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申子萌  王希  徐悦  陈丽 《农学学报》2021,11(6):90-95
邯郸涉县旱作梯田系统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当地的旱作梯田不仅具有美丽的风景,还有独特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文文化.涉县旱作梯田是千百年来农民农业生产的智慧结晶,展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之美,体现了农事下的乡村民情与乡村文化.笔者从农业文化入手,将梯田文化、石头文化、驴文化等与涉县旱作梯田系统相结合,凸显农业文化的...  相似文献   

2.
云南元江那诺哈尼梯田作为世界梯田文化景观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梯田区面临着缺水现象严重、梯田面积逐年减少、保护和开发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为实现元江那诺哈尼梯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如下发展模式:扩大梯田保护区的面积,发展生态农业,保护为稻作农业提供水资源保障的森林生态系统;统筹规划,发展哈尼梯田生态旅游业的同时建立补偿机制,实现梯田保护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后,建立和完善哈尼梯田的保护法规,并加大哈尼梯田的研究力度,为哈尼梯田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以元阳梯田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找到梯田现存问题,包括梯田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方式和旅游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基于此,从政府、旅游运营者及游客3方面入手,运用Net Logo程序中的Wolf Sheep Predation模型,构建不同角度下的情景模拟,旨在研究元阳梯田的可持续性开发策略.期望为元阳梯田开发利用的提升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与理论基础,为梯田旅游的开发提供借鉴,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农业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保护与开发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哈尼稻作梯田目前面临着不少生存、发展、保护危机.对于哈尼梯田这样的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基本方向应当是“动态”、“原址”及“延续”.在具体开发路径上,应该优先考虑发展梯田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和建设绿色有机生态梯田农业.  相似文献   

5.
刘鹏 《甘肃农业》2016,(18):45-47
清水县以产业化富民为主线,紧紧围绕"修梯田、兴水利、建路网、铺全膜、栽果树、调结构、促增收"的思路,把梯田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工作来抓,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通过梯田这个平台,农业产业化建设突飞猛进,山地梯田挑起了清水农业发展的大梁,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保障工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甘肃针对陇中地区干旱少雨、旱灾频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进行了大面积农村梯田建设.但是由于当地严酷的自然条件,好多人选择了外出务工或异地搬迁等,导致大面积梯田地出现了搁荒现象.针对目前现状,作者就提升实施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减轻农业劳动强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生产条件上缩小城乡差距,有力地推动早地农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进行调查探讨.  相似文献   

7.
红河哈尼梯田具有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保护梯田科学合理利用自然的方式和梯田文化景观是一个重大的综合性课题。该文从红河哈尼梯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分析总结了发展农村能源对保护红河哈尼梯田起到的促进作用,得出了发展农村能源有利于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经过了几十年的农田基本建设,陕西省佳县的水平梯田对发展农业生产和解决全县人民的温饱问题 起到了显著作用。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壮大,单纯的人工修梯田已不能适应社会要求。所以采用人机结 合施工技术是修筑水平梯田的最好方法。文章主要讲述佳县水平梯田破坏状况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9.
经过了几十年的农田基本建设,陕西省佳县的水平梯田对发展农业生产和解决全县人民的温饱问题起到了显著作用。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壮大,单纯的人工修梯田已不能适应社会要求。所以采用人机结合施工技术是修筑水平梯田的最好方法。文章主要讲述佳县水平梯田破坏状况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新农业》2017,(23)
<正>11月2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专家会议在意大利罗马召开,我国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和甘肃迭部扎尕农林牧复合系统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批准,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申报的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含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和山东夏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庄浪县是全国首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在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之后,庄浪县积极推进梯田综合开发,由梯田产业大县向经济产业大县转变。在分析对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云南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探索农业景观的赋存状况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真实记录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箐口村这个田野点的农业景观赋存状况,梳理出云南人关于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传承和发展的脉络,并根据对脉络的清晰把握提炼出关于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传承、保护和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张小燕 《甘肃农业》2009,(11):29-30
梯田是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梯田建设在秦安县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初才兴起的。水平梯田不仅是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而且已成为渭北梁峁沟壑区发展粮食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基础,对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保证粮食逐年增产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秦安县过去是一个十年九旱、连年吃回销粮最有名的穷地方,因此大搞梯田建设,发展早作农业是农业的根本出路。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愚公精神,  相似文献   

14.
陈源  李昊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0):252-254
对甘肃省梯田建设历程进行梳理,概括总结出梯田建设的3个历史阶段和梯田建设的成效。梯田在甘肃省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凸显,因此,梯田建设进入改造升级阶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具体实现路径。最后对目前较为典型的梯田产业联动模式进行梳理概括,并提出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马泽波 《农业考古》2019,(1):251-259
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背景下,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瑰宝的哈尼梯田农耕文化面临无人传承危机。本文利用哈尼梯田生态区4县8镇16村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并考察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动因。研究发现:仅有28.7%的农户愿意传承梯田农耕文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对传承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家庭收入水平、耕地面积、农耕技术培训及城镇化率对农户传承意愿具有显著影响;非农收入、年龄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原因。为了减缓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哈尼梯田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影响,可以从政府、企业及农民三个层面同时发力,着力改善生态区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发挥保护和传承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4月19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的第五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包括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在内的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等4个中国项目,正式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紫鹊界梯田位于新化县水车镇,起于先秦,盛于宋明,已有2000余年历史,最早为苗瑶两族祖先开创,是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和苗瑶山地渔猎文化交融揉合的历史遗存。紫鹊界梯田是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  相似文献   

17.
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的云和县崇头镇,有着"中国最美梯田"之称的云和梯田,以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云山雾海、千姿百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享誉天下。然而,究竟是谁开辟了这片神奇的梯田,并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学术界未有定论。从畲汉农耕历史、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耕习俗等方面探求云和梯田和传统农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轨迹,可为挖掘云和梯田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梯田产业道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县乡公路、乡村道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梯田产业道路的发展对促进农产品流通,方便农业生产,促进果园主导产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实现山水田林果路村综合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梯田产业道路建设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张家川县是传统的旱作农业县,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2010—2012年,张家川县组织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项目,项目建设中坚持梯田、造林、种草、田间道路合理布局,实行梁、峁、沟、坡兼治,田、林、路、渠配套,切实提高了水土保持治理成效。治理与调整农业结构和发展高效农业相结合,形成"修梯田—抓科技—调结构"的旱作农业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夏青  沈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826-10828
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对元阳梯田红米研究的文献,分析了元阳梯田红米的种性和百年不衰的原因,认为元阳梯田红米的适应性强,耐贫瘠、需肥量小,抗病性强和产量稳定的品质特性是其内在的原因;而元阳哈尼梯田红米的独特栽培方式,是保证其种性百年不衰的技术保障.在元阳月亮谷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下,保持物种的多样性的栽培方式和顺应自然的耕作制度,有效地保护和发展了元阳梯田红米群体种性,使之成为今天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