产50%以上,对水稻生产构成较大威胁.  相似文献   

17.
白叶枯病菌对杂交稻幼苗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产区广为流行的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危害水稻的生长。近年研究认为,植物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D)以及超氧物歧化酶(SOD),与植物的抗病能力都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安徽省白叶枯病菌小种组成及常用、备用品种对该病的抗性,用白叶枯病强毒性小种FuJ和YN24、中等致病力的安徽省优势小种AH以及弱致病小种YN7对安徽省常用及备用水稻品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用鉴别品种IRBB5、IRBB13、IRBB3、IRBB14、IRBB2、R24对安徽的白叶枯病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有3.5%的品种抗FuJ,15.4%的品种抗YN24,29.8%的品种抗AH;安徽省白叶枯病菌小种有R2、R5和R8,其中R5为优势小种.抗AH的品种可以用于安徽的水稻生产;生产中应防止FuJ和YN24等毒性强的菌株传入.  相似文献   

19.
 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和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是水稻种子产地检疫中最重要的两种检疫对象,且同属于水稻黄单胞杆菌。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技术构建比较基因组学算法对两种病原的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得到一系列能够区分两种病原的特异性PCR引物。结合简单的PCR技术及全自动DNA分析系统,我们选取了12对引物分别对23株水稻白叶枯病菌和5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及其它相关菌株进行验证。结果获得了2对显性标记(Xoo-Hpa1和Xoc-ORF2)以及3对共显性分子标记(M568、M897和M1575)可以达到理想的区分检测两种病原的效果。分子标记的检测灵敏度从5×104到5 × 107cfu·mL-1不等,且从水稻种子浸提液中也能成功地检测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本研究丰富了检测标记的靶位点,并有效的结合了高通量检测的手段对多位点联合分析,增强了检测的可靠性,有望在今后的植物检疫及病原鉴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将从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 Dye,简称Xco)小种3菌株JXOⅢ中克隆的hrp基因片段(pNAX3103),用三亲交配法向病菌其它小种及其毒性基因突变体转移,结果表明pNAX3103可以进入其它小种,但对不同小种毒性基因突变体的转移能力则不同。功能互补分析表明;该hrp基因片段在不同小种中对病菌的生长,以及蛋白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产生和分泌无明显影响;在野生型菌株中能增加亲本菌株对水稻品种IR26的致病力(JXO I)或亲和性(JXO V),对于毒性基因突变体,pNAX3103虽能进入JXO I经Tn5诱变的毒性基因突变体XcoM1107,但不能恢复其致病性和淀粉酶阴性反应。用hrp基因片段作为探针,对10个来源不同的小种或菌系群进行DNA同源性分析,结果与所有Xco菌株都有明显的同源性杂交带,但杂交带型不同,与甘蓝黑腐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柑桔溃疡病菌、大白菜。软腐病菌的DNA有同源杂交带,但与水稻基腐病菌DNA无同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