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防冰雹网的不同搭建方式,采用"方科"牌防冰雹网,在陕西渭北地区进行不同搭建方式的应用实践,研究了不同搭建方式对果园光照强度和温湿度、果树生长状况等的影响以及防冰雹网的防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搭建方式的防冰雹网不会对果树生长发育造成影响,还可以有效防护冰雹灾害,起到防旱保墒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预报冰雹,大都是利用地面的气象资料和探空资料,参照当天的天气形势,寻找可靠的预报指标。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中根据对云中声、光、电现象的仔细观察,在认识冰雹的活动规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根据雷雨云和冰雹云中雷电的不同特点,有"拉磨雷,雹一堆"的说法;各地群众还观察到,冰雹来临以前,云内翻腾滚动十分厉害。有些地方把这种现象叫"云打架"。常常是两块或几块浓积云相对运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少冰雹灾害,提高冰雹预报准确率,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加密自动站观测、危险天气报告、灾情报告等资料,对发生在山西省春季的一次农业致灾冰雹天气的形成机制和雷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春季冰雹天气具有较大的特殊性,此次过程中热力因子起主导作用,低层暖平流和暖区位置较平常偏西偏北偏强,造成高低层温度平流差异大,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冰雹发生在低层暖平流与高空冷平流的重叠区,且低层偏西风输送暖平流,与通常概念模型中偏南气流输送暖平流有较大的差异。冰雹是由孤立的对流云团产生的,地面干线和中尺度辐合线对局地冰雹对流云团有触发和加强作用。地形在雹暴单体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峡谷和喇叭口地形内形成了中尺度辐合线,雷暴单体在地形中尺度辐合线上迅速发展加强,产生冰雹。此外,风向与山体正交的站点也易产生冰雹。此次春季冰雹的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强度不是很强,高度也不高,强回波呈现低质心结构等特征,与经典的冰雹概念模型有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冰雹,俗称雹子,有的地区叫"冷子",在春末和夏季较为常见,小如绿豆,大似栗子,特大的冰雹像鸡蛋、甚至柚子.冰雹灾害出现的范围虽小,时间短,但来势猛、强度大,并常常伴随着狂风、强降水,对农业生产影响特别大.山区丘陵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一场冰雹过后,庄稼七零八落,满目疮痍,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畜被砸死砸伤的情况也时常发生.中国每年因冰雹所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51—2009年瓦房店地区冰雹常规资料和冰雹灾情普查资料进行分析,利用MICPS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实况、卫星云图、雷达拼图,结合瓦房店地区的地形特点,对2014年5月20日发生在瓦房店地区的冰雹天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朝阳、丹东、沈阳是辽宁省冰雹多发地,而瓦房店地区是辽宁省冰雹灾害多发地之一;瓦房店地区冰雹出现最多的是6月,其次是9月。高空槽线、低层切变线天气系统造成的辐合上升运动是此次强对流冰雹天气的触发机制;西南急流为短时强降水提供水汽,加大强降水的量级;"列车效应"是产生强降水的重要因素,促使冰雹、雷暴等短时强对流天气强度加大;地形、山脉迎风坡的抬升作用是此次冰雹天气发生的动力条件;背风波引起的上升运动,使河谷地区产生新的对流云,是该地区大面积降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正9月11日下午,一场持续20多分钟的特大冰雹袭击了河南阳信鸭梨主产区——阳信县金阳街道办事处,成熟待收的鸭梨损失严重。金阳街道办事处张杠子村梨农张秀坤说,他家有1.3公顷梨园,套在袋子里的鸭梨不是被砸得掉下树,就是被砸伤了。"绝收了,"他说,"阳信鸭梨皮薄水分大,特别怕碰,碰破皮很快就烂掉。"张秀坤说,冰雹来袭时,鸭梨基本还全在树上。"谁曾想遇到这么大的冰雹,十几万元钱没了。"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防冰雹网的开发设计过程。针对防冰雹网的性能要求,通过对防冰雹网材料的选择、采用不同的结构设计以及对防冰雹网耐冲击强度分析,开发出具有抗老化和抗紫外线性、结构稳定、耐冰雹冲击强度高特点的防冰雹网。对冰雹的落地末速度、落地动能及冰雹与防冰雹网间的作用力进行计算,设计的农用防冰雹网完全能够满足冰雹灾害的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5月17日,山东省内多地遭受严重的冰雹大风袭击,青岛、淄博、潍坊等地的果农损失惨重,一些果园基本绝收。青岛莱西市的葡萄大棚直接被砸成了筛子,莱西市河头店镇千家村种植户李伟说:"藤稔葡萄眼看就要上市了,没想到来这么一下子。"据李伟介绍,他有两个冬暖棚,一个棚大约3亩地,整个村子大约有100个大棚,基本都被冰雹祸害了。葡萄受冰雹袭击后,会出  相似文献   

9.
对2014年7月8日和8月5日白城市2次强对流雷达回波资料和二次产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虽然很难预测,但是从雷达资料中还是可以得出一定的预报特征:该风暴具有明显"V"型缺口特征,预示风暴中可能有大冰雹生成;通过分析垂直液态含水量的大值区,为预测冰雹落区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冰雹指数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果园防冰雹网产品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防冰雹网的性能要求,对防冰雹网的材料、结构设计以及耐冲击强度等进行分析,开发出具有抗老化、抗紫外线、结构稳定、耐冰雹冲击强度高的防冰雹网。对冰雹的落地末速度、落地动能及冰雹与防冰雹网间的作用力进行计算,设计的农用防冰雹网完全能够满足冰雹灾害的防护要求。  相似文献   

11.
冰雹是一种严重的农业灾害性天气。介绍了不同条件下几种冰雹云的识别方法,主要有:云体识别冰雹云,闪电、雷声识别冰雹云,气象要素变化识别冰雹云,雷达识别冰雹云和卫星云图识别冰雹云等。  相似文献   

12.
泾源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端,受六盘山山脉影响,气候条件复杂,夏季多出现冰雹、大风、暴雨等气象灾害,严重影响泾源县主要支柱产业之一"青贮玉米"的产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冰雹对不同生长发育期的青贮玉米所造成影响,并举实例说明,同时针对青贮玉米防雹减灾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石家庄冰雹灾害特征及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静  韩军彩  阎访  车少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575-1577,1597
利用冰雹灾害资料对石家庄冰雹时空分布特征、冰雹灾害与天气系统的相关性、冰雹路径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冰雹发生的频率对石家庄各县(市)冰雹灾害进行了风险区划。结果表明,石家庄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明显,有3条主要路径,路径所经区域也是冰雹发生的高风险区。该研究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冰雹灾害防御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冰雹灾害气候特征及防御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哲红  詹沛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177-19179
[目的]研究1984~2006年贵州省冰雹灾害气候特征及防御区划。[方法]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984~2006年贵州省冰雹过程的气候特征和灾害特征,并与以前的结论作了比较,建立了冰雹灾害划分标准,绘制了贵州省冰雹灾害防御区划图。[结果]1984~2006年灾情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23年贵州省共出现1 243个冰雹站次,年平均约54站次,全省各地年平均降雹日数在0.1~2.7d,每次冰雹过程全省平均有3.8站次冰雹,52%的年度有30站次以下冰雹天气,35%的年度发生冰雹30~80站次;贵州省冰雹全年均可出现,74%出现在春季,最少的为冬季,该省为明显的春季降雹类型。这一结论与以往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将冰雹灾害统计主要归纳为人员死亡情况和直接经济损失两类,并将一县(站)次冰雹过程按直接经济损失划分为Ⅰ级(特别重大冰雹灾害)、Ⅱ级(重大冰雹灾害)、Ⅲ级(较大冰雹灾害)、Ⅳ级(一般冰雹灾害)。根据冰雹出现概率和重大冰雹灾害出现频数,绘制出贵州省冰雹灾害3级防御区划图,Ⅰ级冰雹灾害防御区域主要在贵州省西部六盘水市、黔南地区,Ⅱ级冰雹灾害防御区主要在该省的西部、南部及东北部,省内其余区域为冰雹灾害Ⅲ级防御区。[结论]该研究为贵州省冰雹灾害的防御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利用近5年我国东北地区的冰雹灾害记录,对该地区冰雹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和比对,针对我国东北地区冰雹灾害,探讨了冰雹的形成条件和特征。了解和分析冰雹灾害的特点,正确认知冰雹发生的时间、产生条件、变化规律等,可以为冰雹灾害的防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19年4月26日18:00至27日00:00,成都市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位于西部的都江堰市区出现降雹灾害性天气,对此次强对流天气形势、温江站探空数据和S波段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东部至甘肃西部的大槽东移并叠加高原分裂的短波槽是此次冰雹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冰雹发生前反映大气不稳定能量的各项热力和动力参数发生显著变化,其上干下湿的大气结构及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产生降雹;孤状的对流单体的合并区域是冰雹的主要落区,强中心回波可达70 dBZ,回波的"穹窿"结构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的跃增可作为冰雹降落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近50年宁夏南部山区冰雹气候特征。[方法]选取宁夏南部固原、西吉、泾源、隆德、六盘山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冰雹观测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宁夏南部山区冰雹空间分布规律、冰雹年际、月际等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并提出了固原冰雹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结果]近50年宁夏南部山区冰雹具有明显的年、季、月和日变化特征。3~10月都有可能出现冰雹,主要集中在5~8月,占全年的72.0%,6月冰雹发生的机率最大,占全年的21.7%,是典型的夏季多雹区;固原冰雹发生的年际变化较大,多寡相间,并有平均约为3年的周期性;固原冰雹二阶时间趋势为反抛物线型,20世纪60~80年代冰雹发生次数呈增加趋势,70、80年代为冰雹多发期,进入90年代后冰雹呈减少趋势,近20年来冰雹显著减少;固原冰雹主要集中在12:00~21:00,出现冰雹的次数占总次数的85%。固原地区冰雹分布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山区、丘陵地区冰雹多,河谷川道及北部平川地区冰雹少;冰雹云主要发源于六盘山、南华山、月亮山、西峰岭、云雾山等山地;冰雹云移动方向一般由西北向东南方或由北向南移动,也有一部分原地生消。根据冰雹地域分布,结合冰雹灾情资料,可将固原市冰雹风险划分为高发区、中发区、低发区三级区域。[结论]该研究为冰雹天气的预测预警和人工防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冰雹是危害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其局地性和突发性强,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文以1980-2010年庄浪县冰雹观测资料为基础,对近30年冰雹行进路径、冰雹发生的频率及庄浪县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冰雹灾害防御措施,尽可能防御和减轻冰雹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冰雹云雷达识别方法及防雹作业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甘肃省10余年的人工防雹经验以及成果,总共归纳了2种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以及利用冰雹云的回波形态对冰雹云进行识别。结合冰雹云的具体数值模拟冰雹云的结果,总结了具有累积区的冰雹云、超级单体冰雹云实施人工防雹作业的具体方法以及工作经验,对于各地的人工防雹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对2015年6月16日发生在淮北地区典型冰雹过程的分析,淮北地区冰雹的出现常常和东北冷涡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高空干冷低层暖湿,是这次冰雹产生的典型特征。东北冷涡后部的横槽下摆,中高层干冷平流叠加在底层暖平流之上,在近地面露点锋(干线)、中尺度辐合线、冷锋等触动下,引发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发生。冰雹发生时在雷达回波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在其移动方向右边有界弱回波区BWER形态生成;最大反射率因子在60d BZ以上维持多个体扫;沿着其径向在高仰角(2.4°)伴有"三体散射"(TBSS);采用0.5°、2.4°和6.0°不同仰角反射率因子可以看到回波向低层入流一侧倾斜,出现超级单体典型特征。从卫星云图云的形态特征上主要表现为,东北地区为螺旋低涡云系,有干冷空气嵌入到涡旋中心。造成淮北地区大范围风雹强对流的天气系统是由多个中-β对流单体合并形成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产生的。水汽云图对判断冰雹具有较强的指示意义,尤其是干冷空气深入的区域即"干侵入",对这次冰雹的发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