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空间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空间诱变育种的优势、特点和机理进行了阐述,介绍了空间诱变后作物生理生化和农艺性状的变化,分析了当前空间诱变育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空间诱变育种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小麦空间环境与~(60)Co-γ辐射诱变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2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分别经"实践八号"返回式卫星空间环境诱变和200 Gy60Co-γ辐射诱变处理,以未经任何处理的相同材料为对照,研究了以上两种诱变方式对小麦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①空间环境诱变对所有参试材料在诱变方向和突变体类型上表现出多样性;60Co-γ辐射诱变则对某些基因型的小麦材料表现出诱变方向上的倾斜。②空间环境诱变对诱变当代植株的生理抑制小于常规剂量的60Co-γ辐射诱变,获得稳定株系所需的世代数低于60Co-γ辐射诱变;就小麦而言,空间环境诱变获得的诱变率低于60Co-γ辐射诱变,但有益突变所占比例相对较高,有利于小麦突变体材料及品种的选育。③能够通过不同材料对60Co-γ辐射诱变的相对敏感性和突变频率来预测空间环境诱变的相对敏感性和突变频率,可选择地面上表现为高敏感的材料做空间环境诱变之用,可能获得较好的诱变效果。本研究结果对于开展小麦航天育种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以一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 myloliquefaciens)A-4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UV)和亚硝基胍(NTG)诱变,以期筛选出高产低温淀粉酶量诱变菌株;经紫外线诱变、亚硝基胍诱变、紫外线一亚硝基胍复合诱变,所得突变菌株经淀粉酶平板水解圈初筛、再经摇瓶发酵复筛,得高产低温淀粉酶突变株UNA46,其最大产酶量62.13U/mL,是出发菌株A-4的1.96倍;将UNA4-6连续传代6次,低温淀粉酶活性仍可达到第一代的99.7%,试验表明遗传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
芽孢杆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芽孢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微生物菌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青睐。目前,关于芽孢杆菌诱变育种的方法多种多样,诱变育种丰富和拓宽了菌种的变异类型,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从物理诱变育种、化学诱变育种、生物诱变育种、复合诱变育种4个方面对芽孢杆菌诱变育种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生产中选取优良芽孢杆菌提供实用有效的诱变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果树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物理、化学和空间诱变的原理及其在果树上的应用研究进展。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果树诱变的手段、诱变剂的选择、分离筛选和鉴定技术已经成熟并被广泛应用,果树诱变育种体系日趋完善,并获得很多优良性状或品种。采用γ射线辐射、低能离子注入、激光诱变、空间诱变及复合诱变对相应品种(系)进行系统的诱变研究必将会在果树育种研究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水稻空间搭载与地面γ辐照诱变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空间环境诱变对水稻当代生长促进和生长抑制及M2代株高和抽穗期的诱变效应。【方法】从辐射敏感的粳稻品种Lemont与钝感的籼稻品种特青的重组自交系后代选择空间搭载处理当代效应不同的两组株系,比较其后代株高和抽穗期的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结果】空间搭载导致"促进组"苗高平均比对照增高34.9%,"抑制组"比对照降低39.1%,两组的结实率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两组株系M2代均出现株高和抽穗期突变,但"促进组"出现高秆、矮秆、早熟和迟熟的平均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都显著低于"抑制组"。地面γ辐照诱发两组材料的当代平均生理损伤无显著差异,诱发M2代抽穗期的突变频率与诱变效率是"抑制组"高于"促进组",诱发高、矮秆的突变频率在两组间各有高低,但高、矮秆的诱变效率则是"促进组"高于"抑制组"。空间搭载诱发株高和抽穗期的突变频率均明显低于地面γ辐照处理,但多数性状的诱变效率则高于γ辐照。【结论】空间环境诱发水稻当代出现幼苗生长促进和抑制两种效应,M2代抑制组的株高和抽穗期的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均明显高于促进组。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植物理化因素诱变及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分子机制分析上的困难,提出了利用RFLP技术分析DNA分子变异的类型,频率,突变热点及突变与性状表达关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航天诱变是近些年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的微生物诱变育种技术。根据国内微生物航天诱变的研究状况,综述了微生物航天诱变的机制以及产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微生物航天诱变育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航天育种的成就与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概述了植物航天育种研究的进展和我国作物航天育种的成就 ;航天飞行对生物的关键影响因素 ;空间诱变不同层次上的生物学效应 ;航天育种的研究动态 ;并对航天育种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利用卫星搭载进行高空诱变育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2.
激光诱变洋葱生理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CO2和He-Ne两种激光的3种剂量,分别辐照两个洋葱品种的湿种子,采用生理生化的方法,从净同化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蛋白质含量等四个方面研究洋葱各处理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He-Ne激光辐照洋葱的净同化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大于CO2激光辐照,采用He-Ne激光辐照洋葱容易从其变异后代中选择出高产、优质的优良变异株,进而育成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植物空间环境的诱变育种与现存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返回式卫星进行搭载,利用空间环境进行诱变育种作为现代育种的一条新途径,已成为植物诱变育种的新兴领域。我国目前在航天诱变育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培育出许多新品种(系)。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对理论研究质疑较多,甚至存在很多矛盾性的结果,阻碍了航天育种的进一步发展。综述了航天育种的诱变机理、诱变特点及对植株的影响,并着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空间条件诱发水稻突变体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索空间条件对水稻干种子的诱变作用,对晚香糯ZR9纯系的单株种子经高空气球和返回式卫星搭载处理后在地面种植,对筛选出已稳定遗传的矮秆、早熟糯稻突变系航育1号和矮秆、中熟粳稻突变系香粳10号进行了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个突变系的矮生性均受1对sd1基因控制。运用50个随机引物对原种ZR9和2个突变系进行多态性研究,ZR9与航育1号之间的多态性为6.46%,与香粳10号为4.05%  相似文献   

15.
平阳霉素对烟草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平阳霉素对烟草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平阳霉素对烟草品种NC89的苗高,发芽率,成苗率,根长,叶绿素含量等有显著影响。半致死条件为20μg/ml,16h时。平阳霉素是一种对烟草具有较强诱变效应的新的诱变剂。  相似文献   

16.
激光诱变对洋葱须根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CO2激光和He-Ne激光辐射洋葱两个品种的湿种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利用生物统计学和生理生化的方法,从个体及生化水平上考查激光诱变洋葱L1代须根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在须根长、须根数、须根重、须根活力等方面,表现为不同处理引起的生物学效应差异,激光种类不同,须根长的变异达到5%的显差异,激光剂量不同引起须根数变异达5%的显水平,激光辐射对洋葱根系活力表现刺激效应,可作为激光诱变洋葱育种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玉米诱发突变技术育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诱发玉米突变的物理、化学、空间诱变等手段,介绍了上述诱变手段的诱变机理、生物学效应、常用的诱变方式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现行各种诱变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动态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是将水稻干种子搭载返回式航天器(卫星),经过空间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在地面选择有益变异培育新种质、新品种的育种方法。与常规育种相比,航天诱变育种具有诱变频率高、变异幅度大、育种周期短、有利突变体多等特点。目前普遍认同产生变异的主要因素有微重力、强幅射、转座子活化和高真空等,并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水平以及细胞学水平开展空间诱变机理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我国自1988年首次通过卫星搭载开展水稻航天诱变育种以来,已有9个育成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其中“华航一号”等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审定。鉴于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具有的独特优势,其可望成为推动21世纪水稻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利用紫外线对米曲霉原生质体进行诱变,获得1株高产纤维素酶的3号突变株,其纤维素酶活较出发株提高了2.49倍,同时研究表明,无机盐MgSO4和(NH4)2SO4对3号菌株产纤维素酶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提高纤维素酶产生菌的酶活力。[方法]以抚顺近郊堆积腐烂秸秆的土壤为分离源,利用CMC刚果红平板培养基筛选出纤维素水解圈与菌落直径比值(Hc值)较大的菌株Y-07。以Y-07为出发菌株,在最适诱变剂量条件下,对其进行紫外线诱变和亚硝酸诱变。[结果]经过3轮复筛,紫外线诱变后的U10菌株为试验中获得的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其酶活最高达到2.499 IU/ml,其活性是Y-07的3.41倍。[结论]该方法为进一步提高纤维素酶产生菌的酶活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