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老虎是阿图什市棉区一种较常见的棉花苗期害虫,一般发生危害期在4~5月之间,4月下旬到5月上旬为初孵幼虫盛发期。初孵幼虫啃食叶肉留表皮,进而咬食叶片,3龄后的幼虫可咬断主茎,每头幼虫一夜可咬断3~5株棉苗,最多可达10株以上,造成缺苗断垄。3龄以上幼虫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并有很强的耐饥饿能力。  相似文献   

2.
3.
4.
棉花苗期主要病害是立枯病,炭疽病,根腐病,茎枯病,黑斑病等,常年发病率在50%以上,严重时达90%,本文总结分析了棉花苗期病害的基本特点是病害种类繁多,侵染途径多种,病害症状不同,发病条件不一;发病条件有气象条件;种子质量和耕作条件等并研究提出种子质量,改革耕作制度、提高播种质量,进行药剂防治,加强田间管理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 地老虎又名地蚕、土蚕、切根虫等,是危害各类旱作物和林果幼苗的一种重要害虫。防治地老虎的方法很多,如采用诱杀法,既消灭害虫,又节省投资,还可减少污染,可谓一举多得,应大力提倡。 1 绿叶诱杀。选用南瓜叶、油桐叶、泡桐叶等大型鲜叶,在计划诱杀的当天早晨或下午采集上述鲜叶,置于阴凉通风处备用。傍晚把  相似文献   

6.
棉蓟马又称烟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近年来在全疆其发生危害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7.
8.
三年来棉花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已在全国范围迅速展开,并在群众性的防治运动中总结了不少有效的防治办法.目前各地业已进行春耕,棉花即将播种;为了保障棉苗生长健旺,奠定全年丰收基础,特将几种主要棉苗期害虫的防治办法介绍于后,以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危害棉花苗期的病害主要是棉苗立枯病,且常与棉苗炭疽病、红腐病混发。1、主要症状。棉花播种后至出土前若遭病菌侵害,就会导致烂种、烂芽,不能正常出土。出土后的棉苗在半月内也容易受到病菌的侵害,其症状为棉苗接近土表的根茎部出现黄褐色斑点,后呈长条状褐色凹陷,缢缩成蜂腰状,子叶萎垂,幼苗倒伏枯死。根茎部受害时,韧皮部腐烂呈深褐色纤维状。将病苗自土中拔出时,病部常有菌丝粘带的小土粒。2、传播途径。土壤中的病菌能附着在病残体或没有完全腐熟的堆肥中越冬,将直接侵染棉籽、幼苗。受害棉苗上产生的病菌菌丝可继续危害附近的健苗,扩…  相似文献   

11.
12.
棉花苗期病害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棉花苗期病害是我国各棉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发生在播种后15~45天之间。棉种出苗前发病造成烂种烂芽,幼苗发病则形成根腐、茎腐、猝倒、子叶和真叶叶斑等。轻则造成僵苗迟发,重则导致死苗,造成缺株断垄,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所以搞好棉花苗期病害的综合防治,是保证棉花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胡坚 《农业与技术》2006,26(3):140-142
本文叙述了危害烟草的3种地老虎的名称、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生活史及习性。防治方法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以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4.
15.
进入春季,许多露地花卉常受小地老虎危害。小地老虎幼虫将苗木近地面部分咬断,造成严重缺苗现象,该虫1年发生4~5代,一般以第一代幼虫为害最重。幼虫初为绿褐色,后为暗褐色。以老熟幼虫或蛹在土中越冬,孵化幼虫多食心叶,不入土,潜伏于地面土缝中,4龄后则昼伏夜出,咬断  相似文献   

16.
棉花在苗期生长成健壮的棉苗,是保证棉花花蕾期的营养供给,以及提高棉花产量的基础保障。所以棉花苗期的病害及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立枯病菌,红腐病菌,苎麻疫霉等常见的几种病菌是引起花苗期的病害的元凶。应当引起广大棉农朋友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7.
18.
李义勇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2):129-129,151
本文介绍了棉花苗期的主要病虫害,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9.
淮北地区棉花苗期病害有: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猝倒病、黑斑病、褐斑病、枯萎病等,从播种到出苗后的整个苗期里均可遭受多种病菌侵染,但其中又以立枯病、炭疽病为主,多种病害混合发生。苗期病害造成了烂籽、烂芽、烂根、茎腐,严重时出现死苗,造成缺苗断垄。在枯萎病重发区如气温骤升,棉花因维管束发生病害而极易引发青枯死苗。我区棉花苗期虫害主要有棉蚜、地老鼠、棉蓟马等,其中以棉蚜危害比较重,常因防治失时或用药不当造成棉苗大面积卷叶,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棉苗枯死,地老鼠发生严重的棉田,常造成缺苗断垄,一般缺苗率在10%左…  相似文献   

20.
棉花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更是棉农的主要经济来源。棉花苗期的病虫害及其防治一直是困扰广大棉农的难题。笔者论述棉花苗期病虫害防治技术,可供广大棉农种值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