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甘肃马鹿血液蛋白多态性及其与产茸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66头甘肃马鹿的8个血液蛋白位点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和群体遗传变异指标,建立了产茸量与多态位点之间的线性相关模型.结果表明:甘肃马鹿各蛋白位点中,Tf、Hb、Alb、Pa、Prt1、Prt2、血清ES分别有3、1、1、2、2、2和3种基因型.未检测到红细胞ES;Tf和Prt2的基因型频率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Tf的变异程度最大(杂合度为0.586 3),杂合度的大小顺序为Tf>Prt2>ES>Pa>Prt1>Hb=Alb.群体的平均杂合度为0.350 5;各多态住点中仅有Prt1与产茸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而且Prt1的AA型产茸量明显高于其他各位点基因型.由此可见,Prt1位点的AA型可用来标记甘肃马鹿的品种特征. 相似文献
7.
1.前言养鹿生产实践已经证明随着鹿龄的增长产茸量逐年递增,然而按什么规律递增说法不一,归结起来有两类。a.按百分比计算递增量,1988年以前资料多以此方法来表示。b.用产茸量(y)同锯次(t)直线回归方程来表示,即产茸量y=a+bt的直线规律上升。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揭示产茸量同鹿龄之间的确切关系。用百分比递增率表示,比较粗糙,缺乏科学性;用直线 相似文献
8.
对天×甘F1代马鹿生长发育及产茸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天×甘F1代的体质量、体高、体斜长、胸宽、胸深、胸围、颈长、尻宽与甘肃马鹿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2岁天×甘F1代公鹿的体质量、体高和体斜长分别达到甘肃成年公马鹿体质量、体高和体斜长的61.75%、92.58%和87.19%,同比甘肃公马鹿分别增长了3.09、5.53、3.84个百分点;2岁杂种母马鹿的体质量、体高和体斜长分别达到甘肃成年母马鹿体质量、体高和体斜长的70.56%、98.62%、93.53%,同比甘肃母马鹿增长了2.43、6.28、3.58个百分点。杂种公鹿初角茸鲜质量(0.42±0.12 kg)以及二杠茸鲜茸质量(1.52±0.65 kg)均极显著大于甘肃马鹿(p〈0.01),杂种鹿初角茸和二杠茸鲜茸称质量分别比纯种甘肃马鹿多0.16 kg和0.59 kg,分别增长了61.54%和63.44%。 相似文献
9.
天山马鹿清原品系血液蛋白多态性及其与产茸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试验对天山马鹿清原品系 1 0种血液蛋白位点分布进行了遗传检测 ,结果表明 :Hb、Tf、Alb、AKP、Ptf1 、Pa1 、α -gl、β1 -gl、β2 -gl和γ - gl分别受 1个基因位点上的 3,2 ,1 ,3,5 ,2 ,2 ,4,3和 1个等位基因控制 ;群体的遗传变异性结果表明 ,该品系群体的均质度较高 ,选育已达到比较纯化的程度 ;多重比较结果表明 :Tf和Hb型与产茸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可作为产茸量的遗传标记 ,TfAA、TfCC和HbAB型的产茸量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其它基因型(P <0 0 1 ,P <0 0 5 ,P <0 0 1 ) ,为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10.
11.
天×甘F1代马鹿生长发育及产茸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甘F1代马鹿生长发育及产茸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天×甘F1代的体质量、体高、体斜长、胸宽、胸深、胸围、颈长、尻宽与甘肃马鹿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2岁天×甘F1代公鹿的体质量、体高和体斜长分别达到甘肃成年公马鹿体质量、体高和体斜长的61.75%、92.58%和87.19%,同比甘肃公马鹿分别增长了3.09、5.53、3.84个百分点;2岁杂种母马鹿的体质量、体高和体斜长分别达到甘肃成年母马鹿体质量、体高和体斜长的70.56%、98.62%、93.53%,同比甘肃母马鹿增长了2.43、6.28、3.58个百分点。杂种公鹿初角茸鲜质量(0.42±0.12 kg)以及二杠茸鲜茸质量(1.52±0.65 kg)均极显著大于甘肃马鹿(p<0.01),杂种鹿初角茸和二杠茸鲜茸称质量分别比纯种甘肃马鹿多0.16 kg和0.59 kg,分别增长了61.54%和63.44%。 相似文献
12.
提高天山马鹿繁殖率与鹿茸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现代生物科学的方法,调整野生动物在人工驯养条件下出现的生理机能紊乱,使其产生新的综合平衡。方法:采用科学繁殖技术、中草药复合添加剂及综合配套技术。结果表明:母鹿繁殖率达8842%,仔鹿成活率达9655%,产茸量提高1926%,疾病死亡率下降566%,经济效益显著,推动了我区养鹿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张军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4,34(5):44-44
马鹿是大型鹿科动物,体长约2m,肩高1.3-1.7m,体重约200kg。夏毛赤褐色,冬毛灰棕色,臀斑颜色为赭黄色。马鹿生活在高山森林或草原、灌丛地带,以草类、树枝叶为食,喜在盐沼舐食,常三五成群。秋季9-11月交配,次年5-6月分娩,每产1—2仔。雄鹿生角,每年更换,3—4月间脱去旧角,随即生出新角,即为鹿茸,是名贵的药材,在中西医学上用途极广。 相似文献
15.
16.
采用本交和人工授精方法,用选育的东北马鹿母鹿与天山马鹿特级种公鹿杂交(科称东天杂交),对东天杂交F1茸重性状及其杂种优质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本交获得的112只1-5锯F1茬茸鲜重平均为4.193kg,对双亲的3.997kg的杂种优势率为4.9%(P<0.05),比母本的提高52.9%,人工授粗获得的55只1-3锯F1头茬茸鲜重量平均为3.710kg对双亲的3.327kg的杂种优势率为10.02%(P<0.01),经母本的提高46.5%。 相似文献
17.
在养鹿生产中,幼鹿断乳后到第二年春季生茸前期的饲养管理,对茸用梅花鹿以后的鹿茸产量有着重大的影响,一旦此期饲养管理不当,会对今后终生产茸性能造成影响,减少产茸量。从而影响鹿群的总体产茸性能,严重地影响鹿场经济效益。因而,加强幼鹿断乳后到第二年春季生茸前期的饲养管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东北马鹿与天山马鹿杂交F_1茸重性状的杂种优势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本交和人工授精方法,用选育的东北马鹿母鹿与天山马鹿特级种公鹿杂交( 简称东天杂交) ,对东天杂交 F1 茸重性状及其杂种优势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本交获得的112 只1 ~5 锯 F1 头茬茸鲜重平均为4193 kg ,对双亲的3997 kg 的杂种优势率为49 % ( P< 005) ,比母本的提高529 % ;人工授精获得的55 只1 ~3 锯 F1 头茬茸鲜重平均为3710 kg ,对双亲的3327 kg 的杂种优势率为1002 % ( P< 001) ,比母本的提高465 % 。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连续7年的马鹿茸茸重与茸尺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左侧茸重(y)的主要茸尺因子是主干长(x_1)、主干围(x_2),眉枝长(x_3)、眉枝围(x_4)和冰枝长(x_5).由这些因子所建起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y=-54.758+0.327x;+2.695x_2+0.316x_3+1.857x_4+0.293x_5,以上每项茸尺与茸重的相关程度t检验均达极显著(P<0.01)。该模型的总体相关系数r=0.885,F检验为极显著(p<0.01);影响右侧y的主要茸尺因子为x_1、x_2、x_4、x_5。所建模型为:y=-66,880+0.673x_1+3.006x_2+1.773x_4+0.275x_5以上每项x与y的相关程度t检验均达极显著(P<0.01)。总体相关r=0.859,F检验极显著(P<0.01)。通过检验可知,模型的精度较高,所得理论值与实测值相近,可用于生产实际中对活体茸重的估测。在养鹿的科研和生产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需要在鹿茸生长的某一特定时刻知道鹿茸的重量,而当时又非收茸期,不能锯下称量,因此影响了科研和生产工作的圆满完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主要产茸鹿种马鹿的茸重与茸尺各测量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了通过对茸尺有关因子进行测量,借助回归模型来比较精确估测活体鹿茸重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1 发病情况 1991年5月在农2师30团10连鹿场(该场养塔河马鹿273头)给10头周岁公鹿做初角茸劈叉手术,其中1头鹿术后第12天发现破伤风症状,因治疗无效于病后第7天死亡;1996年石河子市西公园动物园鹿苑于6月13日、17日先后给两头公鹿锯茸应用云南白药后,外敷纱布以尼龙纤维缠绕结扎草桩止血,因用力大使皮肤勒伤,未及时解除致该两头鹿发生破伤风,其中1头5岁公鹿在术后第13天发现症状,因病情严重经血清等治疗无效于发病后第8天死亡,另1头3岁公鹿与5岁公鹿同天发现症状(仅表现食欲减退,采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