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麦盖提县进行试验研究,筛选经济有效的玉米螟防治药剂,为玉米螟防治提供基础数据,以达到有效预防玉米螟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建昌地区最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县耕地的80%。近几年,玉米螟为害逐年加重,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适应绿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建昌农业中心试验地开展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间试验,探索建昌地区玉米螟防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论述了玉米螟防治的重要性,着重介绍了几项科学有效防治玉米螟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的玉米种植面积较大,玉米螟的危害程度也比较严重,寻求绿色有效防治方法是当务之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具有安全、无毒、使用方法简单、省工、防治成本低、防治效果好等优点。本文介绍了玉米螟及其在黑龙江省的发生情况,继而阐述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并针对齐齐哈尔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5.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每年因玉米螟危害造成的玉米损失约在10%左右。近几年,由于加强了玉米螟防治,其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为了预防玉米螟大面积发生,进一步减少其危害,必须加强玉米螟联防,其联防技术主要有白僵菌封垛、赤眼蜂防螟、统一防治。一、白僵菌封垛防治玉米螟  相似文献   

6.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把应用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作为核心技术,应用白僵菌封垛作为辅助技术杀灭玉米螟越冬幼虫。此项生物防治技术年均可减少化学杀虫剂使用量,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玉米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7.
张凤  王宏鸣  王俏 《现代农业科技》2009,(19):187-187,189
介绍了玉米螟的生活习性和对玉米的危害症状,分析了玉米螟的发生规律,由此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玉米螟的有效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玉米螟是威胁玉米产量比较严重的害虫之一,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玉米年产量损失8%左右,严重的会达到20%。为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危害,公主岭市广泛推广使用赤眼蜂进行防治玉米螟,效果显著。本文从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优势入手,进行田间试验,并做出评估,以研究出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7、8月份是水稻二化螟和二代玉米螟盛发危害期,因此,抓住二化螟和二代玉米螟危害盛期进行有效防治,确保水稻和玉米丰产丰收。2007年暖冬气候有利于二化螟和玉米螟越冬。预计2008年二化螟、二代玉米螟为中等发生。一代二化螟防治适期为7月上旬,二代二化螟防治适期为8月上旬。二代玉米螟防治适期为8月上、中旬。因此,广大农民朋友要充分认识到二化螟和玉米螟危害的严重性,抓住有利时机及早防治。  相似文献   

10.
5月份是麦蚜发生危害高峰期,6月份为一代玉米螟发生危害高峰期。因此,抓住麦蚜和一代玉米螟盛期进行有效防治是确保小麦和玉米丰产丰收的关键。2007年暖冬气候有利于麦蚜和玉米螟越冬,预计2008年小麦蚜虫为中等偏重发生,最佳防治时期为5月中、下旬。预计一代玉米螟2008年中等程度发生,最佳防治时期为6月中、下旬。因此,广大农民朋友要充分认识到麦蚜和一代玉米螟危害的严重性,抓住有利时机及早防治。小麦蚜虫和一代玉米螟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玉米是辽阳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约9.3万hm2,玉米螟是辽阳地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害虫,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每年由于玉米螟危害造成的损失达5%~10%左右,重发生年损失达30%,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为了有效控制玉米螟的危害,辽阳市从1995年开始推广人工施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每年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1万hm2,应用赤眼峰防治玉米螟可以节省防治用工、减少防治成本、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保证玉米种植产量与质量,就要加强玉米病虫害防治能力。通过实践分析,本文着重对玉米螟的防治工作开展进行了研究,总结了玉米螟的危害,并提出具体的防治途径,希望该项研究能够为玉米种植人员提供有效的技术参考,从而不断提高玉米螟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3.
实验表明,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最好,北方防治玉米螟效果比较好的蜂种主要是松毛虫赤眼蜂、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本文从赤眼蜂防螟的优势和技术入手,阐述有效的赤眼蜂防螟技术。  相似文献   

14.
亚洲玉米螟对喀什地区玉米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对玉米螟的消长规律进行初探,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套综合防治对策,旨在为人们提供绿色、科学的玉米螟防治方法。2019年5—10月,对喀什市尤喀克毛拉扎德村玉米田追踪调查,分别统计玉米螟成蛾、卵、幼虫以及蛹在田间的数量变化。统计结果初步得出玉米的消长规律,其中玉米螟成蛾经历3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上旬、8月上旬、9月上旬;玉米螟卵经历3个高峰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下旬、9月上旬;玉米螟幼虫经历3个高峰期,分别为7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下旬;玉米螟蛹经历2个高峰期,分别为7月上旬,8月下旬。结合田间玉米螟的消长规律,建议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可有效提高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农业大国,近几年,我国的粮食种植实现了增产增收的良好局面。本文主要就玉米螟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进行相关浅析。对玉米螟的危害做了一个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地防治措施,进而达到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玉米螟又称钻心虫,是玉米常见虫害,严重影响玉米高产种植。本文介绍了玉米螟生活习性,分析玉米螟主要危害及特点,提出了有效防治玉米螟虫害的建议,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了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以株型紧凑型为代表的高产品种玉米得到了大力推广,玉米种植密度不断增加,玉米虫害危害也愈发严重。其中,玉米螟在夏季频发,玉米虫孔率、雌穗被害率等上升,亟需采取应对措施,对玉米螟进行综合防治,从而保障玉米整体产量。  相似文献   

17.
玉米是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然而玉米螟作为玉米主要的病害严重危害着该地区玉米生产安全。只有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的减少危害,增加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搞好玉米螟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玉米螟对农作物危害较大,严重年份产量损失可达20%以上。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技术,具有安全、无毒、无农药残留等特点,能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改善田园生态环境。文章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连续应用在长春净月区2年,探索最佳的放蜂时期和适用于长春城区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可增加玉米产量22.04公斤/亩,增加产值44.08元/亩,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玉米螟在昌图县一年发生二代,2008年昌图县二代玉米螟大发生,为害较重,据秋季调查,果穗被害率达66.5%。由于二代玉米螟在预测预报和防治手段上都不能象一代玉米螟那样准确和有效,并且对二代玉米螟的控制也只是采取  相似文献   

20.
玉米螟危害多种作物,对我国玉米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尤为明显,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防治玉米螟至关重要。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种类玉米螟生长发育历程及习性,以达到更好地防治效果,利用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连接性指数模糊聚类方法对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寄主的玉米螟进行生物进化研究,分析玉米螟基于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寄主2种情况是否各自存在生物型分类。结果表明,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玉米螟存在生物型分类,而在不同寄主上玉米螟不存在生物型分类。这一研究成果为玉米螟的分类研究和玉米螟防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