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南京中山陵园蜡梅资源调查,介绍了中山陵园丰富的蜡梅品种资源及应用,重点叙述了新选育品种的优良特性.通过市场调查,分析了蜡梅目前应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促进蜡梅应用开发主要措施及途径.  相似文献   

2.
蜡梅为特产我国的优良观赏树种,栽培历史悠久、面积广泛,各地培育出众多的优良品种。在对合肥地区蜡梅品种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蜡梅品种国际登录的基本条件,筛选出‘三河檀香’‘十八瓣’‘庐州浅晕’‘合肥素心’和‘素心金蝶’5个蜡梅品种。按照"国际蜡梅品种登录记载表"内容进行信息记载,并进行品种国际登录申报。同时对其观赏性状、品种典型特征和花期物候进行了着重研究,并进行了扩繁。  相似文献   

3.
蜡梅为我国传统名贵花木,在我国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园林应用广泛。本文阐述了蜡梅野生资源及栽培资源在国内的分布、蜡梅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分析了蜡梅产业在盆栽、鲜切花、古桩盆景及精油开发方面的前景,并对蜡梅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加大蜡梅的科研力度、加强蜡梅种质资源圃的建立及对蜡梅进行产业化生产等建议,以期能够为蜡梅产业的进一步推动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4.
蜡梅为我国传统名贵花木,在我国其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园林应用广泛。本文阐述了蜡梅的文化内涵、在国内的分布情况、产业现状,以及蜡梅在园林绿化中的寿命长、易做多种造型等优势,并分析了蜡梅产业在盆栽、鲜切花、古桩盆景及精油开发方面的前景,以期能够为蜡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蜡梅品种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蜡梅是我国特有传统名花,拥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本文在对蜡梅品种资源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从观赏、药用、食用和工业香料提取等方面论述了蜡梅品种的开发利用价值,并提出蜡梅产业化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蜡梅栽培现状及资源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蜡梅特产中国,是栽培历史悠久的名贵花木。蜡梅可以盆栽、地植,可切花观赏还具有药用、食用、工业用等其他经济价值。蜡梅作为著名的园林绿化树种,在我国拥有众多的品种资源优势。该文通过对蜡梅栽培生产现状研究分析,指出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品种优势,统一认识,选育出优良品种。并对蜡梅资源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鄢陵蜡梅园艺品种的自然生长条件、品种类型、分布及其栽培历史和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鄢陵蜡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四川蜡梅产业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四川蜡梅自然分布、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探讨,提出6条四川蜡梅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即:1)做好蜡梅产业发展规划;2)建立野生蜡梅天然基因库并进行有序的研发利用;3)建立全国最大的大巴山蜡梅原料生产、深加工基地;4)打造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蜡梅总部经济和交易集散地;5)努力挖掘蜡梅文化,合理配置蜡梅资源,推动观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6)成立蜡梅协会、专合组织等民间机构,培养龙头企业,助推蜡梅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对栽培蜡梅品种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蜡梅品种资源进行了初步分类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的结果,分析了蜡梅品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和分类依据。遵循《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与品种演化规律,同时考虑到实际应用,确定蜡梅品种分类的依据,制定蜡梅品种分类的三级标准。按照花色将蜡梅品种分为3个品种群:蜡梅品种群、白花蜡梅品种群和绿花蜡梅品种群。认为花色、内被片颜色、花型、花径大小及花期是蜡梅品种分类的主要依据,而叶片特征、果实形状、株型及枝条特征仅作为辅助依据。同时提出,进行蜡梅品种识别应抓住典型的、较为稳定的性状以及某些品种特有的个性,而非典型、不稳定的性状不应该作为品种区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该文对中国蜡梅野生资源和品种资源分别构建了核心种质。并按居群进行分组,共分为2大组13个小组。各组内在9个表型性状聚类的基础上,按平方根法取样,并依遗传多样性指数和遗传丰富度进行调整,构建了中国蜡梅种质资源的163份初选核心种质,其中野生初选核心种质77份,占总数的26·9%,几乎覆盖了蜡梅的全部分布区,品种初选核心种质86份,占总数的50·6%。根据对9个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的t检验和观赏性状特征值检验,结果表明,初选种质较好地代表了全部供试种质的遗传变异幅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我国梅品种国际登录工作的回顾,总结已取得的成果。登录工作分为1998—2012年和2013年到目前为止两个阶段。从1998年开始到目前为止,登录组共计完成了来自11个不同申请地区的486个品种的登录工作,其中1998—2012年以陈俊愉开创登录时期完成393个,包满珠、张启翔继续登录时期(2013年至今)完成了93个品种的登录工作。国际梅品种登录中心从1998年成立到现在完成了4次登录组成员调整,最新一届登录组成员继承了中国式的登录工作模式,即把品种鉴定、描述、记载、命名为一体的模式。实践证明,此模式是高效并切合我国目前形势的。对于国际其他国家,在登录中心一直努力下,已对新西兰、韩国、日本进行了考察,并且将梅品种输出到欧洲的波兰。论文总结了目前登录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工作发展方向。希望今后可以继承传统,将中国式的国际登录工作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在对合肥地区栽培蜡梅的品种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赵天榜等在《中国蜡梅》中提出的"蜡梅品种分类新系统"对其进行分类、鉴定,整理出2个品种群、5个品种型、19个品种。同时,论述了蜡梅独具魅力的景观效应,进而对蜡梅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应用提出了构想和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调查南京、如皋、上海、无锡等华东区地区的蜡梅品种资源情况,鉴定出117个蜡梅品种,为36个素心品种、45个乔种品种和36个红心品种;旨在为华东地区的蜡梅品种分类提供相关参考和依据,也为蜡梅的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鄢陵蜡梅纵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蜡梅是我国特有的植物,而鄢陵作为其分布和栽培中心之一,近年在蜡梅的生产、栽培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由于蜡梅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产生了很多的别名;蜡梅的适应性较强,品种多样;在观赏性状方面,其花色、花期、花香为人们所喜爱;蜡梅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应用形式。  相似文献   

15.
杭州市蜡梅品种资源调查与分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蜡梅是我国特有的著名观赏植物,目前在园林应用中栽培较多。但由于对蜡梅品种的分类鉴定没有统一标准,限制了蜡梅在园林中的广泛应用。对杭州市区的蜡梅栽培品种进行调查,并根据其花部形态特征的差异进行分类。结果发现,杭州市目前栽有蜡梅品种50个,分属3类群7型,其中新品种3个。同时,建立杭州市栽培蜡梅品种检索表,为该地区蜡梅品种检索鉴定和园林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首先简介我国第一种栽培植物——梅(含梅花与果梅)向国际园艺学会申请国际品种登录权及被批准为国际登录权威的过程与经验。接着,概述了12年来梅品种国际登录工作中的组织机构、登录实施以及年报(双年报)与其他出版图文资料概况,并着重介绍了以梅为代表的中国式小花、香花国际登录工作特点及其优越性。迄今,已出版了5本年报(双年报),国际登录了381个中外品种(中国为主),中英文对照,全球发行。最后,总结了12年来从无到有,逐步改进,克服困难,屡有创新的经验,并对今后梅国际登录工作及促进全国申报更多植物国际品种登录权威等问题,做出了展望与规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蜡梅鲜切花规范化生产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选地整畦、品种选择、引苗、定植、养护管理、采收等环节对蜡梅鲜切花规范化生产技术进行探讨,以期加强各地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促蜡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简介栽培植物品种国际登录工作缘起后,强调它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服务性系统工程。接着介绍了栽培植物国际登录的意义与作用。主要在使品种置于国际统一系统下,实现品名规范化与标准化。随即以梅和木犀属为例,介绍了我国现有两个国际登录权威的工作简状。然后,概括介绍了我国现有品种国际登录权威的工作、经验和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国际园艺植物登录工作的中国规划,包括组织推动与重点植物目标,等等。  相似文献   

19.
蝴蝶兰种质资源及杂交育种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蝴蝶兰的发现距今约190年,经过120多年来不断的杂交育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登录了蝴蝶兰杂交种31 818个,极大地推动了蝴蝶兰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全球重要的盆栽花卉之一.我国是蝴蝶兰的原产地之一,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树立了世界蝴蝶兰育种中心的地位.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大陆地区也成为全球重要的蝴蝶兰生产和消费地之一,但由于育种工作起步晚,品种仍主要依赖引进,自主培育的品种不多,与产业规模形成巨大反差.综述了国际蝴蝶兰种质资源的现状及其杂交育种进展,指出存在问题和不足,为开展蝴蝶兰育种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研究花卉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对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市静观镇是我国重要的蜡梅种植区,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查阅与系统诊断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重庆市静观镇蜡梅产业的现状、规模、效益等,分析了蜡梅产业发展的优劣势,最后对蜡梅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