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的资助下,中国农科院生防室及14个协作单位与加拿大Guelph大学合作完成了“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研究项目。 三年(1986~1989)来完成了赤眼蜂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筛选出多种农田生态条件下的赤眼蜂优势种及种型;完善了繁蜂技术及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田间应用技术。放蜂防治面积累积近千万亩;在赤眼蜂人工卵繁殖技术、滞育冷藏技术方面也有进展。并大量培训了科技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科院生防室及吉林省农科院联合召开的赤眼蜂科研及生防专项汇报会,于1984年12月5-9日在云南昆明召开。 与会代表汇报了国家科委和农牧渔业部下达的八个生防专项科研进展情况;交流、讨论了赤眼蜂科研、应用情况。并对“七五”规划期间的生防工作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唐纳学院昆虫学家林达·戈尔克逊(Linda Gilkeson)博士于1986年4月12日至5月6日,来我国与中国农科院生防室开展食蚜瘿蚊防治蚜虫的合作研究。食蚜瘿蚊是农作物蚜虫的天敌,目前有许多国家利用瘿蚊防治蚜虫取得良好效果,如芬兰、苏  相似文献   

4.
中澳合作研究项目“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害虫”自1985年10月开展以来,已有3年。在澳大利亚科工组织昆虫部、中国农科院生防室和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较大成绩,现已通过评审。评审工作分别在澳大利亚和中国进行。参加评审组工作的专家有D.F.Waterhouse、F.Fenner博士和邱式邦研究员。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线虫专家贝丁博士(R.A.Bedding)根据中澳协议,将于9月来我国访问,到广东省昆虫所和中国农科院生防室进行合作研究。贝丁博士是世界知名线虫专家,在利用食真菌线虫防治松树树蜂获得成功,使澳洲塔斯曼尼亚  相似文献   

6.
由浙江农大生物技术研究所主办,于1994年6月13日到18日在杭州召开。来自英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的近8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国外专家13位.会议人选论文7篇,摘要79篇,会议论文集已由上海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浙江农大李德擦教授、苏格兰作物研究所病毒系主任M.Wilson教授、英国JohnInnes研究所R.Hull教授、北京大学生命学院朱玉贤博士、加拿大Brook大学Manocha教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成卓敏研究员、日本国家农业环境科学研究所Izumi博士、北京农大于嘉林博士、英国Leicester大学陈肇春博士、加拿大SimonFraser大学陈更辉博…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农业部农药署计划、发展处主任吉恩·霍利勃恩博士(J·E·Hollebone)于1987年10月27日来我国农牧渔业部农药枪定所进行了访问,双方就两国农药管理问题做了有益的交流和探讨。现将加拿大农药管理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科院生防室“天敌资源引种与天敌引进研究的成效”课题,于1985年11月2日在北京通过技术鉴定。由有关专家、教授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此项研究进行了充分肯定。本课题自1979年接受任务以来,取得了很大进展。首次建立了我国天敌资源引种的规章制度,开创了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国际间天敌引种工作和全国天敌引种的归口任务。建成了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为推动玉米螟的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残毒,保护环境,自1991年起开展了玉米螟“生防杯”竞赛活动。凡当年采用BT 乳剂、白僵菌、赤眼蜂等生防手段防治玉米螟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防效超过60%的县(市)均可获得奖金为0.2万—1万元的“生防杯”奖。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米蛾卵繁蜂工厂化中试技术研究”于1989年7月6~7 日在太原通过验收。该项目由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室主持,与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太原南郊花塔乡生防站和沁水县生防站协作。经过三年多的共同努力,现已完成了米蛾生物学,饲养收集方法,繁蜂技术和滞育冷藏等基础性研究,取得了一批新结果;并在山西太原建立了第  相似文献   

11.
在改革高潮中,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成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实体“保保公司”将于春节后开业,这是我国第一家经营天敌及生防制剂的商店,供应的商品有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广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细菌杀虫剂(Bt,苏云金杆菌可溶性粉剂)、昆虫  相似文献   

12.
为增进生防学术交流,加强全国生防工作的联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于1985年3月3日至10日在北京举办了“生物防治工作现状及展望”讲座。讲座期间请生防学界的专家、教授作了有关害虫生物防治发展趋势;害虫的综合治理策略;国内外生物防治科  相似文献   

13.
玉米螟是黑龙江省玉米的主要害虫。据1986~1990年5年统计,平均每年发生1014万亩,防治457万亩,占发生面积的45%。其中生物防治只26.8万亩,仅占防治面积的5%。为了加快玉米螟生防步伐,认真落实“八五”期间在“东北玉米带,重点推广玉米螟生物防治(Bt制剂、白僵菌、赤眼蜂)技术”的要求,黑龙江省1991年首次组织了防治玉米螟“生防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室委托江苏农学院召开的全国杂草生防座谈会于1985年4月17日至19日在江苏扬州举行。出席会议35人,收到论文38份。会议交流了我国近年来杂草生防的进展:如中国科学院昆明生态所利用实蝇控制恶性杂草紫茎泽兰取得突破进展;“鲁保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美农业科技合作协议,1987年7月9日至8月5日,美国农业部杂草生防研究室潘伯敦博士(Dr.R.W.Pemberton)与中国农科院生防室合作,在北京、辽宁、内蒙古等地考察了乳浆大戟草(Euphorbia esula)的天敌。乳浆大戟草又名猫眼草、烂疤眼等,属大戟科大戟属、原产欧亚大陆。在我国为零星发生的次要杂草。但在美国西部和北部草原地区,  相似文献   

16.
由北京、广东、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六省组成的《赤眼蜂应用技术协作组》成员一行七人于1986年6月10日至16日到辽宁省西丰县、吉林省柳河县生防站考察和观摩了赤眼蜂繁蜂现场,广泛交流了应用赤眼  相似文献   

17.
第十届国际杂草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7月4~9日在美国西部蒙大拿州的波滋曼召开。来自世界28个国家的近3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丁建清代表中国出席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包括以下主题:(1)历史上杂草生物防治取得的成功;(2)历史上杂草生防的失败事例及其原因;(3)杂草生防作用物的安全性;(4)生物技术在杂草生防中的应用;(5)利用病原菌或生物除草剂防治杂草。来自澳大利亚的著名杂草生防专家RachelMcFadyen和美国农部负责杂草生防项目的官员ErnestD…  相似文献   

18.
研究报告用赤眼蜂蛹饲养捕食性瓢虫的初步试睑………………··曹爱华 张良武(1):1—5管式肿腿蜂离体培养研究……………………·李 理 温硕洋 谢以权等(二);6—7温度和雨量对玉米螟幼虫天敌寄生的影响…………………… 。…………………··陈永明 傅达昌 朱 f4培(1):8—9武汉地区蔬菜害虫捕食性蜘蛛初步研究……。··张 原 王小平 夏文胜(l):10—13阶轮枝霉的培养性状和田间发生规律………………………··,……岑定浩(1):14—16用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预判昆虫适生区……蔡娱东 杨 兵 吴有红等(1);17-20影响昆虫病原线虫对猪场蝇姐防效的…  相似文献   

19.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和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作为多种害虫的天敌昆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中。本研究按标准采用药膜法分别测定了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24%溴虫腈·甲维盐悬浮剂、45%吡虫·虫螨腈悬浮剂和20%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四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2龄幼虫和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的急性接触毒性,并进行了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37%联苯·噻虫胺悬浮剂、24%溴虫腈·甲维盐悬浮剂、45%吡虫·虫螨腈悬浮剂和20%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对七星瓢虫的LR50分别为0.0327、6.90、5.00和1.25 g a.i./hm2,其中24%溴虫腈·甲维盐悬浮剂对七星瓢虫为高风险性,其余药剂为极高风险;对赤眼蜂的LR50分别为2.35×10-3、0.0129、6.46×10-3和0.127 g a.i./hm2,均属极高风险。本研究为杀虫剂对七星瓢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负效应影响研究提供一定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科院生防室、全国植保总站、陕西省植保总站,于1988年6月28日~7月1日,在陕西省渭南市,联合主持召开了“应用农抗120防治西瓜病害现场经验交流会”。来自全国17省(市)52个单位72名代表参加了现场考察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